《茶文化讲座》培训课件_第1页
《茶文化讲座》培训课件_第2页
《茶文化讲座》培训课件_第3页
《茶文化讲座》培训课件_第4页
《茶文化讲座》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主讲人:张谚一、茶之路二、茶文化三、茶之道四、茶之类五、茶与养生一、茶之路一、茶之路-茶叶发现、发展茶叶发现、发展 东汉时期的神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农本草中记述了一个故事了一个故事“神神农尝百草,日遇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而解之”。 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

2、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周东周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公元前490年)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食用。(据晏子。(据晏子春秋)春秋)西汉西汉 西汉(公元前西汉(公元前206-24年)年)公元前公元前59年年,已,已有有“烹茶尽具烹茶尽具”,“武阳武阳买茶买茶”的记载,表明西的记载,表明西汉

3、时茶已经作为汉时茶已经作为饮品饮品。僮约僮约隋(公元隋(公元581-618年)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饮料,但主要还是在,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社会的上层。唐(公元唐(公元618-907年)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茶圣茶圣-陆羽陆羽陆羽,唐朝人。一生嗜茶,精陆羽,唐朝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因编著世界第一部茶于茶道,因编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叶专著-茶经茶经而闻名

4、于世,而闻名于世,流芳千古。流芳千古。宋(公元宋(公元960-1279年)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明(公元明(公元1368-1644年)年)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2424年(公元年(公元13911391年)年)9 9月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极作用。1

5、610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61616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1618年,皇朝派钦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二、茶文化二、茶文化 传承于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精神 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和为贵是茶文化的灵魂。 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茶文化与儒家茶文化与儒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道家为茶文化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崇尚自然,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茶文化与道家茶文化与道家-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禅茶一

6、味-通过喝茶来修身养性,从喝茶中品出人生,让自己回归本心,从了解自己,了解大众。茶文化与佛家茶文化与佛家-人与自己的和谐人与自己的和谐三、茶之道三、茶之道-中国茶道的真谛中国茶道的真谛-和、静、怡、真和、静、怡、真-和、静、怡、真和、静、怡、真茶道需要人用心领悟的,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茶道领悟。“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核心。即以和为贵,中庸之道。静是中国茶道的的氛围和境界,是环境也是心境。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静静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 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

7、恣以适己”的随意性。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 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 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 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 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是回归大自然的本性,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 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

8、的真迹 ;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 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中国茶道“真真”的三重含义。的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 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茶与养生四、茶与养生四、茶与养生一、提神益思-咖啡碱二、排毒养颜-抵制细菌性、金属中毒,促进新城代谢。三

9、、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儿茶素 四、保肝明目-多种维生素和儿茶素茶与养生茶与养生五、祛腻消食,分解脂肪。六、防辐射抗癌变 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幸存者中,因饮用茶而延长了生命。绿茶和乌龙茶防癌效果最好。七、抗衰老延年益寿-草鞣酸 70%长寿老人中, 每天喝5克以上的茶叶。广东省的人是我国寿命最长的,因他们普遍嗜茶。饮茶禁忌饮茶禁忌一忌空腹大量喝茶,伤脾胃。二忌太浓的茶,易失眠。三忌冲泡太久的茶,影响卫生和口感。四忌茶水服药,降低药效。五忌饮劣质差或变质茶。绿茶隔年,就别喝了。五、茶叶的种类五、茶叶的种类中国茶叶产区的分布:茶的分类茶的分类 绿茶 青茶(乌龙茶) 白茶 黄茶 红茶 黑茶 根据茶叶外

10、观和茶叶的制作工艺不同,把茶叶分成了六大类。实际上中国茶叶种类繁多,不同的地方产不同的茶,不同的作茶人作出不同味道的茶。绿茶绿茶 中国有产茶的地方基本就有绿茶 是中国目前销量最高的茶叶类型 成茶颜色为绿色、茶汤颜色为淡绿色、茶底也为绿色 代表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安吉白茶等等。绿茶绿茶西湖龙井碧螺春茶底安吉白茶青茶青茶-乌龙茶乌龙茶 青茶也称为乌龙茶,因其外观多为乌黑条索型,宛如一条健硕的乌龙而得名。 主要产于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主要代表为:铁观音、大红袍、台湾冻顶、凤凰单丛等等。铁观音铁观音铁观音:产于福建省南部的铁观音:产于福建省南部的安溪县。安溪县。外形紧结、卷曲、重实。外

11、形紧结、卷曲、重实。汤色分两种:汤色分两种:传统的铁观音传统的铁观音经过炭火烘焙,其汤色橙黄经过炭火烘焙,其汤色橙黄明亮,绿叶红镶边。明亮,绿叶红镶边。现代工艺的铁观音,也是市现代工艺的铁观音,也是市面上被大家熟知的未经过烘面上被大家熟知的未经过烘焙的铁观音,汤色黄亮,滋焙的铁观音,汤色黄亮,滋味清香。味清香。大红袍大红袍大红袍大红袍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外形条索乌黑卷曲,透出自然的光泽。作为历代的贡茶,很稀有珍贵。滋味,特有的“岩骨花香”,有温暖的焙火味。汤色,琥珀色,透亮。白茶白茶 白茶的鲜叶要求嫩芽和两片均有白毫显露,成茶满披白色的绒毛,因此而得名。 产于福建政和、福鼎一代。 代表:白毫银针、白牡丹等。红茶作为世界高香茶和外销类茶,红茶有其独特的口感。成茶色泽乌润红黑,汤色红亮。下午茶下午茶滇红:产于中国云南祁门红茶:安徽祁门。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印度阿萨姆红茶和斯里兰卡大吉岭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福建武夷山。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黑茶黑茶 黑茶一直以来作为中国的边销茶,主要是销往不产茶以及饮食以牛羊肉为主的地区。 黑茶主要产于:云南、湖南、广西等地。 质地粗老,很适合熬煮。西藏地区的酥油茶,内蒙古的奶茶。 现在认可黑茶的人逐渐增多,主要是其降三高的功效奇特保健功能。同时这种茶可以存放的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