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专题学生_第1页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专题学生_第2页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专题学生_第3页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专题学生_第4页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专题学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将桑树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或两种隔行种植(间作),测得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如图所示(注:光饱和点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均没有受到影响B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均增大C间作虽然提高了桑树的光合速率但降低了大豆的光合速率D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2图1为测定光合作用速度的装置,在密封的试管内放一新鲜叶片和CO2缓冲液,试管内气体体积的变化可根据毛细玻璃刻度管内红色液滴移动距离测得。在不同强度的光照条件下,测得的气

2、体体积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标记实验开始时毛细刻度管中红色液滴所在位置为初始标记位置。实验时,在30分钟内光照强度由0渐变为2.5千勒克斯(不同光照强度照射的时间均等),在此过程中,当光照强度为2.5千勒克斯时,液滴所在位置离实验初始标记位置最远B从图2可以看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每小时需要氧气50 mLC若此时图1中植物光照强度为15千勒克斯,则2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量为200 mLD光照强度在0到20千勒克斯范围内,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3下图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物质转换用实线表示,能量传递用虚线表示,图中ag为物质,为反应过程),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3、绿色植物能利用a物质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c中Be中不储存化学能,所以e只能充当还原剂C图中表示水分的吸收,表示水的光解D在g物质供应充足时,突然停止光照,C3的含量将会上升4如图表示某种绿色植物在自然条件下一昼夜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点时植物光合速率为3 mg·m2·h1B一昼夜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量可以表示为S2(S1S3)Cb点前和e点后表示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D导致f点和a点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不同的环境因素是温度,a点时温度高于f点5甲图表示某种植物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与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关系,乙图表示植物体内两种生理活动,则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甲图a点之前(不含a点)表示光照太弱,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B与乙图所对应的状态是甲图中的a点C在10时,限制甲图b点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不再增大的环境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D温度对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有影响是由于温度影响了有关生理活动中酶的活性6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和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B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C光照强度为ab,曲线、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D光照强度为ac时,曲线、光合作用强

5、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7.将玉米的PEPC酶基因导入水稻后,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水稻叶肉细胞中,捕获光能的色素含量最多的是叶绿素a,最少的是叶黄素B一定条件下,PEPC酶可以提高气孔导度,从而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强度和气孔导度C光照强度低于8×102mol·m2·s1时,影响转基因水稻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气孔导度D转基因水稻更适宜栽种在光照较强的环境中8.某研究组获得了水稻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

6、(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A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失2条B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失2条C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D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9.将一株植物置于密闭钟罩内,在某一光照强度下,测得密闭钟罩内CO2变化量为零(不考虑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由此不能说明的是()A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相等B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过程中从密闭钟罩内吸收了一部分CO2C该植物若长期处于此光照强度下,不能正常生长D同一叶肉细胞内线粒体消耗的O2与叶绿体释放的O2量相等10.下图表示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提取色素时

7、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滤液挥发B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中色素量的关系是(甲乙)<(丙丁)C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乙色素的溶解度最大D四种色素中,丙和丁主要吸收红光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1.氢是一种清洁能源。莱茵衣藻能利用光能将H2O分解成H和O2,H可参与暗反应,低氧时叶绿体中的产氢酶活性提高,使H转变为氢气。(1)莱茵衣藻捕获光能的场所在叶绿体的_。(2)CCCP(一种化学物质)能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诱导其产氢。已知缺硫也能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为探究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设完全培养液(A组)和缺硫培养液(B组),在特定条件下培养莱茵衣藻,一定时间后检测产氢总量。实验结

8、果:B组>A组,说明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有_作用。为探究CCCP、缺硫两种因素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则需增设两实验组,其培养液为_和_。(3)产氢会导致莱茵衣藻生长不良,请从光合作用物质转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4)在自然条件下,莱茵衣藻几乎不产氢的原因是_,因此可通过筛选高耐氧产氢藻株以提高莱茵衣藻产氢量。12.某植物在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条件下,气孔开度(即气孔开放程度)与光合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1)停止供水后,光合速率下降。这是由于水是_的原料,又是光合产物在植物体内_的主要介质。(2)在温度、光照相同的条件下,图中A点与B点相比,光饱和点低的是_点,其主要原因是

9、_。(3)停止供水一段时间后,叶片发黄,原因是_ _。此时类囊体结构破坏,提供给暗反应的_减少。(4)生产实践中,可适时喷施植物激素中的_,起到调节气孔开度的作用。13(2014·新课标全国卷·T29)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CO2浓度在ab之间时,曲线表示了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2)CO2浓度大于c时,曲线B和C所表示的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其增加的环境因素是 。(3)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 (填“大于”“等于”或“

10、小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4)据图可推测,在温室中,若要采取提高CO2浓度的措施来提高该种植物的产量,还应该同时考虑 这一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14请回答植物代谢的有关问题:(1)图甲是某种植物叶肉细胞结构模式图,其中A、B为两种细胞器,数字代表细胞结构,小写字母表示生理过程。B细胞器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若要观察A细胞器,可用_对其进行染色。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作为呼吸作用的反应物,B细胞器的产物C6H1206在细胞结构 (填数字标号)中被利用。物质X是_,图中能产生ATP的场所除结构2和3外,还有 (填数字标号)。(2)利用图乙的装置可测定植物的多种生理

11、指标(假设对照组烧杯中盛有蒸馏水,幼苗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请完成下表:待测生理指标条件小液滴移动情况光照(有光/无光)实验组烧杯中溶液对照组实验组呼吸方式只进行有氧呼吸无光 NaOH溶液不移动左移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右移?只进行无氧呼吸右移不移动净光合作用强度(>0)有光NaHCO3溶液不移动?表中实验组小液滴移动情况依次是_;若将新鲜叶片放在图乙所示的装置内,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测得氧气释放速率如下表所示。光照强度(klx)02468101214O2(mg/100 cm2·h)202610121212该叶片有氧呼吸吸收O2的速率是 mg/100 cm2·h,光的补偿点是_klx;当光照强度为8klx时,叶绿体产生氧气的速率 mg/100 cm2·h。15植物生理学家对光合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下边是其中的一些实验数据曲线:(1)甲图中AB段和CD段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分别是 和 。(2)甲图曲线的最强光合作用需要的最低CO2浓度是 mg/l。图中m点为70Lx光照强度下的CO2饱和点,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