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发展-_第1页
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发展-_第2页
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发展-_第3页
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发展-_第4页
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发展- 任何一個經濟社會都會面臨以下三個經濟問題:1.What:2.How:如何生產3.For whom:為誰生產。這牽涉到生產成果如何分配的問題 個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s):探討上面三個問題。 在很早以前,先民住在野外的山洞中,很容易受到風雨和野獸的侵襲,後來有巢氏進步到從居天然洞穴到自己動手以許多的木頭建構房子、居處來獲得安全。2 禮記大學篇提到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明白指出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空間(土地)息息相關,有了土地才能累積財富。換言之,空間(space)是一種經濟財或有償財(Economic good),即人類生活上所需的各種財貨及勞務都是須

2、要付出代價才能取得的。經濟空間最大的特性是經濟活動聚集在為數極少的區位上。(Agglomeration of activities in a few locations ar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economic space)。3 區位理論(Location Theory)或經濟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研究經濟活動 (economic activities)會在何處發生及為何發生 (the study of where economic activities takes place and why)。4 國際貿易理論 (In

3、ternational Trade Theory):主要是探討國與國之間為什麼會貿易,貿易又會帶來什麼後果。因此,解釋貿易的起因是國際貿易理論的核心。 (1)Adam Smith(1776):絕對利益原則,主張貿易建立在各國生產技術的絕對差異上。 (2)David Ricardo(1815 ):相對利益原則,認 為各國生產技術水準的相對差異是導致國際貿易的主要原因。 (3)Heckscher(1919)-Ohlin(1933)理論:強調國際貿易的基礎在於(i)各國所擁有的因素稟賦不同, (ii)各商品生產所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5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Locati

4、on Theory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Perfect Competition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Immobile Factors*Zero Transportation Cost*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Imperfect Competition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Mobile FactorsPositive Transportation Cost* 即生產要素可以於國內的產業間自由移動,卻不能在國際移動。因此理論本質上是一個因素不能移動的理論。*忽略交通成本,一

5、般均衡分析為了簡化分析以求得較好的結果,一般均不考慮空間的因素,因此忽略了空間成本(space cost)或距離成本(distance cost)。6 二、新經濟地理學(New Economic Geography):它是一個融合個體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及區位理論的一門新科學。Paul Krugman (1991)根據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與運輸成本(transportation cost)的交互作用發展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說明製造業的地理集中現象。他的研究開啟了所謂新經濟地理學的發展。7規模經濟的概念可以區分三類:(i)大規模經濟(Large-scale economi

6、es):即在某一區位,廠商本身生產規模擴大後,導致生產及管理成本的下降。(ii)地區化經濟(localization economies),也是A. Marshall所謂的外部經濟(external economies):指在同一產業的所有廠商,當該產業的總產量擴大時,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所帶來的彈性生產及行銷上的便利。(iii)都市化經濟(urbanization economies):當總經濟規模(人口、所得、產量或財富)擴大時,在單一區位所有產業的所有廠商所造成的利益。Krugman的核心-邊陲模型(Core and Periphery Model):利用需求連鎖來解釋產業的聚集現象。當一家

7、廠商將其生產廠房移到一個新的地點時,本地市場條件經由兩個管道受到影響:8 1. 在交易成本既定下,一個新競爭者的出現降低本地價格指標,這對每家廠商的需求帶來負面的影響(即市場排擠效果),以及對消費者剩餘帶來正面的影響(即生活水準效果(cost-of-living effect)。其他條件不變,市場排擠效果將使整個產業的利潤下降,迫使部份廠商退出本地市場。 2. 只要對新進者產生的所得部份用於本地消費,本地支出成長,此對每一廠商的需求有正面的影響,此即市場規模效果(market size effect)。其他條件不變,市場規模效果將增加本地利潤,吸引更多其他地區的廠商進入。這些效果就是金錢外部性

8、(pecuniary externality)的例子。9 在完全競爭下,市場規模效果是無足輕重的。因此,當區位從偏好、技術及因素稟賦等方面來觀察都是相類似時,在均衡時,一個產業集中在少數區位的現象絕對不會發生。反之,在不完全競爭下,由於規模報酬遞增發揮作用,使市場規模效果可能強大到足以抵消市場排擠效果。在此情況下,廠商較多的區位可能提供較高的利潤,使得它成為設立新生產廠房的較佳地點。此種為廠商區位決策所創造出來的循環因果機制,能夠助長產業的聚集。10 此外,Venables (1996)認為,在大部份產業,廠商之間是透過投入一產出連鎖而結合在一起:一家廠商的產品為另一家廠商的因素投入。在此情況

9、下,新進者在本地市場引發的激烈競爭有兩個:(i)市場價格的下降對既有的廠商在收益方面是壞的消息,但在成本方面確是好的消息,此即成本連鎖(cost-linkage)。111.所謂經濟整合是指國與國之間逐漸消除貿易障礙以及生產要素移動限制,使商品、服務與生產資源的市場逐漸合而為一的過程。一般而言,參與經濟整合的國家普通為區域或地理上的鄰近國家,因此又稱為區域經濟整合。12(2)區域經濟整合的型態:優惠性貿易協定 (Preferential Trading Agreement, PTA) 係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結合在一起,單方面或相互之間降低部門別產品關稅。優惠性貿易協定通常有下列幾種:1 自由貿

10、易區(Free-Trade Area):區域內的會員國之間消除彼此之間的關稅,但與非會員國家仍維持原有的關稅。加拿大-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即為一例。2 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會員國之間不僅消除所有的關稅障礙,而且對區域外的非會員國採取共同的關稅。3 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會員國之間不僅履行關稅同盟的要求外,還要排除會員國之間生產因素移動的限制。The European Community,通稱為共同市場即為一例。4 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會員國除了履行共同市場的要求外,還要整合他們的財政、貨幣及社經政策等。1921年比利時與盧森堡組成經濟同盟

11、即為一例。目前的歐盟正朝向此一目標發展。13靜態效果Jacob Viner(1950)認為經濟整合是一種非全面性的貿易自由化措施,將使會員國與非會員國適用不同的關稅水準,產生以下兩種效果: (1)貿易創造效果(Trade Creation Effect):會員國間相 互免除關稅後,本國將從會員國增加進口,本國亦將 增加對會員國的出口,貿易量因為擴大。增加進口隱 含著資源從本國無效率的生產被會員國較有效率的生 產所取代,使得本國能以較低的社會成本消費此一產 品,本國福利水準因為上升。 (2)貿易轉向效果(Trade Diversion Effect):本國對會 員國採取優惠貿易措施,本國原本從生

12、產效率較高的 非會員國進口的商品,可能因關稅免除轉而向生產效 率較低的會員國進口,使得本國消費此一產品的社會 成本上升,本國福利因而下降。14動態效果 (1)市場競爭程度提高所帶來的效益:當經濟整合之後,會員國之間的貿障礙消除,國內、外廠商將站在同一的立足點上相互競爭,此時唯有生產效率高者才足以生存,因此透過市場淘汰,合併與技術更新等方式來換高生產效率的商業活動逐漸增加,消費者也因而受惠。此外,市場競爭程度提高也有助於降低廠商對市場的壟斷力,進一步使產品價格下降,消費者福利提高。 (2)規模經濟的實現。整合後市場擴大有助於生產成本的進一步下降,產品價格下降,消費者與社會福利因而提升。 151東

13、亞展現雄厚商機 (1)東亞貿易版圖快速擴增,東亞出口占全球總出口比率,已由1991年的22.8%增加至2003年的25.8%,與北美、歐盟鼎足而立。(請參見表一) (2)東亞國家出口的擴增,主要來自區域內出口(intra-regional export)的增加。2003年東亞區域內出口占全球總出口比率已達12.8%,已超越北美自由貿易區(8.5%),逐步逼近歐盟(23.3%)。 (3)東亞區域內出口占該地區總出口比率,已由1991年的42.0%增加至49.8%。(參見表二)16(一)、區域內出口躍居東亞各國成長主要動能 (1) 隨著東亞經貿的加速整合,東亞國家出口重心已由過去的歐美市場,轉為區

14、域內國家。2003年東亞國家區域內出口占其總出口比率已增達49.8%。其中,台、新、南韓等東亞國家區域內出口占其總出口比率,已由1991年的41.4%增達2003年的52.7%;同期間,日本亦由32.1%增達46.0%。(參見表三) (2) 東亞區域內出口對東亞各國總出口增加的貢獻率,亦由1986至1990年平均的43.6%,增至1991至2003年平均的55.5%。其中,台、新、南韓更高達六成,區域內出口已成為各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參見圖一)17(1)中國扮演東亞生產工廠的角色 中國挾低廉勞動成本優勢,已成為東亞國家的代工中心。2001年中國自東亞國家進口前十大產品,以辦公室機器設備零組

15、件、電子微組件等中間財及石化原物料為大宗。(2)中國取代日本,成為東亞國家出口品的主要吸納市場 2003年東亞國家對中國及香港依存度已擴增至20.2%;對日本出口依存度則相對下降(參見圖二,及表四)(3)中國及香港成為東亞各國貿易出超的主要來源 台、新、南韓三國合計對中國及香港貿易出超,1996年已增達404億美元,2003年續增至698億美元。東協四國對中國及香港貿易出超1996年亦高達61億美元,2003年更高達155億美元。(參見圖三)181.台灣為東亞重要投資國198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大舉向東亞國家直接投資,已成為僅次日本的第二大投資國,為東亞經貿整合的主要推手。(參見表五)2.台灣

16、與東亞經貿整合傳承樞紐角色 (1)台灣與東亞經貿整合日趨緊密,區域內貿易整合明顯大幅躍升。其中,尤以對大陸、香港華人地區整合最為深化。(參見圖四) (2)台灣為東亞零組件主要供輸國之一(1)台灣已在東亞地區建立緊密的產業分工體系,台灣對 東亞國家出口產品中,以零組件等中間財為主。(參 見圖五)(2)台灣零組件產品出口具比較競爭優勢,顯示性比較利 益(RCA)大於1之出口產品比率,僅略遜於日本。 (參見表六)191東協加三(ASEAN+中國、日本、南韓)(2000)協議成立自由貿易區 (1)1999年11月,東協與中國、日本、南韓首次發表東亞合 作聯合聲明,確定在經濟、貿易、金融、科技等八個領

17、域展開合作。 (2)2002年11月,東亞研究小組(EASG)提出17項東協加 三近期可實施的合作措施及9項中長期合作措施。 (3)2003年10月,於印尼峇里島東協加三會議,中國提出建立東亞 自由貿易區可行性評估,及推動財政與金融合作,逐步落實十加 三。 (4)2004年11月,東協加三高峰會決議東協加高峰會改為東 亞高峰會(East Asian Summit);2005年於馬來西亞舉辦首屆會 議2經濟面觀察,台灣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效果目前仍不易評 估。3政治方面考量,台灣有必要儘速與相關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免有被邊緣化的危機。20東亞國家、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出口占全球總

18、出口比率東亞國家、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出口占全球總出口比率 國(區域)別國(區域)別1986(1)()1991(2)()2003(3)()(3)-(1)(百分點百分點)(3)-(2)(百分點百分點)東亞國家東亞國家 21.0 22.825.8 4.8 3.0區域內區域內 6.5 9.612.8 6.3 3.2北美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 16.3 16.515.3 -1.0 -1.2區域內區域內 7.0 6.7 8.5 1.5 1.8歐盟歐盟 36.0* 42.837.9 1.9 -4.9區域內區域內 21.1* 28.623.3 2.2 -5.3註:註:1.東亞國家係指日本、中國、香港、台灣

19、、新加坡、南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東亞國家係指日本、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南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 菲律賓等十國。菲律賓等十國。2.*係指係指1985年資料。年資料。21.歐盟歐盟66.862.161.4(1991) (2000) (2003)東亞東亞42.046.749.8(1991) (2000) (2003) 15.9 (1991) 15.2 (2000) 14.4(2003)26.6(1991) 25.9 (2000) 22.0 (2003) 6.4 (2003) 6.4 (2000) 5.8 (1991) 17.1(2003) 17.1 (2000) 21.9 (1991

20、)北美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40.755.755.5(1991) (2000) (2003) 7.6 10.8 10.1(1991) (2000) (2003)14.8 15.0 21.2(2003) (2000) (1991)22東亞國家區域內出口占其總出口比率東亞國家區域內出口占其總出口比率單位:單位:國國(區域區域)別別19861991199620022003東亞國家東亞國家31.042.048.747.849.8 台、新、南韓台、新、南韓29.741.449.450.152.7 東協四國東協四國52.852.353.153.154.2 中國、香港中國、香港45.054.853.048

21、.248.2 日本日本22.732.142.441.946.023表四東亞各國對中國、香港與日本出口依存度比較表四東亞各國對中國、香港與日本出口依存度比較單位:單位:國國(區域區域)別別19861991200020031986199120002003對中國及香港出口依存度對中國及香港出口依存度對日本出口依存度對日本出口依存度台、新、南韓台、新、南韓 6.8 11.3 17.825.512.312.910.48.0台灣台灣 7.3 16.3 24.034.511.412.111.28.3新加坡新加坡 9.0 8.6 11.817.0 8.6 8.7 7.56.7南韓南韓 4.9 8.0 17.0

22、25.215.617.211.98.8東協四國東協四國 4.5 5.8 7.713.628.322.916.114.1日本日本 8.1 7.912.019.2-中國及香港中國及香港-10.19.111.710.824台灣對東亞國家投資台灣對東亞國家投資(累計至累計至2004年年9月月)投資國家投資國家FDI占地主國占地主國投資地位投資地位金額金額(億美元億美元)占台灣對外直接占台灣對外直接投資比率()投資比率()中國中國 794.0*45.9 第四名第四名*印尼印尼129.7 8.4第六名第六名泰國泰國110.7 7.1第三名第三名馬來西亞馬來西亞 95.2 6.1第三名第三名越南越南 71.

23、7 3.9第二名第二名香港香港 30.5* 2.0新加坡新加坡 26.0 1.2 註:註:*中國係累計至中國係累計至2004年年12月,香港累計至月,香港累計至2003年年12月;占台灣對外直接投資比率係以累月;占台灣對外直接投資比率係以累 計至計至 2003年資計推算。年資計推算。 *累計至累計至2004年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達年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達794億美元億美元,僅次於香港僅次於香港(4,727億美元億美元) 、美國、美國 (986億美元億美元) 、維爾京群島、維爾京群島(789億美元億美元) 。資料來源: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資料來源: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5註:註:RCA(顯示性比較利益指

24、數)係指一國某產品出口占該國總出口比率與全球該產品出口占全球總出口比率之比值;顯示性比較利益指數)係指一國某產品出口占該國總出口比率與全球該產品出口占全球總出口比率之比值;RCA指數指數愈大表示一國該產品在出口市場愈具競爭力。愈大表示一國該產品在出口市場愈具競爭力。資料來源:資料來源:Ng, Francis and Yeats, Alexander (2003), “Major Trade Trends in East Asia,” World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3084, June 2003.表六東亞國家零組件產品出口表六東亞國家零組件產品出口RCA大於大於1之比率之比率單位:單位:國別國別198519952001日本日本43.358.356.7台灣台灣20.031.728.3香港香港18.323.3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