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摄像与编辑实拍实验_第1页
影视摄像与编辑实拍实验_第2页
影视摄像与编辑实拍实验_第3页
影视摄像与编辑实拍实验_第4页
影视摄像与编辑实拍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莱特视觉|黎明摄影摄像培训中心课程名称: 影视摄像与编辑 实验考试学生姓名: 1 / 30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操作成 绩(50分)实验报告成 绩(50分)总成绩(100分)1摄像机的准备和基本操作2机位与画面造型特点3固定拍摄与画面造型4运动拍摄与画面造型5场面调度与轴线原则6景别的剪辑7运动镜头剪辑8电视作品摄制合 计指导老师 实验报告填写要求一、本课程共需完成实验项目八个(包含综合性实验项目一个,综合实验项目占实验总成绩30)。每一次实验均须提交一份实验报告,批改后下发的实验报告请保存起来,每日上交。二、实验报告书写要求:1. 实验结果与分析:对自己作品进行分析,对拍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现

2、象能进行解释。2. 讨论、建议、质疑:针对实验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组内以及组外讨论,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向指导老师请教,并将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的过程写入实验报告,以作为以后学习的参考。问题要具体描述,避免抽象地罗列、笼统地讨论;3. 全部文字叙述内容要求简明扼要,思路清楚;三、要求实验报告字迹工整、文字简练,分析充分、具体。对于抄袭实验报告行为,一经发现,以零分处理,并根据相关条例给予处分。附:实验考试考核办法根据实验考勤、实验过程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对每次实验进行打分,采用百分计分办法,对于成绩不合格,需要重新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最后实验总成绩记入结业成绩,总分为80分。实验一 摄像的准

3、备和基本操作(2学时)一、实验目的:1 了解摄录一体机使用注意事项。2 了解摄录一体机的基本结构与组成。3 掌握摄像机的操作规程、调整与操作方法。4 了解三脚架的结构与操作方法。5 熟练掌握手持与固定执机方式。6 掌握摄像要领。二、实验器材:1摄录一体机 1台2监视器 1台三、实验内容:(一)检查系统操作 1连接AC电源线(见图1) (1) 提起寻像器。(2) 按一下dc电源线的电池连接器,并往下移动,直至卡到位。(3) 将dc电源线连接至ac适配器。(4) 将ac电源线插入电源插座。(5)将寻像器移回原位。    图1 连接AC电源线 2装卸电池(1)

4、 提起寻像器。(见图2)    (2) 按住电池,向下移动,直至卡到位。(见图3)  (3) 将寻像器移回原位。 (4)卸下电池(见图4)将power转到关闭,并在卸下电池之前,检查power灯(cam/vcr)是否已熄灭。    用手托住电池,防止滑落。    按住电池释放,提出电池。    图2 提起寻像器 图3 电池安装 图4 电池释放3插入DV磁带(1) 按箭头所示方式,滑动eject开关,打开磁带固定器。u 当磁带盒盖完全打开时,磁带盒固定器自动

5、打开。u 如果摄像机没有电(ac适配器或电池),磁带盒固定器不会打开。       图5 滑动EJECT开关(2) 按图6所示,插入磁带盒。 图6 插入磁带(3) 按push以关闭磁带固定器。    正确关闭时,固定器自动进入位置。    图7 关闭磁带固定器    (4) 关闭磁带盒盖。  在磁带盒固定器完全到位后,再关闭磁带盒盖。请注意:(1) 请勿试图抓住磁带盒盖,插入或弹出磁带。(2) 将摄像机放在平稳的表面或用双手握

6、住保持平稳后,方可插入和取出盒式 磁带。    (3) 请勿在磁带盒固定器移动时用力推它。这样可能会损坏摄像机。(4) 在磁带盒固定器完全到位后,再关闭磁带盒盖。在磁带盒固定器移动时关 闭磁带盒盖,可能会损坏摄像机。4打开摄象机    图8 打开摄象机电源开关l 在按锁定释放的同时,将power开关移动到打开上。    l camera灯变红(摄像机模式),现在摄像机处于拍摄准备模式。5寻像器此摄像机有两个寻像器:一个是寻像器的微型lcd,一个是可收缩3.5英寸lcd。使用最适合应用和拍摄状态的寻像器。在

7、寻像器、lcd显示器和电视显示屏上显示的图像,亮度与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1)使用寻像器将power开关设定到打开,检查图像是否显示在寻像器上。关闭lcd显示器。    图9 打开摄象机电源开关 调整寻像器的角度,这样可以将显示屏固定在最容易取景的位置。可以向外拉出寻像器,约与摄像机垂直。        图10 调整寻像器的角度 请勿将寻像器对向太阳。 这些可能会损坏内部部件。(2)使用LCD设置power开关为打开。    按箭头(1)所

8、示的方向,按open按键,打开lcd。 lcd可展开120度。请勿进一步展开,否则会损坏摄像机。        图11 打开lcd(3) 将lcd显示器固定在最容易取景的位置。    显示器可朝向镜头旋转180°,朝向您旋转90°。    打开lcd时,请勿用力过大。这样会损坏摄像机。    图12 将lcd显示器固定在最容易取景的位置(二)摄像的执机方式练习1.徒手执机徒手执机的形式较多,既可单手捏着,也可双手捧着,或放在其

9、他可依托的部位上。这种执机的方法有较大的机动性,可对外界变化的情况作迅速的反应,并能在复杂的环境或运动状态下拍摄。在拍摄停止的被摄对象时,要用左手托着摄像机的底部,右手进行操作,以保持平稳。站立进行拍摄时,双脚之间的距离应和肩部的宽度相等,以保持机身的平稳。在低角度的拍摄时,要把摄像机放在膀盖上,以保持相对的平稳。如果拍摄现场的条件允许,要尽量找些物体作支撑。拍摄时还应尽量避免似站非站、或似蹲非蹲的姿势,否则时间稍长,会导致画面的抖动。 徒手执机拍摄还应注意控制呼吸,确保拍摄画面的稳定。控制呼吸最常用的方法是屏息,先使头部放松,然后深呼吸,再呼出大约五分之四时开始拍摄。2.固定执机 固定执机是

10、指将摄像机固定在某一辅助设备上进行拍摄。电视摄像中常见的辅助设备有三脚架、轨道车、升降机、防震架等。三脚架是固定执机拍摄时最常用的辅助设备。它可使被摄的画面稳定均匀,并能让摄像师从负荷状态下解脱出来,使之更能轻松自如地进行拍摄。使用三脚架时,首先应根据拍摄高度将三脚架调整到合适的高度,然后对其进行水平调整,调整完毕便可进入拍摄。使用三脚架时,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身体不能贴在三脚架或摄像机上,更不能将身体的某一部分压在摄像机上面,否则所拍画面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三)镜头的操作1聚焦调整(1)原理:长焦距镜头景深小,转动聚焦环,焦点变化会十分显著很容易对好焦点。相反,如果用广角镜头对焦点,因景

11、深很大,焦点是否准确人眼很难看清楚。(2)步骤和过程:n 请一位同学做模特,选定好拍摄范围。n 选择手动聚焦,将镜头推到最长焦距一端,用 (填空)特写来对焦点。n 调节转动聚焦环,直至对焦清晰。n 焦点对好以后,在按(W键)在回到原来的画面构图。(3) 注意事项:u 要将镜头推到最长焦距一端在进行特写对焦。u 特写对焦转动光圈的时候,要先大范围的转动,到对焦物体逐渐清时在小心的左右转动光圈,直至对焦物清晰为止。实验结果及分析: 2白平衡调整(1)原理:由于摄像机在出厂前,其白平衡都已经在特定的照明环境下(如在3200K色温下)调整好了,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外部照明色温的变化,红

12、、绿、蓝三支摄像器件光电转换性不一致,放大电路元件的离散性等,造成最后输出的红、绿、蓝三基色电信号中黑电平大小不同,信号幅度不同,从而使白平衡失调,因此摄像机使用前必须调整白平衡。(2)步骤和过程:n 白平衡调整时,选择方式开关应在“自动”位置。n 选择与照明条件相同适和的滤色片。n 将镜头对着一张标准白色的纸,调整变焦按钮,使录像器充满白色。 n 按下自动白平衡开关(WB)几秒后,搬动一下自动白平衡调整开关钮。自动调节开始,约2-3秒钟,寻像器上出现“WHITE OK”表明白平衡已经调节好。(3)注意事项:n 注意观察现场的照明条件,正确的选择和照明条件相适合的滤色片。n 要注意选择标准的白

13、色物体或者是白纸。如果在现场找不到白纸可以盖上白色镜头盖或者是对白色墙壁进行调整。n 自动白平衡的调节按钮只需按几秒看到显示器上的图标不在跳动即可,不要多次反复按。实验结果及分析: 思考题:如果改变拍摄场地,是否需要重新调整白平衡?为什么?3 光圈调整操作(1) 原理:自动光圈的工作原理简单地说是在图象的中心部分选取R、G、B三基色信号中电平最大者,再取其平均值。放大后与一基准电平相比较,产生误差电压,用它来驱动光圈控制电机,实现光圈自动调整。从而使信号保持在预定的标准电平上。通常这个基准电平为峰值电平的70%。 摄象机自动光圈的使用场合:一般为亮度较为均匀,反差不是太大的景物,或是抢拍新闻等

14、难以过细调整光圈的场合。 图13 光圈调整 (2)步骤和过程按下iris按钮切换调整镜头光圈(见图13)。   自动调整虹膜:auto iris:    手动调整虹膜:manual iris    如果相机位于自动模式,按auto按钮以切换到手动聚焦(a熄灭),拨动 iris拨盘调整镜头光圈。拍摄主体亮度与环境亮度对比过分悬殊条件下的光圈调整l 拍摄主体亮度高的情况:在拍摄舞台节目时,为了突出主持人或报幕人,他们通常由聚光灯强光照明。一般情况摄像机离拍摄主体均较远,只能拍摄摄人的中景或全景。此时由于拍摄主

15、体(主持人或报幕人)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过分悬殊,若采用自动光圈拍摄,则必然出现主体(如主持人的脸部)曝光过度而呈现雪白一片而无任何层次。这时必须采用手控光圈,缩小光圈值。调整时,要一边观看取景器,一边调整,直到出现层次较丰富画面为止。l 拍摄主体亮度低的情况:当人处在背景较亮的环境下(如背景为白色的墙壁、白雪、天空等),由于人脸部的反光与背景的反光过分悬殊,此种情况下采用自动光圈拍摄中景或全景,必然造成面部曝光不足的后果。操作方法是:首先用自动光圈镜头对着拍摄对象,看一下光圈值(假设为F8)然后把光圈方式设为手控,眼睛年头寻像器的同时逐渐加大光圈(一般需增加一到两级光圈,如从F8增加到F5

16、.6或F4),直到拍摄对象亮度合适为止。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及分析:4摄像要领 (1)原理:拍摄过程为了保证获得良好的画面质量,拍摄时要做到平、稳、准、匀。平:指摄像者拍摄出的画面应该横平竖直,在摄像时可以通过调整三脚架水平或调整摄像机倾角来实现。在调整时可以通过寻像器观察到被摄对象的水平线应与寻像器的横边框相平行其垂直线条应和寻像器的纵边框平行,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才不会歪斜。 图14 画面要平准: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拍摄时画面的构图,以及运动摄像时的起幅和落幅要符合电视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为确保拍摄的画面符合要求,可以在拍摄前进行预演摄像,确定最佳的构图,找准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

17、做到心中有数,正式拍摄时一气呵成。第二,还应准确地再现被摄对象的真实色彩。这可通过校色来实现,即将摄像机上的色温片选来与当前光源的色温相匹配,然后再将摄像机对准校色板(或白纸)进行黑、白平衡的调整。稳:是指摄像机所摄的画面应排除不必要的抖动和晃动,保证画面质量。如果条件许可,把摄像机放在三脚架上进行拍摄,便可获得十分稳定的画面。在徒手执机和肩扛执机拍摄时,要使画面保持相对稳定,就必须注意掌握好镜头的焦距,因为画面的稳定程度与镜头焦距的长短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在拍摄中尽可能利用中焦、广角镜头拍摄,少用长焦镜头拍摄。匀:是指摄像机在运动拍摄时,其运行的速度要均匀,节奏要统一,不能忽快忽慢,以免破坏节

18、奏的连续性。起幅和落幅镜头的速度耍缓慢,推、拉、摇镜头的速度要均匀。1实验记录(填写实验步骤和过程)2问题与讨论(根据个人实验情况如实记录所发现的问题) 实验二、影视后期剪辑技术(初阶电子相册制作)1.熟悉ED的使用准备每位学员得证件照,张不同景别的其他照片,学校全貌远景,上课的全景,每人的自我介绍视频将素材导入电脑根据拍摄素材选择合适的工程预设导入素材库按照一定的逻辑添加到时间线,选择素材按照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近景-的逻辑进行剪切利用视频布局调整画面构图选择到合适的切点,利用mix混合器,视线淡入淡出转场选择合适的切点添加预设转场,2d,3d,添加合适的音乐,根据音乐节奏再次进行剪

19、辑添加恰当的字幕,添加字幕淡入淡出,在视频开头加上实验名称自己的名字以及制作时间,结尾加上END输出MPGE-2,DVD光碟,并用小日本打包刻录1.写出详细的步骤以2.讨论实际操作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三影视画面造型方法与拍摄技巧一、实验内容画面的造型方法与作用,根据不同场景的构思需求,构思,利用画面的造型方法拍摄各种题材的片子。二、实验目的1、掌握不同景别画面的造型作用。2、掌握不同拍摄角度的造型作用。3.掌握固定镜头的造型作用和拍摄技巧4.掌握运动镜头的造型作用和拍摄技巧5.掌握新闻采访,访谈节目构思方法及拍摄技巧6.掌握形象片的造型构思以及拍摄技巧7.掌握跟拍会议宣传片(片头)

20、的构思以及拍摄技巧三、实验要求 先复习,各种造型方法与拍摄技巧,分组协作,进行相关实验与研究。1、第2组练习各种景别和角度的造型作用,(1)在操场上选择主题和场景,拍摄一组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并比较效果。 (焦镜头拉到广角部分,拍摄远景画面。变焦或走近被摄物,分别拍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画面。)(2)使用大特写拍摄主角闭眼构思,睁开眼睛获得灵感的画面(3)分别利用客观镜头,主观镜头拍摄主角带着激动的,憧憬的,渴望的,充满信心与希望的心情,从校门口走进教室,感受整个教学气氛的过程。注意轴线原则,主体运动方向与视线方向的轴线关系,选择拍摄角度灵活的变换机位。(4)练习抢拍偷拍的拍摄技巧

21、,抢拍学生练习拍摄的画面、创意构思认真讨论的画面。注意短镜头景别与拍摄角度,特写抓拍,(宣传片,跟拍级别,要求,拍摄前构思,为毕业作品补充相关镜头。)2、第1组练习各种拍摄角度造型的作用以及运动画面的造型与拍摄技巧,在操场上,选择1-2为同学做模特,使用梯子,用仰拍、平拍、俯拍拍摄一组画面,并比较结果。(注意画面构图,逆光和顺光的选择,蓝天和剪影的拍摄,拍摄运动轨迹的体现)主角靠着梯子看书,研究相机的使用主角站在梯子上,感受天空,梦想飞翔(选择拍摄运动轨迹)主角拿着相机拍摄各种他眼中的美,(形象片拍摄级别,要求美感平稳,视觉冲击力,拍摄前构思,可先选择音乐在根据音乐节奏拍摄,为毕业作品补充相关

22、镜头。)3、(第3组)练习固定画面的拍摄手法,掌握固定画面的造型用作,纪实拍摄电视采访与访谈节目,自选场景,采访学校老师的教学理念,拍摄各位老师教学的过程和精彩片段,体现细心、耐心、专业与创新,结合实际教学课堂纪实拍摄在影棚内,设计场景,布置灯光,准备座位,构思拍摄两人谈话类节目,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遵照轴线原理以及三角机位法,选择恰当的角度惊醒拍摄(拍摄正面,侧面,斜侧,背面,并比较效果。)(新闻采访,会议纪实片级别,要求体现完整的过程,多使用固定镜头拍摄,利用轴线与三角机位法造型画面,注意画面的调度。)四、实验原理 1.各种景别和角度的造型作用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

23、景别。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开阔的场面。画面意义通常为“远眺”。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主要表现对象,特别是人的形体,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和远景相比,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重点表现的是人物的行动,他的空间位置及他与周围人物、环境的空间关系。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可以较完美地表现人的手臂活动,多表现两人以上的群体,着重展示人物间的交流,用于表现对话。在有情节的场景中,常被作为叙事性的描写。近景表现成年人(腰)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近景主要表现人物面孔,人们也叫它肖像景别

24、,近景拉近了被摄人物与观众的距离,容易产生一种交流感。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常用来从细微之处提示被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及本质内容。平角具有平视平稳效果,透视关系正常不变形(用中焦镜头),是一种纪实角度。是新闻摄像最常用的拍摄高度。俯角经常用于交待地理位置,可以增强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仰角有夸张被摄对象高度的作用,从而产生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用仰角拍摄跳跃的腾空的动作,能夸张跳跃的高度。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能表达人物的本来面貌,能充分展示被摄体的横线条,产生对称、均衡、庄重、稳定、严肃的效果。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显得呆板无生气。

25、正侧角度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有平等的含义。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表现。斜侧角度包括前侧和后侧,是一种最常用的角度。在拍摄两个人时能分清主次。背面角度用背面角度拍人物,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看到的,所以这种角度拍的画面有把观众带到场面的纪实效果,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同时具有一定的悬念。2.固定画面的造型作用拍摄固定画面时要稳字当头,尽量用三脚架,同时要训练良好的执机姿态和正确的呼吸方式。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注意线条、光线、前景的使用。拍摄提示(1)用长焦、短焦在同一距离拍摄同一物体,并进行比较。(2

26、)不变焦在不同距离拍摄同一物体,并进行比较。(3) 拍摄一组固定画面。固定画面的功用(1)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2)对静态的人物有突出表现的作用。(3)能够比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4)用出画入画突出和强化动感。(5)在造型上有绘画和图片效果,与运动画面相比,更富有表态造型及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经常用来表现风景如画。(6)由于其稳定的视点和静止的框架等特点,便于通过静态造型引发趋向于静的心理反应。(7)较少主观因素,镜头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特别是较少运动摄像所带来的指向性。观众感觉是自己有选择地看。(8)有时间上的过去感、历史感,回忆的感觉。运动画面有一种正在发生的进

27、行时感。固定画面的局限(1)视点单一,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2)在一个镜头中构图难以发生很大变化。(3)对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很好表现。(5)由于单一画面的框架限制,不如运动画面那样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一段生活流程。(4)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在复杂的环境里用固定画面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需要观众根据画面大致情况去进行想象、补足。固定画面的拍摄要领(1)长焦镜头要特别注意稳定。短焦镜头不宜拍摄特写、近景,容易形变。(2)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3)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4)注意镜头内在的连贯性。(5)拍够长度。焦距与透视(1)由一

28、放大率不同焦距不同拍摄距离(2)同一焦距不同拍摄距离不同的物体间距离表现。(3)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空间深度变小,短焦镜头拍摄的画面空间深度加强。(4)不同焦距镜头,拍摄距离相同时的透视关系相同但景别不同长焦镜头的造型特点:视角窄、景深小、透视力弱(1)影像放大率大,调拍距离较远的被摄对象。(2)简化背景、突出主体(3)透视感弱,压缩纵向空间。(4)增强横向速度感,减弱纵向速度感。短焦(广角)镜头的造型特点:视角宽、景深大、所摄画面具有很强的透视感,(1)视角大,不仅能包容视域更宽的景物,而且能够展现纵深方向上更深远的景物。适合于拍摄具有多层景物的远景和全景画面,不需要把摄影机机位拉得很远就可拍

29、到剧情所需的全景或中景。(2)以环境烘托人物、说明事件内容。(3)对横向运动的对象表现动感弱,而且物距越远越弱,对纵向运动的对象表现动感强,而且物距越远越强。(4)有明显的纵深透视变形和畸变效果。3.运动画面的造型作用推,又称推镜头。被摄体位置固定,摄像机借助于运动摄像工具或人体,由远而近渐渐向被摄体靠近。或变焦使画面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主体接近。实现整体到局部的转移,形成视觉前移的效果。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推镜头将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拉,又称拉镜头。被摄体位置固定,摄像机借助于工具和人体,由近而远的移动,或变焦使画面框架由近而远地运动。从而实现局部到整体的转移,形成视觉后

30、移效果。它可以表示作者由近而远逐渐展示场景的意图,也可表示处于运动状态的人渐渐远去的视觉效果。拉镜头使被摄主体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摇,也称摇摄、摇镜头。摄像机机位固定,机身借助三角架的云台或人体作上下、左右、斜线、曲线、半圆、360等各种形式的摇拍。摇摄有水平摇、垂直摇、斜摇、不规则摇、环摇、主观摇、客观摇等多种形式。摇镜头犹如人物处在静止位置,转动头部环顾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一个完整的摇镜头包括:起幅、摇动、落幅三个部分。一个摇镜头从起幅到落幅,迫使观众不断调整自己的视觉注意力。移,又称作移动镜头、移动摄影。摄影机借助于任何运载工具或人体,作各种形式的运动而进行的

31、拍摄。移摄是以人们的生活感受为基础的,可代表人物处于运动中的主观视线,也可表达作者特殊的创作意图。摄像机的运动使得画面框架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画面内的物体不论静止还是运动,都会呈现出位置不断移动的态势。摄像机的运动,调动了观众生活中运动的视觉感受,唤起了人们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及行走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移动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移镜头大致可分为前移动、后移动、横移动和曲线移动。跟,又称跟拍或跟镜头。摄影机始终跟随被摄体的运动而运动均为跟拍。大致可分为前跟、后跟、侧跟三种情况。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由于摄像机运动的速度与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相一致,这个运动着的被摄

32、对象在画框中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而背景环境则始终处在变化中。被摄对象在画框中的位置相对稳定,画面对主体表现的景别也相对稳定。不同于推也不同于前移动镜头。推镜头画面有一个明确的主体,随着摄像机的运动,镜头向主体接近,主体形象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进程,镜头最终以这个主体为落幅画面的结构中心,并停止在这个主体上。前移动镜头,画面中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主体。而是随着摄像机向前运动,表现了镜头从开始到结束时整个空间或整个群体形象。跟镜头画面中始终有一个具体的运动的主体,摄像机跟随着这个主体一起移动,并根据主体的运动速度来决定镜头的运动速度,一般情况下主体在镜头的开始至结束均呈现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景别。升降,

33、又称升降镜头。摄影机机位作上下运动。通常需借助升降车或摇臂完成,也有用蹲下再站起的方式。有垂直升降、斜向升降和不规则升降等多种形式。升降运动带来了视域的扩展和收缩。登高而望远,离地面越近,所能展示的两面范围也渐渐逼窄。升降镜头视点的连续变化形成了多角度多方位的多构图效果。综合运动是指摄像机在一个镜头中把推拉摇移跟升降等各种运动摄像方式,不同程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拍摄。比如先推后摇、先拉后摇、移中带推、边移边摇等。综合运动所形成的电视画面,其运动轨迹是多方向、多方式运动合一后的结果。而人眼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很难产生这种视觉体验,因而它是一种新的造型形式。 拍摄提示(1)拍摄推镜头:按住T,将画面

34、推到落幅,不要推到底,落幅应当构图良好,时间要够长,一般35秒。边推边调整构图,杜绝推上去再移,或移好再推。推的速度应与画面内的情绪和节奏相一致。(2)拍摄拉镜头:按住W,将画面从起幅拉开到落幅,不要拉到底,落幅应当构图良好,时间要够长,一般35秒。边拉边调整构图,杜绝拉开再移,或移好再拉。拉的速度应与画面内的情绪和节奏相一致。(3)拍摄摇镜头:首先将身体朝向摇镜头的终止方向上,两脚分开使摄像机稳定朝向终止的拍摄方向;然后身体扭向摇镜头的开始方向并开始拍摄。拍摄时在起幅处稳定拍摄35秒钟时间作为起幅,再慢慢摇过去,到摇摄结束时再稳定拍摄35秒钟作为落幅。拍摄时,身体慢慢地、均匀地向终止方向转动

35、,直到完成整个摇镜头过程。以手持机摇摄时,身体一般不需要转动90°,如超过90°,就会觉得不舒服,会对画面稳定不利。拍摄时应该控制身体重心,并切忌用碎步转身,否则会加剧机身的摇晃。画面的起幅和落幅的构图要准确,焦点要准确。跟摇尤其要注意保持主体在画框内的位置。摇摄的速度要均匀并且与画面内的情绪气氛和节奏相一致。八、实验讨论1、比较各种景别画面的画面意义,景别的作用。2、比较各种不同拍摄角度所拍画面的画面意义。3、怎么拍出拥挤阻塞感?4、如何转换焦点?5、虚焦画面怎么拍?6、偷拍抢拍用什么焦距的镜头?7、变焦距的推拉与改变拍摄距离的推拉画面有何异同?8、什么时候拍摄固定画面,

36、什么时候用运动摄像?9、什么时候用顺光拍?什么时候用逆光拍?什么时候用侧顺光?10、晴天、阴天、雨天拍摄时要注意什么?11、亮度间距过大时如何处理?实验四电视短片制作与剪辑技术一、实验内容摄制一个电视短片。可以是一条新闻,也可以是一首MTV,或者DV短剧,或者广告,内容不限,建议时长在3分钟之内。二、实验目的学会用电视画面叙述或表现一件事或一种情感。三、实验要求1、用光盘记录制作好的DVD数据文件。2、写出分镜头脚本。四、实验原理电视画面的拍摄技术与艺术,电视剪辑的技术与艺术。1、电视节目的制作方法(1)新闻节目:拍摄与采访,撰写新闻稿,录制画外音,根据新闻稿剪辑(2)音乐电视:录音或挑选歌曲

37、(限用CD光盘),拍摄画面,根据音乐内容与节奏剪辑画面。(3)DV剧:撰写剧本,编写分镜头脚本,根据分镜头脚本表演、拍摄,根据分镜头脚本剪辑。(4)公益广告:编写分镜头脚本,拍摄画面,录制画外音,选择音乐,根据分镜头脚本剪辑。2、拍摄(1)机位的设置要遵循三角形原则,也就是要设置在关系轴线和运动轴线的一侧。(2)分镜头拍摄的原则:先拍一个主角度,通常使用广角镜头,大景别,覆盖全场。然后再把场面分出若干个景别镜头:中景、过肩镜头、近景、特写。景别角度、摄像机运动、光学镜头的选择、光线色彩等请参考实验六、七、八、九。3、编辑(1)剪辑的心理依据:观众对剪辑的认同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

38、活中,我们的视线总是不由自主地从一个注意对象转移到另一个注意对象。心平气和时,视线转移的速度可能十分悠闲,但当你参与某件非常令人激动的活动,速度就会大大增加。另外,面对复杂的景物时,总是本能地从一个局部转移到另一个局部,以便仔细观察。电影电视就是通过镜头运动和剪辑使观众的注意力不断转移的。首先,人们总是习惯将事物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定向的联想和概括。由于存在这种思维习惯,把镜头组接起来就很容易在观众头脑中建立起它们的某种联系,这是蒙太奇的基础,也使得分镜头拍摄成为可能,使镜头的剪辑成为可能。其次,人们有忽略次要情节的倾向。我们以为意识到了所见事物的全部经历时间,其实我们只意识到一些主要的片刻,我们

39、通过意识活动的连续性,把这些片刻的时间组成事物经历的时间。因此省略原则是剪辑的一个基本原则。删掉现实中难以避免的只起连接作用的一切不重要的中间过程,而只保存那些鲜明的尖锐片断。第三,人的注意力总是被好奇的内心要求和客观事物本身所吸引,而不断转换着方向和距离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循序渐进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当我们观察一个事物时,视线总是在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不断地转换。最后,人们观察事物在一定时间内总是带有一致的眼光。在同一场景的的镜头中必须保持时空完整和统一。我们要求同一时空中的背景要一,不可突然生出一样什么东西,或突然少了什么。因此,剪辑要遵守匹配的原则。(2)叙述与表现的剪辑:

40、叙述的蒙太奇是指将镜头按照时间顺序、生活逻辑和因果关系来分切、排列、组合,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和演绎故事。它强调外在与内在的连续性,着重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形体、语言、表情及造型上的连贯。如平行式、交叉式、积累式。常用的句型有前进式、后退式和积累式。表现的蒙太奇,是通过镜头的对列,即通过镜头内容或形式上的对列,通过人物形象和景物造型的对列,造成一种概念或某种寓意,产生一种联想或某种含义,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达到激发观众的想象和思考,提示、突出、表现创作立意的目的。它强调镜头的对列,着重于内在的联系,着重于主观的表现,着重于强烈表达某种情感、情绪、心理或思想。如隐喻式、象征式、对比式。(3

41、)人物动作的组接:可采用分解法、增减法和错觉法。或者将剪辑点选择在动作转换的瞬间,画面主体的动静转换处,主体在画面中消失的瞬间,或者将客观镜头切至主观镜头(4)动接动、静接静。(5)转场:所拍摄的事件如果在时间上发生了转移,有明显的省略或中断,就可以依据时间的中断来转场。空间的变更也可以用来转场。或者根据情节转换:故事片或纪录片的情节、新闻报道的内容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告一段落,就可以转场了。转场的方法:技巧转场,逻辑因素转场,主观镜头转场,出画入画转场,挡黑镜头转场,相同、相似主体转场,特写转场,特写全景转场,空镜头转场,运动镜头转场,叫板式转场,声音延续转场。(6)语言的剪辑:电视里的语

42、言包括解说词和对话,解说词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而对话是以同期声的形式出现。在新闻与纪录片及各种栏目电视的剪辑中,解说词通常中选择镜头和剪辑点的主要依据。解说词的剪辑可以是声画对应的,即画面印证声音,同时出现,也可以是声画错位,先出画面,再出解说词,或先出解说词再出画面。对话的剪辑可以将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个镜头的声音结束后,声音与画面都留有一定的时空。这种方法节奏较慢,适合谈天。方法二: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上个镜头的声音一结束,声音与画面立即切出,下个镜头前留有一定的时空。这种方法在对话中最为常见。上个镜头人物话音一落就切对方的反应镜头,观众先看到他的反应再听到他的回答

43、。方法三:声音与画面同时出现,同时切换。都不留空。适合于争吵或辨论。方法四:交错法。上个镜头画面切出后,声音拖到下个镜头的画面上。声音后,画面继续,而将下个镜头的声音拖到上个镜头的画面中。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口型。(7)配乐:音乐节目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来选择接点。专题片可以通过流畅的音乐来改进画面的不流畅。音乐剪辑点是以音乐的情绪色彩为基础,以旋律节奏为依据,结合考虑画面造型因素,准确地选择剪辑点。一般来说,音乐剪辑点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音乐和画面的关系,二是音乐的拼接组合问题。MTV,在选择音乐剪辑点是主要考虑画面如何来表现音乐的主题,怎样将音乐节奏视觉化。而纪录片、电视剧这些片种则主要考虑音

44、乐的基调、色彩、节奏、长短要和画面相配,音乐本身的衔接必须和谐流畅,无跳跃,保持节拍、乐句、乐段的完整性。五、实验步骤1、策划:确立拍摄对象。初步选题后,写出设计方案,由指导老师根据方案的目的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初审,对实验方案进行论证。2、计划:在立题基础上,认真地按照规定的格式写出实验的设计方案。内容应详细和具可操作性,具体的内容要求如下:A、题目,班级、参与者;B、实验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现状;C、实验器材,包括磁带、资料等;D、计划拍摄的内容E、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3、拍摄(参照实验一、六、七、八、九)4、编辑制作(参照实验二、三、四、五)六、预习要求1、复习电视画面的造型方法。2、复习电视画面的剪辑技巧。3、选择题材。七、实验讨论1、如何做一个有编辑意识的摄像?2、为什么说编辑是二度创作?实验四基于EDUIS 6.02 的后期编辑步骤1. 掌握ED6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快捷键的使用2. 掌握快速利用键盘左右方向键以帧为单位,正确把握镜头在时间线上的入点和出点。3. 寻找镜头切点(下一帧为基准),将不同类型的镜头分开4. 理解每个镜头与相邻镜头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5. 利用镜头拼接技术,根据构思和素材,根据分镜头脚本,找到镜头与镜头之间接点,选择蒙太奇句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