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_第1页
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_第2页
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_第3页
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_第4页
网络技术基础实验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实验一:网线制作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1实验目的(1)了解常用网线的种类;(2)掌握在各种应用环境下非屏蔽双绞线制作网线的方法及连接方法;(3)掌握网线连通性测试方法。 2实验仪器压线钳一把、测线仪一个、双绞线若干段、 RJ-45水晶头若干。3实验要求制作一条直通线,长度为1M。二、设计(实验)正文1实验原理双绞线按其是否外加金属网丝套的屏蔽层可分为屏蔽双绞线和非屏蔽双绞线。从性价比和可维护性出发,大多数局域网使用非屏蔽双绞线作为布线的传输介质来组网。双绞线由8根不同颜色的线分成4对绞合在一起,成对扭绞是因为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均以差分方式传输,当线路中出现干扰信号

2、时,其对两根线的影响是相同的,因而在接收端还原差分信号时就可以屏蔽掉该干扰信号,减少和抑制外界的干扰,从而减少和抑制外界的干扰。在EIATIA568标准中,将双绞线按电气特性区分为:三类、四类、五类线。网络中最常用的是三类线和五类线,目前已有六类以上的。相应地,RJ45插头座也区分为三类或五类电气特性。RJ45水晶头由金属片和塑料构成,接头前端有8个凹槽,简称“SE”。凹槽内的金属触点共有8个,简称“8C”。特别需要注意的是RJ45水晶头引脚序号,当金属片面对我们的时候从左至右引脚序号是18,序号对于网络连线非常重要。 网线制作方法有两种: (1)直通线:双绞线两边都按照EIAT/TIA 56

3、8B 标准连接水晶头。 (2)交叉线:双绞线一边是按照EIAT/TIA 568A 标准连接,另一边按照 EIT/TIA 568B 标准连接水晶头。 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直通线或交叉线,各种使用情况如下( PC PC : 交叉线; PC HUB : 直通线; HUB 普通口 HUB 普通口: 交叉线; HUB 级联口 HUB 级联口:交叉线)本实验使用直通线:双绞线两边都按照EIAT/TIA 568B 标准连接水晶头,线序: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在实际通信中,只用到双绞线八根铜线中的第1 、2 、3 、6 四条铜线。2实验内容及步骤(1)先用双绞线剥线器将双绞线的外皮除去3厘米左右;(2)

4、将裸露的双绞线中的橙色对线拨向自己的左方,棕色对线拨向右方向,绿色对线拨向前方,蓝色对线拨向后方。小心的剥开每一对线,按EIA / TIA 568B的标准(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排列好;(3)把线整齐,将裸露出的双绞线用专用钳剪下,只剩约14mm的长度,并剪齐线头。将双绞线的每一根线依序放入RJ45接头的引脚内,第一只引脚内应该放白橙色的线,其余类推;(4)确定双绞线的每根线已经放置正确,并查看每根线是否进入到水晶头的底部位置。如到了底部就可以用RJ45压线钳压接RJ45 接头。这样RJ45头就制作完成了;(5)用RJ45压线钳压接RJ45接头,把水晶头里的八块小铜片压下去后,使每一块铜片

5、的尖角都触到一根铜线,这样制作完成了一个RJ45头。同样完成另一端的RJ45接头;(6)最后用测试仪测试一下通断性。3实验结果及分析如上图所示,显示连接正确,此网线可用。三、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总结或结论本次实验看起来很简单,而且有老师为我们演示了一遍,我觉得应该会很快就顺利完成的。真正实际操作的时候的确很快完成了网线的制作,但是将网线接到测线仪中后,测试仪却显示出现了X,显然此网线制作失败,核对了排线顺序之后发现并没有出现错误,询问老师后可能是由于线没理顺,出现了虚接的问题,有X表示相应的线未与金属头接好,在将线压入水晶头后,没有注意是否所有的线都进入到水晶头的底部。我更换了水晶头重新制作,

6、吸取第一次教训,将线理顺,并且剪齐,插到水晶头后检查了线序和每根线是否已经入水晶头的底部,之后才用压线钳压接水晶头。因为把细节考虑到了,最终测线仪显示S和M都是一对一直连,并且没有交叉、短路了、X等的出现,这样表明网线制作成功。实验二:路由器配置及组网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1实验目的(1)熟悉思科VPN路由器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及测试;(3)使用路由器实现跨网段连接,掌握RIP的配置过程。2实验设备路由器3台,PC机3台,直通线若干。3实验要求首先用一台路由器将两台处于不同网段的电脑相连,测试两台电脑是否可以实现通信。接着将3台路由器组成环形网络,三台路由

7、器各接一台电脑,测试路由器的动态路由选择。二、设计(实验)正文1实验原理路由器工作于OSI七层协议中的第三层,是用于网络互连的计算机设备,其主要任务是接收来自一个网络接口的数据包,根据其中所含的目的地址,决定转发到下一个目的地址。因此,路由器首先得在转发路由表中查找它的目的地址,若找到了目的地址,就在数据包的帧格前添加下一个MAC地址,同时IP数据包头的TTL域也开始减数,并重新计算校验和。当数据包被送到输出端口时,它需要按顺序等待,以便被传送到输出链路上。因此路由器须具有存储、转发、寻径功能。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经过路由器的每个数据帧寻找一条最佳传输路径,并将该数据有效地传送到目的站点。故

8、选择最佳路径的策略即路由算法是路由器的关键所在。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在路由器中保存着路由表,供路由选择时使用。路由表中保存着子网的标志信息、网上路由器的个数和下一个路由器的名字等内容。路由表可以是由系统管理员固定设置好的,也可以由系统动态修改,可以由路由器自动调整,也可以由主机控制。路由器为了获得路由表,通常使用RIP。RIP的特点:(1)仅和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2)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3)按固定时间交换路由信息。2实验内容及步骤(一)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实验(1)按下图组建网络;Router1Router2Wan1Wan1PC机1PC机2使用一条直通网线将“Rou

9、ter1”和“Router2”相连,两个路由器都选用了“Wan1”口。另任选一“Lan”口和PC机相连,以完成相应配置。(2)配置Router1(Router2):1)在PC机1(PC机2)上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内输入“”,输入用户名“admin”,密码“admin”进行登录;2)登录后观测“Port Statistics”端口状态显示是否正确(占用的口呈现绿色),如不正确,再次进行复位操作;3)进入“setup”配置页面中的“Network”子页面开始进行配置。配置参数如下:Device IP Address: (

10、)Subnet mask:DualWAN/DMZ Setting选择“Duan Wan”Wan1(Wan2)设置 static IPSpecify Wan IP Address:()Subnet Mask:Default Gateway Address:()DNS Server:()4)“setup“配置页面的“advanced”子页面配置如下:Working Mode 选择“Router“模式RIP

11、选择“Enabled“5)进入“firewall“页面关闭防火墙,修改路由器密码6)至此,两台PC机的配置已经完成,可以使用“ping“命令进行测试 (备注:用“()”注明部分为Router2配置与Router1配置不同的部分,其他相同)(二)环网RIP实验(1)按照下图组建网络(2)对路由器和PC机逐一进行配置:1)进入Setup配置页面的Network子页面进行设置:Router1: (Router2、 Router3)Device IP Address: (、) subnet mask: (255

12、.255.255.0、)Wan1 : static IP ( static IP、static IP)Specify Wan IP Address : (、)Subnet Mask: (、)Default Gateway Address: (、)DNS Server(Required): (、192.

13、168.11.2)Wan2 : static IP (static IP、static IP)Specify Wan IP Address : (、)Subnet Mask: (、)Default Gateway Address: (/)DNS Server(Required): (/)2)关闭3个路由

14、器的防火墙;3)将3个路由器的system management配置页面中的DaulWAN设置为Load Balance;4)对PC机进行网络配置,配置按照所连接的路由器进行配置,配置方式与上一环节相同;(3)配置完成,采用“ping“命令进行测试:1)断开Router1和Router2之间直接相连的直通线,测试PC1是否可以ping通PC2;2)恢复Router1和Router2之间的网络连接,断开Router1和Router3之间直接相连的直通线,测试PC1是否可以ping通PC3;3) 恢复Router1和Router3之间的网络连接,断开Router2和Router3之间直接相连的直通

15、线,测试PC2是否可以ping通PC3。3实验结果及分析(一)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实验结果:(二)环网RIP实验结果:仅断开Router1和Router2;PC1 ping PC2,截图如下:仅断开Router1和Router3,PC1 ping PC3,截图如下:仅断开Router2和Router3,PC2 ping PC3,截图如下:三、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总结或结论本次试验主要是在熟悉路由器的基础上对路由器进行配置,然后使用路由器实现跨网段连接,掌握RIP的配置过程。在进行小组操作时,两台PC机配置过程中进行的还是较为顺利的,很快连接成功。然而在三台PC机进行配置的时候就遇到了不少问题,总是

16、存在某一台机子无法连接,产生无法连接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防火墙没关、IP地址错误、路由器不稳定等等,整个实验绝大多数时间都用于排查故障,所幸在实验的最后成功实现了三台PC机的连接。通过断开某些特定路由器,对比传输时间的长短来验证RIP的配置过程。实验三:熟悉VB环境及UDP通信实验程序的设计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1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熟悉VB语言开发平台;(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UDP通信协议,掌握UDP通信协议的特点。2实验仪器装有Visual Basic开发环境的PC机一台。3实验要求(1)用UDP协议设计一个聊天程序。将程序输入进计算机后运行程序,输入聊天对象的IP地址

17、,确定后,开始聊天,在更换IP地址,与另一个聊天对象聊天;(2)写实验报告。二、设计(实验)正文1实验原理在TCP/IP模型中,UDP为网络层以上和应用层以下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接口。UDP只提供数据的不可靠传递,它一旦把应用程序发给网络层的数据发送出去,就不保留数据备份。UDP在IP数据报的头部仅仅加入了复用和数据校验字段。UDP是一个无连接协议。跟TCP的操作不同,计算机并不建立连接。另外,UDP应用程序可以是客户机,也可以是服务器。UDP所在位置如下:应用层UDP(传输层)TCP(传输层) IP各种网络接口为了传输数据,首先要设置本机的使用协议和本机端口号。然后,本机计算机只需将Remote

18、Host设置为需要聊天的计算机的IP地址,并将RemotePort属性设置为跟需要聊天的计算机的LocalPort属性相同的端口,并调用SendData方法来发送信息。最后,本台计算机使用 DataArrival事件内的 GetData 方法来获取对方计算机已发送的信息。本实验中聊天界面的编写采用VB语言。2实验内容及步骤(1)用自己的汉语名字建立子目录。(2)进入VB6.0,双击StandardEXE。(3)出现标准窗体,调整窗体大小到适当尺寸。(4)用自己的汉语名字建立子目录。(5)进入VB6.0,双击StandardEXE。(6)出现标准窗体,调整窗体大小到适当尺寸。(7)工程名改为工程

19、UdpTest,窗体名改为FrmMain, 窗体的Caption属性改为“聊天程序”。(8)添加3个TextBox控件,名字分别改为IPAdr、TextRecieve、TextSend,Text属性均为空,分别用以输入聊天对象的IP地址、显示接收聊天内容、显示发送聊天内容。其中TextRecieve、TextSend的MultiLine属性设置为True,ScrollBars 属性设置为2_Vertical。(9)添加2个CommandButton控件,Caption属性分别改为“确定”、“发送”,其作用分别为:确定IP地址、发送聊天内容。(10)添加Winsock控件,名字改为UpdSock

20、et。(11)存盘,存盘路径为自己名字的子目录。(12)编程。(13)运行程序,和其他人聊天。3程序代码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UdpSocket.Protocol = sckUDPProtocol UdpSocket.RemoteHost = IPAdr.Text UdpSocket.RemotePort = 2006 UdpSocket.Bind 2006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UdpSocket.SendData TextSend.Text TextSend.Text = ""End S

21、ubPrivate Sub TextRecieve_Change()End SubPrivate Sub UdpSocket_DataArrival(ByVal bytesTotal As Long) Dim strData As String UdpSocket.GetData strData TextRecieve.Text = TextRecieve & Chr(13) & Chr(10) TextRecieve.Text = TextRecieve & strDataEnd Sub4实验结果及分析(1)窗体截图如下:(2)能够进行聊天,截图如下:该程序可以实现聊

22、天功能。三、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总结或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熟悉了UDP协议的内容及含义,知道了UDP协议是端到端的协议,不需要实现建立连接,只需知道对方的IP地址就可发送数据,每个报文都带有完整的目的地址,协议比较简单,但是它不保证报文传输的可靠性。同时也熟悉了VB编程的环境,对VB语言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使用。实验过程由于实验指导书有详细步骤解析所以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唯一产生的问题是编译后可以发出信息,但是却无法接受别人发送的信息,问了老师之后老师说是由于路由工作不稳定,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后尝试就能够成功实现收发功能了。实验四:TCP通信程序的设计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1实验目的(1)

23、掌握TCP协议的基本原理;(2)掌握TCP协议的通信过程,加深对TCP通信协议的理解。2实验仪器装有Visual Basic开发环境的PC机一台。3实验要求(1)用TCP协议设计一个数据流传送程序。将程序输入进计算机后运行程序,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连接后,开传送数据,传送数据的顺序为:固定字符串网络通信实验与设计;实验者汉语姓名;自己编写的程序代码;(2)写实验报告。二、设计(实验)正文1实验原理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运输层(Transport layer)通信协议。TCP的服务流程:TCP协议提供的是可靠的、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即在传输数据前要先建立逻辑连接,然后

24、再传输数据,最后释放连接3个过程。TCP提供端到端、全双工通信;采用字节流方式,如果字节流太长,将其分段;提供紧急数据传送功能。 TCP提供的面向连接意味着两个使用TCP的应用(通常是一个客户和一个服务器)在彼此交换数据之前必须先建立一个TCP连接。2实验内容及步骤(1)用自己的汉语名字建立子目录。(2)进入VB6.0,双击StandardEXE。(3)出现标准窗体,调整窗体大小到适当尺寸。(4)工程名改为TcpTest,窗体名改为FrmMain,窗体的Caption属性改为“数据流通信程序”。(5)添加3个TextBox控件,名字分别改为TexrSendYourName、TextReceiv

25、e、TextSend, Text属性均为空,分别用以输入你的汉语名字、显示接受数据、显示你设计的程序。(6)添加4个CommandButton控件,Caption属性分别改为“连接”、“发送数据”、 “发送姓名”、“发送程序”, 其作用分别为:连接服务器的IP地址、发送固定格式数据、发送你的汉语名字、发送你的程序。(7)添加3个Lable控件,属性分别为“发送”,“接受”,“程序”,用以显示Text控件的意义。(8)添加Winsock控件,名字改为TcpSocket.。(9)存盘,存盘路径为自己名字的子目录。(10)编程。(11)运行程序,连接服务器,按要求并根据接收到的提示发送数据。3程序代

26、码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TcpSocket.Close TcpSocket.Protocol = sckTCPProtocol TcpSocket.RemoteHost = "14" TcpSocket.RemotePort = 2008 TcpSocket.Connect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TcpSocket.SendData "网络通信实验与设计"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TcpSocket.SendD

27、ata TextSendYourName.TextTextSendYourName.Text = ""End SubPrivate Sub Command4_Click()TcpSocket.SendData TextSend.TextEnd SubPrivate Sub TcpSocket_DataArrival(ByVal bytesTotal As Long)Dim strData As StringTcpSocket.GetData strDataTextReceive.Text = TextReceive & Chr(13) & Chr(10)Te

28、xtReceive.Text = TextReceive & strDataEnd SubPrivate Sub TextSend_Change()End Sub4实验结果及分析运行程序,连接服务器后,点击连接键,界面截图如下:点击发送姓名,发送我的名字汪梦闪,截图如下:点击发送程序,发送TCP实验程序,截图如下:三、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总结或结论本次实验进一步了解了TCP协议的通信过程,加深对TCP通信协议的理解。比起上一个UDP实验,本实验的难点在于实验指导书没有给出详细的步骤,需要我们自行设计。通过TCP的实验感觉TCP实际上相当于UDP的一个加强版,相对于UDP的无连接,TCP

29、的面相连接使其可靠性加强,从实验的角度直观的给我们对比呈现了两种协议的异同。实验五:基于FTP的文件传输程序设计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1实验目的(1)掌握FTP协议的基本原理;(2)通过自主设计FTP协议通信程序,进一步学习理解FTP通信协议,掌握FTP通信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2实验仪器装有Visual Basic开发环境的PC机一台。3实验要求(1)用FTP协议设计一个文件传送客户端程序。实验平台可选用Visual Basic开发平台或Visual C+开发平台等。将程序输入到计算机后运行程序,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端口号、用户名和密码,连接后,传送文件,下载文件;(2)写实验

30、报告。二、设计(实验)正文1实验原理FTP 是 TCP/IP 协议组中的协议之一,该协议是Internet文件传送的基础,它由一系列规格说明文档组成,目标是提高文件的共享性,提供非直接使用远程计算机,使存储介质对用户透明和可靠高效地传送数据。简单的说,FTP就是完成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拷贝,从远程计算机拷贝文件至自己的计算机上,称之为“下载(download)”文件。若将文件从自己计算机中拷贝至远程计算机上,则称之为“上传(upload)”文件。在TCP/IP协议中,FTP标准命令TCP端口号为21。FTP也是一个客户/服务器系统。用户通过一个客户机程序连接至在远程计算机上运行的服务器程序。依照

31、FTP 协议提供服务,进行文件传送的计算机就是 FTP 服务器,而连接FTP服务器,遵循FTP协议与服务器传送文件的电脑就是FTP客户端。用户要连上 FTP 服务器,就要用到 FPT 的客户端软件。2实验内容及步骤(1)用自己的名字建立子目录。(2)进入VB6.0,双击StandardEXE。(3)出现标准窗体,调整窗体大小到适当尺寸。(4)工程名改为FtpTest,窗体名改为FrmMain, 窗体的caprion属性改为“文件传输程序”。(5)添加TextBox控件,名字改为TextIP,Text属性为为服务器IP地址。(6)添加TextBox控件,名字改为TextPort,Text属性为2

32、1,用以显示端口号。(7)添加TextBox控件,名字改为TextUserName,Text属性为wms,用以显示服务器允许用户名。(8)添加TextBox控件,名字改为TextPassWord,属性为空,PassWord的属性为“*”,用以显示密码。(9)添加TextBox控件,名字改为TextUpFile,Text属性为空,用以显示上传文件路径和名称。(10)添加TextBox控件,名字改为TextDownFile,Text属性为空,用以显示下载文件路径和名称。(11)添加TextBox控件,名字改为TextState,Text属性为空,用以显示文件输出状态。(12)添加CommandBu

33、tton控件,Caption属性改为“连接”,用以连接服务器的IP地址。(13)添加CommandButton控件,Caption属性改为“上传文件”,用以向服务器发送文件。(14)添加CommandButton控件,Caption属性改为“下传文件”,用以从服务器下载文件。(15)添加7个Lable控件,属性分别为“服务器地址”,“端口”,“用户名”,“密码”,“上传文件”,“下传文件”,“状态”,用以显示Text控件的意义。(16)添加Internet Transfer控件,名字改为FtpInt。(17)存盘,存盘路径为自己名字的子目录。(18)编程。(19)运行程序,分别完成连接FTP服务器、上传文件和下传文件操作。并确定上传文件、下传文件成功。3程序代码Private Sub Cmd_exit_Click()Unload MeEnd SubPrivate Sub Cmd_link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