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形态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人体形态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人体形态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人体形态学知识点总结_第4页
人体形态学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形总结第三章 头部第一节 颅部一、颅骨 颅顶 额顶枕区 颞区 颅底颅骨(skull):由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可分为脑颅和面颅。脑颅骨面颅骨颅的整体观颅骨的连接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的变化颅部的体表标志一、脑颅骨(8块) 额骨(frontal bone) 蝶骨(sphenoid bone):蝶骨体(body):蝶鞍(sella turcica);垂体窝(hypophysial fossa) 大翼(greater wing):圆孔(foramen rotundum);卵圆孔(foramen ovale);棘孔(foramen spinosum) 小翼(lesser wing):小翼与体的交界

2、处有视神经管(optic canal);不成对 小翼与大翼间的裂隙为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翼突(pterygoid process):翼管(pterygoid canal) 筛骨(ethmoid bone): 筛板(cribriform plate): 多孔的水平骨板,构成鼻腔的顶。鸡冠(crista galli)垂直板(perpendicular plate) 筛骨迷路(ethmoidal labyrinbth):筛窦;眶板(orbital plate) 枕骨(occipital bone): 枕骨大孔(foramen bone); 枕髁(occipit

3、al condyle)成对 颞骨(temporal bone):鳞部(squamous part):下颌窝(mandiquamous fossa);关节结节(articular tubercle) 鼓部(tympanic part) 岩部(petrous part):弓状隆起(arcuate eminence);鼓室盖(tegmen tympani);内耳门(internal acoustic pore);颈动脉管(carotid canal);颈静脉窝(jugular fossa);茎突(styloid process);乳突(mastoid process);茎乳孔顶骨(parietal

4、bone) 二、面颅骨(15块)上颌骨(maxilla):上颌体():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 四个突:额突 颧突 牙槽突成对 腭突鼻骨(nasal bone) 泪骨(lacrimal bone) 颧骨(zygomatic bone) 下鼻甲(inferior nasal concha) 腭骨(palatine bone) 不成对 下颌骨(mandible): 下颌体:牙槽弓 下颌支:冠突 下颌头 颏孔 下颌角 下颌孔犁骨(vomer) 舌骨(hyoid bone) 三、颅的整体观颅顶面观: 冠状缝(coronal suture) 矢状缝(sagittal sutur

5、e) 人字缝(lambdoid suture)颅后面观: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颅侧面观:颞窝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上颌骨体和颧骨后方的不规则间隙。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内借上颌骨与蝶骨翼突之间的翼上颌裂通翼腭窝。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窄间隙。向内借腭骨与蝶骨围成的蝶腭孔通鼻腔。 翼点(pterion):1、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碟骨汇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即翼点。2、临床意义: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常

6、有血管沟),临床X线检查及手术中宜注意。翼点受外力打击骨折时易造成脑膜中动脉前支破裂,形成硬膜外血肿。 颅底面观:1、颅底内面观: 颅前窝(anterior cranial fossa):鸡冠、筛板、筛孔颅中窝 (middle cranial fossa):视神经管、眶上裂、垂体窝、圆孔、卵圆孔、棘孔、颈动脉管内口 中央部(蝶鞍区):垂体 垂体窝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 外侧部颅后窝(posterior cranial fossa):枕骨大孔、枕内隆凸、 颈静脉孔(jugular foramen)、 内耳门、 乙状窦沟、舌下神经管2、颅底外面观 :枕髁、舌下神经管外口、颈静脉

7、孔、舌下神经管内孔、茎乳孔、破裂孔颅前面观:额区:眉弓 眉间 眶(orbit): 锥体形 底眶上孔、眶下孔、 尖视神经管 上壁泪腺窝 内侧壁泪囊窝、鼻泪管(nasolacrimal cananl) 下壁眶下裂(inferior orbital fissure)、眶下沟、 眶下管 外侧壁 骨性鼻腔(bony nasal cavity):骨性鼻中隔。上、中、下鼻甲,上、中、下鼻道,蝶筛隐窝。 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额窦(frontal sinus) 上颌窦(maxillary sinus) 开口于中鼻道筛窦(ethmoidal sinus)前、中群 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

8、口于蝶筛隐窝。 骨性口腔(bony oral cavity)四、颅骨的连结颅骨的纤维连结和软骨连结:缝: 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 软骨 骨颅骨的滑膜关节: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构成:下颌窝 下颌头 关节结节 特点:关节盘 运动:张口、闭口、 侧方运动、 前进后退。 五、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面颅小,鼻旁窦尚未发育,各颅骨间未完全愈合,在多骨交界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囱(cranial fontanelles),前囱(anterior fontanelle):最大,呈菱形,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颅囱后囱(posterior fontanelle):位于矢

9、状缝与人字缝会合处,呈三角形。六、颅的体表标志眉弓:为位于眶上缘上方,额结节下方的弓状隆起。眶上切迹:有时成孔,位于眶上缘的内、中1/3相交处,距正中线约2.5cm。颏孔:通常位于下额第二前磨牙根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距正中线约2.5cm。翼点:位于颧弓的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呈“H”形。颧弓: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共同组成髁突:位于颧弓下方,耳屏前方。下颌角:位于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相交处。乳突:位于耳垂后方,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枕外隆凸:位于枕骨外正面正中的隆起。二颅顶(一)额顶枕区额顶枕区境界前为眶上缘,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

10、两侧借颞上线与颞区分界。 皮肤 浅筋膜(其内血管神经分为耳前组和耳后组)头皮额顶枕区 帽状腱膜(epicranial aponeurosis)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二)颞区位于颅顶两侧,介于颞上线与颧弓上缘之间。皮肤颞区 浅筋膜颞肌及颞筋膜骨膜(periosteum)第二节 面部皮肤与浅筋膜面部的肌肉腮腺面部的血管淋巴及神经一皮肤与浅筋膜: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聚成团块,称颊脂体。脸部皮下组织少而疏松,浅筋膜内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穿行。二面部的肌肉: 面部的肌肉包括面肌和咀嚼肌。面肌:面肌属于皮肤,薄而纤细,主要集

11、中在眼裂,裂和鼻孔的周围,又称表情肌,由面神经支配。颅顶肌:薄而阔,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组成,前面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眼裂周围眼轮匝肌:呈扁卵圆形,分眶部,睑部和泪囊部。鼻孔周围鼻 肌口裂周围 口轮匝肌 降下唇肌 颊 肌: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枕额肌额腹 咬肌masseter muscle:咬肌粗隆;作用:上提下颌骨颞肌temporal muscle:呈扇形,作用:上提下颌骨,也可使下颌骨向后咀嚼肌 翼内肌medial pterygoid muscle:作用:上提下颌骨并使其向前运动 翼外肌lateral pterygoid muscle:作用:单侧收缩

12、使下颌骨向对侧方向移动, 双侧收缩使下颌骨前移翼内肌位于颞下窝的下内侧部,翼外肌位于外侧部。两肌腹间及其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有血管与神经交错穿行。三腮腺:位于耳的前下方,腮腺管横过咬肌,穿过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平对的颊粘膜处。腮腺是最大口腔腺,略呈椎体形,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突向咽旁,分为深浅两部。腮腺管开口处粘膜隆起称腮腺管乳头。腮腺咬肌筋膜是覆盖于腮腺和咬肌表面的筋膜,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为深,浅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两层在腮腺前缘处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称为咬肌筋膜。四面部的血管淋巴及神经1面部的血管:面部的动脉:面动脉facial artery:来源颈外动脉

13、走行分支(内眦动脉)上唇动脉下唇动脉 鼻外侧动脉上颌动脉maxillary artery:以翼外肌为标志可分为三段第一段 下牙槽动脉inferior alveolar artery 脑膜中动脉middle meningeal artery 第二段 颊动脉 buccal artery 第三段 上牙槽后动脉 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artery 眶下动脉 infraorbital artery 颞浅动脉 superfacial temporal artery面部的静脉:面静脉facial vein:面静脉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危险三角:临床上通常称两侧口角至鼻根部

14、的三角区域称“危险三角”。因为面静脉在口角以上部分无瓣膜。当口角以上面部感染处理不当,如挤压化脓处时,可导致细菌栓子沿上述交通途径至海绵窦,造成颅内的继发感染。下颌后静脉 retromandibular vein翼丛 pterygoid plexus:位于颞下窝内,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的静脉丛。2面部的神经:面部的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支配面肌活动的是面神经。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发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大分支,其中眼神经和上颌神经为感觉性神经,下颌神经为混合性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的运动。眼神经:其最大神经额神经的终末支称眶上神经(supraorbital nerve)三叉神经节

15、经海绵窦、眶上裂入眶分布于眶内结构1 额神经-眶上神经眼裂以上皮肤2 泪腺神经-泪腺(与颧神经交通)3 鼻睫神经-眼睑、角膜,鼻背。上颌神经:三叉神经节经海绵窦、圆孔、眶下裂入眶分支:1. 眶下神经眼裂与口裂之间的皮肤2. 上牙槽神经3. 颧神经(导入副交感纤维)下颌神经:为三叉神经中最大的分支,发出的运动支支配咀嚼肌。颊神经buccal nerve耳颞神经auriculotemporal nerve颞部皮肤,并将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导入腮腺舌神经lingual nerve舌前2/3粘膜、司一般躯体感觉并有面神经的鼓索加入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 nerve下颌牙齿,终支为颏

16、神经mental nerve口裂以下皮肤咀嚼肌神经运动性,支配4块咀嚼肌。面神经facial nerve:在颅内因穿经腮腺而分为三段。 面神经的五组分支 颞支temporal branches颧支zygomatic branches颊支 buccal branches下颌缘支 marginal mandibular branches颈支cervical branches3面部的淋巴 下颌下淋巴结 腮腺淋巴结第三节 口腔口腔(oral cavity)可分为前庭口腔和固有口腔一、 口唇(oral lips)人中 鼻唇沟 牙龈二、 颊(cheek)位于口腔两侧,由粘膜、颊肌、皮肤构成。在上颌第二磨牙

17、牙冠相对的颊粘膜上有腮腺管乳头,是腮腺管的开口。三、 腭(palate)硬腭(hard palate)腭的前2/3,骨性基础为上颌骨的腭突及腭骨的水平板,表面有厚而致密粘膜覆盖软腭(soft palate)腭的前1/3,其基础是横纹肌,表面亦有粘膜覆盖。 腭舌弓 腭咽弓 腭帆 腭垂(悬雍垂) 四、 牙(tooth,dens)牙冠(一)牙的形态 牙颈牙根牙腔(dental cavity)髓腔(pulp cavity) (二)牙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乳牙(deciduous teeth):从出生后67个月开始生长,三岁左右出齐,共20个。恒牙(permanent teeth):67岁时乳

18、牙开始脱落,恒牙的第一磨牙首先长出,除第三磨牙(智牙,迟牙)外,其余各牙在14岁左右出齐。全部出齐共32个(有的人智牙终生不出)。临床上,常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十”划分为四个区,并以罗马数字IV标示乳牙,阿拉伯数字18标示恒牙。(三)牙组织牙本质(dentine):构成牙的大部分 釉质(enamel):全身最坚硬的组织,位于牙冠部的牙本质外面牙骨质(cement):包在牙根部的牙本质外面牙髓(dental pulp):位于牙腔内,由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共同组成 牙周膜(periodontal membrane)(四)牙周组织 牙槽骨(alveolar bone) 牙龈(gingival)

19、(五)牙的血管和神经上颌牙的动脉来自上颌动脉的分支上牙槽动脉、眶下动脉;神经来自上颌神经的上牙槽神经。下颌牙的动脉来自下颌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经下颌孔入颌管;神经来自下颌神经的下牙槽神经。五舌 舌(tongue)以横纹肌为基础,被覆黏膜,有协助咀嚼,搅拌,吞咽食物,感受味觉和辅助发音的功能。舌的形态:分舌尖,舌体和舌根三部分,舌体和舌根以界沟为界,界沟尖端有一小凹,称舌盲孔。舌黏膜:舌背黏膜上有许多小突起: 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 轮廓乳头 叶状乳头味蕾:卵圆形小体,顶端有小孔,称味孔。在舌根背部黏膜内,有许多由淋巴组织组成的小结节,称舌扁桃体。舌下面的黏膜在舌的中线上,形成一黏膜皱襞,向下连于

20、口底前部,称舌系带,在舌系带根部的两侧有一对小圆形隆起,称舌下阜,下颌下腺管及舌下腺大管开口于此。由舌下阜向口底外侧延续为舌下襞。其深面藏有舌下腺,舌下腺小管开口于舌下襞表面。舌肌 舌固有肌 肌纤维 纵行 横形 垂直 舌外肌 颏舌肌genioglossus:在临床上较为重要 舌骨舌肌 茎突舌肌 舌的神经支配:舌的一般感觉受下颌神经的舌神经和舌咽神经支配,舌的味觉受面神经的鼓索神经和舌咽神经支配,舌肌的运动受舌下神经支配。 口腔腺:又称唾液腺 大唾液腺 腮腺parotid gland 下颌下腺 submandibular gland 舌下腺 sublingual gland 小唾液腺第四节 鼻

21、外鼻(external nose)鼻鼻腔(nasal cavity) 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一外鼻外鼻有鼻骨和软骨作支架,被覆皮肤和少量下皮组织。 鼻根:外鼻上部较窄与额部相连的部分 鼻背:鼻根向下延为鼻背 外鼻 鼻尖:外鼻上部末端为鼻尖 鼻翼:鼻尖两侧呈弧状隆突的部分 鼻唇沟:。从鼻翼向外下方到口角的浅沟 二鼻腔 鼻腔以骨和软骨为基础,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侧鼻腔又借鼻阈分为固有前庭和固有鼻腔。(一)鼻前庭:鼻腔前下方鼻翼内部较宽大的部分,起于鼻孔,止于鼻阈,覆盖皮肤,生有鼻毛。(二) 固有鼻腔:覆盖黏膜 上鼻甲:上鼻道 (在上鼻甲之后上方有 与鼻腔顶之间的凹陷部分

22、称蝶筛隐窝 时可有最上鼻甲)鼻腔外侧壁中鼻甲:中鼻道 下鼻甲:下鼻道鼻中隔(nasal septum):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及鼻中隔软骨构成,被覆黏膜。鼻中隔前下份区有一易出血区,即Little区或Kiesselbach区,此区血管丰富而为之表浅,受外伤或干燥空气刺激,血管易破裂而出血。 嗅区: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鼻腔黏膜 呼吸区:其他区三鼻旁窦(四对) 上颌窦(maxillary sinus) 额窦(frontal sinus) 开口于中鼻道鼻旁窦 筛窦(ethmoidal sinus)前、中群 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sphenoidal sinus)开口于蝶筛隐窝(一)上颌窦上颌窦是鼻旁窦中

23、最大的一个 前壁:向内略凹陷,即上颌骨体前面的尖牙窝 后壁:较厚,于翼颚窝毗邻上颌窦 内侧壁:即鼻腔之外侧壁,有上颌窦口(开口于中鼻道) 上壁:眶的下壁 底:即上颌骨的牙槽突(二) 额窦 额窦位于筛窦前上方,额骨内外板之间,左右各一。一般为三角锥形。 (三) 筛窦 筛窦由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的小气房系统组成,共约318个。 前群:气房较小,约56个。筛窦 中群:即筛窦内的气房,平均约3个。 后群 (四) 蝶窦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左右各一,各自通过其前壁的孔开口于蝶筛隐窝。第五节 咽一 位置与形态咽(pharynx)上起颅底,下至第6颈椎高度接续事关,前壁不完整。 鼻咽(nasopharynx)

24、咽 口咽(oropharynx) 喉咽(laryngopharynx)(一) 鼻咽鼻咽是咽喉的上部,介于颅底和软腭之间,经鼻后孔与鼻腔相同。顶后壁:鼻咽的顶和后壁相互移行相连,呈倾斜的圆拱形。 咽扁桃体(pharyngeal tonsil):顶后壁黏膜下丰富的淋巴组织。 咽鼓管咽口:在鼻咽的两侧壁距下鼻甲后端之后约1cm处,呈镰状或三角形。鼻咽 咽鼓管圆枕(tubal torus):咽鼓管的后外1/3为咽鼓管部,前内2/3为鼓管软骨部,软骨部的内侧端环绕咽口的前、上、后方形成的明显隆起。 咽鼓管扁桃体(tubal tonsil):咽鼓管咽口附近黏膜内的淋巴组织。 咽隐窝(pharyngeal

25、recess):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二) 口咽 口咽是咽腔的中部,介于软腭至会厌上缘平面之间。舌会厌正中襞:舌根候补一黏膜皱襞与慧眼相连。 会厌谷:襞两侧的凹陷。口咽 腭扁桃体(palatine tonsil):淋巴组织与上皮紧密联结构成的淋巴上皮器官。 咽淋巴环:由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所组成。(三) 喉咽梨状隐窝(piriform recess):在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黏膜下陷形成。 (四) 咽肌 咽下缩肌 茎突咽肌 咽缩肌 咽中缩肌 咽提肌 咽鼓管咽肌咽上缩肌 腭咽肌第六节 视器 角膜(cornea) 眼球壁 外膜(纤

26、维膜) 巩膜(sclera) 虹膜(iris) 中膜(血管膜) 睫状体(ciliary body):睫状肌,睫状小带眼球脉络膜(choroid) (eyeball) 内膜(视网膜) 虹膜部 盲部视器(visualorgan)(retina)睫状体部 脉络膜部视部房水(aqueous humor)内容物 晶状体(lens) 玻璃体(vitreous body)眼睑(eyelids)眼副器结膜(conjunctiva)泪器眼球外肌(extraocular muscles)一眼球(一) 眼球壁 角膜:占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外膜(纤维膜) 巩膜:占后5/6,乳白色,不透

27、明,有巩膜静脉窦(sinus venous Sclerae),巩膜距的前外侧一环形管。 瞳孔(pupil) 虹膜眼前房(较大),眼后房(较小):角膜与玻璃体之间的缝 隙。虹膜角膜角: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瞳孔括约肌(sphincter pupillae):近瞳孔缘的肌上皮细胞的环形,由副交感神经支配。 瞳孔开大肌(dilator pupillae):由交感神经支配。中膜(血管膜)脉络膜:占中膜后2/3,具有营养视网膜,吸收眼内分散光线避免扰乱视觉的功能 睫状突(ciliary processes):前部皱襞。睫状体 睫状小带:由睫状体发出,与晶状体相连。(中膜最肥厚部分) 视部视神经盘(optic

28、 disc):在内面,与视神经的起始处的白色隆起黄斑(macula lutea):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或两个内膜盘距离的黄色区域,其中有一凹陷称中央凹(fovea centralis)感光最敏锐。睫状体部盲部虹膜部 眼的折光装置: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二) 眼球内容物房水及房水循环 睫状体生成房水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晶状体囊晶状体:双凸透镜状,有弹性,无色透明,不含血管和神经。 晶状体上皮(晚期白内障,晶状体极度混浊,人工晶体能改善视力 晶状体纤维玻璃体 二眼副器(一)眼睑 eyelids 眼睑分为上睑和下睑,上下睑之间的裂隙称睑裂,内外端成为内

29、眦和外眦皮肤皮下组织眼睑眼轮匝肌 睑板睑结膜(conjunctiva)(二)结膜conjunctiva睑结膜结膜球结膜:移行于角膜上皮穹窿结膜 结膜围成的囊状腔隙称结膜囊眼板腺 tarsal gland (三)泪器泪腺(lacrimal gland)泪腺分泌泪液泪小管(lacrimal ductile)| 泪器 泪囊(lacrimal sac)结膜囊泪鼻管(nasolacrimal duct)|上、下泪点|上、下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四)眼球外肌 (五)眶脂体上直肌瞳孔向上内 眶脂体:对框内各种结构起弹性垫 下直肌瞳孔向下内保护作用,前部脂肪相当眼球运动内直肌瞳孔向内的关节窝。外直肌瞳

30、孔向外上斜肌瞳孔向下内下斜肌瞳孔向上外上睑提肌提上眼睑二 眼的血管和神经(一) 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artery of retina)眼动脉最重要的分支脉络膜动脉(睫后短动脉)虹膜动脉(睫后长动脉)睫前动脉(二)眼的静脉眼上静脉眼下静脉视网膜中央静脉涡静脉睫前静脉(三)神经眼球视神经 眼球感觉三叉神经的眼支上斜肌滑车神经 外直肌展神经 其他眼球外肌和上睑提肌动眼神经-副交感神经 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面神经的副交感神经 瞳孔开大肌交感神经第七节 前庭蜗器 前庭器(vestibular apparatus)前庭蜗器(vestibulocochl

31、ear organ) 听器(auditory apparatus)前庭蜗器按部位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中耳收集传导声波,内耳中含听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听感受器感受声音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变动和运动速度。一、外耳外耳(external ear)包括耳郭(auricle)、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鼓膜(tympanic membrane) 耳郭:耳垂(内部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为临床常用的采血部位)耳轮 对耳轮 耳甲 耳甲艇 耳屏 对耳屏外耳道 软骨部 外1/3骨部 内2/3 全程呈“S”状弯曲、皮肤薄、缺少皮下组织耵聍腺分泌耵聍鼓膜(tympa

32、nic membrane) 二、中耳中耳(middle ear)包括鼓室(tympanic cavity)、咽鼓管(auditory tube,pharyngotympanic tube)、乳突窦(mastoid antrum)和乳突小房(mastoid cells)。(一) 鼓室1、 鼓室是位于颞骨岩部的不规则小腔,有六个壁:(1) 上壁:盖壁,为分隔鼓室及颅中窝的薄骨板。鼓室炎症可经此侵入颅内。(2) 下壁:颈静脉壁,为分隔鼓室及颈静脉窝的薄层骨板。鼓室手术时易伤及颈静脉而引发严重出血。(3) 前壁: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壁。此壁上方有鼓膜张肌半管口和咽鼓管鼓室口。(4) 后壁:乳突壁,

33、上部有乳突窦开口,由此向后连于乳突小房。开口稍下方有一锥形隆起,为锥隆起,内藏镫骨肌。(5) 外侧壁:鼓膜壁。鼓膜上方为颞骨鳞部骨质围成的鼓室上隐窝。 鼓膜脐鼓膜(tympanic membrane) 锤骨前襞锤骨后襞 松弛部:上1/4部分 紧张部:下3/4部分光锥 (6) 内侧壁:迷路壁,为内耳外壁。此壁中部隆凸称岬,岬后上方的卵圆形孔洞称前庭窗,为镫骨底封闭;岬后下方的圆形孔洞称蜗窗(圆窗),活体时有膜覆盖,称第二鼓膜。前庭窗(卵圆窗)后上方的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内有面神经通过,骨壁甚薄,中耳炎症或手术时易侵及面神经。2、 三对听小骨:锤骨(malleus)、砧骨(incus)、镫骨(s

34、tapes)3、 两块听小骨运动的肌:鼓膜张肌、镫骨肌4、 一支神经:鼓索(二)咽鼓管作用:连通咽腔和鼓室,平衡鼓室及外界大气压,调节鼓膜振动分为骨部和软骨部(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二者为鼓室向后的延伸。乳突窦是鼓室与乳突小房间的小腔,向前开口于鼓室,向后与乳突小房相连通,初生儿时已发育完成。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内的含气小腔三、内耳(internal ear)内耳道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神经: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动脉:迷路动脉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全部在颞骨岩部的骨质内,位于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一)骨迷路(bony labyrinth)(外淋巴)1、前庭(vestib

35、ule)2、骨半规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s):外骨半规管(水平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 壶腹 单骨脚,总骨脚 3、耳蜗(cochlea) 螺旋蜗管 前庭阶 鼓阶蜗顶 蜗底 骨螺旋板 蜗轴(二)膜迷路 membranous labyrinth (内淋巴)1、椭圆囊(utricle)和球囊(saccule):椭圆囊斑(macula utriculi)位觉感受器球囊斑(macula sacculi)椭圆囊斑、球囊斑管理头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如头倾斜则刺激斑内毛细胞。 2、膜半规管(membranous semicircular ducts)膜壶腹:壶腹嵴 cris

36、ta ampullaris 位觉感受器,对旋转运动起反应3、蜗管(cochlear duct) 蜗管前庭壁 螺旋器(Corti 器)声音的传导1、空气传导2、骨传导第二章 背部陈子亮 李日涵 英天舒 脊柱vertebral column(一)椎骨的一般形态脊柱(vertebral column)是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骨连接构成。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椎骨vertebrae椎体(vertebral body) 椎弓根(pedicle of vertebral arch) 椎弓(vertebral arch) 椎弓板 (lamina of vertebr

37、al arch) 棘突(spinous process)1个突起(7个) 横突 (transverse process)2个 上关节突 2个 关节突 (articular process) 下关节突 2个椎孔(vertebral foramen)-à 椎管 (vertebral canal)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1、胸椎(thoratic vertebrae) 横突末端前,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棘突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第一胸椎与第九一下各胸椎的肋凹不典型。2、颈椎(cervical ver

38、tebrae)颈椎有横突孔,第26颈椎棘突短而分叉。第37颈椎侧缘突起称椎体钩。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唇缘之间形成钩椎关节, (Luschka关节)。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称横突孔(transverse foramen),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第六颈椎横突末端前方的结节特别隆起,称颈动脉结节,颈总动脉经其前方通过第一颈椎 呈环状寰椎 atlas 第二颈椎 有齿突枢椎 axis第七颈椎 棘突长隆椎 the vertebra prominens3、腰椎(lumbar vertebrae)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棘突间隙较宽,可作腰椎穿刺术。4、骶骨(sacrum bone,sacra

39、l) 岬 (promontory) 骶前孔(anterior sacral foramina) 骶后孔(prosterior sacral foramina) 骶管(sacral canal) 骶角(sacral cornu) 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5、尾骨(coccyx)第二节 椎骨的连接椎体间的连接二、 椎骨的连接 椎弓间的连接 突起间连接(一)、椎体间的连接1、椎间盘(interyertebral discs)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管盘,又两部分构成,中央部为髓核(nucleus pulposus),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周围部为纤维环(anulus fibr

40、osus),又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富于坚韧性,牢固连结各椎体上下面,保护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PS:椎间盘突出症:颈腰部的纤维环前厚后薄,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和脊神经。椎间盘突出多发于腰部(常见于第4、5腰椎或第5腰椎与骶骨之间),也可发生于颈下部(第5、6颈椎或第6、7颈椎之间)。2、前纵韧带(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位于椎体前面,宽而坚韧,上至枕骨大孔前缘,下至第1或第2骶椎体前面,有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3、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41、)位于椎体后面,窄而坚韧,起自枢椎并覆盖枢椎椎体的覆膜相续,向下达骶骨,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椎弓间:黄韧带(二)、椎弓间的连结 棘间韧带 突起间: 棘上韧带-项韧带 横突间韧带 关节突关节黄韧带(ligamenta flava)黄韧带是连接相邻亮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力纤维构成。作用:将上下椎弓板连为一体,协助围成椎管,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棘间韧带(interspinal ligamenta)位于相邻棘突之间,前接黄韧带,后方移行于棘上韧带和项韧带之间。棘上韧带(supraspinal ligamenta)是连接胸、腰、骶椎各棘突尖之间的纵行韧带。在颈部,从颈椎棘突尖向后扩展成三角

42、形的弹性膜,称项韧带。横突间韧带(intertrasverse ligamenta)是连接相邻椎骨的横突之间的韧带。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ial ligamenta)是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属平面关节。 寰枕关节(三)、寰椎与枕骨及枢椎的关节 寰枢关节寰枕关节(atlantooccipital joint)为两侧枕踝关节和寰椎侧块的上关节凹构成的联合关节,属二轴性椭圆关节。寰枢关节(atlantoaxial joint)包括三个关节:(1)、寰枢外侧关节:1对,由寰椎侧块的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构成。(2)、寰枢正中关节:由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的关节面和寰椎横韧带构成。寰

43、枢关节被下列韧带增强:齿突尖韧带 翼状韧带 寰椎横韧带 覆膜(一)动脉枕动脉肩胛背动脉(颈横动脉)椎动脉(一)脊神经后支枕大神经第三枕神经臀上皮神经臀中皮神经(二)脊神经前支胸背神经 肩胛背神经(三)背部筋膜(属于深筋膜)胸腰筋膜p 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周围,可分三层 p 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 p 腰背筋膜炎副神经(accessory nerve)由延髓橄榄后沟发出,从颈静脉孔出颅后,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上三分之一交点处斜向外下,经枕三角至斜方肌前缘中、下三分之一交点处深面进入该肌,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三脊髓及其被膜、血管和脊神经颈膨大 前正中裂腰骶膨大 后

44、正中沟脊髓圆锥 前根终丝 后根马尾 脊神经脊髓节段:共31节段 颈髓8节 胸髓12节 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髓1节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 椎骨序数第14 颈髓 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第58颈髓 -1 = 椎骨序数第14胸髓 -1 = 椎骨序数第58胸髓 -2 = 椎骨序数第912胸髓 -3 = 椎骨序数腰髓 平对第1012胸椎骶髓和尾髓 平对第一腰椎脊髓的被膜&硬脊膜硬膜外隙硬膜下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软脊膜齿状韧带腰椎穿刺层次:皮肤 皮下组织 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黄韧带 硬膜外隙 硬脊膜 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脊髓动脉&椎动脉的分支脊髓前、后动脉&节段性动脉危险区脊柱的正常影像学X线检查 CT检查 MR检查 第四章 颈部分区、肌肉、甲状腺一、固有颈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