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_第1页
写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_第2页
写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_第3页
写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_第4页
写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钟作慈 2010年11月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澄清 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是复杂的、综合的系统。 教师备课和上课必须教学的基本要素出发对教教学的基本要素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施,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施,即充分了解和把握课课程的设置、教学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程的设置、教学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施,师生状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和施,师生状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和方式方式等教学要素的意义、作用、性质和实施条件,并在教学实际中有效地加以综合。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

2、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达到效果最优、形成有操作性的程序。 备课:钻研课标和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条件,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 三、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的结果和呈现形式,实施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包括:班级、学科、课题、教学目标、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一般以一节课为单位)、教(学)具、技术手段、板书、习题、课后反思等。 (基础教育教学与高等教育不同)基础教育教学与高等教育不同)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对教材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衔接关系,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现实程度等方面的分

3、析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是否体现教学内容的地位与功能。 (需写出本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与学生(需写出本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与学生的联系。不能只罗列教材标题。)的联系。不能只罗列教材标题。) 二、课标要求分析和学习目标的制订 对课标要求的分析是否准确,对学习目标的制订是否体现三维目标的规定且符合学生实际,可操作。(需细化课标,不能照抄)。(需细化课标,不能照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所说明的原因是否正确、表述清楚。(看是否定的准,是否说明了理由)。(看是否定的准,是否说明了理由) 四、教学资源 所补充学习素材是否注意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且数

4、量适当、难度恰当。能否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对教材和图册做必要(对教材和图册做必要的补充和利用,但要恰当,防止滥用。)的补充和利用,但要恰当,防止滥用。) 五、教学设计思路 所阐述的总体思路清晰、准确,理由充分、合理、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符合师生的实际,有一定的特色。 (应写出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应写出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是否符合中学地理教育教学规律,是否符合有效教学和整体优化的要求,是否体现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表面花哨)(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表面花哨) 通过所设计的教学过

5、程是否体现了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有序,能否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是否注意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要体现教材编写意图,但应灵活组织(要体现教材编写意图,但应灵活组织内容,加强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对于重、内容,加强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对于重、难点内容应重点而有效地解决,而不是面面难点内容应重点而有效地解决,而不是面面俱到。)俱到。)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是否突出启发式原则并体现教与学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是否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一定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可能。(一定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可能实现的、有实效

6、的。理解和运用要准确,不实现的、有实效的。理解和运用要准确,不能乱编乱用。)能乱编乱用。)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且有机结合于一个整体过程之中。是否注意地理学科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机渗(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机渗透,是一个过程。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透,是一个过程。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 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媒体的使用、各项活动的组织是否紧密结合、融于一体,是否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不能(不能“为用而用为用而用”。)。)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呈现知识内在联系和总体结构

7、,布局合理且有特色。(结构式优于条目式)(结构式优于条目式) 八、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及时获取反馈并进行矫正。检测题编制是否科学、准确,有较好的检测达到课标要求效果,适当体现学生的差异。 (课堂评价不仅是最后的练习,还必须(课堂评价不仅是最后的练习,还必须在过程中适当进行检测。)在过程中适当进行检测。) 说课是对某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全面的阐述。 不仅要说明是什么、做什么,更要说明为什么,效果如何。 说课绝不是45分钟课堂教学的“浓缩”,所说的课应当是教师确实实践过的教学过程。 要“说”而不是“念”,从而体现语言、教态和亲和力等基本素质。 幻灯片要让人看得清。 一、课标分析 对

8、课标理解是否准确、到位。学习目标是否符合课标和学生实际,可操作。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是否体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是否体现教学内容的地位与功能。 三、学习方法的培养。 是否注意学法培养,并与教法相适应。 四、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重、难点的确定是否符合课标和学生实际。解决的过程与方法是否有效。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是否恰当。是否真能启发和调动学生。 六、教学过程 总体思路是否清晰。环节安排是否得当。各项活动的组织是否有效。特色。 七、资源与媒体的使用 教材、地图、其他图像和资料的使用与补充,信息技术的运用,板书设计及书写等是否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八、教学评价

9、不仅是课最后的,还须有过程中的。不仅是习题,还要其他方式。 九、教师素养 通过说课教师所表现出的普通话、语言、书写、教态、感染力、亲和力等。 一、关于课标分析 较好的实例: 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地理环境整体性。本课程标准行为动词要求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并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在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时,要尊重学生原认知水平,精选案例,说明各具体区域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而逐步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10、。 本课标的知识要求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要明确的以下两个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为处理好人地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以上课标分析,本设计选择了案例教学法。 (优点:将知识和学生行为都细化,并引出教学方法)(优点:将知识和学生行为都细化,并引出教学方法) 较差的实例: 【课标要求分析课标要求分析】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

11、响。 (问题:照搬原文,没有分析)(问题:照搬原文,没有分析) 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所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所应应体验的正确过程和所应掌握的正确方法。绝体验的正确过程和所应掌握的正确方法。绝非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仍有理解错误。非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仍有理解错误。 2.对课标的理解不正确、不准确仍是根本对课标的理解不正确、不准确仍是根本问题。严格地说,这决定整节课的优差。如:问题。严格地说,这决定整节课的优差。如: 农业区位因素是指某地区各种农业部门和生产方式总体的影响因素。某种作物的生长条件不是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

12、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不同区域比较,更不能没有阶段。 “举例说明”,应重在会举例、会说明(能力目标使然),而不仅是掌握教材的案例。 某一个工厂不能代表某地区的工业生产活动,某一个超市不能代表某城市的商业网点。 (不要忘记地理学的根本特点:地域性和(不要忘记地理学的根本特点:地域性和综合性)综合性) 二、教材分析 较好的实例 教材分析:本章作为最后一章是高中地理必修的总结和延伸,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贯穿三个模块的一条主线就是人地和谐。本课时教材内容是根据“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内容标准要求设置的,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

13、学生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效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教材通过各种地理图表和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交通运输线路的走向、交通运输线网密度、分布格局以及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来把握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 教材中以青藏铁路的案例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同时引导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从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和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束缚在减弱的角度,让学生能够更加科学的认识人地关系。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很多,

14、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要形成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优点:分析出课题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课标(优点:分析出课题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课标联系、学习要求、特点,教学要求等)联系、学习要求、特点,教学要求等) 较差的实例 本节教材把太阳与地球放在一起讲述,旨在突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对地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能量的来源,二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又分别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15、。 (问题:仅是知识层面的分析)(问题:仅是知识层面的分析) 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要轻言“抛弃”教材。可以拓展和补充教材。必要时,在真正理解课标和教材基础上才可以适当调换教材中的案例。 2.不能为了显示所谓“不拘泥于教材”而另起炉灶。别忘记,还得“用教材教”。 三、学情分析 较好的实例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区域地理及相关的地理环境特征表述,为本课题的学习打下了中国具体区域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局限于对各自然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把握,即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来学习本课题内容,相对于本节内容中理论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学生的思想活跃乐于探究,但缺

16、乏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学习特征的基础上,本设计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典型案例中相关情境的设计,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习能力。 (优点:分析出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实际程度、教学中应(优点:分析出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实际程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较具体。)注意的问题,较具体。) 较差的实例 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如五带的划分就是太阳对地球影响造成的),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取得教学效果的保证。 (问题:不够深入,较空洞)(问题:不够深入,较空洞) 四、学

17、习目标 较好的实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2.会分析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分布和特点。 3.会解释城市功能区分区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学生自身的认识,通过分析小区域调查报告等材料,对城市功能区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各种功能小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2.挖掘身边具体案例,分析某一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培养学习兴趣,认识城市结构的规律性,形成联系的、发展的观点。 2.通过认识所在城市,展望该城市发展,更加热爱家乡,增加社会责任感。 (优点: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分层次,恰当)(优点: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分层次,恰当) 较差的实例 知

18、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掌握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总结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读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发生在身边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关注三农,热爱家乡。 (问题:成了(问题:成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体不对,也不具体),主体不对,也不具体)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较好的实例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面对问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 学会分析利于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是高中生

19、不可或缺的能力,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说明,每一方面又分成若干小点阐述。如自然资源方面可从地形、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描述;社会经济条件可从人口、市场、交通、政策等方面描述。了解这些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对学生分析这一类题都很有帮助,同时这也是考试的重点。是辅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必备知识。这部分内容初中已经涉及过,加之高中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理解并记忆这几方面内容,故将其作为本课重点,而不是难点。 教学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面对问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特别是高中生,他们的实践生活还不够丰富,对农业,对农业问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0、所以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农业问题的真实存在,及对我们现实生活的负面影响是教学中一大难题。用学生身边可接触的实例来反映农业问题,让学生先感受,再理解,再全面记忆才是最好的方法。 (优点:不仅恰当,而且说明了理由)(优点:不仅恰当,而且说明了理由) 较差的实例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归纳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问题:不准确,太简单,也没有说明(问题:不准确,太简单,也没有说明理由)理由) 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制定和确定重难点所存在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制定和确定重难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主要问题: 1.学习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确定,都没有对技能和能力培

21、养予以足够重视,且在教学过程中能予以具体体现。 2.不明确地理图像判断能力、基本认知能力(感知-理解-记忆-迁移,核心是思维能力),在以上基础上的分析与解决一定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高中地理能力培养的重点。 3.不明确课标中“以-为例,说明-或分析-”比比皆是,意图就是落实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本次说课有些教师提出“思维线索的提炼”、“联想记忆的培养”、“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能力培养值得肯定。但普遍不足。 4.在教材给出案例的基础上再补充典型案例来“迁移”是必须的。不要拘泥于教材案例中知性结论的记忆。 5.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和指导学生注意怎么读、怎么想、怎么归纳和概括、怎么表达。通过综合训

22、练形成能力,才能真正适应高考。 六、教学资源 较好的实例 教材、地图册等相关图表、文字资料(补充:东北地区气候资料图表;东北地区草场资源的分布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中国主要城市分布图;东北地区交通图;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图) (优点:具体)具体) 较差的实例 校本课程相关资料,网络下载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教材上的相关资料。(读者了解不了)。(读者了解不了) 七、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较好(优点:方式与方法简约,意图明确,概念较准确)(优点:方式与方法简约,意图明确,概念较准确) 针对本课题课程标准强调的举例说明和理解,围绕如何把握学习重点,而解决学习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教

23、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高效、和谐课堂效果。 本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本课题新课程理念、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征。采用学生熟悉的我国典型区域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重视学习过程,强调体验感悟,侧重方法指导,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手、动口、动脑的平台,给学生思考、交流、表达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较差 教学方式: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问题:这不是教学方式)(问题:这不是教学方式) 主要方法: 1图表解说法: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 2归纳法: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提炼概

24、括。 3演绎法:指导学生寻找发现各种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存关联、并借助这种关联进行地理推理从而获得新的地理信息。 4练习法:指导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运用所学做练习从而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能力。 (问题:这些不是一个层面的事物。归纳法和演绎法是很大的概念,(问题:这些不是一个层面的事物。归纳法和演绎法是很大的概念,是思维方法。且空洞)是思维方法。且空洞)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观察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问题:概念堆砌)(问题:概念堆砌) 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 胡编乱造名词,一节课出现七八、十来种所谓胡编乱造名词,一节课出现七八、十来种所谓教学方法。此歪风必须坚决刹住。如

25、:教学方法。此歪风必须坚决刹住。如: 1.研究型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型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资料引导等各是什么含义,出处何在?资料引导等各是什么含义,出处何在? 2.发现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发现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同时并举同时并举”,其间是什么关,其间是什么关系?系? 要注意: 1.教学模式、方式、方法不是同级概念。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是不同范畴。 2.作为一种模式,一节课不可能十几、几十个探究,不要把讨论、实验、思考、练习等泛化为“探究”。 3.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是一回事。慎用合作学习。

26、 八、教学设计思路 较好的实例(模式图略) 本教学思路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强调以下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储备知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为切入点导入,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的知识构建方式,使教学内容的组织由浅入深,具有适当的阶梯性。二是渗透地理学习新理念。即强调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引入中国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的问题探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掌握地理案例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图示、具体、深刻)图示、具体、深刻) 较差的实例 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

27、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问题:一些口号,等于没说。)(问题:一些口号,等于没说。) 九、关于设计“教学过程”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节课不宜频繁变换学生的活动方式。 2.情境创设要有意义(如用3分钟能否演话剧?用卡片展示是否比用实物更有效果?) 3.例子要充足,更要典型。 4.对教学内容不宜平均使用力量。 5.不宜提供过多的资料和图像。 6.不要故意绕弯子(如讲田纳西河不比非从四大文明古国说起)。 说课时有关“教学过程”的主要问题: 1.技能和能力培养不突出,缺乏指导和引导。 2.线索杂乱,如城市形态和商业网点穿插在一起,东一下西一下。 3.过程中的监测与反馈不足,结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