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优化探究练习:10.25《“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详解)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优化探究练习:10.25《“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详解)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优化探究练习:10.25《“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详解)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优化探究练习:10.25《“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详解)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优化探究练习:10.25《“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选择题1韩非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越受鼓励)。”从人才选拔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是()A诸侯混战,群雄割据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卿大夫的崛起D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注意题干限定角度“人才选拔”。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阶层上,由于诸侯争霸的需求,卿大夫阶层没落,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2孔子要求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

2、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A后世民本思想的根源B意在缓和尖锐阶级矛盾 C顺应社会转型的调整D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解析: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孟子,故A项错误;孔子的“仁”是有阶级性的,没有缓和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顺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历史形势的是法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给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这是孔子政治方面的要求,意在要求统治者关心人民的疾苦,故D项正确。答案:D3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

3、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段言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A反对君主制度 B提倡君臣平等C主张克己复礼D批判无道君主解析:孟子主张君主实行“仁政”,维护君主权威,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力”,没有体现君臣平等,君臣平等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 “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关于“礼”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主题意思是论证君臣之间的关系,君主无道对臣不能真心相待,臣对君也不能尽心竭力,故D项正确。答案:D4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

4、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此荀子主张()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D以礼为序、稳定社会解析: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荀子的礼的思想,没有体现法的思想,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重点强调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答案:D5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 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

5、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即强调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答案:D6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B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同样拥护宗法伦理C法家异地而同心,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D商朝旧贵

6、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解析:儒家产生于春秋时期,儒家流传时间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这与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不一致,B项错误;从“起源”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产生于不同的诸侯国且代表人数较多,既说明了法家思想是异地而同心,又说明了法家思想是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的,符合时代需求,C项正确;商朝旧贵族被封宋地而非楚地,D 项错误。答案:C7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A“兼相爱,交相利”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解析:由材料可知题干观点符合法家思想。A项是墨家兼爱思想,故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材料法家思想主张,故正确。答案:D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这里的“意识形态”发展为时代主流最早可以追溯到()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解析:春秋时期,社会动乱,儒家道家产生,但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也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秦朝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未形成文官体系,故C项错误;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新儒学成为文官体系统一的意识形态,故D项正确。答案:D9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答案:B10“礼之所去,刑之所

9、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表现的主要是礼主刑辅、外儒内法的思想,反映的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答案:B1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

10、略这种约束。”上述政治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C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D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解析: “道统”是指儒家传道系统,材料“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说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当时法家思想是治国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专制官僚政治的影响,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是在秦代,当时儒家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影响,夏商周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故D项错误。答

11、案:B12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A儒学功利化 B儒学思辨化C儒学理论化D儒学宗教化解析:士人是指知识分子,联系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很多士人凭借儒学入仕,飞黄腾达,“士人政府”形成。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儒学的日渐功利化,故A项正确;儒学思辨化、理论化是到了宋明理学阶段的现象,故B、C两项错误;儒学始终未发展成为一种宗教,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2、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思想;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2)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

13、化的主流。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遭破坏。(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启

14、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综合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解析: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可得出一个主题:孔子的道德观;依据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可得出另一个主题:孔子的法律观。在历史评价中,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不难看出,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地论述。答案:(示例1)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