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_第1页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_第2页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_第3页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_第4页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 二00五年九月 一、前 言温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述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方法的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既具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讨论众多具体疾病的辨证施治,兼有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双重性质。其理论不仅直接适用于众多的外感热病的治疗,同时也对内外妇儿科及五官等各科中的发热性病证的诊治有其指导作用,因而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为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级人才,为了适应我院进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该课程教学大纲,供中

2、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本科使用。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二大部分:一为总论,介绍温病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有关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纲领,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防方法等,是认识和处理温病的理论基础;二为各论,阐述常见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发病,病理传变,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辨证治疗及临床运用,为总论内容的具体应用。两者互相交织,构成温病学的完整体系。本课程的教学,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中强调“三基”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既要保持中医传统特色,又要体现当前时代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继承与发扬、古与今,中与西之间的关系

3、,力求做到概念明确,阐述准确,体系完备,内容稳定,简明实用。按我院教学计划,本课程定为54学时。故本大纲内容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为蓝本。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临床病案讨论所要讲授的内容为11个单元,即总论7章(含绪论),各论4章。附篇3章内容自学。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总论 绪 论【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2、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3、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学的主要学术贡献。【教学内容】1、阐述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明确温病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医学

4、中的地位。2、介绍战国至唐代、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及民国时期有关温病因证脉治的论述,代表性医家对温病的认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温病学科的发展和现代研究概况。3、重点讲述明清时代温病学家,尤其是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的学术成就。4、明晰温病学的发展史。【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教学 2学时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2、熟悉温病的概念。3、掌握温病的特点。【教学内容】1、明确温病是由温邪所引起的一类急性热病。注意温病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2、重点讲述温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四个共同特点。3、简述温病的范围和分类方法。4、介绍温病

5、与伤寒、温病与温疫、温病与温毒的关系与区别。【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教学 2学时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特点和温病的发病因素。2、熟悉温病发病类型。3、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1、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致病的主因。其发病则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2、重点讲授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等主要病邪的病因性质及致病特点。3、介绍温毒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4、简介温病发病因素、感邪途径、发病类型。5、注意新感与伏邪的比较。【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教学或挂图 2学时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2、熟悉

6、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和临床运用规律。3、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理特点和主要证候。【教学内容】1、阐述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分析它与内经所述的“营卫气血”和“三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分别讲解卫气营血、三焦的证候表现、病机、病位、传变及治疗大法。3、明确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指导意义。4、注意分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及临床运用。【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教学 4学时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目的要求】1、了解白陪的临床意义。2、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的辨析。3、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的辨析。【教学内容】1、阐述温病过

7、程中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重点讲授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症的形成机理、类型及鉴别要点。2、明确斑疹形态、分布、成因、诊断意义。3、阐明舌苔颜色、厚薄、润燥的变化,以及舌质色泽、润燥和舌形态的变化,对临床辨别温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津液存亡等的指导意义。4、简介白陪、齿象诊察意义。【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6学时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方法。2、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3、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教学内容】1、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立法的基本原则,讲述祛邪和扶正两大治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和意义。2、讲述各种治法的具体运用。重点介绍泄

8、卫透表、清解气热、和解表里、祛湿清热、清营凉血、通下逐邪等治疗大法的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用及注意点。3、介绍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固脱法及外治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4、简介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法和温病瘥后调理。【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 5学时 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目的要求】了解历代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和温病有关的预防方法。【教学内容】1、简述中医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及成就。2、介绍中医预防温病的方法。【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为主 1学时 第七章 温热类温病第一节 风 温【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的辨治原则。2、熟悉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掌握本病的病因及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

9、和传变过程。【教学内容】1、明确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以及风温的概念和初起临床特征。2、简介前人对本病认识及与西医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关系。3、指明本病以肺系病变为中心,有顺传入胃及逆传心包的传变趋势,常易出现痰热喘急【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1学时 第二节 春 温【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的诊断要点。2、熟悉本病的辨治原则。3、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教学内容】1、明确温热病邪的致病及其致病特点,以及春温的概念和初起临床特征。2、介绍前人对本病的认识及与西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的关系。3、阐述本病素有阴液亏虚、温热病邪内伏、时邪

10、引发的病因发病特点。4、指出本病发病急,初起即见里热证候;伤阴明显;病程中易见神昏痉厥的病机特点及传变过程。5、介绍本病诊断依据,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6、讲解本病的辨治原则。【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1学时 第三节 暑 温【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的诊断要点。2、熟悉本病的辨治原则。3、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教学内容】1、明确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以及暑温的概念和初起特征,与西医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等病的关系。2、讲述本病病机特点: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入阳明气分,较少卫分过程;易耗伤津气;易内陷心营引动肝风。3、阐明本病的辨治原则。

11、【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1学时 第四节 秋 燥【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的诊断要点。2、熟悉本病的辨治原则。3、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教学内容】1、明确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以及秋燥的概念和初起特征。与西医急性支气管炎、咽喉炎等病的关系。2、指出本病病机特点:津伤失润,燥象明显;以肺系为病变重心;病情较轻。3、讲解本病的辨证要点和“燥者润之”的基本治则。4、介绍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1学时 第五节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目的要求】1、了解温热类温病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2、熟悉温

12、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加减运用。3、掌握温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教学内容】1、分别讲解风热犯卫证(银翘散、桑菊饮),燥热犯卫证(桑杏汤),邪侵气分的肺热壅盛证(麻杏石甘汤),燥热伤肺证(清燥救肺汤),肺热腑实证(宣白承气汤),肺热发疹证(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热在胸膈证(栀子豉汤、凉膈散),邪热犯胃证(白虎汤),热结肠腑证(承气汤类),肠热下利证(葛根芩连汤),热郁少阳证(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热盛动风证(羚角钩藤汤),热灼营阴证(清营汤),热陷心包证(清宫汤、三宝),内闭外脱证(生脉散、参附汤),热盛动血证(犀角地黄汤),热与血

13、结证(桃仁承气汤),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竹叶石膏汤),阴虚火炽证(黄连阿胶汤),邪留阴分证(青蒿鳖甲汤),真阴耗竭证(加减复脉汤),虚风内动证(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证的证候、病机分析和治疗方药。2、分析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方药的加减运用,注意病证结合、以证为主。3、比较宣白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桃仁承气汤、新加黄龙汤的组成、主治和适应证。4、分析比较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之适应证和主治。5、分析比较银翘散、桑菊饮、桑杏汤等药物组成和适应证。【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6学时 第六节 临床运用指导【目的要

14、求】3、了解古代医家对温热类温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认识。4、熟悉温热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教学内容】1、简要介绍有关温热类温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认识。2、介绍温热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应用。3、古今温热类温病医案举例分析。【教学方法和时数】教师提示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2学时 第八章 温热类温病第一节 湿 温【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的诊断要点。2、熟悉本病的辨治原则。3、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教学内容】1、明确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以及湿温的概念和初起特征。2、简介前人对本病的认识及与西医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关系。3、阐明本病病机特点:病

15、势缠绵,传变较慢,病程较长,常留恋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亦可蒙上流下;后期有化燥伤阴或阳气衰微的不同转归。4、阐明湿温的辨治原则。注意讲解湿热郁蒸气分的证治规律:湿重于热者,病位偏重于脾,治以化湿为主;热重于湿者,病位偏重于胃,治以清热为主,湿热并重者则清热化湿并重。5、介绍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1学时 第二节 暑 湿【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的诊断要点。2、熟悉本病的辨治原则。3、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教学内容】1、明确暑湿的概念,指明暑湿除有暑热见证外,还有湿邪内阻的证候特征。2、讲解本病病机特点:起

16、病急,初起多见暑湿郁遏肌表卫分;传入气分迅速;易入心营,易耗气伤津。3、阐述本病的辨治原则。4、介绍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1学时 第三节 伏 暑【目的要求】1、了解伏暑的诊断要点。2、熟悉伏暑的辨治原则。3、掌握伏暑的发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规律。【教学内容】1、明确伏暑是感受暑湿内伏,而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外感热病。2、阐明本病由暑湿直接从气分外发,或暑湿伏于气分及暑湿发于营分的两种发病方式,明确初起以暑湿郁蒸气分或以暑热内炽营分为主症,而均兼卫分证候的特殊表现。3、介绍本病病机特点:起病较急,初即见表里同病证候;病势延绵;病情较重

17、。4、简介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5、讲解本病的辨治原则。【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1学时 第四节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目的要求】1、了解湿热类温病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2、熟悉湿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加减运用。3、掌握湿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教学内容】1、分别讲解湿热郁遏卫气(藿朴夏苓汤、三仁汤),湿热阻遏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卫气同病(雷氏清宣化湿法,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方,黄连香薷饮),湿热内阻中焦之湿重热轻(雷氏芳香化浊法)、湿热并重(王氏连朴饮)、湿轻热重(白虎加苍术汤),湿热蕴毒(甘露消毒丹

18、),暑湿积滞、郁结肠道(枳实导滞汤),暑湿郁阻少阳(蒿芩清胆汤),暑湿弥漫三焦(三石汤),暑湿伤气(东垣清暑益气汤),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暑湿内陷心营(清营汤、六一散、至宝丹),热闭心包、瘀阻血脉(犀地清络饮),湿热化燥、伤络便血(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湿胜阳微(薛氏扶阳逐湿汤),肾虚失固(右归丸、缩泉丸),余湿留恋(薛氏五叶芦根汤),余邪留扰、气阴两伤(薛氏参脉汤),余热未清(清络饮)等证候表现、病机分析和治法方药。2、分析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方药的加减运用,注意病证结合、以证为主。3、比较藿朴夏苓汤、三仁汤,雷氏清宣温化法、新加香薷饮、雷氏芳香化浊法的药物组成、

19、主治和适应证。4、比较枳实导滞汤与承气类方剂的主治和适应证。【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7学时 第五节 临床运用指导【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医家对湿热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认识。2、熟悉湿热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教学内容】1、介绍有关湿热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古代文献。2、简要介绍湿热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3、古今湿热类温病医案举例分析。【教学方法和时数】教师讲解提要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2学时 第九章 温毒类温病第一节 大头瘟【目的要求】1、了解大头瘟的概念和病因。2、熟悉大头瘟的病机特点。3、掌握大头瘟的临床特点和辨治原则。【教学内容】1、明确大头瘟是

20、感受风热时毒所致,以及大头瘟的概念和初起特征。2、阐明本病病机特点是热毒蒸迫,以肺胃为中心;上攻头面,壅结于脉络;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3、说明本病以疏风透邪、清热解毒为主要治则。4、简介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教学 0.5学时 第二节 烂喉痧【目的要求】1、了解烂喉痧概念和病因。2、熟悉烂喉痧的病机特点。3、掌握烂喉痧的临床特点和辨证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明确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以及烂喉痧的概念和临床特征。2、阐述温热时毒蕴伏肺胃、充斥内外是本病病机的关键。3、简介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4、指出本病的治疗以清泄热毒

21、为基本原则。【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教学 0.5学时 第三节 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目的要求】1、了解温毒类温病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2、熟悉温毒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加减运用。3、掌握温毒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教学内容】分别讲解风热毒邪犯卫(加味葱豉桔梗汤、金黄散),温热毒邪犯卫(清咽栀豉汤、玉钥匙),毒盛肺胃(普济消毒饮、三黄二香散),毒壅肺胃、热结肠腑(通圣消毒散),毒壅上焦(余氏清心凉膈散、锡类散),毒燔气营(凉营清气汤),余毒伤阴(清咽养营汤),胃阴耗伤(七鲜育阴汤)等证候、病机分析和治法方药。【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

22、合 2学时 第四节 临床运用指导【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医家对温毒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认识。2、熟悉温毒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教学内容】1、介绍有关温毒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古代文献。2、简要介绍温毒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3、古今温毒类温病医案举例分析。【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提要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1学时 第十章 温疫类温病第一节 湿热疫【目的要求】1、了解湿热疫的概念和病因。2、熟悉湿热疫的病机特点。3、掌握湿热疫的辨证治疗原则。【教学内容】2、明确湿热疫是感受湿热性质戾气所致,以及湿热疫的概念和初起特征。2、阐明本病的病机和传变。3、介绍本病的辨治原则。4、简介本病的

23、诊断要点。【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教学 0.5学时 第二节 暑燥疫【目的要求】1、了解暑燥疫的概念、病因。2、熟悉暑燥疫的病机特点。3、掌握暑燥疫的辨证治疗原则。【教学内容】1、明确暑燥疫是感受暑燥性质戾气所致,以及暑燥疫的概念和初起特征。2、阐明本病的病机和传变。3、介绍本病的辨治原则。4、简介本病的诊断要点,指出本病与湿热疫的区别。【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教学 0.5学时 第三节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目的要求】1、了解温疫类温病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2、熟悉温疫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加减运用。3、掌握温疫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

24、。【教学内容】分别讲解卫气同病(增损双解散),邪遏膜原(达原饮),清浊相干(蚕矢汤、燃照汤),秽浊郁闭中焦(玉枢丹、行军散),疫困脾土(胃苓汤),疫漫三焦(甘露消毒丹、神犀丹),邪传阳明(白虎汤、大承气汤),热毒充斥(清瘟败毒饮),正气欲脱(生脉散、大定风珠、通脉四逆汤、炙甘草汤、参附汤),正衰邪恋(三甲散)等证候表现、病机分析和治法方药。【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2学时 第四节 临床运用指导【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医家对温疫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认识。2、熟悉温疫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教学内容】1、介绍有关温疫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古代文献。2、简要介

25、绍温疫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3、古今温疫类温病医案举例分析。【教学方法和时数】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1学时 第十一章 叶天士温热论【目的要求】1、了解叶天士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2、熟悉本论关于风湿、湿温传变及治疗特点的论述。3、掌握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卫气营血治疗原则的论述。【自学内容】2、简介叶天士的生平、主要著作,学术思想及对温病学的贡献。2、着重讲述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风温、湿温传变、治疗特点的论述。注意分析温病大纲(原文第1、8条);邪在肺卫(原文第2、3条);邪陷营血(原文第4、5条);流连气分(原文第6条);邪留三焦(原文第7条);里结阳明(原文第10条);论湿(原文第9条)。3、简述叶氏温热论中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的论述及诊断意义。4、介绍叶氏温热论关于妇女温病论述的主要观点。5、理解名词术语:上受、逆传心包、透热转气、凉血散血、胃热、救阴、通阳、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