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1、 积累:(共8分)默写:(4分)1. ,白露未晞。 2.结庐在人境, 。3. ,悠然见南山。 4.山气日夕佳, 。解释下列各句的加点字:(4分)1. 名我固当 2.早缫而绪 3.以绳天下之梅 4.辟病梅之馆以贮之2、 现代文阅读(共38分)阅读下文,完成1-6题。(共17分)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新文学运动以来,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
2、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
3、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
4、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孔孟以来,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的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一九八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
5、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
6、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 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 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 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A. B. C. D.2.第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3.联系
7、上下文,第段中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3分) 4.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B. 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C.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 D. 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5. 作者认为未来知识分子在文学中的“待遇”会如何?为什么? (3分) 6. 结合你个人的阅读经验,举例阐述“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现象。(不超过80字)(4分)阅读下文,回答7-12题。(共21分)茶醉 姚宜玦温柔的月色使人醉;在青春如好花新放时也醉;或历练过人世沧桑又远离了故乡,再凝
8、视孩童天使般小脸也醉;跋涉过好长好远的生命旅程,中年后幸得好心情和闲暇,来回顾自己初为父母的欣喜和快乐也醉;当然,饮美酒亦醉。如友伴好、风好、竹好、山水好,品好茶也会醉。四月下旬,雨后初晴的好天气,天微微阴,偶有日影在微凉的风中飞去,仿佛是江南暮春气息。我们三辆车由痖弦领头,带着一群爱茶的同好,驶向乌来山谷去尝好茶。久雨把路树洗得青碧苍翠。入山区后,屡见山畔有白色的花朵,缀在万绿之中,虽然是掠眼而过,仍识得是素雅美丽的野百合。近几年,我们在马路畔或安全岛上,常看到一片繁茂的花树,如红木棉、新品种的矮杜鹃、洛阳花、万寿菊和各种海棠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增添优美高雅的气息,这是台北市美丽的进步。过日子有
9、余蓄才能顾及生活的品质和内涵;精致文化必定要有富足安定来作底子。我们一行人憩息在巨龙山庄二楼,面向一山灵秀逼人的修竹,楼窗下竟伸展着一条柔顺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轻吟着游过两旁的乱石,悠然下山去。都市人见惯火柴匣式的水泥公寓,和阴暗的玻璃帷幕,见到溪床上笨拙朴实的石块,心里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真想坐在溪畔乱石上喝茶,把脚放在溪水里嬉戏。一般人习惯泡茶的方式,都是唐朝喝茶老祖宗陆习式;把茶叶入壶,加开水或微开或起鱼眼泡的热水。而我们此刻要欣赏的是,俗花。正是日前许多茶艺馆沸沸扬扬提倡的方式。我们分三组围茶桌静坐,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好像也要来分享我们的好茶。精于茶的王昭文先生,递给我们几只名壶轮流
10、欣赏。我对壶有极深的感情。先父和母亲讲究生活艺术,先父尤嗜好茶。我故乡宜兴出产有名贡茶、阳羡茶和名闻世界的紫砂茶壶,亲戚间家家有几把世代相传的名壶。父亲常用的茶壶,深沉如暮霭般暗紫,隐隐有丝缎柔美的光泽,盈盈在握,仿佛是一握温润的古玉。童年的我,常常在父亲书桌上偷啜一口,“爸爸的茶好苦哇!”好苦好苦的茶,苦后甘来,那芬芳甘美的余味缠绵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的爱茶,想必是从偷喝父亲一口好茶开始泡茶看似极简单,但要把等量的茶叶、水沸量和时间配合得恰到好处,非有长时期的学习和经验不可。吃是艺术,泡好茶也是艺术。为我们这桌泡茶的高手东正道先生,才三十二岁,他圆圆的脸上却是一派安详。我和司马、沈谦同桌。
11、沈谦和临时有事缺席的亮轩,都温文尔雅,眉宇间蕴藉着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的风采和气质。我常称他们是今之古人。想必沈谦也精于茶艺,他竟看出东正道先生泡茶的手法似古玉,温润圆熟。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杯杯的品尝,醇美之极的铁观音、带着浓郁果香的冻顶、嘉义梅山的包种,气味芬芳华丽喝久了,相互又到邻桌去“串门子”,品尝不同种类的好茶。最后,我又喝了四杯色泽艳丽如葡萄酒、入口醇厚的乌龙,俗称“栟风茶”。据说 “栟”在台语是“盖”或吹牛的意思。我问王昭文先生:明明是好茶,怎可说是“栟”。他只是安详地微笑回答。也许生活里,许多俗称俚语就是这样地流传。王先生夫妇遍尝台湾名茶,整日与茶为友,所以他们淳朴的脸上
12、都很安详。这是爱茶的气质吗?看他们的年龄,正是二次大战后的新生代。他们在三十多年安定富足的生活中茁长,事业和经济有了深厚的基础,已是社会中有实力的中坚分子,因此,他们更有能力寻求精致生活的种种美好。他们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在报社工作,曾多次环岛旅行。有一年春天,我们坐着老旧吉普车,在南台湾简陋的公路上行驶。在林木苍苍的山路上,遇上一群群孩童,他们都赤着脚,像林中的小鹿,急行到十几里外的学校读书。那些天真的孩子,留给我深刻的记忆。我们曾照过一些相片,但已在我岁月流转中失落了。我相信,那天山路上赤脚的孩童,现在都已有了美好的生活。我真希望再看到他们,重温昔日春天山路上温馨的回忆。回家后,一下午在
13、山谷中品尝的各种好茶,都在我身体里活泼地潺动,多饮茶也会醉的。深夜,我在巷底小公园中散步,好茶的甘香仍留在我口齿间。半月朦朦,被淡淡的月晕围绕,明天该有风吧!我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月醉了。10.第段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11.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6分)A.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表达出对山中静、美生活的无限喜爱。B.作者写泡茶的方式,茶壶的欣赏,泡茶人的气质无不表现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与珍爱。C.“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
14、一句节奏轻快明亮,准确地传达出品茶人的美妙心情。D.作者叙述有关喝茶的记忆和故事是为了表达岁月流转,非人事所能左右的无奈和苦涩。E.本文叙述了与好友山中品茶的经历,语言雅致,情感真挚,以“月醉”结尾耐人寻味。12. 文章最后作者写到“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联系全文,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5分)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共6分)咏史 【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
15、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13.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诗。(2分)14. 就诗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4、 文言文阅读:(共28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20题:(共18分)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荆,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
16、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顶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
17、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
18、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
19、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15.上文节选自课文 ,其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人名)。(2分)16.解释文中加框字:(4分)爇香于鼎 无毫发爽 如被冰雪 虫翘然矜鸣17. 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乃强起扶杖 少年固强之 B.然睹促织 相对默然C.顿非前物 顿足失色 D.循陵而走 掩口胡卢而笑 18.指出下列各句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2分)A. 力叮不释 B. 日与子弟角 C. 笼归,举家庆贺 D. 取儿藁葬1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5分)成反
20、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20. 小说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两个片段有何作用?(3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21-25题:(共10分)全 镜 文 清俞长城无心公首蓬而面垢,客过之,视而笑。无心公疑之,窥镜而观,非人之状也。怒甚,执镜而将毁焉。数之曰:“上古之世,美者自美,恶者自恶。予美予恶,汝何与焉! 自汝之立,美恶始分。我将毁汝之凿,而全我之真!” 言未讫,有神自镜中跃而答之曰:“嘻!子何见之谬也!夫美者自美,恶者自恶,予告尔以美恶,尔乃增其美而饰其恶。予非欺尔也,予实助尔,是故予之为物,有是非,无毁誉;有善否,无爱憎。因其来而应以往,斯已矣。夫
21、美恶之所以分,宁独子乎?鉴于水者,见其容也;鉴于火者,见其影也。尔虽毁予,能竭天下之水。而熄天下之火乎?是故尧、舜、禹、汤,君之镜也;稷、契、伊、周,臣之镜也:孔、孟、程、朱,士之镜也。尔将毁我,何异秦皇之焚书以愚百姓乎?尔无怒,始理尔首,涤尔面,而予犹恶尔,则予之毁而无恨。” 无心公悔悟,于是理其首,涤其面,窥镜而观,天下美丈夫不过也。 21 文中提及的“孔孟”是_学派的代表人物。(1分) 22. “无心公”指斥镜子的“罪状”是 (用文中原话) 。(1分)23.“镜神”以为“无心公”之见“谬”在何处?(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4分) _ _24. 从全文看,题目中“全镜”的意思是 。(1分)2
22、5. 文章采用了 (A.传记 B.历史故事 C.寓言)形式,揭示了_的主题。(3分)5、 写作(共70分)多年来,我们中国人早就习惯了“中国的”(或“东方的”)的说法。比如捧一个软件公司老总就说“中国的盖茨”,为国产电影节造势就说是“中国的奥斯卡”,开办一个新闻电视台就说是“中国的CNN”,连我们的古城水乡也被称为“东方的威尼斯”等等,不一而足:而姚明的成功则是个例外,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姚明”。要求: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上理工附中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1、 (8分)(4分)略(4分)1.确实 2.你们 3.束缚 4.开设2、 (38分)(17分)1. (3分)C4.(2分)B5.(3分) 知识分子依然会成为文学作品中嘲笑的对象(1分)因为只要知识分子还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来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是社会的关注点(1分),中国文学拿知识分子“开涮”还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加班夜宵采购合同范本
- 单位间借用合同范本
- 个人股东入股合同范本
- 保安公司加盟合同范本
- 产学研技术采购合同范本
- 劳务聘用员工合同范本
- 企业绿化采购合同范本
- 加工中心租赁合同范本
- 劳务协议解除合同范本
- 公司股权集资合同范本
- 北京市海淀区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 高中雷雨完整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1例及文献复习
- GB/T 43635-2024法庭科学DNA实验室检验规范
- 《社区康复》课件-第五章 脊髓损伤患者的社区康复实践
- 2024年01月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所属事业单位招考聘用笔试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 新产品开发(toshiba案例分析组)
-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5版) 课件全套 第1-8章 网络媒介的演变-网络传播中的“数字鸿沟”
- 4.1.1 有理数指数幂-参考课件
- 雷达简介讲解课件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大单元教学任务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