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五三诗歌鉴赏答案_第1页
2018五三诗歌鉴赏答案_第2页
2018五三诗歌鉴赏答案_第3页
2018五三诗歌鉴赏答案_第4页
2018五三诗歌鉴赏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150 页 第 1 题 答案 (1)壮志难酬 ,怀抱未展 ;中年多病 ,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 ,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 ,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 ,也暗 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解析 (1)解答此题 ,关键是读懂中间两联的意思。颔联第一句,“乾坤迮 ”可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来理解 ;颔联第二句 , “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 ;颈联,抓住 “百战”铁“衣”空“”五“更”画“角 ”来 理解。如此 ,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方法技巧 (1) 解答此类题 ,一是读懂诗句 ,正确理解诗句意义 ;二是抓住关键词语提炼概括 ;三是依据题干分点作答。 (2)本题考查

2、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赏析”题,必然涉及 “手法 ”内“容”情“感”三个方面。 “明朝 意味着是设想 ,属于虚写 ;因为是尾联 ,且是写景内容 ,可以说 “以景结情 ”寓“情于景 ”等; “烟 雨”钓“舟 ”暗,指归隐 ,对爱国诗人而言 ,实属无奈之举。第 150 页 第 2 题 答案 (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 ,射虎中石 ,功高难封侯。第二问 :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 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 ,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 ,赞赏朋友的高风 ;借李广自比 ,表达了对南宋当局 的不满 ;结句融情于景 ,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解析 (1)词的上阕共四

3、句 ,后三句每句一事。 从“恨灞陵醉尉 ,匆匆未识 ,桃李无言 ”里,可归纳出 “受辱亭尉 ”从;“射虎山横一骑 ,裂石响惊弦 ”概括出 “射虎中石 ”从;“落魄封侯事 ,岁晚田园 ”概括 出“功高难封侯 ”。这些事迹 ,表现了李广晚景凄凉的境况 ,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 ,有共鸣之(2) “谁向桑麻杜曲 ,要短衣匹马 ,移住南山 ”借,杜甫之典 ,呼应词开篇处的序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 ”表,明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 健者也曾闲 ”再,借汉言宋 ,表达对邪曲之害公、 切抗战者的弊端 ,批判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 阴险卑劣 ,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悲凉。,赞赏朋友的高风。 “汉开边、 功

4、名万里 ,甚当时、 方正之不容的愤慨 ,讽刺宋朝求和讳战、 斥退一 “纱窗外、斜风细雨 ,一阵轻寒 ”隐,喻奸邪之辈20解题关键 (1) 回答第一问关键是基于原词 , 找全要点。第二问必须回答选材的方法,就是作者运用典故、记叙铺陈 ,其次还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即作者写英雄其实是在写自己。 (2) 首先要知道下阕中哪些句子寄寓了作者什 么样的思想情感。读罢下阕可知句句含情。要想说清楚作者的情感,还要知道 “意象法知识 ”阐述意象中蕴含的情感。第 150 页 第 3 题 答案 (1) 朋友新居落成 ;周围景色优美 ;自己心情闲适 ;主人品味高雅 ;宾主志同道合。(2) 选取景物 ,铺陈描摹

5、 ( 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 ); 移步换景 ,富有层次 ( 由远及近、由外 而内 );虚实结合 ,寓情于景 ( 通月朗、待春还 ) 。(3) 赞美恭维之意 ;羡慕向往之情 ;志趣相同之感。解析 (1) 这是一首题咏诗 ,作者来到窦员外在崇德里的新居 ,感到欣喜异常 ,遂写此诗。概括作 者“开颜”的原因 ,主要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寻找答案。写作的顺序是前写新居外景,后写新居内事。关键信息点有 : “秋色墙头数点山 ”碧“松”红“药”指外景的优美 , “认得诗人 ”指志同道合。(2) 颔联写近水远山 ,颈联写碧松红药 ,均选取 “新居 ”周围之美景 ,空间层次分明 ,色调和谐。松间 明月朗照

6、 ,春来红药盛开 ,均是想象之景 ,与实景相配 ,引人遐思。(3) 尾联赞美主人新居中书籍堆案 ,主人以诗书自娱 ,作者亦是同好之人 ,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第 150 页 第 4 题 答案 (1)乘兴而往 怅惘不遇 欣赏叹慕。(2) 城里少有人知 ;家住深山 ;与渔樵为伍 ;居室简陋。(3) 第一首诗的结句 ,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 ,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 ,并暗寓对友人品性 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 ,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 (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 。解析 (1) 先通读全诗 ,通过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或动

7、作行为以及侧面描写来把握作者情绪的变 化。第一句抓住 “驱驰 ”和 “闲”第,二句抓住 “空”字,第三句抓住 “怪”字,第四句写王侍御的居住环 境,此为以景作结 ,情在景中。(2) 通读全诗 ,诗歌并没有直接揭示受访者的隐士身份,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 一、 二句写隐者所处的环境 ,三句写隐者的生活 ( 打鱼、砍柴 ), 四句写作者寻隐者不遇后回家时被雨淋湿 的情景。(3) 第一首结句描写王侍御的居住环境 ,门前正对着寒风侵袭、 铺满积雪的大山 ,暗示诗人清高 的品性。第二首结句写作者寻隐者不遇后傍晚回家被雨淋湿的情景,侧面表达作者内心对寻 访隐者的执着。注意题干要求 “分别赏析 ”。作答时

8、先从内容分析入手 ,再分析表达效果。第 151 页 第 5 题 答案 (1) 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 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 “门掩世味 ”拈“笔忘筌 ”暗含诗人难忘世事 ,透露出幽愤不平之气 ;全诗却以 “山”馀“花 ”好“ 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 ,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 ,意味平淡深长。解析 (1) 山“静似太古 ”一句,用远古时期 ,万物沉静 ,仿佛一切都不存在来形容此时的“山静”,诗人化实为虚 ,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 ,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 ,没有名利的诱惑、人事的烦 扰,仿佛一切都沉静下来 ,都已凝固 ,作者借写山间宁静来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的精神世

9、界一如这宁静的山峦一片澄静 ,一尘不染。(2)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如“世味”指的是世道人心、世态炎凉 , “门常掩 ”意为“世味进不来 ,远离人间是非 ”;簟“”为“竹席 ”,时“光簟已便 ”是说盛夏虽炎热难耐 ,但醉卧竹席 ,却感到 十分舒适。通过 “门常掩 ”这一动作和 “簟已便 ”这一感受 ,传达出诗人此刻厌恶 “世味 ”官场、世 嚣,追求恬淡、舒适生活的心境。(3)从题干 “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 ”来看,需结合文本谈哪些是平淡简约之笔,其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 诗中有 “馀花”好“鸟 ”等美好闲适的意象 ,给人一种简约淡雅之意 ,虽春意阑 珊,花已凋零 ,只剩几朵留在

10、枝头 ,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 ,照样喝得痛快 ;鸟啼也不妨碍诗 人酣眠 ,将门关上可以挡住官场的污秽和世上的诸多烦扰;躺在凉席上便感到舒适、顺畅。整首诗都显得平淡无奇 ,但是从最后一句可知 ,诗人内心仍有幽愤不平之气 , “梦中频得句 ”似得而 实失, “忘筌”一语双关,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 “拈笔又忘筌 ”表现乍得忽失的惆怅 ,这首诗 又是作者在谪居惠州时醉后所作 ,可见诗人平时生活虽平淡、舒适,但总掩饰不住内心的愤愤不平之气。解题关键 回答第 (1) 小题至少注意两个要点 一是“太古”静,二是“山静”。答题时要明确诗句意思 ,并从这两个方面作答。回答第 (2) 小题关 键是准确

11、理解诗句含意 ,其中有 “厌弃世俗、 厌恶官场 ”的心境 , “时光簟已便 ”中的“恬淡 ”心境要 把握住。回答第 (3) 小题需要理解何为 “芒焰”何,为 “简淡”。静的山、长的日、馀花、好鸟均 为简淡之笔 ,其间作者融入的情感在 “似太古 ”的表达中愈加强烈。 “门掩世味 ”简淡之笔难掩诗 人难忘世事的忧愤不平之气 , “梦中频得句 ”平淡的背后写出作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激烈情 感。第 151 页 第 1 题 答案(1) 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2) 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

12、,为平蜀乱 ,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 ,但不觉艰险。 诗人登上山顶后 ,心旷神怡 ,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 “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 法, “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 ,江流回转曲折 ,两岸山崖遥望对峙 ,如同相互争斗一样 ;而 “攒” 字将群峰人格化 ,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通读全诗 ,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蜀道沿途景 色优美 ,二是诗人报友急切。回答此题时 ,从以上两个方

13、面入手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第 151 页 第2 题答案 (1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 :断桥边夕阳西下 ,树影倒映水中 ,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 ,诗人独 自欣赏美景。(2) 正因为能 “清游 ”静处”享,受清幽美景 ,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 ,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 人宅心事外 ,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3) 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以景结情。描绘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 悠长。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 “夜深同徙倚 ,秋风斜月钓舟归 ”之景交融 ,使情感表达含蓄 深长。( 任

14、选一种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二联的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面内容 ,人景合一 ,画面宁静、和谐。(2)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务的困扰 ,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 ,与世无争 ,物我两忘。审题方法 对诗歌情感的分析注意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入手。此诗是王安石的诗歌 ,表明情感的词语是 “无累”有机 ” 所以从词语的角度找到突破口。有时可借助抒情方式进行分析 ,若是借景抒情 ,必须理解体会 画面的特点 ,进而概括情感。(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更待”一词为“再等到”由,此可知 ,

15、此句为想象之景 ,想 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色。 “秋风斜月钓舟归 ”是以景结情 ,区别于其他诗词的直抒胸臆式作结 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 , “闲适”之情与 “清幽”之景相融合 ,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疑难突破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 以动写静、 虚实结合、 先抑后扬、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 等。一般而言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集中在某一联诗句中,答题时要先答出手法 ,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最后分析艺术效果。第 151 页 第 3 题 答案 (1) 采地

16、黄 卖地黄(2) 叙述 :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 ,虽无一字怨语 ,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 ,脉络分明 ,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 : 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着重突出 “人不如马 ”加,强了对比效果 ,揭露深刻 ,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根据核心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 前八句讲在春旱的背景下 ,百姓食不果腹 ,去田里采摘地黄 ,但地黄也不多 ,采摘极 其艰难。可概括为

17、 “采地黄”。后六句讲采来的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 “朱门家”达(官贵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卖给那些人的 “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 ?他们用它去喂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的残粮以度饥荒。可概括其核心为“卖地黄”。(2)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白居易的叙事诗 ,语言通俗 ,通俗中往往 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的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的对比 ,有人饿瘦与马肥壮的对比。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分别解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 ,写出各自的内容 和作用。这首诗通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

18、不上的悲惨遭遇 ,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 的饥民形象的设定 ,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 ,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 对立。诗的开头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他们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 ,庄稼因为秋季降霜而被冻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 ,已是损失惨重而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过早、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 ,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 : “岁晏无口食 ,田中采地黄。 ”“凌晨荷插去 ,薄暮不盈筐。 ”早晨天还没全亮就扛着铁锹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

19、 ,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 “与君啖肥马 ,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 ,救此苦饥肠 ! ”原来这辛辛苦苦采来的地黄只是被用来给马做饲料。 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意 :第一 ,穷人的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 ,马却有饲料吃 ,并且长得膘肥体壮 ;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 ,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 ;第三 ,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娇贵 ,那些主人的生活也 就可想而知了 ;第四 ,采地黄以养马 ,马愈肥而愈需要精粮 ,那么哪里还有什么 “残粟 ”呢? 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 ;结尾却突起波澜 ,通过贫苦

20、农民采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 ,形成强烈的对比 ,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 ,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 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 ,产生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之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第 152 页 第 4 题 答案 (1)BE(2)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 “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错, 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E.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 不济 ,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 ,是

21、谦逊之辞。(2) 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 杂之声 ,试题发下后 ,考生们奋笔疾书 ,一片沙沙沙的声音 ,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接着看有没有使 用什么表达技巧。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 ,可见考场之静。这是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最 后指出表达效果。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知识归纳 炼字、炼句题解题切入点 :(1) 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赏析古代诗歌

22、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2)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 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双关、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 描写结合等。(3)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第 152 页 第 5 题 答案 (1)BD(2)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 ,但诗人远在杭州 ,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 方。这次虽是远别 ,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 ,悲伤落泪。解析(1)本题考查

23、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 ”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可知,为避免被 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 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 “谦恭的君子风度 ”。(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 沾巾 ”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 ,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 ,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易错警示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1) 看标题、注释 ,初步揣摩形象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 ,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例如,最爱东山晴后雪 ,通过标题

24、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例如 ,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大体是 “被贬蛮荒、漂泊在外 ”的人物形象。(2) 赏景物 (意象),分析形象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 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比如诗中若出现 “菊”狭径”柴门”等意象 ,则极可能塑造的是 “远离 官场、热爱自然 ”的隐者形象。(3) 抓描写 ,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 “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 ,探寻人物的形象特 点。“醉眼千峰顶上 ,世间多少

25、秋毫 ”一句中 “醉眼 ”就是神态描写 ,很明显这处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4) 析典故 ,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 怀古中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一句用典 ,作者以廉颇自比 ,雄心不减当年 ,期望为国效 力,叹无人前来问讯 ,徒有英雄豪情。第 152 页 第 6 题 答案 (1)CD(2)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解析(1)C.说 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易的意 思

26、,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缘,颈联后句说 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2) 友人之间相戏 ,无须客气 ,无须谦虚 ,围绕这一点 ,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首 联,大言不惭, “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 ,颇为自负。颔联 ,“偷”伏”戏,谑、调侃友人 ,一则表现 友情之深 ,二则自夸才高。颈联 ,说自己与富贵无缘 ,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 ,有隐隐的失落 ;说文 章应扬名 ,又洋溢着昂扬的自信。尾联 , “莫怪”说破戏谑之意 , “诗成”又洋溢着喜悦之情。第 152 页 第7 题答案 (1)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

27、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 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2)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 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 ,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解析 (1)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 :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 ,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 ,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 ,波涛汹涌 ,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三、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 ,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2) 题目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 ,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 上的表达

28、作用即可。 首先阅读注释 ,了解任公子的典故。 典故中的人、 事、物具有比喻意义 : “任 公子”代表贤臣良将 , “垂钓”指平定叛乱 ,“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 ,“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 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 再联系诗歌语境 ,把握思想情感。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 ,三吴已没 有了昔日之盛 ,无足称赏。 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 ,垂衣拱手 ,无为而治。 今天的任公子 ,已不需 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 ,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盛世之时 ,天下一 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 “任公子东海钓巨鱼 ”的典故 ,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 理想。但盛世之下 ,诗人空有大才却

29、无用武之地 ,不免徒增伤悲。第 153 页 第8 题答案 (1)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 ,如飞龙跃出 ,其他人画的 “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 免相形失色。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 ,苦心布局 ,然后落笔挥洒 ,顷刻之间一气呵成。(2) 画工如山貌不同 :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 ,但画得都不成功。 强调此马的雄俊 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 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解析 (1)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 ”可翻译为 “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写出了曹霸所 画玉花骢的神奇雄俊 ,与众不同。 第二问 ,

30、可结合 “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 ”两句理解 , 这两句可翻译为 “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 ”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 ”由,此可见 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 ,苦心布局 ,然后落笔挥洒 ,一气呵成。(2) 首先 ,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 ,准确翻译诗歌语句 ,然后思考 “做了哪些铺垫 ”。 “画工如山貌不同 ”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与原貌不同 ,不能与其神似。用 “生长风 ”形容玉花骢的神奇雄俊。第 153 页 第 9 题 答案 (1)观点一 :作“弱”昏“”好。 “臂弱 ”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 ,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

31、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 :作“健”明“”好。 “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 ,但身体依然强健 ,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 ,为国驱驰 ; 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2)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通 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 ,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解析 (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 “健”明”好,则联系诗句 ,分三步解答即可 :第一步,解释含义, “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 ;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 ,“尚嫌”犹识”强调尽管 岁月流逝 ,但身体强健

32、 ,仍识得战阵 ;第三步 ,体会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 定信念。认为 “弱”昏”两字较好的也可分为以上三步 : “弱”昏”指体弱眼花 ,表达作者虽承认自 己年老体衰 ,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2) 由“三十年前学六韬 ”可知作者此时年事已高 ; “不为家贫卖宝刀 ”表示作者一直把宝刀藏在 身边,时刻准备为国效力 ; “尚嫌弓力软 ”犹识阵云高 ”表明作者认为自己还能上阵杀敌。 这首诗 表达了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但报国之心犹存的思想感情。辛弃疾破阵子的末句“可怜白发生 ”点出了全词 的情感基调 ,以沉痛的笔调 ,表达了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第 153 页 第 10

33、 题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 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 空”营造空旷的意境 流露 出超然心态。(2) 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3) 一个 “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 ,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解析 (1)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 ,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好 ,然后可从结构、 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 由。如认为 “望”更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的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 “空”更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的意思、所传递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2)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4、、渲染、联想等。本诗颔联中,“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 ,“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由此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秋原人外闲 ”用,秋原的空阔来表现诗人的心境,可知还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3) 这道题问的是对一个字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 “诗眼 ”进行分析。 “你如何理解 ”既,可以写出你对诗中所写 “闲”字内涵的理解 ,也可以写自己由此诗生发的联想。解题思路 先熟读全诗 ,整体把握诗歌意境 ,紧 扣王维诗安闲清逸的风格特点和其人寄情山水的性格特点 ;再具体思考题目要求分析的 “点 ” 最后,组织语言 ,形成答案。 第 153 页 第 11 题答案 (1) 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

35、 ”雪“片与风鏖战 ”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 拟人化, “诗和雪缴缠 ”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 “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 壮美 ,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 ,诗和雪缴缠 ”构成排比句 ,描写了 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2) 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 ,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 ,风雪鏖战 ,“诗豪 ”与风雪争先 , “诗”又与雪缴缠 ,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 概; “一笑琅然 ”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解析 (1) 诗“豪与风雪争

36、先 ,雪片与风鏖战 ,诗和雪缴缠 ”着,重写了 “朔风”陡至之后 ,作者看到 的漫天风雪的情形 ,作者将风雪拟人化 ,用 “豪 ”字表现风雪的猛烈 ,用 “鏖战 ”表现风雪的雄劲 ,用 “缴缠 ”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 ,景象开阔 ,风格豪迈。(2) 前三句 ,孤舟无伴 ,船外白茫茫一片 ,朔风劲烈 ,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 “推开篷 ”一句 ,因为 朔风骤起 ,却有了 “雪满天 ”的全新发现 ,事出意外 ,惊喜顿生。最后 “一笑琅然 ”作,者的豪情快意 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第 153 页 第 12 题答案 (1)运

37、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 ,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 ,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2) 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 ,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 ,表达忧 国忧民之情 ;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以“北来人 ”的口吻叙事 ,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解析 (1) 赏析诗句 ,首先要找到突破口 ,可以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 ,本题的突破口是对仗 与拟人的手法。可以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还可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

38、这两句诗 ,在形式上 ,用“寝园 ”和“废殿 ”的意象 , “泣铜驼 ”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 ,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意象 ,据象索意 ,可以 发现,写“寝园 ”废殿”这些破败之景 ,实为抒发亡国之痛。在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交融。(2) 题目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 ,欣赏这两首诗歌。 欣赏叙事特色 ,要以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为基础 ,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这 两首诗的叙事、 描写都很朴实 ,近似白描 ,如 “甲第歌钟沸 ,沙场探骑稀 ”以,平实的对比 ,写出官宦 人家依然歌舞不休 ,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 ,与国破家亡的内容相吻合 ;在叙事中饱含情感

39、因 素,如“十口同离仳 ,今成独雁飞 ”,老“身闽地死 ,不见翠銮归 ”叙,事中写出无限悲伤之情。抓住这 些,即可作答。 第 154 页 第 13 题答案 (1) 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2) 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比拟,如柳拂”从视觉、嗅觉、触觉 等多角度 (运用通感 )进行描写 ,如“衣袖红香湿 ”。(3) 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解析 (1)首先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 ,即前六句 ,并注意题干中的条件 “雨后”排,除写雨中的首 句,即可从诗中第二至第六句概括出答案。(2) 只要考生熟悉 “艺术手法 ”中的表达方式

40、、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注意从多角度思考 ,就很容易看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再按照要求 “结合诗句说明 ”即可。从律诗的角度看 ,颔联、颈联一 定是对仗的 ;从“柳拂鞍鞯 ”中可以看出柳是动作的发出者,运用了比拟手法 ;根据颈联中的“红”绿”这些表颜色的词语 , “香”这样表嗅觉的词语 ,以及 “拂”这样表触觉的词语 ,可以看出诗 句运用了多角度及通感的描写手法。(3) 从诗歌标题 “雨过至城西苏家 ”可知 ,诗人是雨后天晴时到城西苏家访友 ;由诗中写景字词 及“痛饮 ”一词可知诗人忙中偷闲的快乐、喜悦之情 ;联系注释内容 , 再联系苏、黄二人的师生 友情 ,不难得出诗人因苏轼贬后授职而对自己的

41、仕途踌躇满志的感情。 第 154 页 第 14 题答案(1) 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 ,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 ,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2)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寓情于景,描 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解析 (1)鉴赏诗句中的关键词 ,首先要弄懂词义。本题中 ,“湿”用作动词,沾湿;“迷”使,动用法, 使迷路。然后结合词句内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果。

42、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一色,使归艇迷失了方向 ,描绘出一片苍茫浩渺之景。最后指出由关键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2) 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知人论世 ,这首词的作者张元幹是宋代爱国词人。 其次要 结合语境 ,分析词句内容。 “起舞闻鸡酒未醒 ,潮落秋江冷 ”两句的大意 :心中沉闷极了 ,只想一醉 方休 ,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 ;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 ,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起舞闻 鸡酒未醒 ”一句运用了 “闻鸡起舞 ”的典故 ,闻鸡起舞是为了报效国家 ,却是在“酒未醒 ”之时;“潮 落秋江冷 ”一句写眼前之景 ,让人倍感凄凉。最后总结出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第154页

43、第15 题答案 (1 )孤月当空 ,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 挂空山 ,万籁俱静 ;月明中天 ,疏星寥落。(2)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 ,是虚写 ;眼前清辉 ,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该开放 ,虚中有实 ;万里清辉 ,实中 有虚。虚实结合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解析 (1)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 ,前六句写满月当楼 ,寒江潮涌,月洒波中 ,金 光摇而不定 ;月临席上 ,光彩柔美 ;空山静寂 ,月明星稀。其次是要找准意象 ,前六句描绘的意象 有“月”楼”江”扉”席”山”列宿”等。最后用简明的语言归

44、纳出画面即可。(2) 虚,指回忆或想象 ;实,指眼前实景。回答本题只要弄明白虚指什么、实指什么即可,本诗最 后两句中 ,上句诗人遥想故园秋景 ,是虚写 ;下句回到现实 ,是实写。 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 情。 第 154 页 第 16 题答案 (1)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 ,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 ,认为 这是 “等闲”之事 ;而客中一觉梦醒 ,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写出“衬托”方法的,给 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 ,给 3分。意思答对即可 )(2)韦诗中 ,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 , “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

45、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答出韦诗中 “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 ,给 3分;答出郭诗中 “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 ,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 韦庄是唐末乱世的漂泊者 ,他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首句写羁旅漂泊的身世已让 他习以为常 ,其中“惯别家”体现了韦庄的无奈与辛酸。 通过“等闲”一词可看出 ,诗人好像对此并 不在意 ,认为这只是 “等闲 ”之事而已。诗人长久漂泊江南 ,远离家乡 ,但思乡思亲之情深埋心间 挥之不去。一觉醒来 ,面对无言的山月 ,这个孤独的游子倍感惆怅。(2) 韦诗前两句 ,虽一再表白 “流离”惯“别家 ”客“天涯 ”不过“等闲 ”可,客中一觉梦醒 ,孤苦

46、凄清之 情油然而生。把握韦庄 “灯前 ”的感情 ,关键扣住 “惆怅”一词 ,“惆怅 ”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转折点。 郭诗首句写渔家世代与海为伴 ,第二句写渔家简陋的生活环境 ,第三句写一家人其乐融融、和 谐幸福的场景 ,这让诗人这个游子倍感家的温暖。诗人虽是夜宿渔家,但其漂泊的孤独凄苦被渔家的温暖愉悦融化。把握诗人 “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 “笑说”一词, “笑说”透露出诗人的情感 指向。 第 154 页 第 17 题答案 (1) 艳丽 清幽“园花经雨百般红 ”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 ,一场雨后 ,园中姹紫嫣红 ,色彩艳丽。 “乔木峥 嵘明月中 ”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 ,明月高照 ,树木高耸峭拔

47、,意境清幽。(2) 行为洒脱 情趣高雅“楚酒困人三日醉 ”爱“把山瓢莫笑侬 ”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 ”醒“来推户寻诗去 ”白,天寻诗 ,夜晚寻诗 ,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 高雅情趣。解析 (1) 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感知能力。 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一是雨后园花的姹紫嫣红 一是月夜中树木高耸峥嵘 ,都具体地表达出诗人感受到的情味。答题的格式是“意境+ 句意 +归纳 ”。(2)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题时 ,要读懂诗歌内容 ,从一些关键词语入手 ,见微 知著 ,注意准确理解题干要求 ,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 第 155 页 第 18

48、题答案 (1)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 表现内心孤独 ;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 ,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 :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 ,风竹悦耳 ,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 ,秋雨寒枝 ,凄冷袭人。(2)韦诗:比喻 ,以烛喻月。山月皎洁 ,宛如夜烛相伴 ,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 ; “晕”又预示天气变化 ,引出下句。解析 (1)韦诗题中 “独”字已透露出情感指向。月光皎洁 ,如烛影摇红 ,秋风时至 ,竹声飒飒。夜 半时分 ,山鸟惊啼 ,于恬淡宁静的氛围中衬出窗间独

49、宿的诗人内心的孤独。赵诗作为和诗,用韵与韦诗相同 ,而意象和情感则同中有异 :冷月残烛、深竹夜雨、无宿惊鸟等意象,较韦诗明显凄冷,显见二者心境之不同。(2)应分别指出修辞手法 ,并分别赏析。韦诗首句以烛喻月 ,有“孤灯相伴”今“夜月同孤 ”之意。 赵诗首句 “晕”字本指日月周围的光环 ,此处以“晕”代月,属以特征代本体 ,可联系“月晕而风 ,础 润而雨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等谚语来解读。第 170 页 第 1 题 答案 (1) 开头作者不明说自己不能升官发财,而是说钱拒绝和自己交往 ,幽默诙谐。三、四句表面看来是自责 ,实际上以反语暗指 ,自嘲文章不为世人赏识。五、六句表面上说自己

50、尸位素 餐,其实是对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和讽刺。结尾不直说退隐,却写对往事的追忆 ,也给诗篇结尾添加了戏说的风韵。 (每点 1分,共 4分)(2) 比喻。 (1 分) “丝窠缀露珠 ”用,清晨缀附于蛛网上闪闪发亮的露珠,来比喻外表华美而没有坚实内容的文章。 (1 分 )(3) 富贵无望的自嘲之情 ,政治上不得意 ( 或文章不被赏识 )的苦闷之情 ,对碌碌无为的官场生 活的不满 ,弃官归隐之情。 (每点 1分,共4 分)解析 (1) 这是一首自嘲诗 ,全诗虽仅八句 ,却写了四层意思。 开头两句写自己的贫贱 ,三、四句 论文章应以经世致用为贵 ,五、六句转写当前仕途生活的无聊 ,末尾两句写突然

51、想到江湖的野 趣,含弃官归隐之意。 四层意思 ,看似不相衔接 ,但实际上层层相扣 ,与作者仕途失意的主旨贯穿 始终。(2) 丝窠缀露珠 ,即蜘蛛网上缀着的露珠 ,作者以此比喻外表华美而没有坚实内容的文章,很明显用了比喻。虽是反话 ,实则暗示文章不为世人赏识。(3) 这首诗抒写不得志的苦闷 ,却采用了自我嘲戏的笔调 ,感情上显得比较超脱 ,而诗意更为深 曲。开头两句将 “笔”称为 “子”就,可以食肉封侯 ;将钱称为 “兄”也,就能够写绝交书。 他将自己富 贵无望的牢骚 ,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 ,非但不显得生硬 ,还产生了诙谐幽默的情趣。五、六两 句表面上说自己尸位素餐 ,其实是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

52、生活的不满。第 170 页 第 2 题 答案 (1)点明时令气候 ,营造了空阔寂寥的氛围 ;以“北风寒”烘托别时悲凉的心情。 (4 分,每点 2分)(2) 道路遥远难行 ,表达对友人此去的关切担忧 ;山川阻隔 ,后会难期 ,抒发离愁的沉重。 (4 分 , 每点 2 分)(3)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 分 )解析 (1) 送别诗的写景除了交代背景 (时间、地点、事件 )外,还有渲染气氛的作用 ,答题时可 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 “北风 ”说明是在冬季 , “寒”既指天气寒冷 ,还指因与友人分别而内心寒 冷。(2) 写景是为了抒情。 “吴楚 ”说明两地相隔之远 ,其道路之艰难可想

53、而知。体现诗人对远去的 友人的关切担忧与思念。(3)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如果记得 ,书写出来不是难事。 因为两者都有举酒属客之意 和感伤离别之情。第 171 页 第 3 题 答案 (1)不受重用 ;韶华易逝 ;苍生之痛 ;羁旅之苦 ;孤独寂寞。 (共5分。一点 1分) (2)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 ”。)(2分)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 ;(2 分) 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 ,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2 分 )解析 (1) 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 : “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 ,更主要 的还是指平生不是 “为郎”便,是 “出守”

54、从,未被重用过。主观原因 :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 年华易逝 ;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 心忧苍生 ;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 羁旅之愁 ;不知 满腹心事向谁倾诉 愁无知音。(2) 赏析 ,就应先说手法 ,再说内容、情感、效果等。末句是写景句 ,可见是以景结情。末句紧承 前句愁无知音之意 ,此句意在强调只有满耳蝉声 ,不仅不能排遣思绪 ,反倒更引出无穷愁绪 ,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第 171 页 第 4 题 答案 (1)拟人。 (1 分) “风娇小叶学娥妆 ”写,出春天 “红”和“蘩”的新叶在风中摇曳 ,情状娇艳 , 好像在学宫女梳妆打扮。 (1 分)这句诗由景

55、及人 (由实而虚 ),引起下文 ;(1 分 ) 红、蘩新叶的娇 艳明快之景与宫女寂寞老去的遭遇形成对比,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2 分 )(2)诗人以“几度”慨叹红颜易老 ,又以“千年”慨叹深锁宫中之长 ,两者对照 (用夸张手法 ),写出了 宫女的不幸遭遇 ,(3 分) 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深切同情和对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愤慨(悲哀、无奈 )。 (2 分)解析 (1) 一个“学”字,已表明是拟人。此句为第二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句是写景,后两句是叙事言情。据此说明即可。(2)围绕“叹”字,明确叹宫女的什么。 “青春老 ”强调红颜易老 ; “锁千年”感叹时间之长。都是为 宫女鸣不平之意 ,

56、写出了诗人的同情与愤慨。第 171 页 第 5 题 答案 (1)通过描写黄昏时分的枫叶、夕阳中沉默的秋蝉等秋天的景物,寓情于景 ,(1 分)点明了时令 ,(1 分)烘托出萧瑟凄清的氛围 ,(1 分) 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1 分)(2) “随”字写出两岸山色随小舟行进,不断变换色彩的状态 ; “满”字写出了水面的粼粼波光与夕阳辉映 ,洒满了游子的衣襟。 (2 分 )两字化静为动 ,以乐景衬哀情。 (2 分)(3) 化用诗句 ,表达了作者孑然一身、独自徘徊的孤独愁闷与报国无门、无可依托的不平。解析 (1)枫叶入秋 ,如火如荼 ,本来应该是极美丽的景致,作者却由此感受到了萧瑟的秋意。蝉饮风餐露 ,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君子清贫自守的象征,如今 ,它也被阵阵寒意包围了,再也唱不出轻快的歌声。 首联的景物描写显然体现了诗人的感情色彩。 景物描写的作用无外乎交代时间 地点 ,烘托渲染氛围 ,奠定感情基调。(2) 诗人伫立船头 ,观赏沿途景色 ,两岸山色随小舟的行进而不断地变换;粼粼的波光 ,在夕阳的照耀下似乎洒满了游子的衣襟。 “随”写出了行踪的变化 , “满”写出了所见之景象。炼字题必须 要结合文句写出其语境意义。(3) 曹操以乌鹊南飞比喻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要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