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国以来五次“稳增长”的基本经验和启示对当前经济下行成因的讨论2000年至2008年GDP增长率平均达到10.4%,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平稳、波动最小的时期。2010年以来,我国再次遇到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速从2010年10.4%下降到2014年7.4%和今年上半年的7.0%。当前这次经济下行,既有同前五次下行共同的特征,也有重大的区别。上世纪末,通过扩张市场机制、扩张政府支出这“双扩张”,缓解和转移了内需不足的矛盾,这是建立在当时外需和基础设施建设远未饱和,市场、劳动力、资源、技术等要素尚未收紧,市场和政府支出都有充足扩张空间的基础上的。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这些红利已经比较充分地释放,而原来
2、通过扩张性政策缓解的矛盾又重新凸显,成为这次经济下行的原因,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市场和要素约束的收紧。这是客观的外部因素,无论什么体制机制,只要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总会遇到市场和要素约束的收紧。具体包括:(1)由全球金融危机和初级产品需求饱和带来的出口需求下降。(2)房地产和部分基础设施的存量饱和,需求增速下降或绝对下降。上述两个因素导致20世纪90年代的内需过剩转变为三大需求同时收紧。(3)劳动力的人口红利峰值已经过去,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已经结束。(4)技术引进和模仿的空间缩小。由于这些状况的出现,即使体制机制不变,经济增速也将自然下降。另一方面是体制机制的障碍
3、。主要表现在上次改革中形成的部分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减弱,甚至从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转变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第一,地方政府之间竞争性推动投资,已经从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变成导致产能过剩的因素。地方政府以增长为目标,竞争性地为投资者创造优惠政策和条件,争夺投资,促进本地经济增长。许多学者将其解释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度增长的原因,其历史作用应当予以肯定。90年代末以来,地方政府直接推动投资的行为模式延续并固化,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从供给面看,加快并加剧了企业非理性竞争带来的产能过剩。二是从需求面看,政府支持企业投资时,在劳资矛盾中偏重资方,导致大量工人实际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达不
4、到法定要求,这扩大了劳资收入差距,压抑了内需,也阻碍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三是从资源环境看,不少地方以牺牲资源环境招商引资,加剧了环境和生态破坏,加快了资源约束。这些已经成为阻碍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第二,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已经从提高竞争力的因素变成阻碍竞争力提高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一支来源广、素质高、成本低的年轻劳动力(1980年我国人口健康水平和基础教育普及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发展中国家遥遥领先),支撑了长期经济增长。但近年来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大量企业通过压低农民工工资、规避关于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提高利润空间。这有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保持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是
5、也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影响劳动者收入提高,抑制内需。从2000年到2008年,居民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46.4%下降到35.3%,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62.3%下降到48.6%。据2014年农民工监测报告,超时劳动、不签劳动合同的状况仍然普遍,周工作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85.4%,五险一金覆盖率最高的工伤保险也只有26.2%。据估算,2014年农民工工资和城镇维持生存最低消费之间的差距达2.6万亿元,占当年的4%,严重压抑了内需,也导致就业不足和超时劳动并存。二是人为压低劳动力成本给了企业“利润幻觉”,误认为本来已经不能盈利的行业还能盈利,从而继续进行
6、投资,引起产能过剩。过分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也减弱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和动力,加剧产能过剩。第三,部分产业结构分散和碎片化,已经从激发活力的因素变成阻碍协作和创新的因素。企业之间竞争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趋势来看,骨干龙头企业的引领、企业的横向和纵向协作、生产型公共物品的提供,对于现代工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规模过大、市场发育不足、竞争不充分,企业改革的总体趋势是放权让利、鼓励拆分和竞争,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但目前部分行业产业结构分散和碎片化,也阻碍了协作和创新。如过剩的电解铝、钢铁等行业,都是下放和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企业之间在海
7、外采购、出口方面不能有效协作,搞“窝里斗”,损害整个行业利益;在质量标准方面不能有效协作,导致缺乏统一标准,影响在一些新领域扩大应用;在科技创新方面不能有效协作,产学研环节协作不足,导致基础科研、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不足,大量企业和科研院所把主要精力放在短平快的项目上。第四,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过度商业化,已经从拉动内需的因素变成阻碍内需的因素。住房、医疗和教育都有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双重属性。计划经济时期以公共服务属性为主,20世纪80到90年代,市场化改革促进了这几个部门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但是,当前这几个领域过度商业化,增加了居民消费的不确定性,刺激了预防性储蓄,挤压了
8、一般消费,已经从拉动内需的因素变成阻碍内需的因素。2013年全国17.0%的家庭曾因为看病而向外借钱或变卖家产,这些家庭不可能放心消费、投资和创业。2000年至2010年,为应对住房、医疗、教育支出,农村居民人均预防性储蓄约3000元,占人均金融财产的34%左右;城市居民人均预防性储蓄约9000元,占人均金融财产的20%左右,是导致城乡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高等教育支出使大学生所在家庭边际消费倾向下降12%,对居民消费有挤出效应。第五,公共支出“重物轻人”,已经从扩大内需的积极因素,变成扭曲公共服务行为的消极因素。1998年以来,我国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公共
9、领域的政府支出绝大多数是以基础建设、设备购置等硬件,公共服务部门的运行经费特别是人员经费保障不足(除基础教育之外),但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最主要的要素是人力资本,在人员费用不能保障的情况下,就迫使公共服务机构逐利创收、重视提供营利性服务,忽视提供公益性服务,导致公共服务成本提高、效率降低,既浪费公共支出,影响公共物品供给,又间接压抑内需。公共支出“重物轻人”、重硬件轻软件,也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上述因素的综合效果,表现为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再次进入下降区间。1980年至1997年,随着投资扩张和企业竞争加强,企业收入利润率持续下降。1998年以来,一系列扩大政府支出和扩大市场范
10、围的措施又支持了企业利润率进入增长区间。2010年之后,上述措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减弱甚至逆转,加上要素约束的变化,工业企业利润进入下降区间。这次经济下行和前五次的比较及政策含义总的来看,这次经济下行仍然是典型的供给过剩和内需不足的矛盾,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体制内在矛盾运行;另一方面是上一轮改革措施的红利发挥完毕。以前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和做法,现在反倒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阻力。因此,应对这次经济下行,需要全面认识这次下行和以前几次的连续与区别,既要充分总结和利用以往经验,又要针对“新常态”的新特点实施新对策。这次经济下行同前几次有三点重大区别:从供需关系上看,从过去压抑需求、需求过旺转变
11、为需求不足,从结构性过剩转变为总供给过剩。建国以来,我国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为集中资源实现工业化,人为压缩福利和个人消费,这一阶段政府只要主动调整积累和分配关系,就会产生旺盛需求。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由于收入分配公平和市场化改革释放压抑的需求,消费需求旺盛,多次导致经济过热。以上两个阶段不存在总需求不足的问题,经济波动主要是由供给面内部的结构失衡导致的,政府稳增长的主要任务是恢复供给侧内部的平衡。第三阶段是90年代中期以来,特点是总需求不足。90年代主要是内需不足,这次则是三大需求同时疲软。这一时期,经济波动成因有供给侧内部不平衡,但
12、更重要的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不平衡。这时,要稳增长就不能仅仅靠调整供给侧,更要首先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扩大总需求、控制总供给。当前之所以出现“政府支持什么产业、什么产业就过剩”的状况,甚至一些新兴产业也过剩(典型的如光伏),从根本上说是总需求容纳不了总供给造成的,这一矛盾不在这个产业上表现出来,就在那个产业上表现出来。这个产业不过剩了,那个产业就要过剩,过去的中低端产能结构性过剩已经转变为总供给的过剩。对于这种总供给过剩,仅仅靠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业新业态、寻找新的增长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并没有触及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问题
13、,扩大总需求,适当遏制总供给,才能够恢复均衡。从生产要素条件来看,资本稀缺已经变为资本过剩和其他要素稀缺。建国后,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资本极度稀缺,缺乏必要的资本把劳动力、技术、资源等要素组织起来。因此只能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强制性把分散的有限剩余组织起来,形成国家资本,启动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很长时间,资本仍相对稀缺,因此地方政府和企业竞争的对象也是资本,通过改善其他要素供给、降低其他要素(如资源、环境、劳动力、税收)的价格,降低投资成本。在这两个阶段,资本相对其他要素更为稀缺,即使短暂出现需求不足,资本也很容易找到新的投资方向,开辟新的投资领域。但是,90年代到现在,我国要素禀赋已经
14、逐步变成劳动力、技术、资源和市场等要素约束越来越紧,过剩资本越来越难寻找到新的方向,表现为过去的“一放就活”变成现在的“放也不活”,就是因为当前的投资趋缓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政府审批过严,而是资本过剩和其他要素相对稀缺带来的,其他要素已经容纳不了现有资本的投资冲动。过去是一“放”就有活力,现在是再“放”就可能让其他资源约束更为收紧,反而窒息活力。在资本过剩的情况下,政府主要的任务并不是为过剩资本寻找投资机会,而应该是努力改善其他要素的供给,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环境资源等要素的质量和供给,而不能像过去那样,为了支持资本投资而损害其他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仍然主要靠放松管制来刺激投资,那么过剩投资
15、要么进入公共服务,推高公共服务成本,要么进入金融等虚拟经济,造成资金“脱实入虚”,这都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失衡,而不是缓解经济失衡。从政府可以选择的政策手段来看,供给侧管理的手段效果已不明显,应把重点放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并重上。从历史上看,历次经济下行中,政府采取的“稳增长”办法可以分为四大类:(1)政府直接“踩油门”或“松刹车”,用指令性方式增加投资或减轻紧缩力度。(2)向地方和企业放权让利,鼓励地方和企业竞争,改善供给侧的活力。(3)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稳定收入预期,刺激有效需求。(4)加强基础产业,改善公共品提供,以扩展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本等要素来源的外延,缓解生产要素约束。在历次
16、“稳增长”的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使用了上述手段。当前这次经济下行,办法(1)通过直接增加投资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办法(2)将进一步增加产业的碎片化程度。而办法(3)和(4)有利于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应当作为这次经济下行的主要战略。以更大力度调整收入分配,特别是调整资本性收入过高、劳动性收入过低的状况,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严格落实劳动法,减少超时劳动和工资拖欠问题,降低基本公共服务的费用,以此来提高和扩大内需、抑制资本不理性扩张的倾向。提高生产性公共品的提供,通过走出去等办法继续扩展优质生产资料来源,通过加强社会事业改善人力资本,通过加强企业协作和产业整合,提高产业的协调和集中程度。总结和启示建
17、国以来五次经济下行和“保增长”的实践有如下启示意义。第一,能做到综合平衡的速度就是最快的速度。综合平衡思想是我国六十多年经济建设长期经验的总结,其含义类似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概念,但内涵比一般均衡更为广泛,包括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平衡。我国历次经济波动的共同教训是,“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追求短期增长速度,片面强调某些指标增长,就会破坏平衡,导致经济下行。1950年经济下行是由于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城乡之间、实业和金融投机之间失衡导致的。1958年和1978年经济下行是投资过热导致的,1989年经济下行是消费过热和货币发行量过大导致的,90年代和目前这次经济
18、下行,主要是由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导致的。恢复综合平衡要正确判断失衡的来源,并采取适当的政策工具。第二,城乡协调发展是“稳增长”最重要的前提。我国每一次经济波动都同忽视农业和农村、城乡关系失调有关;每一次“稳增长”都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重要手段。1950年解决了城乡市场分割、物资交流不畅的问题,经济迅速恢复。1958年经济剧烈下降是因为工业化从农村抽取了过多劳动力和剩余产品。1979年经济下行能够迅速恢复,得益于提高粮食征购价格、推行包产到户和发展乡镇企业。此后由于一度忽视农业,农村税费负担过重,内需不振。1998年之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重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了经济复苏。事实证明,我们这样
19、一个农业大国,城乡协调发展是经济恢复的前提。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农村都是工业化、城镇化重要的劳动力来源,也是工业和服务业潜力最大的市场。当前我国经济下行的许多原因都和农村有关: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收入和福利欠账大,影响内需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实际上城镇化和工业化仍挤压着农村的福利和消费。因此要把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收入、改善农民工收入和福利作为振兴经济的战略性选择,改变城市从农村虹吸优质资源的状况,而不能仅仅把农村定位为工业化、城镇化的要素来源地,把农村变成城市的附庸。第三,辩证看待集中和分散的关系,始终重视加强基础产业、战略产业。1958年经济波动的诱因是下放权力过快
20、导致地方非理性竞争,这种非理性竞争无论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都会发生,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经济波动也都有类似的机制。地方和企业竞争固然有利于加强经济活力,但是也会导致基础产业和全国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还会影响企业之间的协作。因此,在几次治理经济下行中,都把加强基础产业作为重要手段。基础产业通常是指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外部性和外溢效应强的产业。基础产业发展不足,就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在不同时期,“基础产业”具有不同的含义。建国初期相当长一段时间是能源、原材料等,20世纪90年代治理通货紧缩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投入方向也是水利、交通等基础产业。当前,尽管能源、原材料、交通等建设仍有待
21、加强,但重复建设也已经相当严重。而基础研究、共性技术、信息互联互通、社会征信体系、质量标准统一等基础产业和设施缺乏,已经严重制约经济转型升级。从国际上看,美国实行“再工业化”过程中把构建“产业公地”作为一个关键措施 ,德国推行的“工业4.0”内涵就是发挥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优势,促进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环节有机融合协作,实现个性化定制。要辩证看待产业结构集中和分散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企业竞争;也要推进必要的产业整合和集中,进一步发挥大型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和协作。第四,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有利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既是经济发展的
22、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面对消费不足和人力资源建设滞后,要认识到“最根本的应对措施是扩大内需,培育内需从根本上说必须继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应该将改善收入分配、调整劳资关系、提高劳动所得、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质量作为振兴经济的战略性选择。第五,周密部署应对经济下行的战略和实施路径。除了具体措施之外,这几次应对经济下行的战略和实施路径也值得借鉴。一是针对主要矛盾果断决策。一旦经济出现较大下行压力,表明经济运行内在矛盾已经积累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历次治理经济下行,党中央国务院都针对主要矛盾果断决策、猛药去疴,只有尽快结束导致经济下行的旧体制机制,缓解经济运行的内在压力和张力,才有空间进行结构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要以伤筋动骨的态度化解过剩产能,体现的就是果断决策的精神。二是建立新旧机制平稳转换的保障机制。机制转换必然造成利益再分配,特别是会连带损害普通劳动者权益。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都是国有资产,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采购管理制度
- 企业环境的应急预案
- 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策划方案(3篇)
- 春节安全的应急预案范文(35篇)
- 老师工作计划11篇
- 高中体育述职报告5篇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1特征(点)描述类含答案
- 第二十三章 数据分析 综合检测
-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东街小学等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
- 食材配送实施方案(适用于学校、医院、酒店、企事业单位食堂等食材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期中练习(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教科版)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要点解读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三章 代数式 数学活动
-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人教版】
-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队会课件
- Unit 4 Time to celebrate 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应知应会知识测试30题(附答案)
- 【A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及优化建议开题报告3400字】
- 2.2.1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