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设色小知识_第1页
地图设色小知识_第2页
地图设色小知识_第3页
地图设色小知识_第4页
地图设色小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图色彩小知识格式塔:在考夫卡看来,被试在面对刺激以前,必须对最终将产生的结果先有某种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是实现一定结果的一种准备性。它意味着,当被试进入一个特定情境时,在准备性上已具备某种反应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格式塔所谓的组织。相关软件:色彩转换软件采用color schemer studio,具有模拟各种视觉异常者所见的色彩。色彩对比分析软件采用color contrast analyser,分析正常色觉和各种色盲眼中前景色和背景色的对比效果色彩基本知识:色 相:色彩的相貌。就是物体的颜色明 度:色彩的明暗程度,同一种色彩,不同的明度饱和度:色彩的浓度,鲜艳程度,越鲜艳越饱和色 调:主要

2、是这个颜色属于冷色,暖色还是中间色。例如冷色调,暖色调等(明度,饱和度)单色相:无有色相差别,主要应突出明度对比,配色时要拉大明度色阶;原 色:也叫“三原色”,即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自然界中的色彩种类繁多,变化丰富这三种颜色却是最基本的原色,原色是其他颜色调配不出来的。把原色相互混合,可以调和出其他种颜色。一般来说叠加型的三原色是红色、绿色、蓝色;而消减型的三原色是品红色、黄色、青色。间 色:亦称“第二次色”。(品)红、(柠檬)黄、(不鲜艳)青三原色,某二种原色相互混合的颜色。在专业上的来讲,由三原色等量调配而成的颜色,我们把它们叫做间色(secondary color)。当我们把三原色中

3、的红色与黄色等量调配就可以得出橙色,把红色与青色等量调配得出紫色,而黄色与青色等量调配则可以得出绿色复 色:用任何两个间色或三个原色相混合而产生出来的颜色叫复色。多数较灰暗。加色法三原色 :加色法又称为RGB颜色模型。为了能较直观地说明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区别及其颜色的合成原理,我们需要使用一些专业色盘作为互助工具。我们可将上图,理解为由三束光红(R)、绿(G)、蓝(B)分别射在银幕上,当我们将这三束不同颜色的光束慢慢移动,使其如下图所示重叠。结果我们发现有下列组合现象产生:蓝(B)+ 绿(G)= 青(C)  绿(G)+ 红(R)= 黄(

4、Y) 红(R)+ 蓝(B)=品(M)(又称:洋红)  蓝(B)+ 绿(G)+ 红(R)= 白色 加色法就是把不同色彩的光混合投射在一起,生成新的色光,这种配色的过程(或方式),所以也称色光混合。也可理解为:两种色光叠加,亮度增加者为加色法。 加色法三原色(光的三原色)R,G,B,红(red),绿(green),蓝(blue),它们是计算机显示器及其他数字设备显示颜色的基础。 2减色法 减色法又称为CMYK颜色模型,减色法混合就是把不同色彩的色料(颜料)混合在一起,生成新的颜色,所以也称色料混合。

5、 减色法三原色(颜料三原色)C,M,Y,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它们是打印机等硬拷贝设备使用的标准色彩,分别与R,G,B三基色互为补色.为了能较直观地说明减色法的合成原理,我们也需要使用一些专业色盘作为互助工具。我们可将上图,理解为由三张颜色的透明玻璃片:光红(R)、绿(G)、蓝(B),分别放在观光灯上。 当我们将这三张颜色的透明玻璃片慢慢移动,使其如下图所示重叠。结果我们发现有下列组合现象产生:蓝(B)+ 青(C)= 绿(G) 青(C)+ 品(M)= 蓝(B) 品(M)+

6、60;蓝(B)= 红(R) 蓝(B)+ 青(C)+ 品(M)= 黑色  所以减色法也称色彩重叠。也可理解为:凡两种颜料叠加,色光减少者为减色法。 有些人进一步将其理解为:使用染料者为减色法,使用色光者为加色法。甚至有人更将其简化为使用黄品青色系的为减色法,使用红绿蓝色系的为加色法。因此印照片,四色彩色印刷、喷墨打印机都是减色法色系;而彩色电视、电脑显示器则为加色法色系。以上述为判别方法,在直观上能帮助大家较好的去理解。但是随着新知识的发展,人们对上述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定义。孟塞尔颜色系统根据颜色的视觉特点制定的颜色分类和

7、标定系统。用一个类似球体的模型,把各种表面色的 3 种基本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全部表示出来。立体模型中的每一部位都代表一种特定的颜色,并都有一个标号。孟塞尔的颜色立体模型像个双锥体,1. 中央轴代表无彩色,即中性色的明度等级。从底部的黑色过渡到顶部的白色共分成11个在感觉上等距离的灰度等级称为孟塞尔明度值。越往上明度值越大2. 某一特定颜色与中央轴的水平距离代表饱和度。称为孟塞尔彩度它表示具有相同明度值的颜色离开中性色的程度。中央轴上的中性色的彩度为 0 ,离开中央轴越远,彩度数值越大 。3. 由中央轴向水平方向投射的角代表色调。它的各个中心角代表10种色调。其中包括5种主要色调红(R)黄

8、(Y)绿(G)蓝(B)紫(P)和5种中间色调黄红(YR)绿黄(GY)蓝绿(BG)紫蓝(PB)红紫(RP)。CMYKCMYK也称作印刷色彩模式,是一种依靠反光的色彩模式,和RGB类似,CMY是3种印刷油墨名称的首字母:青色Cyan、品红色Magenta、黄色Yellow。其中K取的不是black最后一个字母,而是源自一种只使用黑墨的印刷版Key Plate。从理论上来说,只需要CMY三种油墨就足够了,它们三个加在一起就应该得到黑色。但是由于目前制造工艺还不能造出高纯度的油墨,CMY相加的结果实际是一种暗红色。韩国I.R.I色相&色调120色彩体系10种色相:R红色,Y黄色,G绿色,B蓝色

9、,P紫色,以及其他间色11个阶段的色调:V (vivid锐),strong(S强),bright(B亮),pale(P淡,浅),very pale(Vp非常淡),light Grayish(Lgr淡,弱),light(L弱),grayish(Gr 涩),dull(Dl 钝),deep(Dp 浓),dark(Dk 暗)。 明度N分10个阶段,构成非彩色 IRI色彩意象体系:单色意象空间:配色意象空间:利用可以显示色彩意象间差异的基本三种或五种色彩组合,将感觉相似的色彩组合归为一个集合,每个集合有相应的可以代表这种色彩意象的关键词形容词意象空间:日本NCD色彩意象体系形成了由120种彩色系和10种

10、无彩色系色彩构成的“色相和色调体系”。CIE颜色系统横轴代表红色分量,纵轴代表绿色分量,色彩冷暖感的表现:例如,颜色的冷暖、兴奋与沉静、远与近等感觉。 色彩的冷暖感 是指人们对自然现象色彩的联想所产生的感觉。通常将色彩分为暖色、冷色和中性色。红、橙、黄等色称之为暖色;蓝、蓝绿、蓝紫色等被称之为冷色;黑、白、灰、金、银等色,被称之为中性色。色彩的冷暖感在地图上运用得很广泛。(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例如,在气候图上总是把降水、冰冻、1月份平均气温等现象用蓝、绿、紫等冷色来表现;日照,7月份平均气温等常用红、橙等色来表现,等等。 颜色的兴奋与沉静感 强暖色往往给人以兴奋的感觉,强冷色往往给人以沉静

11、的感觉,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弱感色(如绿、黄绿等),色彩柔和,可让人久视不易疲劳,给人以宁静、平和之感。色彩心理效应:色彩本身自然无所谓感情, 这里所说的色彩感应只是发生在人与色彩感觉之间的心理效果。人们对于色彩的考虑往往是通过心理来判断的。作为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的色彩, 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左右和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一般来说, 这种影响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 一是由色彩的物理性刺激直接导致的某些心理体验, 可称为色彩的直感性心理效应。如高明度色刺眼, 使人心慌;红色夺目鲜艳, 易使人兴奋。这种直感性心理反应强烈时,

12、60;就会同时唤起知觉中其他更为强烈、更为复杂的心理感受。如饱和的红色, 在强烈刺激下令人产生兴奋、闷热的心理情绪, 由于它与我们在印象中的火、血、红旗等概念相关联,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战争、伤痛、革命等, 这种因前种效应联想到的所引起的在人们心理上更为强烈、层次意义更深的心理反应, 属第二个方面, 即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这种间接性色彩心理效应, 包括色彩感觉的转移, 色彩的联想、象征、好恶、思维乃至记忆等。前者具有更多的客观性、普遍性; 后者则带有较多的主观性、特殊性、复杂性、广泛性。色彩的间接性心理效应通常与个人或团体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有关, 随着地域、时间、民族的不同而不同。我们知道, 色彩感觉的产生来源于光线对眼睛的物理刺激, 是一个纯粹的生理过程。而其之所以能产生复杂的心理效应, 是因为色彩的视觉感与人的大脑中平时经验的记忆产生了同构关系, 从而使色彩变成一种抽象的概念, 存贮在大脑之中。明度对比:HSV(与HSB相同)(HLS类似)色调(H),饱和度(S),亮度(V)色调H:用角度度量,取值范围为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