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答案(打印) 2_第1页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答案(打印) 2_第2页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答案(打印) 2_第3页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答案(打印) 2_第4页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答案(打印)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1、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自具有什么特征?各个阶段之间具有的关系?答: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系统的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三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各自的经济特征:(1)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并存和斗争,其斗争的结局是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a、实行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全社会占有

2、全部生产资料,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了剥削;b、社会生产由国家统一的、有计划的组织;c、商品货币关系已经不再存在;d、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劳动为尺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a、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剥削。b、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各个阶段的关系:逐步发展,相互衔接,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奠定必要的基础。2、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从社会性质看: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从发展程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

3、不完善、不成熟,还没有从摆脱贫困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从历史地位看:这个概念不是泛指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生产力不发达,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2)生产关系不完善;(3)上层建筑带有旧社会的遗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进行反思,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教训进行总结的结果,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是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纠正了过去“超越阶段”的思想错误;(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必然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理论的继承和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4、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答: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以及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状况所致。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特殊要求,即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第2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1、什么

5、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什么是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答: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者通过生产资料形成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这些关系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共同遵守,在国家和法律出现以后,则得到法律的保护。生产资料所有制除了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关系以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归谁支配、归谁使用以及发挥这些权能得到的物质利益归谁所有和支配的关系。所有权指把生产资料当作自己的专有物,排斥别人随意加以侵夺的权能。这种关系得到社会或法律的承认,使它的担当者成为生产资料的合法主人,又称为归属权和领有权。占有权指实际地掌握、控制或管理生产资料,并对它施加实际的、物质的影响的权能,即事实上的管

6、领力。支配权又称为处理权、处分权、处置权。指在事实上或法律上决定如何安排、处置生产资料的权能;或者指安排和决定生产资料使用方向的权能。使用权就是利用、改变或消费生产资料的权能。这里包含三种情况:一是利用、应用而不改变生产资料的原有状态;二是改变生产资料的某些状态,而不改变其根本性质或其物质存在形式;三是消费生产资料,即消灭它的原有物质形态,转换它的存在形式。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并论证其必然性。答:结构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性: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与社会主义生产

7、力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因为:(1)国有经济有某些特殊的优势,国家需要通过国有制形式发展壮大工业化基础;(2)公有制形式可以避免两极分化;(3)在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部分劳动者和落后地区的发展还需要公有制经济和国家的扶助。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关系共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怎样理解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答: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是指所有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所有者投资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企业组

8、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运营效率及对剩余产品的索取问题。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指国有资产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即指如何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有效积极的使用资本,采取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指由原来的单一僵化的实现形式向多样化的转变,是国有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改变。原因:我国原有的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单一僵化,国家是单一的投资主体,并实行国有国营的单一经营方式;缺陷表现为:大锅饭机制、反市场机制、政体合一机制、行政管理机制。实现形式:1、就资本组织形式而言,一是国家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企业,二是国家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

9、制企业;2、就经营方式而言有国有国营、国家委托经营、承包经营以及租赁经营等。如何实现:1、首先必须克服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2、必须界定产权关系,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要继续探索有效的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4、怎样全面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和影响上;(2)国有经济应当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要注重在整体分布的优化和经济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等方

10、面质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3)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的发挥,不仅要求通过国有独资形式企业的作用来实现,更应当通过大力发展由国家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来实现;(4)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产业和地区,可以有所差别,同时还可根据不同情况不断调整经济布局,以发挥最佳控制效果;(5)国有经济在经济领域某些方面的“退”,是为了某些方面更好的“进”,无论是退还是进,都是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都是为了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的需要。5、什么是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什么农村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应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11、制是指以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家庭承包经营是同农业生产的特点相适应的,家庭承包经营适合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特征:1、在所有制上实行集体所有与农户所有相结合,而且扩大了农户所有的比重;2、在经营方式上,实行两权分离、双层经营,而且家庭分散经营是基础;3、在利益机制上,实现了责、权、利高度统一,农户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必然性:(1)家庭承包经营是同农业生产具有的地域性、分散性、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相适应,这些特点更适合于具有灵活多变的,能随时做出生产经营决策的分散经营方式;(2)家庭承包经营

12、适合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绩效:1、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不断上升,主要农副产品产量不断增长;2、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3、农业的生产手段日益现代化;4、农业内部结构、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合理;5、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革;6、农村经济的改革推进了城市经济体制的加快,并使之顺利进行。局限性:第一、我国实行承包经营时主要采取平均承包的办法,造成了耕地规模过小、零星分散的问题,农产品成本高收益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日渐突出;第二、双层经营中的集体经济层次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集体组织成为空壳,其结果是向农民摊派,集资过多过滥,影响干群关系和生产

13、能力;第三、由于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农民自我积累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服务化体系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第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渠道不通畅,制约着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和完善:1、必须长期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2、要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探讨和实施土地使用流转制度;3、乡镇企业和其他集体企业也要逐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并采取高效的经营方式;4、要大力调整农业组织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5、努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双层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培养农民人才;6、继续完善实施农村承包责任制所需的

14、外部条件,如国家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税费改革、打破垄断、改革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分配格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6、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综合本章第10、11、12思考题回答)答: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个体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及家庭成员直接只配合使用的一种私有制形式。作用:增加了经济总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活跃商品交换,开展多种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特别是在县乡两级财政收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源泉;对就业发挥了重要

15、作用,从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私有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关系的经济成分。作用: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掌握的资金,生产社会短缺的产品,组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拥有较多的资金,较强的技术,劳动生产率也比较高;能够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使一些退休的管理人员再就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外资经济是指由国外资本所有者在我国境内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形式,主要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作用:增加了国家建设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优化了我

16、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激发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港澳繁荣,促进两岸合作。第3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什么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包括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答: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1)经济体制是一种生产关系,它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2)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不是它要表现的生产关系自身。同一经济制度下,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经济体制可以相通;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则应根据其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关系不断的进行调整。主要内容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方式、经济协调方式、经济

17、管理方式、经济刺激方式、信息传输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含义: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和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可能性: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单一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经济决策方式:(也称经济决策结构)含义:指经济决策权在经济活动不同层次的当事人之间或者在不同的经济运营主体之间的分配所形成的权利对比关系。经济决策权就是指在一系列能够做出选择的经济活动之中选择其中之一的权力。可能性:所有的决策全都集中在政府手中、所有的经济决策权都集中在微观经济主体的手中、政府与微观主体分享经济决策权。经济协调方式:含义:(亦称经济调节方式)

18、是指社会将经济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用途的方式,主要是指社会将经济资源配置到不同的种类的产品生产部门的方式,还包括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到不同的地区等方式。可能的选择:完全的计划调节、完全的市场调节、既有计划调节也有市场调节的经济协调方式。经济管理方式:含义: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的管理的方式,他通过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断离的组织架构、管理规则、管理手段等体现出来。可能性:完全的行政管理、完全的经济管理、既有行政管理方式也有经济管理方式。经济刺激方式:含义:驱使或刺激当事人从事某一经济活动或改变其经济行为的手段或方法。可能性:完全的经济利益(物质利益)刺激,完全的非经济利益(非物质利益)刺激,经由经

19、济利益刺激也有物质利益刺激。经济信息传输方式:含义: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产品数量、价格等方面的反映经济和活动信息和对经济决策具有影响的非经济活动方面的信息。可能性:完全的纵向信息传输方式、完全横向信息传输方式、既有纵向的信息传输也有横向的信息传输方式。信息传输方式指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送的渠道和机制。经济信息是指与经济决策有关的产品数量,价格等方面的反映经济和活动信息和对经济决策具有影响的非经济活动方面的信息。评价: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经济体制合理性的根本标准。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1)经济增长: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实际生产的产品产量的增加。是反映经济体制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判

20、别标准;(2)经济效率: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或利用效率,效率越高表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也说明经济体制越合理;(3)经济的稳定性:经济增长及其他宏观经济运动的稳定程度。越有利于经济稳定的经济体制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经济结构:广义上是指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狭义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即产业结构)。可从是否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优化的经济结构来判定经济体制的优劣;5、收入分配的公平性。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答: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机

21、制,在经济中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调节的经济体制。(1)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经济资源的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2)是有政府调节而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3)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特征:第一层次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而言:(1)生产资料所有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其他各种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2)微观经济主体有微观经济主体决策权,政府享有宏观经济决策权;(3)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关系等主要依靠市场调节,计划调节在少数特殊领域存在,而且计划调节要受到法律等多方面的约束;(4)政府主要以经济管理方式管理

22、国民经济;(5)以经济利益刺激为主,非经济利益刺激起补充作用;(6)以横向的信息传输为主,纵向的信息传输范围受到限制。第二层次是作为有政府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而言,不是原始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政府要进行必要的调节的市场经济。第三层次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下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2)社会主义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特征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以及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并存,从政治制度来度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能够从全体人民利益出发有效的发挥协调作用。3、市

23、场经济有哪些性质、功能和缺陷?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发挥哪些方面的职能?答:性质:(1)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即经济决策自由;(2)市场经济是自利经济,生产者从事生产经营直接目的是在于获取经济利益;(3)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4)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5)市场经济是分工经济,分工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市场经济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自动配置资源,自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2)自动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3)自发的促进技术创新;(4)自发的促进积累的增长;(5)自动的促进产品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6)自发的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7)自发的促进经济增长。缺陷:市场没有能

24、力界定和有效的保护产权、市场没有能力形成和维护公平交易与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的解决垄断对竞争的限制,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终完全可能会导致市场竞争性的下降、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的解决自然垄断行业的过度竞争问题,或者说不能维护自然垄断行业的“自然垄断”、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国外竞争者的竞争或者过度竞争、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解决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的解决外部经济效应、市场不能有效的解决公共物品的充分供应和利用问题、市场在抑制交易成本的上升方面存在局限、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的解决非市场品和有害物品的生产和消费品问题、市场不能保证分配的公平、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

25、解决非理性行为、市场不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利益、市场不能防止和有效的解决宏观经济失衡、市场不具有维持某种经济制度的能力,市场不能避免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也不能保证能够消除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政府应发挥的经济职能:(1)界定与保护产权;(2)建立和维护公平交易与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3)预防、限制或者消除垄断,促进市场竞争;(4)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管制,保证自然垄断行业的高效率;(5)限制外国竞争者的竞争和过度竞争,维护国内生产者和居民的经济利益;(6)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尽可能减轻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效率损失;(7)解决外部经济效应问题,促进具有正的外部经济效应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8)提

26、供和鼓励提供公共物品,保障公共物品的充分供应和利用;(9)为降低交易成本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交易、降低交易成本;(10)禁止、消除或者限制解决非市场品和有害物品的生产和消费;(11)运用就业政策、收入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促进机会公平和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12)防止和纠正非理性行为;(13)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14)防止和解决宏观经济失衡或者经济危机;(15)维护既定的经济制度,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第4章 企业经济分析1、什么是企业制度?试述企业制度的演变?答: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其核心是产权制度。产权是以所有权

27、(狭义,指归属权)为核心的财产权利的总称,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的具有经济利益的权利包括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及使用权。企业制度的演变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化。从产权制度来看,企业制度的变革是从古典的业主制企业发展到合伙企业,再到现在的公司制企业。业主制企业只有一个产权经营者,业主投入个人财产,直接经营,享有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债务承担完全责任。它的规模一般较小,结构简单几乎没有任何内部管理机构。长处是建立和歇业的程序简单,产权可自由转让,经营灵活,决策迅速,经营者与产权关系紧密直接,精打细算。缺陷:业主财力有限,难以扩大规模,业主无意经营或死亡会使企业的业务中断。

28、合伙制企业是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共同监督和管理,并按其投资比例分享剩余的企业。优点:多人合资,可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从事更大规模的经营活动;合伙人共同负有完全责任,有助于增强经营者的责任心,提高信誉。缺点:要求合伙人相互熟知,信任等,决定了规模不可能太大;企业的组织结构不稳定,合伙人中一个或几个人的退出,将导致合伙关系的终止,而企业重新协定合伙关系的程序极其复杂;各合伙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导致风险承担不均衡。公司制企业是一个法人组织体。它以法人的名义形式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公司财产以股份的形式分属于股东,股东有权按股份享公司盈利,不能退股,可以转让。优点:股东们负有限责

29、任;风险的减少也有利益大规模广泛的筹资;具有独立生命力,除非歇业破产,否则永远存在;公司的管理是委托代理关系。缺点:设立程序很复杂,另公司中多重的产权关系和在此基础上的复杂的公司治理结构,使股东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增大。从组织结构来看,企业制度的变革是从手工工场开始的,经历了传统的工厂制度在演进为如今多单位、多职能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一是企业内部层级制开始形成并逐渐成熟;二是现代企业的高、中级决策者不再见有资本所有者的身份而称专门的“支薪管理人员”,古典企业两权则是高度统一的;三是现代企业作为层级组织包含两个以上决策层级,包含了中间层级,中间层级的决策者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决策分工体系,表现为企业

30、内部的管理组织,而古典只含有两个层级,老板是最高决策层级,工人是最低决策层级。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产权清晰。这里的产权清晰是指出资者与法人企业之间产权关系的清晰。法人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企业法人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能独立的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企业成为法人实体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是企业具有独立支配财产权的权利,应此必须将出资者的所有权与企业法人的财产权分开。(2)权责明确。只出资者和企业在权力及责任方面应该有明确的划分和规定。包括政府在内的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规定的所有者权益外,不得随意干涉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企业则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

31、值增值的责任。(3)政企分开。政府依法向企业征税,并通过相关政策和宏观调控作用于市场间接引导市场活动,又必须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承担社会公共需要的责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出资人,又代表国家享有所有者权益。(4)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应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机理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3、什么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规范企业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达成相互制衡格局的有关制度安排。一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和监事会四个部分组成。4、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

32、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有哪些特点?答:企业经营机制是指约束和激励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它包括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动力的行政化。国家对企业统收统支和统一的工资标准,造成大锅饭。企业的经济行为不是靠自身追求利益而焕发出来的内在动力,而是靠外部行政机构的推动力。(2)企业决策的行政化。企业不是单独的生产经营单位,而是政府行政命令的被动执行者。(3)企业约束的行政化。企业没有自主权,也不自负盈亏,预算约束是软性的。企业受计划指令,行政评价偏好的影响,片面追求产值,速度,忽视效益,出现普遍的投资“饥渴”和数量“扩张冲

33、动”,造成资源浪费。5、什么是股份制?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有什么特点?采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有什么意义?答: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公司的经营形式。有限责任公司是只有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有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转让。股份制的特点:公司是一个法人组织体,在独立的法人财产的基础上运营,承担有限责任,是由一个法人治理结构来统治和管理的。它的特点

34、可归结为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结构。采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的重大意义:(1)因为存在多元化投资主体,有利于国有企业资本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权分离,有利于政企职责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和国有资本的运作效率;(2)有利于筹集社会资金,特别是有发展前途、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和部门对投资有更大的吸引力,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3)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第5章 居民收入分配1、什么是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资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会是多种收入形式并存的格局?答:劳动收入是指居民凭借其为社会所提供的

35、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所获取的收入。非劳动收入是指居民不是凭借劳动,而是凭借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和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转移性收入。资产收入是指居民通过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货币形式与非货币形式的资产所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指一个经济单位向另一个经济单位单方面地无偿地提供的收入。原因:存在何种收入形式,取决于存在何种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何种收入分配制度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社会生产力是逐步发展的,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除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之外,任何其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都不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才会成为

36、社会唯一的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个阶段以前,在社会主义长期存在不同的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会长期存在,因此也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存在以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为主,同时并存着其他多种收入分配制度,因此也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会存在以劳动收入为主,同时并存着其他收入形式的多种收入并存的格局。2、什么是按劳分配(含义与性质)?答:按劳分配是指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一种最公平、最合理、最进步的分配制度。因为只有它消除了

37、利用劳动以外的手段剥削他人劳动的现象,只有在按劳分配制度下,人们才能依靠增加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量而获取更多的收入,因为按劳分配的规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按劳分配虽然不能使人们实现经济上的完全平等,但是它所反映的是劳动者之间平等交换其劳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按需分配之前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经济权利平等。3、为什么政府要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节?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秉持什么原则?政府可以运用哪些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答: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必要性:(1)收入差距存在所可能产生的后果(对社会稳定、劳动力市场竞争、劳动供给、权利平等、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要

38、求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2)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需要调节居民收入差距;(3)市场力量和第三种力量的局限性要求政府积极调节居民收入差距;(4)政府具有作为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依靠力量的能力。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则: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是双重的,既要促进居民之间在经济上的平等,又要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可以运用的手段:(1)对居民收入征税(2)对居民财产征税(3)征收商品税(4)政府向居民提供教育服务(5)发展社会保险(6)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7)制定和实施反就业歧视和反工资歧视的法律(8)实施逆向的工资极差制度(9)最低工资制(10)调节某些商品的价格(11)扶贫性质的

39、区域经济制度4、试析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特点及其成因。答: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1)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3)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4)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5)不同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6)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7)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特点: (1)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2)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3)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

40、入差距 (4)各省份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超过不同省份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5)沿海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于内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6)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般越大 (7)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偏大,垄断性行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偏高 (8)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大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 (9)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与非集体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呈持续扩大之势 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1)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 (2)就业制度的变革 (3)公有制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 (4)租金非均衡分布的马太效应 (5)资产分布的不平衡 (6)权力

41、介入收入分配 (7)部门之间的非公平交易 (8)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程度的差异 (9)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经济开放的非均衡性 (10)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性 5、你认为中国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应该采取什么政策?答:(1)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重点不是居民收入差距的度,而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性质,对不同性质的收入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当前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是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 (2)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应该成为合法收入调节的主要目标。 (3)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同反腐败结合起来。(4)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同法治建设结合起来。将居民收入差

42、距的调节纳入法治化轨道。(5)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加快经济管制制度、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重要条件。(6)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同经济增长相协调。在发展中、在所有人的收入都能获得增长的条件下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是惟一现实的选择。 (7)适当选择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手段。在目前,政府除应对非法收入采取没收政策外,应采取的主要手段:一是实行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收入转移政策;二是向居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三是加快建立新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同时逐步建立财产税制度,建立起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手段体系。(8)鼓励

43、第三种力量参与收入调节,为其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第6章 居民消费活动分析1、试述居民消费的地位和作用。答: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生活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耗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生活消费是恢复和发展劳动力,使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里我们所讲的居民消费,就是指居民生活消费。居民消费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消费与生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满足消费需求既是生产的出发点,也是生产的目的;第二、满足消费需求能促进劳动力素质

4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费与交换也是密切联系的,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或纽带。在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条件下,产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进入消费领域。消费与分配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第一,生产要素的分配影响消费,消费也制约生产要素的分配。第二、国民收入的分配也是与消费密切联系的。第三、消费基金的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也直接受消费的制约。在社会在生产总过程的运行中,消费既是生产过程的终点,也是下一个再生产过程的起点,居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起着引导生产发展、经济循环的先导作用。满足消费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只有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5、衡量一个经济是否良性循环,最终要看是否合理解决了人们的消费问题,要看消费与社会再生产的其他环节是否协调,要看在处理各种比例关系中是否把消费放在了应有的地位。2、什么是消费结构?它可划分为哪些类型?答: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消费不同的商品或劳务所构成的货币性支出的比例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消费结构分成以下几类:(1)按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不同层次可以划分为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一般说来,生存资料是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必需的生活资料,是人们最基本的消费资料。发展资料是发展人们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是满足人们享受需要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是较高层次的消费资料。

46、(2)按人们实际消费支出的不同方面可以分为吃、穿、住、用、行、乐等,并且这种分类还可以从各自内部做进一步的细分。(3)按消费品本身存在的形式划分为有形和无形消费。有形消费是指具有独立物质实体的消费品,它们都是独立于生产过程之外的,可以被感触的物质实体。无形消费是指消费过程发生在生产过程或服务过程中,生产它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消费它们的过程。(4)按宏微观的角度划分,微观消费结构是指个人、家庭的消费,宏观消费是指不同的社会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消费。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微观消费结构是宏观消费结构的基础,宏观消费结构是微观消费结构的抽象或总括。3、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为什么居民可支配收

47、入水平的变化会引起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答: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主要因素有:(1)生产力发展水平。(2)需求结构。(3)产业结构。(4)居民收入水平。(5)价格水平。(6)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变动。(7)消费观念和心理的变化。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会引起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可以从收入水平、收入波动、收入差距、预期收入四个方面影响消费需求。居民的消费总是与可支配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化。收入的波动会降低人们的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差距过大会对居民消费需求带来不利影响。预期收入会导致居民消费倾向的同步变化。总的来说,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直接决定着消费结构的最终形成及变化。

48、一般来讲,收入水平越低,消费结构中吃的部分占得比重越大;收入水平越高,消费结构中吃的部分占的比重越小。不同的收入水平决定着不同的消费结构,进而产生多层次的消费结构。4、什幺是恩格尔定律?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是什么?答:恩格尔定律是指“食物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与家庭收入(或衡量家庭总资源的某种其他尺度)成反比。”即一个家庭收入越多,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小,收入越少,比例就越大。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是:居民消费结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从低级向高级前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人们在满足生存资料

49、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满足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需求,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将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的转变。(2)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消费结构将由雷同的、单一的消费结构向多层次、多元化转变。(3)从消费支出的安排的性质来看,消费结构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5、居民消费行为存在哪些一般特征?答:(1)多层次性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时至今日,由于城镇居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我国过去较为统一的消费群体分化为若干种具有不同消费水平、不同消费规模和不同消费指向的消费群体。(2)居民的消费欲望不断延伸,需求层次不断上升,呈现出阶段性消费的特点。(3)消费行为的市

50、场化、社会化不断增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成熟,居民的消费行消费行为的理性化。(5)居民消费的时间观念不断增强。(6)居民消费行为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在现阶段多层次消费和消费品供应丰富多彩的情况下,居民消费追求个性化。(7)消费行为主权化。这一方面来源于消费者自身的成熟,更主要的还在于市场结构改变以及市场的成熟和完善对消费本身的影响。第7章 国民生产活动水平的衡量1、什么是社会总产值、社会最终产值、社会净产值(国民收入)?它们各自具有哪些作用和缺陷?三者之间具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答:(1)社会总产值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

51、)的价值量的总和。作用:社会总产值反映社会产品周转的总规模、总水平;反映和分析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技术和经济联系;为其他指标提供计算和分析的基础。缺陷:衡量范围过于狭窄;包含着重复计算和夸大成分,受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受经济组织形式变化影响很大;不能真实反应不同时期物质生产的增长情况;不能准确正确地反映经济效益;不能反应物质产品生产是否符合社会需要。(2)社会最终产值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可供社会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价值量之和。作用:社会最终产值具有最终而又最完整的物质内容;社会最终产值受外来因素干扰少;便于进行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生产单位之间生产成果的比较,也便于进

52、行国际比较;能更好分析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缺陷:衡量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反应物质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社会最终产值包括折旧,使得社会最终产值可能被高估或被低估。(3)社会净产值是指居民收入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价值之和。作用:社会净产值能真实反映一定时期已过物质生产部门的新创造的生产成果;其增长速度能准确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运用此指标能准确反映经济效益;能采用MPS国家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更准确的比较;运用社会净产值指标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和分析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缺陷:衡量范围过于狭窄;社会净产值也不能反映

53、物质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共同组成一个衡量国民生产活动总水平的指标体系。数量关系:社会总产值>社会最终产值>社会净产值(国民收入)2、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它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答:(1)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按照国民原则以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出来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之和。它是衡量国民生产活动的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反映国民生产活动总水平、总规模。(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国土原则以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出

54、来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之和。也是综合性衡量国民生产活动水平的指标。计算:从内部价值构成来看,国民内生产总值=折旧+新增价值=折旧+工资+剩余产品价值=折旧+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从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构成来看,国民内生产总值=全部消费品价值+固定资产折旧价值(重置投资品价值)+新增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价值(净投资品价值)+净出口产品价值=全部消费品价值+总投资品价值+净出口产品价值二者表达式一样,只不过一个从国民原则就算,一个从国土原则计算。(3)国民生产净值(NNP):是指按照国民原则以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生产出来的不包括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之和。

55、它反映的是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来的价值量。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4)国内生产净值(NDP): 是指按国土原则以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国范围之内的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出来的不包括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量之和。它反映的是一国地域内各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新创造出来的价值量。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国民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关系:在使用法中,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重置投资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重置投资3、MPS中的总量指标体系与SNA中的总量指标体系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答:MPS指标体系与SNA指标体系的联系:(1

56、)二者都旨在反映国民生产水平。两者都为了计算和统计生产水平,虽然这些指标本身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它们也可以运用不同的用途,但计算和统计这些指标本身的目的是要对生产水平进行衡量。(2)两者都可以运用生产法进行统计,也可以运用支出法(使用法)和收入法进行统计,同一指标按照不同方法统计出来的数值都应该是相等的。(3)两者都只能反映产出水平,而没有反映获得产出所耗费的代价,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居民福利的真实变化。MPS指标体系与SNA指标体系的区别:(1)理论依据不同。MPS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再生产理论,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创造价价值,分析部门之间的关系限于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

57、关系。SNA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是西方经济学,尤其以要素价值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和凯恩斯理论为基础,认为所有生产要素都能创造价值,所有产业部门都能创造价值,着眼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循环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2)衡量范围不同。MPS的衡量范围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被排除在统计范围外。采用MPS的指标体系衡量国民生产活动的总水平是极不全面的,而且无法对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SNA指标体系的衡量范围是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因此它可以对国民生产活动的总水平进行全面的衡量,便于对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且不会受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3)两者所反映的福利水平存在着差异。在MPS指标体系中,人均国民收入是反映居民福利水平的最综合性和最合适的指标,但由于它的衡量范围仅仅限于物质生产部门,因此并没有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居民的福利水平。在SNA指标体系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净值和人均国内生产净值都可以用来衡量居民福利水平。由于SNA指标体系的衡量范围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因此能够相当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居民的福利水平。(4)基于衡量范围的差异,两套指标体系的量存在着差别,无法进行直接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