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立体交叉_第1页
第九章立体交叉_第2页
第九章立体交叉_第3页
第九章立体交叉_第4页
第九章立体交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一、立体交叉的组成及设计范围一、立体交叉的组成及设计范围汇流汇流主线分流主线分流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二、公路立体交叉与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的主要特征二、公路立体交叉与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的主要特征1、公路立体交叉、公路立体交叉:一般附设收费站,间距较大,地物障碍少,:一般附设收费站,间距较大,地物障碍少,用地较松,多采用地上明沟排水系统,常用立体交叉形式用地较松,多采用地上明沟排水系统,常用立体交叉形式简单,设计速度高,线形指标较高,占地较大,以两层式简单,设计速度高,线形指标较高,占地较大,以两层式为主。为主。2、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城市道路立体交叉:一

2、般不设收费站,间距较小,须考虑:一般不设收费站,间距较小,须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地物障碍多,用地紧张,拆迁费用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地物障碍多,用地紧张,拆迁费用高,多采用地下排水系统,施工时要考虑维持原有交通和高,多采用地下排水系统,施工时要考虑维持原有交通和快速施工,注重景观和绿化设计,形式复杂、多样,往往快速施工,注重景观和绿化设计,形式复杂、多样,往往为多层式。为多层式。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一、按相交道路的跨越方式(一、按相交道路的跨越方式(按结构物形式按结构物形式)分类分类1 1、上跨式、上跨式: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交叉方式。: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

3、过的交叉方式。2 2、下穿式、下穿式: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交: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交叉方式。叉方式。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二、按立体交叉的交通功能分类二、按立体交叉的交通功能分类1 1、分离式立体交叉、分离式立体交叉1)特点:)特点:仅设跨线构造物一座,上、下道路间无匝道仅设跨线构造物一座,上、下道路间无匝道连接。连接。2)适用条件)适用条件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二、按立体交叉的交通功能分类二、按立体交叉的交通功能分类2 2、互通式立体交叉、互通式立体交叉:不仅设跨线构造物,而且上、下道:不仅设跨线构造物,而且上、下道路间

4、有匝道连接。包括路间有匝道连接。包括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和和一般互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通式立体交叉。1 1)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一般为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间的:一般为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间的交叉,其匝道无收费站等设施,所有交通流无交叉冲突,交叉,其匝道无收费站等设施,所有交通流无交叉冲突,不得合并设置收费站。不得合并设置收费站。2 2)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允许合并设置收费站和在被交公:允许合并设置收费站和在被交公路的匝道端采用平面交叉。路的匝道端采用平面交叉。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本

5、形式:根据交叉处:根据交叉处车流轨迹线的交叉方式车流轨迹线的交叉方式和几何形状的不同,分和几何形状的不同,分为为n完全互通式完全互通式n部分互通式部分互通式n环形立体交叉环形立体交叉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1)特点)特点: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立体交叉。: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立体交叉。2)代表形式)代表形式:菱形立体交叉、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等。:菱形立体交叉、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等。菱形立体交叉菱形立体交叉n特点特点:只设右转和左转公用匝道,在跨线构造物两侧次要道路上为平面交叉:只设右转和左转公用匝道,在跨线构造物两侧次要道路上为平面交

6、叉 n适用条件适用条件:出入交通量较小,匝道上无收费站的一般互通。:出入交通量较小,匝道上无收费站的一般互通。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n特点特点:在部分左转弯方向不设在部分左转弯方向不设环圈式左转匝道环圈式左转匝道,在次要道,在次要道路上以平面交叉的方式实现左转车辆的运行。路上以平面交叉的方式实现左转车辆的运行。n适用条件适用条件:出入交通量较小的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出入交通量较小的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1)特点)特点: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立体交

7、叉。匝道数与: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立体交叉。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转弯方向数相等。2)代表形式)代表形式:喇叭形、苜蓿叶形、:喇叭形、苜蓿叶形、Y形、形、X形、涡轮式、组合式。形、涡轮式、组合式。喇叭形立体交叉喇叭形立体交叉n特点特点:用一个环圈式左:用一个环圈式左转匝道和一个半定向式左转匝道和一个半定向式左转匝道来实现左转,形似转匝道来实现左转,形似喇叭。喇叭。n适用条件适用条件:高速道路:高速道路与一般道路相交的与一般道路相交的T T形形交叉。交叉。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苜蓿叶式立体交叉苜蓿叶式立体交叉n特点特点:通

8、过四个对称的环圈式左转匝道来实现左转,形似通过四个对称的环圈式左转匝道来实现左转,形似苜蓿叶苜蓿叶。n适用条件适用条件:多适用于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多适用于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子叶式立体交叉子叶式立体交叉n特点特点:用两个环圈式左转匝道来实现车辆左转弯,形似:用两个环圈式左转匝道来实现车辆左转弯,形似子叶子叶。n适用条件适用条件:多用于苜蓿叶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前期工程。:多用于苜蓿叶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前期工程。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Y Y形立体交叉形立体交

9、叉特点特点:用定向或半定向匝道来实现车辆左转弯,形似用定向或半定向匝道来实现车辆左转弯,形似Y字字。适用条件适用条件:各方向交通量都很大的三路枢纽互通。:各方向交通量都很大的三路枢纽互通。定向式定向式Y形立体交叉形立体交叉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Y Y形立体交叉形立体交叉半定向式半定向式Y Y形立体交叉形立体交叉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X X形立体交叉形立体交叉特点特点:又称半定向式立体交叉。又称半定向式立体交叉。适用条件适用条件:高速道路之间、各左转交通量均大、车速要求:高速道路之间、各左转交通量均大、车速要求高、通行能力大的枢纽式互通。高、通行能力大的枢

10、纽式互通。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叉涡轮式立体交叉涡轮式立体交叉特点特点:由四条半定由四条半定向式左转匝道组成的向式左转匝道组成的交叉。交叉。适用条件适用条件:高速:高速道路之间、转弯速道路之间、转弯速度要求较低的枢纽度要求较低的枢纽互通。互通。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组合式立体交叉组合式立体交叉特点特点:采用两种或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组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组合而成的交叉。合而成的交叉。适用条件适用条件:一个或:一个或两个左转弯交通量较两个左转弯交通量较小的枢纽互通。小的枢纽互通。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

11、环形立体交叉环形立体交叉特点特点: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匝道不足而共同使用,且: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匝道不足而共同使用,且有交织段的交叉。有交织段的交叉。适用条件适用条件:多用于城市道路,五路及其以上的多路交叉。:多用于城市道路,五路及其以上的多路交叉。第二节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立体交叉的类型三、按其他方式分类三、按其他方式分类1 1、按几何形状分类、按几何形状分类nT T形、形、Y Y形、十字形立体交叉形、十字形立体交叉2 2、按相交道路的条数分类、按相交道路的条数分类n三路立体交叉、四路立体交叉、多路立体交叉三路立体交叉、四路立体交叉、多路立体交叉3 3、按立体交叉的层数分类、按立体交

12、叉的层数分类n两层、三层、四层式立体交叉两层、三层、四层式立体交叉4 4、按立体交叉的用途分类、按立体交叉的用途分类n公路立体交叉、城市道路立体交叉、铁路立体交叉、公路立体交叉、城市道路立体交叉、铁路立体交叉、人行立体交叉人行立体交叉第三节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一、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一、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1 1、立体交叉位置的选定立体交叉位置的选定:应以现有道路网或批准的规划为依:应以现有道路网或批准的规划为依据,综合考虑交通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等条件确定。据,综合考虑交通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等条件确定。1 1)相交道路的等级相交道路的等级2

13、2)相交道路的性质)相交道路的性质3 3)相交道路的任务)相交道路的任务4 4)相交道路的交通量)相交道路的交通量5 5)人口数量)人口数量6 6)地形条件)地形条件7 7)经济条件)经济条件第三节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一、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一、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2 2、立体交叉的间距立体交叉的间距:综合以下因素考虑确定:综合以下因素考虑确定1 1)满足交通密度的要求满足交通密度的要求2 2)满足交织段长度的要求)满足交织段长度的要求3 3)满足设置交通标志和信号的要求)满足设置交通标志和信号的要求4 4)满足驾驶员操作顺适的要求)满足驾驶员操作顺适的

14、要求第三节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对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规定:对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规定:1 1)公路)公路n大城市、重要工业区附近:大城市、重要工业区附近:5-10km5-10km,最大不宜超过,最大不宜超过20km20km;n一般地区:一般地区:15-25km15-25km,最大不宜超过,最大不宜超过30km30km;n最小间距不应小于最小间距不应小于4km4km(特殊时,枢纽互通为(特殊时,枢纽互通为3km3km,一般互,一般互通为通为2km2km)。)。n枢纽与一般立交间不应小于枢纽与一般立交间不应小于2.5km2.5km。2 2)城市道路)城市

15、道路n按正线设计速度按正线设计速度8080、6060、5050、40km/h40km/h,分别采用,分别采用1 1、0.90.9、0.80.8和和0.7km0.7km。第三节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1 1、目的目的1 1)提高行车效率和安全舒适性;提高行车效率和安全舒适性;2 2)适应规划交通量和设计速度,满足车辆转弯)适应规划交通量和设计速度,满足车辆转弯要求;要求;3 3)与环境相协调。)与环境相协调。2 2、影响因素、影响因素:道路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条件、环:道路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条件、环境条件境条件

16、第三节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3 3、基本原则基本原则1 1)力争形式统一,进、出匝道的通用性和一致性;)力争形式统一,进、出匝道的通用性和一致性;2 2)确保行车安全畅通和车流连续;)确保行车安全畅通和车流连续;3 3)应与所在地的自然和环境条件相适应;)应与所在地的自然和环境条件相适应;4 4)应全面考虑近远期结合;)应全面考虑近远期结合;5 5)应考虑是否收费和收费制式;)应考虑是否收费和收费制式;6 6)应考虑工程的实施;)应考虑工程的实施;7 7)要和匝道布置全面考虑,分清主次;)要和匝道布置全面考虑

17、,分清主次;8 8)应与定位相结合。)应与定位相结合。第三节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4 4、方法步骤方法步骤1 1)初定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初定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应根据各方向的交通量,结合地形、地物、当应根据各方向的交通量,结合地形、地物、当地交通条件综合考虑而定立体交叉的总体布局。地交通条件综合考虑而定立体交叉的总体布局。n直行和转弯交通量均大,设计速度较高,并要求用较高的速度集散时,可采直行和转弯交通量均大,设计速度较高,并要求用较高的速度集散时,可采用定向式或半定向式立体交叉,或采用涡轮式立体交叉。用定向

18、式或半定向式立体交叉,或采用涡轮式立体交叉。n不考虑收费站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相交时,宜采用组合式立体交叉,部分不考虑收费站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相交时,宜采用组合式立体交叉,部分方向左转弯交通量不大时可采用环圈式匝道。方向左转弯交通量不大时可采用环圈式匝道。n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与一般公路相交,不设收费站,应优先采用菱形;若设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与一般公路相交,不设收费站,应优先采用菱形;若设收费站而主线转弯交通量较小时,可采用喇叭形和部分苜蓿叶式等。收费站而主线转弯交通量较小时,可采用喇叭形和部分苜蓿叶式等。n一级公路之间相交时,三路交叉可用喇叭形,四路交叉可用苜蓿叶形、环形一级公路之间相交时,

19、三路交叉可用喇叭形,四路交叉可用苜蓿叶形、环形或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或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n一级公路与等级较低公路相交且需设互通式立体交叉时,宜采用菱形、部分一级公路与等级较低公路相交且需设互通式立体交叉时,宜采用菱形、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等。苜蓿叶形立体交叉等。第三节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4 4、方法步骤方法步骤2 2)立体交叉几何形状及结构的选择)立体交叉几何形状及结构的选择:跨线构造物的布置,出入口的位置,:跨线构造物的布置,出入口的位置,匝道布设的象限,内外匝道的横断面形式,匝道的平、纵、横几何形

20、状匝道布设的象限,内外匝道的横断面形式,匝道的平、纵、横几何形状及尺寸,变速车道的布置等。及尺寸,变速车道的布置等。3 3)立体交叉方案的比选)立体交叉方案的比选n综合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或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或模糊数学的方法或二者结合使用,通过各影响因素权重的计算和综合分析比的方法或二者结合使用,通过各影响因素权重的计算和综合分析比较,以寻求整体最优或较优的方案。较,以寻求整体最优或较优的方案。n技术经济比较法:直接计算各方案的技术、使用及经济指标值,逐技术经济比较法:直接计算各方案的技术、使用及经济指标值,逐项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最

21、佳方案。项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最佳方案。第三节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三、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和设计步骤三、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和设计步骤1、设计资料、设计资料n自然资料自然资料:地形图,用地发展规划,水文、地质、土壤、气候资料,附近:地形图,用地发展规划,水文、地质、土壤、气候资料,附近的国家控制点或水准点等。的国家控制点或水准点等。n交通资料交通资料:交通组成,流向比例,非机动车和行人流量等。:交通组成,流向比例,非机动车和行人流量等。n相交道路资料相交道路资料:等级,平、纵、横形状及尺寸,相交角度、控制坐标和标:等级,平、纵、横形状及尺寸,相交角度、控制

22、坐标和标高,路面类型及厚度等。高,路面类型及厚度等。n拆迁范围情况拆迁范围情况:拆迁的数量、等级、难易等。:拆迁的数量、等级、难易等。n排水资料排水资料:立交区域的排水制度、现状和规划,各管渠位置、埋深和尺寸:立交区域的排水制度、现状和规划,各管渠位置、埋深和尺寸等。等。n文书资料文书资料:设计任务书,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意见及有关文件等。:设计任务书,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意见及有关文件等。n其他资料其他资料:调查取、弃土和材料来源,施工单位、季节、工期和交通组织:调查取、弃土和材料来源,施工单位、季节、工期和交通组织与安全等。与安全等。第三节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立体交

23、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2、设计步骤、设计步骤1)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n调查:勘测并收集有关设计资料调查:勘测并收集有关设计资料n初拟方案:一般在地形图上进行,勾绘出各种可能方案初拟方案:一般在地形图上进行,勾绘出各种可能方案n确定比较方案:对初拟方案分析比较,选出可比方案确定比较方案:对初拟方案分析比较,选出可比方案n确定推荐方案:全面比较后确定确定推荐方案:全面比较后确定12个推荐方案个推荐方案n确定采用方案:征询各方意见,最后定出采用方案确定采用方案:征询各方意见,最后定出采用方案2)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n详细测量:按采用方案现场放线,进行详细测量和调查详细测量:按采用方案

24、现场放线,进行详细测量和调查n施工图设计:完成施工图表资料,编制工程预算施工图设计:完成施工图表资料,编制工程预算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一、匝道的设计依据一、匝道的设计依据1、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类型及主线的线形指标、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类型及主线的线形指标设计速度(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最小平曲线半径(最小平曲线半径(m)一般值一般值200015001100500最小值最小值15001000700350最小竖曲最小竖曲线半径(线半径(m)凸形凸形一般值一般值4500025000120006000最小值最小值230001500060003000凹形凹形一般值一般值160001

25、200080004000最小值最小值12000800040002000最大纵坡(最大纵坡(%)一般值一般值2234.5最小值最小值2245.5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一、匝道的设计依据一、匝道的设计依据2、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根据立体交叉的类型、转弯交通量:根据立体交叉的类型、转弯交通量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设费用等条件选定。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设费用等条件选定。1)公路立体交叉匝道设计速度)公路立体交叉匝道设计速度匝道形式匝道形式直接式直接式半直接式半直接式环形匝道环形匝道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km/h)枢纽互通式立交枢纽互通式立交80、60、5080、60、50、4040一般互

26、通式立交一般互通式立交60、50、4060、50、4040、35、30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一、匝道的设计依据一、匝道的设计依据2、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2)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匝道设计速度)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km/h)相交道路的设计速度(km/h)12080605040相交道路的设计速度(km/h)8060-4050-406050-4045-3540-305040-3035-2530-204030-2030-2025-20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一、匝道的设计依据一、匝道的设计依据2、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3)选用匝道设计速度时应注意的问题)选用匝道

27、设计速度时应注意的问题n满足最佳车速(接近最大通行能力时车速)的要求满足最佳车速(接近最大通行能力时车速)的要求n按匝道的不同形式选用(各匝道可不同)按匝道的不同形式选用(各匝道可不同)n接近收费站或平面交叉的末端可酌情降低接近收费站或平面交叉的末端可酌情降低n匝道与主线分、合流处,应不小于主线的匝道与主线分、合流处,应不小于主线的70%n接近分、合流鼻端处应有一定的预加速或连续减速路段接近分、合流鼻端处应有一定的预加速或连续减速路段n考虑匝道的交通组织(双向无分隔带或双向独立)考虑匝道的交通组织(双向无分隔带或双向独立)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一、匝道的设计依据一、匝道的设计依据3、匝

28、道的规划交通量、匝道的规划交通量指远景规划年限的指远景规划年限的交通量,主要根据相交通量,主要根据相交道路的交通量,结交道路的交通量,结合交通调查资料,通合交通调查资料,通过分析、预测推算而过分析、预测推算而得,用交通量流向流得,用交通量流向流量分布图反映。量分布图反映。13801155331819441575399073513652877105040262422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一、匝道的设计依据一、匝道的设计依据4、匝道的通行能力、匝道的通行能力n取决于匝道本身和出、入口处的通行能力,以取决于匝道本身和出、入口处的通行能力,以三者之中较小者作为采用值。三者之中较小者作为采用值。

29、n通常主要受出、入口处通行能力的控制,并受通常主要受出、入口处通行能力的控制,并受主线通行能力、车道数、规划交通量等影响。主线通行能力、车道数、规划交通量等影响。n单车道匝道的最大通行能力为单车道匝道的最大通行能力为1200辆辆/h。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二、匝道的基本形式二、匝道的基本形式4、匝道的分类匝道的分类:根据匝道的功能及其与相交道路的关系分为:根据匝道的功能及其与相交道路的关系分为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两大类。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两大类。1)右转弯匝道)右转弯匝道:车辆按右侧通行时右转弯只须转:车辆按右侧通行时右转弯只须转90 的角度,的角度,是最简单的匝道。有反向曲线、平行、单

30、(复)曲线、同向是最简单的匝道。有反向曲线、平行、单(复)曲线、同向曲线四种形式曲线四种形式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二、匝道的基本形式二、匝道的基本形式4、匝道的分类匝道的分类2)左转弯匝道)左转弯匝道:车辆按:车辆按右侧通行时,左转弯须转右侧通行时,左转弯须转270 的角度,还要越过对的角度,还要越过对面来车的车道。面来车的车道。n直接式直接式:又称:又称定向式定向式或或左出左进左出左进式式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二、匝道的基本形式二、匝道的基本形式4、匝道的分类、匝道的分类2)左转弯匝道)左转弯匝道n半直接式半直接式:又称:又称半半定向定向式匝道式匝道n左出右进左出右进式式第四

31、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二、匝道的基本形式二、匝道的基本形式4、匝道的分类、匝道的分类2)左转弯匝道)左转弯匝道n半直接式半直接式n右出左进右出左进式式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二、匝道的基本形式二、匝道的基本形式4、匝道的分类、匝道的分类2)左转弯匝道)左转弯匝道n半直接式半直接式n右出右进右出右进式式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二、匝道的基本形式二、匝道的基本形式4、匝道的分类、匝道的分类2)左转弯匝道)左转弯匝道n间接式(环圈式间接式(环圈式匝道)匝道)n右出右进右出右进式式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1、匝道的平面线形匝道的平面线形

32、:应根据匝道设计速度、交叉类型、交通量、应根据匝道设计速度、交叉类型、交通量、地形、用地条件、造价等因素确定。地形、用地条件、造价等因素确定。1 1)匝道平面线形设计要点)匝道平面线形设计要点从出、入口至匝道中平面线形紧迫路段的范围内,从出、入口至匝道中平面线形紧迫路段的范围内,R R应与变化应与变化着的速度相适应。着的速度相适应。右转匝道、左转直连式或半直连式匝道应采用较高的指标。右转匝道、左转直连式或半直连式匝道应采用较高的指标。直连式互通立交中,纵面起伏时凸形竖曲线前后的平面线形应直连式互通立交中,纵面起伏时凸形竖曲线前后的平面线形应一致或具有良好的线形诱导。一致或具有良好的线形诱导。匝

33、道平面线形指标应与交通量相适应。匝道平面线形指标应与交通量相适应。应避免不必要的反弯。应避免不必要的反弯。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1、匝道的平面线形匝道的平面线形2 2)匝道圆曲线半径)匝道圆曲线半径:取决于匝道的设计速度,同时应考:取决于匝道的设计速度,同时应考虑经济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虑经济性、安全性和舒适性。n公路公路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km/h)80706050403530圆曲线圆曲线最小半最小半径径(m)一般值一般值280210150100604030最小值最小值23017512080503525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四

34、、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1、匝道的平面线形匝道的平面线形2 2)匝道圆曲线半径)匝道圆曲线半径n城市道路城市道路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km/h)6050454035302520横向力系数横向力系数0.180.160.14超高超高ih=6%的最小半径的最小半径(m)12080655040302015超高超高ih=4%的最小半径的最小半径(m)13090756045352520超高超高ih=2%的最小半径的最小半径(m)145100806550403020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m)1801251008060453530平曲线最小长度平曲线最小长度(m)1008

35、5756560504035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1、匝道的平面线形匝道的平面线形3 3)匝道回旋线参数)匝道回旋线参数:匝道及其端部应设置缓和曲线。:匝道及其端部应设置缓和曲线。4 4)在分流鼻处)在分流鼻处,匝道平曲线的最小曲率半径应满足规,匝道平曲线的最小曲率半径应满足规定。定。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km/h)80706050403530回旋线参数回旋线参数A(m)1401007050353020回旋线长度回旋线长度Ls(m)70605040353025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2、匝道

36、的纵断面线形匝道的纵断面线形1 1)匝道的最大纵坡)匝道的最大纵坡:匝道纵坡一般比正线纵坡大。:匝道纵坡一般比正线纵坡大。n公路公路n不应设计大于不应设计大于3.5%3.5%的纵坡;回头曲线处的纵坡宜的纵坡;回头曲线处的纵坡宜 2% 2%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km/h)80、7060、5040、35、30最大纵坡最大纵坡(%)出口匝道出口匝道上坡上坡345下坡下坡334入口匝道入口匝道上坡上坡334下坡下坡345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1 1)匝道的最大纵坡)匝道的最大纵坡n城市道路城市道路n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同一坡道上行驶时,宜机动车与非

37、机动车在同一坡道上行驶时,宜 2.5%2.5%, 2.5% 2.5%应限制坡长应限制坡长n冰冻地区冰冻地区3%4%3%4%;非冰冻地区,当;非冰冻地区,当V=80km/hV=80km/h, 最最大纵坡大纵坡4%4%;当;当V 80km/hV 80km/h,最大纵坡,最大纵坡5%5%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km/h)8060最大纵坡最大纵坡(%)冰冻地区冰冻地区44非冰冻地区非冰冻地区45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2、匝道的纵断面线形匝道的纵断面线形2 2)匝道竖曲线半径)匝道竖曲线半径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km/h)807060504035

38、30竖曲竖曲线最线最小半小半径径(m)凸行凸行一般值一般值4500350020001600900700500最小值最小值300020001400800450350250凹形凹形一般值一般值3000200015001400900700400最小值最小值200015001000700450350300竖曲线最小竖曲线最小长度长度(m)一般值一般值100907060403530最小值最小值75605040353025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3、匝道横断面及加宽匝道横断面及加宽1 1)匝道横断面)匝道横断面n由车行道、路缘带、硬路肩和土路肩组成。由车行

39、道、路缘带、硬路肩和土路肩组成。n车行道一般为单向单车道或单向双车道。车行道一般为单向单车道或单向双车道。n对向使用的两条匝道并列时,应设置中间带。对向使用的两条匝道并列时,应设置中间带。n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一般应宽于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一般应宽于1m1m,特殊可采用,特殊可采用0.5m0.5m)和两边的路侧带(宽度为和两边的路侧带(宽度为0.250.5m0.250.5m)组成。)组成。n单向行驶的匝道路面宽度不应小于单向行驶的匝道路面宽度不应小于7m7m。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横断面组成及尺寸要求横断面组成及尺寸要求单向单车道单向单车道双向双车道双向双车道单向双车道单向双车道单向双

40、车道单向双车道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3、匝道横断面及加宽匝道横断面及加宽2 2)匝道圆曲线的加宽值)匝道圆曲线的加宽值:过渡方式可按正线过渡方式。:过渡方式可按正线过渡方式。圆圆曲曲线线半半径径(m)单向单车道单向单车道匝道匝道7258724858424836423236293227292527232521231521/单向双车道单向双车道或双向双车或双向双车道匝道道匝道4743473943363933363133293127292627252624252324222321221521加宽值加宽值(m)00.250.500.751.001.2

41、51.501.752.002.252.502.753.003.253.75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4、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1 1)超高坡度值)超高坡度值匝道设匝道设计速度计速度(km/h)圆曲线半径(圆曲线半径(m)8012407010006080050590404003528030/30404060608080110110150150220220超高超高(%)1098765432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4、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1 1)超高坡度值)超高坡度值:当半

42、径大于下表规定时,保持正:当半径大于下表规定时,保持正常路拱。常路拱。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km/h)80706050403530保持正常路拱保持正常路拱(2%)的圆曲线半径的圆曲线半径(m)3500260020001300800650500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4、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2 2)超高过渡段长度)超高过渡段长度:根据设计速度、横断面类型、:根据设计速度、横断面类型、旋转轴的位置以及超高渐变率等因素确定。计算旋转轴的位置以及超高渐变率等因素确定。计算公式同正线。公式同正线。3 3)超高设置方式)超高设置方式:与

43、正线相同:与正线相同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5、匝道的视距匝道的视距1 1)停车视距)停车视距:匝道全长只需满足停车视距要求。:匝道全长只需满足停车视距要求。2 2)识别视距)识别视距:正线上分流点之前的视距应大于:正线上分流点之前的视距应大于1.251.25倍的正倍的正线停车视距。有条件,宜满足识别视距。线停车视距。有条件,宜满足识别视距。匝道设计速度匝道设计速度(km/h)80706050403530停车视距停车视距(m)110(135)95(120)75(100)65(70)40(45)3530正线设计速度正线设计速度(km/h)1201

44、008060识别视距识别视距(m)350460290380230300170240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五、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五、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1、匝道平面线形设计匝道平面线形设计1 1)一般要求)一般要求n平曲线的曲率应与变速行驶状态相适应。平曲线的曲率应与变速行驶状态相适应。n平面线形应与其交通量相适应。平面线形应与其交通量相适应。n衔接分、合流鼻端的匝道部分平面线形应与行驶衔接分、合流鼻端的匝道部分平面线形应与行驶速度相适应。速度相适应。n速度变化急剧的匝道,应有足够长度。速度变化急剧的匝道,应有足够长度。n应尽量避免反弯曲线。应尽量避免反弯曲线。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

45、计五、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五、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1、匝道平面线形设计匝道平面线形设计2 2)匝道平面线形)匝道平面线形n线形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多以曲线为主。线形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多以曲线为主。n通常情况下,应采用较大的半径和较小的超高横坡度。通常情况下,应采用较大的半径和较小的超高横坡度。n应有足够的匝道长度。应有足够的匝道长度。n一般,应尽量采用较大的回旋线参数或较长的回旋线。一般,应尽量采用较大的回旋线参数或较长的回旋线。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五、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五、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1、匝道平面线形设计匝道平面线形设计3 3)匝道平面线形的布设)匝道平面线

46、形的布设n对右转匝道和直接式左转匝道:一般宜采用单曲线或多心对右转匝道和直接式左转匝道:一般宜采用单曲线或多心复曲线、同向曲线、卵形曲线。进、出口处尽量采用大半复曲线、同向曲线、卵形曲线。进、出口处尽量采用大半径,出口半径大于进口半径。径,出口半径大于进口半径。n对半直接式左转匝道:可由反向曲线与单曲线或卵形曲线对半直接式左转匝道:可由反向曲线与单曲线或卵形曲线等组合而成。等组合而成。n对环圈式左转匝道:采用曲率半径由大到小再到大的水滴对环圈式左转匝道:采用曲率半径由大到小再到大的水滴形或卵形曲线。形或卵形曲线。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五、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五、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2、匝道

47、纵断面线形设计匝道纵断面线形设计1 1)一般要求)一般要求n纵坡应平缓,且两端较缓,中间较陡,尽量避免反坡。出纵坡应平缓,且两端较缓,中间较陡,尽量避免反坡。出口匝道宜为上坡,上坡加速和下坡减速匝道应采用缓坡,口匝道宜为上坡,上坡加速和下坡减速匝道应采用缓坡,严禁采用等于或接近于最大纵坡值。严禁采用等于或接近于最大纵坡值。n匝道同正线连接处,应连续,尽量保持一致,避免突变。匝道同正线连接处,应连续,尽量保持一致,避免突变。n匝道与端部纵坡变化处应采用较大半径的竖曲线;分、合匝道与端部纵坡变化处应采用较大半径的竖曲线;分、合流点及其附近的竖曲线还应满足识别视距要求。流点及其附近的竖曲线还应满足识

48、别视距要求。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五、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五、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2、匝道纵断面线形设计匝道纵断面线形设计2 2)匝道纵断面线形)匝道纵断面线形n右转匝道:常由一个以上竖曲线组合而成,但纵坡较小,右转匝道:常由一个以上竖曲线组合而成,但纵坡较小,起伏不大,竖曲线半径较大。起伏不大,竖曲线半径较大。n左转匝道:一般由反向或同向竖曲线组成,反向的上端多左转匝道:一般由反向或同向竖曲线组成,反向的上端多为凸形,下端多为凹形,中间宜插入直坡段,也可直接连为凸形,下端多为凹形,中间宜插入直坡段,也可直接连接;同向宜加大半径,连成一个竖曲线或复合竖曲线。接;同向宜加大半径,连成一个竖曲

49、线或复合竖曲线。n纵坡设计应尽量平缓,最好一次起伏,避免多次变坡。纵坡设计应尽量平缓,最好一次起伏,避免多次变坡。n出口处半径尽可能大,入口附近的纵断面线形必须有同正出口处半径尽可能大,入口附近的纵断面线形必须有同正线一致的平行区段。线一致的平行区段。第四节第四节 匝道设计匝道设计五、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五、匝道的线形设计要点3、匝道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匝道平、纵线形组合设计n立体线形平顺无扭曲,视野开阔,行车安全,视立体线形平顺无扭曲,视野开阔,行车安全,视觉美观,并与正线衔接处及周围环境协调配合。觉美观,并与正线衔接处及周围环境协调配合。n应注意进、出口处平、纵组合的处理。应注意进、出口处平、

50、纵组合的处理。第五节第五节 匝道端部设计匝道端部设计端部端部:指匝道两端分别与正线相连接的道:指匝道两端分别与正线相连接的道口,包括出入口、变速车道及辅助口,包括出入口、变速车道及辅助车道等。车道等。端部设计的一般原则端部设计的一般原则:出入顺适、安全,:出入顺适、安全,线形与正线协调一致,出入口应识线形与正线协调一致,出入口应识别方便,正线与匝道间应能相互通别方便,正线与匝道间应能相互通视。视。第五节第五节 匝道端部设计匝道端部设计一、出口与入口设计一、出口与入口设计1、主线出、入口、主线出、入口1)一般,应设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也有设在其左侧。)一般,应设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也有设在其左侧

51、。2)出口位置应明显,易于识别。)出口位置应明显,易于识别。3)出口最好位于上坡路段;入口应设在主线的下坡路段,)出口最好位于上坡路段;入口应设在主线的下坡路段,并保证通视。并保证通视。100m60m通视区域通视区域第五节第五节 匝道端部设计匝道端部设计一、出口与入口一、出口与入口设计设计1、主线出、入口、主线出、入口4)主线与匝道分)主线与匝道分流处,行车道流处,行车道边缘应设置偏边缘应设置偏置加宽值。置加宽值。第五节第五节 匝道端部设计匝道端部设计一、出口与入口设计一、出口与入口设计2、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平面交叉口、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平面交叉口1)在次线或匝道上可设置平面交叉口。)在次线或匝道

52、上可设置平面交叉口。2)应将匝道布置在合适的象限内,使冲突点减至尽可能少。)应将匝道布置在合适的象限内,使冲突点减至尽可能少。3)进行合理布置,并设置必要的标志、标线、分隔带、交)进行合理布置,并设置必要的标志、标线、分隔带、交通岛、变速车道、转弯车道等。通岛、变速车道、转弯车道等。4)当行人和非机动车干扰大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分离行驶。)当行人和非机动车干扰大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分离行驶。5)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平面交叉设计应符合有关要求及规定。)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平面交叉设计应符合有关要求及规定。第五节第五节 匝道端部设计匝道端部设计二、变速车道设计二、变速车道设计变速车道变速车道:在匝道与正线连接

53、的路段,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在匝道与正线连接的路段,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车道。包括的需要,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车道。包括减速车道和加速车道。减速车道和加速车道。1、变速车道的形式、变速车道的形式1)平行式:加速车道宜采用)平行式:加速车道宜采用渐变段渐变段渐变段渐变段减速车道长度减速车道长度加速车道长度加速车道长度第五节第五节 匝道端部设计匝道端部设计二、变速车道设计二、变速车道设计1、变速车道的形式、变速车道的形式2)直接式:减速车道宜采用。当变速车道采用双车道时,)直接式:减速车道宜采用。当变速车道采用双车道时,加、减速车道均应采用直接式。加、

54、减速车道均应采用直接式。城规城规要求:立体交叉直行方向的交通量大时,变速车道要求:立体交叉直行方向的交通量大时,变速车道可采用平行式;反之,可采用直接式。可采用平行式;反之,可采用直接式。第五节第五节 匝道端部设计匝道端部设计二、变速车道设计二、变速车道设计1、变速车道的横断面、变速车道的横断面1)组成)组成:车行道、左侧路:车行道、左侧路缘带(与正线行车道共缘带(与正线行车道共用)用) 、右路肩(包括、右路肩(包括右侧路缘带在内,城市右侧路缘带在内,城市道路可不设右路肩,但道路可不设右路肩,但应保留路缘带)。应保留路缘带)。2)宽度)宽度:可与直行方向干:可与直行方向干道车道宽度相同。道车道

55、宽度相同。路缘带路缘带硬路肩硬路肩土路肩土路肩正线正线路缘带路缘带变速车道变速车道6.75(5.75)车行道车行道3.50右路肩右路肩3.25(2.25)0.25(1.25)2.250.75第五节第五节 匝道端部设计匝道端部设计二、变速车道设计二、变速车道设计1、变速车道的长度、变速车道的长度1)加、减速车道长度)加、减速车道长度:指:指渐变段车道宽达一个车渐变段车道宽达一个车道宽的位置与分流或合道宽的位置与分流或合流端之间的距离。计算流端之间的距离。计算公式如下:公式如下:aVVL262221渐变段渐变段渐变段渐变段加速车道长度加速车道长度L加速车道长度加速车道长度L一个车道宽一个车道宽一个

56、车道宽一个车道宽第五节第五节 匝道端部设计匝道端部设计二、变速车道设计二、变速车道设计1、变速车道的长度、变速车道的长度1)加、减速车道长度和渐变段长度可查下表选用)加、减速车道长度和渐变段长度可查下表选用正线设计速度正线设计速度(km/h)1201008060减速车道长度减速车道长度(m)单车道单车车道双车道180160140120加速车道长度加速车道长度(m)单车道单车道240210180160双车道双车道340290240180平行式渐变段长度平行式渐变段长度(m)单车道单车道90706050渐变率渐变率出口出口单车道单车道1/251/201/15双车道双车道入

57、口入口单车道单车道1/401/301/20双车道双车道第五节第五节 匝道端部设计匝道端部设计二、变速车道设计二、变速车道设计1、变速车道的长度、变速车道的长度1)加、减速车道长度)加、减速车道长度n变速车道长度修正系数变速车道长度修正系数n下坡下坡2%时,修正减速车道,即将减速车道加长。时,修正减速车道,即将减速车道加长。n上坡上坡2%时,修正加速车道,即将加速车道加长。时,修正加速车道,即将加速车道加长。主线平均主线平均坡度坡度(%)i22i33i44i6正线平均正线平均坡度坡度(%)i22i33i44 3%,最好,最好2%;3、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宜定在桥洞内;、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宜定在桥洞

58、内;4、桥洞内部分的路面做成、桥洞内部分的路面做成0.3%左右的纵坡;左右的纵坡;5、凹形竖曲线半径、凹形竖曲线半径1000m,凸形竖曲线半径,凸形竖曲线半径3000m;竖曲线的起终点一般应定在洞口或桥头以外竖曲线的起终点一般应定在洞口或桥头以外10m。立体交叉排水设计立体交叉排水设计1、应尽量利用雨水管自流排水。、应尽量利用雨水管自流排水。n雨水管排水:立交桥下机动车道路面最低点低于雨水干管的设雨水管排水:立交桥下机动车道路面最低点低于雨水干管的设计洪水位计洪水位0.5m时采用。时采用。n泵站排水:立交桥下机动车道路面最低点高于雨水干管的设计泵站排水:立交桥下机动车道路面最低点高于雨水干管的

59、设计洪水位洪水位0.5m时采用。时采用。2、根据车道的宽度、路面种类、道路纵坡、降雨强度以及、根据车道的宽度、路面种类、道路纵坡、降雨强度以及附近的地形,在立交最低点布置足够雨水口。附近的地形,在立交最低点布置足够雨水口。3、立交桥下的路面应设有一定的纵坡。、立交桥下的路面应设有一定的纵坡。4、桥下坡道低于地下常水位的地段,路面下应设盲沟接入、桥下坡道低于地下常水位的地段,路面下应设盲沟接入泵站。泵站。公路立体交叉测设公路立体交叉测设n测设要点测设要点n收集相关资料;收集相关资料;n实地初步拟定交叉的位置,布设控制网;实地初步拟定交叉的位置,布设控制网;n地形测量;地形测量;n拟定方案,并到实

60、地核对;拟定方案,并到实地核对;n进行初步设计,拟定采用方案;进行初步设计,拟定采用方案;n按采用方案在实地放样,并测得平、纵、横三按采用方案在实地放样,并测得平、纵、横三方面资料;方面资料;n地质勘探。地质勘探。第六节第六节 立体交叉收费站和收费广场立体交叉收费站和收费广场一、收费道路上立体交叉的布置一、收费道路上立体交叉的布置1、收费立体交叉设置收费站的方法、收费立体交叉设置收费站的方法连接线连接线2、连接线的设置原则、连接线的设置原则1)可设在任一象限,以设在右转交通量较大的象)可设在任一象限,以设在右转交通量较大的象限为宜。限为宜。2)连接线的位置和长度应满足两端三路立体交叉)连接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