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孔望山风景区导游词_第1页
连云港孔望山风景区导游词_第2页
连云港孔望山风景区导游词_第3页
连云港孔望山风景区导游词_第4页
连云港孔望山风景区导游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佛教东传的最早见证地:孔望山景区【景区概况】孔望山风景区位于锦屏山东北部,东依盐河、北临玉带河,距市区约2.5公里。舆地要览载,“孔子问官于郯子,赏此登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因山畔有故城基址, 又名古城山。”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孔望山以厚重的历史文化闻名海内外。山上的龙洞庵,环抱于异石厅峰之间,距今约1400多年历史。龙洞庵西崖壁,有一个天然的海蚀洞,古人称之 “龙洞”又称“归云洞”。孔望山景源丰富多彩,类型齐全,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自然景源方面,孔望山气候湿润,造就了丰富的生物群落。植被类型有针阔叶混交林、竹林、丘陵低山草丛和人工经济

2、果树林。树种达30多种,另有桃、苹果、梨、杏、柿、枣、山楂、葡萄等经济树种遍布山野。龙洞庵内有1200年树龄的古柏和800年树龄的糯米茶树。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是白鹭、喜鹊、斑鸠和一些不知名鸟儿及野生小动物集聚地,在山东北部建起了白鹭保护区。在人文景源中又分为历史人文景源和现代人文景源。历史人文景源有原始社会新时器时代祭海的杯盘石刻、孔望山摩崖造像、千年古刹龙洞庵、秦王朝的东大门遗址等10余处;孔望山曾吸引众多古代名人来此咏唱,刘长卿、苏东坡、石曼卿、林则徐、陶澍等,都登临孔望山,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现代人文景源有孔子望海像、朐海湖垂钩中心、神灵洞等9处。20年来,先后建成进山道路、停

3、车场、步游道、各广场、孔子像、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观光路网,有效的把各景点串联组合为一整体。通过不断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景点周边环境绿化,以及整顿景区软环境,让景区形象有了质的飞跃,并有效地整合了旅游资源。【龙洞庵】龙洞庵位于孔望山南侧,始建于北齐年间,唐中宗时改建为龙兴寺。明代于旧址上重建,更名“龙洞庵”。“文革”中龙洞庵也遭受了劫难,塑像被毁,文物流散。龙洞庵的整个建筑以大殿的山门为一中轴线,组成一个高低错落,左右对称的建筑群。从山门拾级而上,穿过圆洞式山门,进入院中,单檐硬山顶的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佛像,两侧是阿傩和迦叶两个弟子。两侧周围是十八罗汉彩绘塑像。前山门中的神座上,

4、前面是弥勒佛,后是韦驮塑像,两侧是四大天王。东厢房是观音殿。整个建筑轮廓雄浑,气势壮观。大殿两侧有棵千年古柏,仍然苍翠欲滴。东侧有棵始植于宋代的糯米茶树,春季花开时节,菊院清香。院内还有古井一口,名曰“甘露泉”。【龙洞石刻】龙洞石刻位于孔望山龙洞庵两侧“龙洞”的内外石壁上。题刻20多处,年代宋至清,大字近3尺,小字寸余。龙洞石刻中,以明代石刻最为丰富。有明代淮海安府知府陈文烛写的孔望山铭。有明代嘉庆时期海州知州王同的榜书题刻“归云飞鸟”,还有明邵瑞良的“归云洞”题刻。明代林廷玉的诗刻:“看龙洞偶成,幻化成溟蒙,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还有明刻中的王同六言诗刻,最具代表性,诗曰:“

5、龙洞良宵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殇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忆绸缪。”字体严谨,风格古拙,笔力遒劲,风格犹如宋篆,而且写景抒情,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东汉佛教摩崖造像】东汉佛教摩崖造像位于孔望山的西南部,依山崖的自然形势凿成。现存造像105个,分布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山崖上。大的右1.57米,小的只有十几公分,造像以中间两个大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周围辅以坐像,立像等等形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1980年,专家发现了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是中国迄今为止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将近三百年,被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被国务院公布

6、为国家级文保单位。造像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大多反映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和佛教传统。本生故事有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图。佛教故事有“说法图”、“涅槃图”等。造像群像有三种:浮雕造像、小龛内的线刻画像和附属于浮雕造像的台座和灯碗。浮雕造像共有89尊,其中道教的汉装人物像4尊,分别为老子及其供养人、关令尹喜和黄帝。属佛教人物造像共85尊,主要为佛经变故事,核心是位于造像中央偏下部的“涅槃图”,共由46尊人物图像组成,中心人物是高浮雕的释迦牟尼仰身卧像。其中的“舍身饲虎”、“涅槃图”、“叠罗汉”等以形态各异、古拙生动而最负盛名。此造像比敦煌石窟造像还早200年,因而赢得了“九州第一佛”的美誉

7、。整个画面之间最大的这个人物形象,面部表情非常的安详,这个就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再看老子上方左边岩石上有个端坐的老太太,这就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是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女神,后来经过道教的渲染就成为女仙的领袖了。淮南子里有记载说西王母是掌管不死之药的吉祥神,所以在我国的汉代绘画里,西王母的面前都会有个捣药的侍者或者玉兔。在我们孔望山这里也有,刚发现的时候在西王母的右下方有个戴着尖帽的捣药的下人,遗憾的是因为风化的原因现在已经看不见了。西边有个人物形象如同汉代的门亭长像。汉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里,亭,乡,县,100户人家就是一里,10里为一亭,10亭为一乡,里里面有里正,亭里面有亭长,乡里面有乡老

8、,他们都是掌管地方民事和治安的小官。门亭长说的通俗点就是这么多佛造像的守护神。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当年在沛县的时候曾经做过泗水亭长,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门亭长的造像才特别的高大。老子的右下方有个坐着的人物形象,周围还有一圈人在听他讲经说法,传经授道,这个就是佛祖第一次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情景。老子的左边有个人物形象,手里拿着一朵花,他双腿是弯曲的,从他这个姿势可以看出来他的位是比较卑微的,这就是一个供养人的形象,就是居士。那么他拿着花在干什么呢?当时佛祖在讲经说法,他觉得佛祖讲的太好了,所以就从地上摘了一棵三叶草去献给佛祖,也有的资料上说是莲花,成语“借花献佛”就是从这里来的。画像中还包

9、含着几个佛教故事。请大家看东边有很多零碎的岩石,在岩石的左边有个躺着的人物形象,右手放在头下面,左腿放在右腿上,这就涉及佛教里舍身饲虎的故事。说佛祖一生7次投胎成为人或者动物,有一次投胎成为萨垂那太子,但是这个太子一心修行,不愿意继承王位,一次在森林里游玩的时候看到一只饥饿的老虎生下7只小老虎,因为没有食物吃,那7只小老虎眼看就快饿死了,太子看了以后善心大动,于是躺下来,宁愿老虎把自己吃了也要救这几只小老虎,当时就是这么一个姿势,也是因为这个举动,他又重新投胎成为释迦牟尼。再看在舍身饲虎图的左边有个像是骑在马上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佛教里的“夜半逾城”的故事。说王子有一天晚上骑着自己心爱的白马想要

10、出城去,也就是出家,但是当时城门已经关闭了,于是四大天王每人托起一只马蹄,王子就连人带马跳出城墙之外,踏上了不归路,这就是八相成道德第五相“出家”。再看上面有个手舞足蹈的人物形象,这是“喜迎舍利图”,舍利是佛教里认为非常神艺的一种圣物,这个人就是奔跑去迎舍利。仔细看会发现这个人物形象和我国第29届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非常的相似,据说到时设计“中国印”的设计师就是到孔望山,看到将近两千年的这么个艺术形象产生了创作的灵感才创作出“中国印”。再看老子的左下方,有一组“涅槃”图,讲的是佛传故事里的最后一相“涅槃”,又解释为大圆寂或者大解脱的。根据佛经记载,佛祖传教后,也就是在他80岁的时候自知寿命已

11、尽,于是最好一次从王舍城出发,做最后一次巡行,当时在最小弟子阿难得陪同下来到一个村庄,在两棵娑罗树下,佛祖头向北,面向西进入了涅槃境,说的通俗点就是功德圆满修成正果了。这块岩石上有一组人头像,排列的很整齐,面部表情也很丰富,这就是佛祖的五百弟子。他们面部表情的不同也反映了他们道行的深浅,有的比较高兴或者无所谓,道行就比较高,因为他相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觉得佛祖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去了,而有一些道行浅的就觉得佛祖远离他们了所以表现得非常伤心。这里一共有四十多个人物形象,但是怎么都数不清楚,所以在这里有“秦王乱点兵,数也数不清”的说法,说是秦王李世民在这里打仗的时候兵士不够用了,所以对着岩石点石成兵

12、,当然只是传说。赵朴初先生有诗云:“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道出了孔望山摩崖造像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特殊的文史价值。在摩崖东侧70米处,有一尊由天然巨石雕成的汉代巨象石刻,高2.6米,长4.8米,造型雄浑古拙,线条圆润流畅,为汉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位于孔望山之巅的杯盘刻石,其形如砚台,故俗称“砚石”。据考,该石系汉代人祭祀东海神君之物,是研究我国道教起源及其早期活动的珍贵资料。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孔望山摩崖造像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并指出其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末期的佛教石刻艺术,佛教内容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

13、养人图像,故事以释迦牟尼佛本生和本行故事为题。道教内容主要表现道教的神仙崇拜形象。2000年至2003年,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包括摩崖造像在内的孔望山古代文化遗迹,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连云港市博物馆、文管办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孔望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结果既进一步证实了摩崖造像群属佛道交融的造像,并有新的重要发现,如造像前的建筑基址及相关建筑遗物,丰富了孔望山遗址作为中国早期宗教崇拜与活动场所的深刻文化内涵。【汉代圆雕石象】位于孔望山摩崖造像东约70米处,石象为主体圆雕,是依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凿而成。比一般真象的躯体还要大的多。身高2.60米,身长4.8米,背宽3.5

14、米。象身西侧有一高88厘米,宽49厘米,深0.2厘米的阴凿凹面,系未见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以阴线刻一高113厘米,宽62厘米的方框,内刻隶书体“象石”二字。在刻铭与象前腿之间,有一个平面浅浮雕象奴,高92厘米,头带“T”字型发髻,双脚带有脚铃,右手持一铁钩。石象足下雕有仰瓣莲花。【孔子望海像】1993年为了纪念孔子登临而立的。1993年8月10日,立孔子和他的两个最得意的弟子子路、颜回雕像。雕像下立一尊香炉,上刻有“道冠古今”四个大字。根据左转记载,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的秋天,郯国的郯子到鲁国的国都曲阜去朝见。当时在鲁国做官的孔子认为周王朝和鲁国的官僚机构太臃肿,便向郯子请教郯国的祖先少昊国也就是东方的官僚设置情况。后来孔子由亲自问官于郯,并且等上孔望山望海。现在孔望山还有问官台的遗迹。孔子在问官于郯的路上曾多次演说周礼,但是当他登上孔望山后望海边一看,说不清的螃蟹向他招手,就像行礼一样,孔子于是认为连鱼蟹都知道礼节,何况是人呢?所以便绝了在这里演讲的念头。【汉代圆雕石象】位于孔望山摩崖造像东约70米处,石象为主体圆雕,是依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凿而成。比一般真象的躯体还要大的多。身高2.60米,身长4.8米,背宽3.5米。象身西侧有一高88厘米,宽49厘米,深0.2厘米的阴凿凹面,系未见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以阴线刻一高113厘米,宽62厘米的方框,内刻隶书体“象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