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8-12-28|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即: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一个基本进化单元和功能单位。基因型:是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表型:基因型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可塑性:一个物种的性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程度称做该种的可塑性。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间、子代与子代间在身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上存在的差异。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

2、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或者是指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其他相关生物等。生物的生存条件(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环境因子:生物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或具体的生物个体

3、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环境因子是非等价的,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生态幅:每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取决于种的遗传特性。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4、,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1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生物的指示作用: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环境的烙印。反应环境的某些特征。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可能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冷害(寒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

5、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冻害:0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物候:指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土壤质地: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大小不同的土粒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土壤结

6、构: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等。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然界的这种现象称为“生态适应”。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

7、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单体生物: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 2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状况。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

8、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或得数据编制得生命表。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内禀增长率:指当环境(空间、食物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rm)。或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生态入侵:由

9、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种群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生活史: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或一生中生长和繁殖的模式。生长:有两种含义,一种为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另一种为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数量与生物物质并不总是一起增加。发育:伴随生长过程中,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的个体,这个过程就叫发育。繁殖: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后代的现象。是生物形成新个体的所有方式的总称。扩散:指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

10、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的繁殖输出的总和叫繁殖成效。繁殖价值: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当前繁殖价值(当年生育力 M)和剩余繁殖价值(余生中繁殖的期望值 RRV)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称为亲本投资。分配原理:生活史中的各个生命环节(如,维持生命、生长和繁殖,乃至各种竞争),都要分享有限资源。如果增加某一生命环节的能量分配,就必然要以减少其他环节能量分配为代价,这就是Cody(1966) 的“分配原理”。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称为繁殖成本。 3生态对策(生活史

11、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种内关系: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自疏现象:同一种植物因密度引起的死亡。(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对资源的竞争

12、不仅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速度,也影响植株的存活率)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他感作用: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种间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

13、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生态位:E.P.Odum(1971)指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间,及其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他们在温度、湿度、土壤和其他生存条件的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即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存在和可占据的生态位。非存在生态位

14、: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不存在和不可占据的4生态位。生态位宽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协同进化: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寄生:指一个种寄居另一种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生物群落:为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

15、物群落。群落交错区:不同群落之间都存在过渡带。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群落最小面积:至少要求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他们通常是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建群种:优势层(指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种群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丰

16、富度: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数目,是研究群落首先应该了解的问题。多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d(密度)=N/S,N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S样地面积。相对密度:样地内某一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种个体数的百分比。密度比:某一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叫投影盖度简称盖度。基部盖度:植物基部覆盖面积称为基部盖度,草本植物的基部盖度以离地2.54(或3 )厘米处的草丛断面积计算,树种的基部盖度以某一树种的胸高(离地1.3米)断面积与样地内全部断面积之比来计算。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所有种盖度之和

17、的百分比。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的种的盖度比。频度:指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F(频度)=ni(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N(样本总数)100%相对频度:某一物种的频度与全部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频度比:某一物种的频度与频度最大的种的频度比。 5优势度: 表示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达方式:盖度体积重量; 盖度多度;重量盖度多度重要值:用重要值来表示每一个物种的相对重要性。也是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综合优势比(SDR):SDR2(两因素综合优势比):在密度比、盖度比、频度比、高度比和重量比这五项指标中任意两项求其平均值再乘以100%。层片: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

18、物的组合。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叶面积指数: 总叶面积(单面计算) LAI 单位土地面积季相:由于各种植物的物候进程不同,使群落在不同季节里表现出不同的外貌,这种某个季节里的外貌就是季相。季相演替:随季节更替而改变的群落外貌变化,称为季相演替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空间异质性:指生

19、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波动:限于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群落的演替:某一个特定地段上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取代的过程。群落的演化(进化):地质年代范围内研究群落的变化。演替系列:指从生物侵入开始直至顶极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裸地: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是植物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和场所。其生境特点有极端的环境条件或无有机质(很少),具移动性。原生裸地:从来没有植物生长过的地面,或生长有植物但被全部消灭,没有保留下原有植被的传播体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其上植物群落形成只能依靠外来植物的种子和植物的传播体。次生裸地:原来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在裸地

20、形成过程中,原来的植被破坏而不复存在,但由于植物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然存在或很少受到破坏,甚至残留有原有植被的种子或繁殖体,其上植物群落的形成,原有植物的种子和繁殖体很可能对群落的发育成长起一定作用。群落发生:植物群落的形成是从裸地上植物传播体传播、定居和争执到群落形成,是一个时间、空间上的动态过程,此过程称为群落发生 6原生演替:是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芜原(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进展演替:群落的演替显示着群落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到达中生

21、性顶极群落。这种沿着顺序阶段向着顶极群落的演替过程称之为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干扰因素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至倒退到裸地。演替顶级:演替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级前顶极:在一个气候区内,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会出现一些由于地形、土壤或人为等因素所决定的稳定群落。为了和气候顶极相区别,FEClements将

22、其统称为前顶极(preclimax),并在其下又划分了若干前顶极类型。亚顶极:达到气候顶极以前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演替阶段。偏途顶极:也称为分顶极或干扰顶极,是由一种强烈而频繁的干扰因素所引起的相对稳定的群落。先顶极(前顶极):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气候条件适宜而产生的较优越气候区的顶极。超顶极(后顶极):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气候条件差而产生的稳定群落。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23、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生态金字塔: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分别为生物量、能量和数量金字塔。摄取量(I):表示各生物所摄取的能量。同化量(A):动物消化道内被吸收的能量,即消费者吸收所采食的食物能;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日光能。呼吸量(R):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所消耗的全部能量。生产量(P):生物呼吸消耗后所净剩的同化能量值。 P= A- R生态效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常以百7分数表示。

24、同化效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组织生长效率(TGe)=NPn/An生态生长效率(EGe)= NPn/ In消费效率(Ce)=In+1/NPn利用效率(Ue)=An+1/NPn林得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仅是湖泊生态系统的一个近似值)。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它必然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负反馈: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正反馈:系统中

25、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生态阈值: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生产过程: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使植物的生物量(包括个体数量和生长)增加;消费者摄食植物已经制造好的有机物质(包括直接的取食植物和间接的取食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通过消化、吸收再合成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增加动物的生产量。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自养生物的生产过程,其提供的生产力为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s

26、econdary production):异养生物再生产过程,提供的生产力为次级生产力。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或合成有机物质的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g/m2.a或J/m2.a)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 :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NP+R初级生产力

27、(primary productivity):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速率称为生产率(productivity rate),或生产力(productivity)。(数量上=初级生产量)生物量(biomass):是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kg/m2)。以鲜重(fresh weight,FW)或干重(dry weight,DW)表示。现存量(standing crop):是指绿色植物净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及枯枝落叶掉落后8所剩下的存活部分。SC=GP-R-H-D =NP-H-D碎化: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

28、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异化: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的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如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进而成为矿物成分(如葡萄糖降为CO2和H2O)。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完全是物理过程。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异养生态系统:不依靠或基本不依靠太阳能的输入,而主要依靠其他生态系统所生产的有机物输入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这些循环的路径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二者, 同时也包含一些地

29、质与地理作用在内, 因此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库: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如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等。流通量: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的转移量。周转率( turn over rate):=流通率/ 库中营养物质总量周转时间( turn over time):=库中营养物质总量/流通率,即移动库中全部营养物质所需要的时间。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硝化作用:在通

30、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生物放大作用Bioaccumulation (食物链浓集效应):某些物质当它们沿食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又不容易被排泄,而是浓集在有机体的组织中,这一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出现生态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 热带雨林(Tropical forest)、亚热带常绿阔叶林(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温带落叶阔叶林(Temperate deciduous fo

31、rest)、寒温带北方针叶林(Taiga, coniferous forest)、苔原(Tundra),即纬度地带性(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有规律分布)。 9经度地带性:植被因水分状况而按经度呈带状依次更替;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向变化,即由沿海的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垂直地带性: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垂直带谱: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依次出现的植被带的具体顺序。热带雨林:指热带高温高湿地区那种茂密高耸而常绿的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指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条件下并以壳斗科、

32、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冬季落叶,夏季绿叶。分布在中纬度湿润地区。草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辽阔无林,在原始状态下常有各种善于奔跑或营洞穴生活的草食动物栖居其上。草原:是内陆干旱到半湿润气候条件的产物,由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在地球表面占据特定的生物气候地带。(根据其组成和地理分布可分为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草甸:喜湿润的中生草本植物组成,出现在河漫滩湿地和林间空地。荒漠:是地球上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小半灌木占优势的地上部分不能郁闭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

33、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是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及其活动空间的总称(地表以上23km、地表以下12km)问答题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答: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

34、、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25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答:生

35、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答: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

36、)、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答: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3)称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

37、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26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答:dNdt:rN(1-NK)=rN(K-NK)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答:(1)季节消长 (2)不规则波动 (3)周期性波动 (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5)种

38、群平衡 (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 (7)生态入侵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答: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答: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

39、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3)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的出生率。(4)实际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来表示。死亡率亦可区分为以下几种:(1)最低死亡率是指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测得的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活27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2)实际死亡率是在某特定条件下的死亡率,它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亦称生态死

40、亡率。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答:(1)偏利(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答: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答: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

41、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答: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答: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待分解者的质量,分

42、解者的生物种类和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三方面的组合决定分解过程每一阶段的速率。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1)生物量高; 28(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3)净生产量低;(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6)群落稳定性高。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那些?答: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环境的随机变化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答:1 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量 即P=AR ;按摄食量和扣除粪尿量估计同化量 即A=CFU2 利用种群个体生长和出生的资料来计算动物的净生产量。

43、3 净生产量=生物量变化+死亡损失动物集群的代价有那些?答:增加对食物的竞争对于捕食者增加显眼性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答: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在高度富养化的湖泊中蓝绿藻能成为优势浮游植物的原因?答:1 浮游动物和鱼类宁可吃其他藻类也不愿意以绿藻为食。2 很多蓝绿藻都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因此当氮短缺时它们就处于有利竞争地位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答:1 收获量测定法 2 氧气测定法 3二氧化碳测定法4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5 叶绿素测定法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过程的一般模式。

44、答: 29呼吸代谢 食物种群 动物得到的 动物未得到的 动物吃进的 动物未吃进的 被同化的 未同化的 净初级生产量 更高营养级取食 未被取食 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过程的一般模式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答:(1)水生植物有三类: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2)陆生植物有三类: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45、;(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答:(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答: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30环境的影响。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答: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

46、境)和社会环境3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答: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请回答协同进化所包含的内容?答:竞争与协同进化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答: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

47、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答: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答: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

48、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31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答: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简述光质的生态作用。答:(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区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2)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简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

49、期现象。答:太阳光在地球上一天完成一次昼夜交替,而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津。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答: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

50、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答: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答:自然界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

51、得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温周期现象。其主32要表在:(1)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2)植物的生长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答: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答: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

52、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答: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答: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

53、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答:土壤的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紧实的粘土和松散的沙土都不如壤土能有效的调节土壤水和保持良好的肥力状况。土壤结构可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等类型。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决定着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而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及其配合状况又对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答: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33土壤中的分布

54、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虽然含量少,但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影响很大,同时它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源泉。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简述土壤母质对生物的影响。答:母质是指最终能形成土壤的松散物质,这些松散物质来自于母岩的破碎和风化(残积母质)或外来输送物(运移母质)。土壤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质地深受母质的影响。基性岩母质多形成土层深厚的粘质土壤,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营养元素,呈碱性或中性反应。冲积物母质质地较好,营养丰富,土壤肥力水平高。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答: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

55、影响每个生物的生存,而且还把各个生物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决定着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生物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寄生作用、偏利作用、偏害作用、竞争作用、他感作用等方面。动物和动物之间,除了互相产生不利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之外,还有偏害、寄生、互利等相互作用方式。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除了植食作用以外,还表现有原始合作、偏利作用和互利共生作用等。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答: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

56、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1)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1)种类组成特征;(2)外貌和结构特征;(3)动态特征。或者具有一定的外貌 ;群落的物种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34答:(1)多度和密度;(2)频度;(3)盖度;(4)优势度;(5)重要值。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答:(1)水平结构:镶嵌性;复合性;群落交错区。(2)垂直结构(3)年龄结构生态位有哪些特征?答:(1)生态位的重叠;(2)生态位分离;(3)生态位宽度。简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答:(1)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