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自然资源问题第三节我国的自然资源态势(基本特点、面临的挑战)一、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1自然资源(土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矿产)总量大,类型齐全(表明中国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优势)2人均资源量少3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组合结构不匹配4资源质量不一(耕地质量、矿产资源)5. 资源潜力可观(矿产资源、资源节流)二、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1粮食安全 (人口增长耕地占用、水资源不足、化肥报酬递减率)2矿产资源短缺(人均占有量少、后备探明储量不足)3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退化、水域缩小和恶化)4人口负荷过重,资源承载力将达极限5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较大第四节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争
2、论(双方代表、代表作)第三节关于自然资源问题的争论一、争论双方代表 悲观派与乐观派1、悲观派( 1)代表:新马尔萨斯主义者( 2)代表作:增长的极限( 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为拥挤,污染会更加严重,更多资源将耗竭或退化;他们还认为由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将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骚乱;战争的威胁亦会增加。2、乐观派( 1)代表:丰饶论者( 2)代表作: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 3)观点: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将造成一个并不拥挤,污染较少,资源更富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健康,寿命更长,物质财富也更多。二、两者之分歧科学技术在资源战略中
3、的作用1、丰饶论的主要观点“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地球上有无限资源分析方法:历史(外推 )对比法2、新马尔萨斯主义者的观点持续地球 (sustainable earth)世界观;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科技进步在资源战略中的作用:第一,发现更多的资源替代品;第二,发现现有资源的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途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创造新的更为先进的助探方法,探寻到更多的现有资源的贮量,这就等于增加了资源的供应量。第四,发现更多的新资源。如何更清晰地认识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形势?(1) 自然资源的本质就是有限性。(2) 目前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的产生,其根源就在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4、3) 应综合看待自然资源的极限,即不仅要看到物质上的极限,还应看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极限。(4) 通过科技进步去发现、开发新的资源,是缓解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第四节自然资源对21 世纪世界经济及发展的影响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增长己不可避免地成为现实。二、资源大国仍将是21 世纪的经济大国,如果与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制度完善结合,它们还将成为经济强国。三、资源与环境问题可以逐步获得解决,前提是应当有各国严格的法规和科学的规划来保护,先进可行的技术装备来保障,公平合理的国际社会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和实施,而且各国都应当重视资源环境问题,开展合作与协调。四、经济全球化将成为重新配置
5、资源的关键渠道。五、科技进步将成为21 世纪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六、世界经济格局将有明显变化,三极鼎立的格局将完善和加强,亚洲太平洋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板块,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因亚太和欧盟的吸引和拉动进一步向东、西部沿海地区移动 ;欧盟的出路在于向东与俄罗斯、中东联结起来,向南将非洲纳入势力范围。第五节主要国家资源总体战略对策(我国资源战略)第五节主要国家资源总体战略对策一、美国1、全开放式的资源战略2、保护本国资源、进口国外资源二、日本1、 20 世纪 50 年代,立足于国内2、 20 世纪 80 年代,科技立国3、 21 世纪,海外投资立国三、马来西亚1、初级资源产品多样化2、初
6、级加工产品出口四、沙特阿拉伯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勘查、开发石油资源,以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典型国家资源战略的启示:1、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强;2、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资源战略;3、资源产品出口和经济结构要多样化。六、我国资源战略1、优化区域资源配置2、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4、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5、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第二章自然资源学的有关理论第一节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过剩含义)第一节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人口过剩 当代自然资源问题的直接原因资源问题 =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
7、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 )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人口消费过剩: 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二、其他因素1、人口的分布2、战争3、科学技术的某些发展4、经济、政治、道德伦理诸要素第二节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内容(自然资源学定义)第二节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一、自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与时空尺度1自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自然资源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中可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与能量
8、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二、自然资源学研究的时空尺度1、空间尺度: 要区分全球、区域、地方、地点等尺度。对不同的尺度要研究不同的论题。我国把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研究重点。2、时间尺度区分未来近、中、远期的不同任务(1 )近期规划目标主要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打破资源、 环境退化与发展受阻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实施可行的开发项目,起步措施还必须有政策保证;( 2 )中期规划则是从发展的可靠性着手,使当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步入良性循环;( 3 )远期规划着眼于前瞻性预测, 走向自然资源的可持
9、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有关的其他学科1环境科学2国土经济学3人类生态学第三节自然资源学的发展(发展阶段,山海经)第三节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一、关于人类史前时期的自然资源问题研究自然资源学的史前时期人类对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是局部的、微小的。积累了一些极为原始的经验,但根本谈不上记载,更不用说总结。二、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描述农业社会19 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世界古国: 有关于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等方面的记录,也产生了一些有关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朴素而深邃的思想。本阶段后期的一些哲学家、政治家、地理学家及博物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对这方面进行了记载和总结。我国: 在开发利
10、用自然资源并加以文字记载方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中山海经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矿物的记述。关于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在我国可以说最为丰富,历史也最长。三、自然资源的科学研究单项的自然资源研究学科,分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但它们都保持着各自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彼此很少交叉渗透,更谈不上合流了。但这些学科基础以及它们各自积累的科学资料和知识,为资源科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生态学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自然资源学的一个重要科学基础。我国:一是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为主组织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及自然区划与地理志的研究工作;二是以各个有关产业部门及其所属研究机构进行的单项资源
11、(如森林、作物品种、石油、金矿等 )的勘探与调查;三是高等院校为配合教学需要而进行的调查研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史无前例四、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在第一阶段,关注焦点大多集中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极限和质量的退化上,自然资源的基本问题倾向于限定在自然概念内。第二阶段的标志是,重新定义资源问题的核心,并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自然资源稀缺和环境变化转向与资源利用有关的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策方面的考察。第三阶段主要关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个问题的核心仍然是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施加的限制。自然资源学的理论体系也构建出了较独立、完整的框架。我国资源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五自然资源学展望1、信息
12、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将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和实际利用中;2、自然资源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将会深入和完善。(1 )全球变化研究(IGBP )(2 )全球变化的人类方面计划(IGDP )第四节自然资源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自然界、人类活动)第四节人的发展与资源演进(需求理论)第四节人的发展与资源演进一、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1、需求理论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第二,安全的需要;第三,社会的需要;第四,尊重感的需要;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2、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生理需要直接是一些物质要求;心理需要则间接与物质要求有关。人的需要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以个人需要为基
13、础,但是必须放在由个人组成的社会这个层次来考察。二、社会发展阶段与资源开发利用(一)狩猎 -采集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1、早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很小,而且是局部性的。2、后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是很小的(二)农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1、野生动植物的驯化:生计农业2、农业的发展:是随着兽力的使用和金属犁的发明而出现的;生计农业向真正农业的发展标志着父系统治盛行起来。3、农业资源开发的社会影响4、环境影响以农业为基础的城市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要大得多。(三)工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1、早期的工业社会英国的工业革命,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工业发展:提
14、供地(环境退化、资源耗损);消费地(烟尘、垃圾等污染严重)2、发达工业社会生产极大增长,从而使消费也极大地增长;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大大增加;合成材料出现人均能源消耗急剧上升3、环境影响使已存在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更趋尖锐,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三、指数增长与资源演进1指数增长的性质J 形曲线指数增长2自然资源概念演进的原因分析( 1 )人口增加,生产水平提高,自然资源需求增加;( 2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种类、数量、规模、范围上都不断前进;( 3 )价值的认识演变3、自然资源限制下的人类社会未来展望( 1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 )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 3 )高级狩猎 -采集社会
15、第五节人类在资源过程中的作用 (人类的优势地位与能动作用表现?人对资源系统的控制层次?各种获食模式对自然资源的适应策略?)第五节人类在资源过程中的作用一、人类的优势地位与能动作用1、人口数量:占绝对优势2、人类的适应能力:生理上、文化上的适应能力3、人类的意识和智力:反射性意识、主观能动性4、现代人类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食物短缺、控制疾病等。二、人类在资源过程中的联系与影响人类与环境的物质能量联系人对资源过程的影响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控制作用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控制作用:( 1 )某些天然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干扰最少控制已超载的动物种群数量;保护濒临灭绝物种;( 2 )水
16、资源一旦被储存,其利用就完全受人类控制( 3 )畜牧业和林业:控制程度逐渐加强( 4 )农业:受人类控制的程度很高( 5 )城市生态系统:受人类控制的程度最高三、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一)五种获食模式狩猎 -采集粗耕农业畜牧业精耕农业工业化(二)各种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策略共性1、对资源可得性的适应(数量)控制人口提高资源承载力(可得资源数量、质量;人群对资源的观念;社会组织、投入)2、对资源变动的适应3、对其他群体的适应(三)各种获食模式对自然资源策略1、精耕农业前:低能源消耗人口控制高度变通灵活的社会组织自然崇拜自给自足、互惠和平均主义2、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1
17、)精耕农业特征(2 )适应策略不断的投入高度有组织的社会资源私有化一个庞大、自足、少进取、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平均主义取向的资源分配3、工业社会(1 )工业化特征急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专业化生产社会组织更复杂财富更集中人口变迁(2 )适应策略农村人口城市化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人口稳定机制市场响应机制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文化、政策响应第三章自然资源和资源稀缺的性质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一、自然资源的概念1、定义: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2、自然资源
18、概念内涵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任何自然物之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自然物是否被看作自然资源,常常取决于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涉及到文化、 伦理和价值观。2、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恒定性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资源第二节自然资源的性质(基本属性)第二节自然资源的性质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1 稀缺性:数量上不足;未来人均资源消耗水平将会提高;大部
19、分为不可更新资源;空间分布上不平衡绝对稀缺:总需求总供给相对稀缺:总供给能满足总需求,但分布不均造成的局部稀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都将导致:资源危机!2、整体性自然资源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工艺条件具地域性4、多用性5、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演变不可更新资源不断被消耗、被勘探;可更新资源有日、季节、多年变化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增值性;报酬递减化6、社会性 :附加的人类劳动二、自然资源的性质(以人类利用为标准)1资源价值的相对意义自然资源的价值与知识的增加、技术的
20、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而随之变动。2储存性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的性质:最终可利用的数量存在一定的极限一类是“使用后就消耗掉的”:全部化石燃料另一类是可循环使用的:循环使用将耗费大量的化石燃料3、流动性资源的性质:当使用不超过其繁殖或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恒定性资源、临界性资源(可能被掠夺到灭绝的程度)第三节资源稀缺的本质(全球与地区,稍作了解)第三节资源稀缺的本质一、全球性资源稀缺本质矿产资源:探明量大于消费量不存在稀缺。流动性资源:目前没有极限全球生态圈正受到威胁提倡适当消费,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1、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 1 )资源的地理分布
21、是不平衡的;( 2 )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开发的历史不同,发达国家掠夺、剥削;发展中国家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要经济支柱,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 3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差异,造成人均资源消耗大不一样。2、地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短期的和局部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地缘政治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小。3、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 1 )在理想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稀缺是通过涨价来平抑需求、刺激供给而来克服的。由于经济原因即消费者缺乏有效的需求以调动各种投资去克服稀缺。( 2 )对贫困地区或国家而言,当市场上的资源产品与免费的天然可用之物竞争时,改善供应就更加困难
22、。( 3 )靠出口本国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问题引起的资源稀缺,其后果更严重。4、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 1 )自然环境中的某些要素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从而使人与环境的平衡受到威胁甚至破坏( 2 )旱、涝、虫、火等自然灾害也能造成严重的自然资源稀缺。( 3 )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造成资源基础生态系统功能上的整体退化;反过来,又削弱了自然资源的更新能力。第四章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第一节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各个定义)第四章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第一节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一、资源基础 (resource base)1、定义:估算某些特殊的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
23、是,用这些矿物的元素丰度或者说克拉克值 (即化学元素在单位地壳中的平均含量,g/t) 乘以地壳的总质量。2、前提假设:假设技术进步能使全部元素都在低到可接受的成本水平下开采。3、只是表明了理论上的最终极限,而不能在实际上用来预测未来资源的可得性。3、引出的概念( 1 )自然耗竭:已达到资源基础的最终自然极限( 2 )经济耗竭:因为开采成本增加到超过那部分资源之价值的程度二、探明储量1、定义: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2、用探明储量来预测资源寿命的假设条件:( 1 )地球勘探上不再有新的发现;( 2 )生产目标、产品价值、技术等方面不变3、影
24、响探明储量的因素( 1 )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 2 )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得性。( 3 )需求水平。(4 )开采成本(自然条件及区位;生产要素的费用和政府的税收政策等)。( 5 )资源产品的价格。( 6 )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 7 )生产者在有关构造中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使用此类采掘技术。三、条件储量1、定义: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2、探明储量与条件储量之间的分界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都不一样3、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都是已“查明”的,但它们被查明的确定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 1 )矿产密集地勘探,其可得性的估计仍有近20 的误差范围。(
25、 2)勘探密集度不足的矿藏,是部分通过勘探资料、部分通过地质学分析来“证明”各种储量。( 3 )那些矿藏位置已确定但仍未勘探的地方,从该区域内的地质条件中“推断”出来的。四、远景资源 (hypothetical resources)1、定义:远景资源是尚未查明的藏量,但可望将来在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的地区发现。2、估计方法:是根据过去生产的增长率和探明储量的增长率外推,或根据过去每钻进单位深度的发现率外推。3、外推的假设:影响过去发现率和生产率的所有变量继续起作用。五、理论资源 (speculative resources)1、定义:是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
26、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2、估计理论资源的方法:是根据已勘察地区过去的发现模式外推。假设目前尚未勘查的地区将会像那些条件类似的已开发地区一样,具有资源潜力并将带来利润收益。六、最终可采资源(ultimately recoverable resources)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第二节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各定义)第二节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未来流动性资源可得性的估计通常以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可生产有用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或潜力这个概念为基础。一、最大资源潜力(maximum resource potential)1、定义: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
27、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2、对各种流动性资源,最大资源潜力前景都很好。但是,真正的可得性取决于人类把理论潜力转换为实际能量的能力,取决于是否愿意担负代价和成本,包括对环境的影响。二、持续能力1、定义: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图 5-2 )2、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维持持续产量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它意味着须抑制当前的消费。三、吸收能力 (absorptive capacity)1、定义:或同化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2、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生态或美学变化的能力。3、任何环
28、境媒介的吸收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随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天然变化,也可以被人类改变。四、承载能力 (carrying capacity)1、定义: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 )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 )数量。 这个概念建立在一个设想的基础上,即应把资源利用限制在不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而使资源生产力得以长期维持的水平上。2、承载能力的概念是从畜牧业中引伸出来的。承载能力显然还受投入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生存承载能力:有足够的食物保证生存,但既不能保证所有个体的茁壮成长,也不能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境稍有变动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最适承载能力,即有充分的营养保证
29、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容限承载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密度方面的考虑,在容限能力水平上,地域限制迫使种群中的多余个体外迁,或对某些基本需要(如食物和繁殖机会)实行限制。第三节自然资源可持续的度量(了解)第五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第一节采矿活动的环境影响(熟悉采矿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与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恢复技术)教学目的:1. 掌握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2. 掌握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3. 掌握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影响难点:采矿活动、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影响第一节采矿活动的环境影响地下开采露天开采一、采矿活动对地形的影响1地下开采的影响地下开采常引起地
30、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塌陷,此外还有固体废物堆砌(矸石山)。地表塌陷的影响如何?地下开采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堆积在地表,侵占土地地面塌陷导致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是使塌陷区上的建筑物(包括房屋、管道、铁路、公路、桥梁等) 变形乃至破坏。当塌陷深度超过地下水位时,陆地变为沼泽、湖泊;大面积积水可对小气候产生影响;裂缝较多时,导致地表水干涸;有毒、有害气体会沿着裂缝逸出地表2露天开采的影响露天开采造成双重的土地破坏土地挖损形成岩石裸露的深坑,有些挖损地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大量的剥离物和废弃物(占用土地;造成大气、水体污染)干旱、半干旱区可加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二、采矿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1 )主要是引起土壤
31、侵蚀(雨水)冲刷侵蚀片流侵蚀细流侵蚀冲沟侵蚀土壤侵蚀的危害土地退化乃至荒漠化占据水库库容填充湖泊、池塘,堵塞水道沉积在具生长力土壤上破坏水生群落产生的混浊物减损了水的再生性,并且降低了可见度供消费的水质降低提高了水处理成本,破坏了水分配系统携带其他污染物,如杀虫剂、除草剂、重金属等;充当了细菌与病毒的载体。(2 )造成土壤污染、土壤酸化等1采矿活动对地表水的影响造成附近地表水体如河流、湖泊、沼泽的干涸,也可能会导致形成新的河流、湖泊、沼泽;破坏了河流侵蚀和堆积的动态平衡;采矿用水造成对河流的污染;2采矿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形成水位下降漏斗区,地表上层的土壤及岩石中的水分也会随之降低,从而影响植物
32、的生长。蓄水层的水质恶化对蓄水带补给区的影响四、采矿活动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使之发生次生异发演替采矿形成的各种污染物经由大气、水、土壤进入生物体内,导致生物死亡、病变等。五、采矿活动对人体健康和社区安全的影响1、直接危害(1) 某些采矿设施的突然事故造成人员伤亡。(2) 由地下采矿造成的塌陷和裂缝也会危及人身安全。(3) 由爆破造成的伤害。(4) 运输和提升事故。(5) 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会对人体产生两类不良的影响:一是听觉器官的损伤,二是对全身各系统特别是神经、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2、间接危害( 1 )大气污染尘肺矿渣、粉尘遮天蔽日,使日照量大为减少,紫外线的辐射也减弱,从而
33、影响儿童的发育。(2) 水污染一种是废弃物风化后形成的较细碎屑或尾矿本身被流水冲刷和搬运到某些地段而造成的污染;另一种情况是废弃物和尾矿在风化过程中形成某些可溶于水的有害化合物或重金属离子,经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搬运而造成的污染。六、采矿活动对景观美学的影响1对地形视觉的影响2对大气视觉的影响3对水景的影响4对生物视觉的影响5对建筑物视觉的影响七、采矿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导致了以之为基本部门的城镇的兴起、繁荣与衰落。许多国家已经把采矿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折算为经济效益考虑到采矿经济活动中去,通常是以向矿山企业收取排污费、征用土地补偿费等形式体现,这也是采矿对经济的影响之一。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一、矿山废弃地
34、生态重建所面临的主要生态学问题表土层破坏, 导致缺乏植物能够自然生根和伸展的介质、水分缺乏、 营养物质不足、毒性物质含量过高。存在限制植物生长的物质如重金属含量过高、pH 值太低或盐碱化等。缺乏必要的营养元素如有效磷浓度低、含氮量极低生物因素除了上述土壤条件变劣外,生物种类的减少或丧失给矿区废弃地恢复带来了更加不利的影响二、矿山废弃地的主要恢复技术覆盖土壤:但覆盖土壤的费用很高,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恢复的程度取决于投入的费用,在经济条件较好、生态环保意识较强的矿山较容易使用。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先锋植物必须是重金属忍耐种并施加肥料。添加物种:最先添加的物种往往是按照草本-
35、灌木 -木本植物的顺序进行的,其中豆科植物的添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的实践矿山废弃地复垦:关键是在正确评价废弃地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进而使生态系统实现自行恢复并达到良性循环。(煤矸石、垃圾、石灰)矿山废弃地重金属的植物修复:宽叶香蒲矿山废弃地的土壤肥力:蚯蚓和蚓粪矿山废弃地的植被演替:辅以人工措施加速植被的恢复进程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土壤荒漠化定义 ;土壤侵蚀的危害)人类活动引起的对土壤和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可使用的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一、食物生产和工业化用地挤占生态用地土地的表面积是一定的 一切自然系统和人
36、类环境所具有的三维空间。人类可居住的土地仅占地球土地表面积30。可耕地只是人类可居住地的一部分。我国耕地资源被破坏严重和耕地数量急剧减少。(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严格控制耕地减少)二、边际土地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速土地退化1、土壤侵蚀定义: 指在风或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整个过程。类型: 风蚀、水蚀风蚀动力: 风力成因:是在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在土质疏松和土层干燥的情况下,由风速达4 5m/s 的起沙风吹拂地面的结果。发生的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后果:不仅破坏土壤,而且出现具有吹蚀洼地,被吹运的土壤将在一定的地区重新沉降,掩埋河道、湖泊和农田,从而降低土壤肥力。例:“黑风暴事件 ”治理措施
37、:在风力侵蚀区,要依据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在沙漠边缘地区以草、灌为主,构筑防沙网障, 建设防风固沙林网;在草原区要以草定畜,加强围栏和人工草地建设,实行轮封轮牧,推广舍饲养羊,防治草原“三化 ”;在内陆河流域,要合理安排生态用水,恢复绿洲生态。而在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水蚀动力: 水发生的地区:土质松软、暴雨集中的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地区最为严重。发展过程:面蚀沟蚀土地的全部破坏后果: 土壤肥力 显著下降; 地面支离破碎,使耕地面积大大减少,给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困难。2、土地荒漠化含义:指由于植被破坏, 地面失去覆盖, 在干旱气候区强风作用下就地起沙的现象,是指由固定沙
38、丘变成半固定沙丘再变成流动沙丘的现象。发生的地区: 荒漠边缘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区。后果:地球上沙漠及荒漠化土地面积共4.5608 107km2 ,占地球上土地面积的35,威胁到全球15 的人口和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过程:一是风力作用下沙漠中沙丘的前移,造成沙漠边缘土地的丧失。二是由于强度土地利用破坏了原有的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类似沙漠的景观。3、灌溉与土壤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技术(不正确的灌溉)措施而发生的盐渍化。形成的自然条件: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低洼地区地下水位埋藏不深的地方。后果:植物、作物很难成活;使世界上大约30 个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第
39、三节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不利影响(熟悉)第四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不利影响 过量引用地表水导致河、湖干枯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有: 水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可利用的淡水量少;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管理不善,严重浪费;如塔里木河、罗布泊。有些湖泊引水排水不当,水质变咸;如博斯腾湖。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源枯竭地下漏斗的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咸水入侵。湖泊和泄洪区的消失扩大耕地面积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和容积减小洪水灾害增加,也削弱了其他功能。由于植被破坏和陡坡开垦加重了水土流失,也使湖泊淤塞。矿山排水损耗地下水资源采矿时遇到地下水涌入排水采矿疏干地下
40、水使地下水位降至一定深度以下周围地区地下水短缺不当的水利工程对区域水平衡的干扰如华北平原。春旱秋涝发展灌溉事业,又要排除洪涝50 年代后期,地表引水过程、“平原水库 ”、河网化, “水不出田 ”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碱化农业受损1963年大面积洪涝灾害大修排水工程泄洪地下水位下降,洪涝减轻,次生盐碱化消除随后几年少雨,干旱出现第四节人类活动对生物资源的干扰(了解)第五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物资源的干扰主要表现森林砍伐物种灭绝第六章 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很重要)第一节资源经济的基本问题(三生产要素、经济财货与自由财货、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观(绝对稀缺、相对稀缺、资源危机、
41、自然耗竭、经济耗竭)、传统经济制度、内部成本、外部成本、资源保护与环境改善的经济、政策途径)第一节资源经济的基本问题一、稀缺1、定义: 稀缺指的是在获得人们需要的所有产品、资源和劳务方面所存的局限性。2、稀缺的生产要素(1) 人力资源即劳动(2) 土地即自然资源(3) 资本3经济财货与自由财货自由财货 (freegoods):有少数财货在零点价格上的供给仍大于需求,这些财货就称作自由财货。经济财货 (economicgoods) :大部分商品和劳务是利用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以满足某种需要的,相对于零点价格上的需求而言其数量有限,因此这些商品和劳务需要有一个正值的价格,这类财货就称为经济财货,
42、4自然资源稀缺的经济学观(1) 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当对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这时造成的稀缺就是绝对稀缺。(2) 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当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需求,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稀缺,这称为相对稀缺。( 3 )资源危机: 无论是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 都会造成该种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和供应的短缺。( 4 )自然资源的自然耗竭: 当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越了资源基础的最终自然极限,就发生自然资源的自然耗竭。( 5 )自然资源的经济耗竭: 在自然耗竭远未出现时, 由于高质量的自然资源逐渐先被开采,余下较低质量的自然资源,其开采成本必然上升,当自然资源的开发成本超过其价值的时候,就发生了经济耗竭。4稀缺与价格的关系( 1 )在运作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当资源稀缺时,其价格将上涨。( 2 )垄断价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购房合同协议书参考
- 广告制作安装项目合同参考
- 房屋买卖委托合同书
- 《a心血管系统》课件
- 答谢会活动方案总结
- 生产组长培训
- 医药物流解决方案
- 年产xx汽车内饰件项目建议书
- 年产xxx鞋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 条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月光曲》-课件
- 公诉书格式范文(推荐十八篇)
- 椿林麻辣烫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老年人能力评定总表(含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与社会参与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老年综合征罹患情况)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件(57张)
- 旅行社团队确认书
- Python入门基础教程全套课件
-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实践心得
- 正大集团标准化养猪及“四良配套”技术介绍课件
-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课后练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