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地资源学(简答部分【4×10分】)考点范围重点章节第五章 土地资源调查;第六章 土地资源评价其它章节第七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第八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知识点地貌类型分类;土地类型空间;生产潜力评价;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资源评价部分;土地资源要素与属性;土地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划分依据;土地资源调查的方法、步骤、内容与成果;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步骤、内容;权重;可持续(利用)原理;可持续利用保护的方法;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基本农田保护的内容核心内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目的、涵义、意义、分类、依据、方法、步骤(工作程序)、内容、原则、成果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等。一、准备工作(一)组织专业队伍 (二)制定工作计划 (三)资料准备:收集、整理、分析调查地区各种专业图件与数字、文字资料、工作底图(包括地形图、遥感图件等)。(四)用品准备:常用的仪器设备和文具及生活用品。二、外业调绘)面积量算(包括飞地),必须在共同签署确认的边界图件上进行。(一)调绘前的准备工作1. 路线勘察;2. 制定工作分类系统;3. 室内预判。 (二)调绘阶段 程序:1.掌握调绘底图的比例尺;2.确定验证样区;3.选好站立点;4.确定调绘底图的方位;5.抓住特征地物;6.边调绘地类边检查;7.补测地物;8.调
3、绘整饰;9.填写作业手簿。 三、内业工作(一)转绘工作;(二)量算面积;(三)编图与图面整饰;(四)成果整理。四、检查验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一、目的1清查各种利用方式的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及其有关面积,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开发服务。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所提供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行政区界与权属界线等,可为建立土地统计、地籍管理及国家和各级的土地管理工作服务。3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为国家和区域的土地保护提供依据。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区域土地评价,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等工作的先行性工作。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1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特征2反映土地
4、利用的地域性3多层次系统性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基本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线;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线图;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总结。工作成果: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土地边界接合图表。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序(page 131图51)土地资源评价一、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目的下对土地的
5、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根据其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土地等级,并且阐明不同等级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二、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在于把评价结果运用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1.为土地税牧服务通过土地评价能科学地为制定土地税收标准提供基础的资料。2.为调整承包土地和征地补偿费提供依据征地补偿费的科学确定是以耕地质量评价为基础的。3.为土地交易服务土地评价为土地交易提供土地价格基础资料4.为估计土地经营好坏服务通过土地评价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土地经营后的产出进行分析5.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三、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土地评价的原则源于土地自身的质量特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性
6、、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差异性、土地各自然要素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相对变异性以及土地质量受土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综合影响等。1生产性原则即实用性原则。土地资源评价必须结合评价地区的土地利用实际,从土地利用现状出发,着眼于可能挖掘的土地生产潜力,以达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2综合性原则土地评价既要研究各要素的特征,又要全面而综合地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矛盾统一,因果关系和组合方式。3主导因素原则在土地评价中既要研究各因素的综合影响,更要注意其中对土地质量起主要限制作用的主导因素的突出作用。4针对性原则土地资源评价必须以一定的土地利用为前提,评定土地资源在某种用途下的生产能力大小或适宜性高低
7、。5比较性原则6相对稳定原则土地的质量等级只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动,在一定时间内应对土地评价的结果加以修正,如果变动较大,则应重新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工作,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四、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资源生产力的高低,但这个生产力又多是通过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间接表现出来的。1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即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2土地资源的适宜性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某项生产或作为某种用途所提供的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一般可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暂不适宜等几种3土地资源的限制
8、性又称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它是与适宜性相对而存在的,是限制土地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五、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按主要参评因素的性质分为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自然评价: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来评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或适宜性,经济因素可不考虑或只作为背景条件。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土地自然评价是土地经济评价的基础。(二)按评价目标和内容广度分为综合性土地评价和单项性土地评价综合性土地评价:亦可称之为多项土地评价,其中心的含义是指在土地评价中,同时评价或估计土地评价地区的土地资源对多种用途的适宜性情况,从而找出该地区的哪一区域对哪一用途最为适宜。
9、单项土地评价:相对于多项土地评价而言的,其核心就是土地资源评价过程中,只考虑一种土地利用。(三)按评价的精确程度分为定性土地评价和定量土地评价定性的土地评价:用定性术语去表示土地对一定的利用的适宜与否,其适宜性可分为几级,如最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或边界适宜。定量的土地评价:用量的指标去评定土地对一定用途的适宜与否。(四)按评价着眼的时间点分为现状土地评价和潜在土地评价现状土地评价:在土地评价中,评定土地对一定用途的适宜性或土地质量等级的高低时,所根据的是目前的土地特征;潜在土地评价:所依据的是可预见的未来土地改良后的土地特性,因此,土地的潜力评价是一种预测性土地评价。(五)按评价对象可分为
10、农用土地评价、非农用土地评价和改良土地评价(六)按评价目的和任务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定级的过程。土地适宜性评价:以不同质量的土地为对象,以特定用途对土地质量要求为标准,进行对照衡量,分等定级的过程。土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是一切土地评价的基础。六、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即土地资源评价对象,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最小单位。同一个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土地基本属性具有一致性,即土地自然属性、土地利用方式、生产水平和管理特点都是相同的,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最终由评价单元反映出来。评价单元的划分受调查
11、精度的制约。(一)以土壤图为基础以相应比例尺的土壤制图单元作为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大比例尺土地资源评价采用土系、土相作为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小比例尺采用土类、亚类、土族作为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其优点是能充分反映土壤在土地综合体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问题是在地表缺乏明显的界限,而且往往和自然地块、行政界限不一致。(二)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三)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按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本制图单元自然地块(地段)或耕作田块等划分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四)以地理网格为评价单元地理网格既可以经纬网格为基础,也可以坐标网格为基础。七、评价因素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确定选择评价因素要对当地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大量的分
12、析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取评价因素(一)常用的土地评价因素及因子有:1)气候因素:主要考虑水热因子。2)地质地貌因素:地貌类型、岩石成份、沉积物质形态特征、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或切割程度。3)土壤因素:主要考虑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及障碍层次、土壤水分、盐渍化情况、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等。4)地表水和地下水因素:地表水因素:地表水资源量,平水年、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储量,可给量及地域分布状况。地下水因素:地下水储量、可给情况、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等因子。5)植被因素:天然植被类型,有用植物的质量、数量和年生产量,覆盖度以及植被的保护和利用改造的条件。
13、6)社会经济因素: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区域人口数量、教育情况、风俗习惯。(二)评价因素选择的原则1)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是指在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影响土地生产力的第一位因素。2)差异性原则:评价因素在评价区域内要有明显的变异程度3)稳定性原则:注意因素的稳定性,尽量避免变化的因素。4)现实性原则:选取因素时应根据当地条件,尽量从现有资料中选取。土地经济评价(一) 土地经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1) 科学地确定土地的生产能力,为国家制订有关土地政策和法规提供依据2) 合理确定生产耗费和产品生产的关系,为拟定土地税收制定标准服务3) 全面揭示土地质量,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改
14、造提供依据4) 通过土地经济评价确定土地价值和价格5) 通过土地经济评价,可有效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二) 土地经济评价的一般步骤1.确定评价单元;2.明确评价对象;3.收集评价对象;4.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5.确定土地经济评价结果土地人口承载力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土地人口载力: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它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及意义目的:(1)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 (2)将这些估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
15、确定出有问题的地区(3)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的先决条件意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于土地、人口、食物与发展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进行土地人口载力研究,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和原则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一)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类土地资源的需要。(二
16、)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主要是针对作为生物生产所用的土地资源而言的,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能量转化率和产出水平。不仅能维持现有水平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投入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质量要有所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量也应不断增长(三)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使用后,土地资源利用者有一定的经济报酬才能促使投入更多的资金,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的利用不致于导致土地资源环境的恶化,具体是指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因子都必须控制在要求的指标之下并改善土地的环境质量状况。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则(一)生产性原则保证土地
17、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以提高其生产潜力。(二)稳定性原则减少生产风险程度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以保证土地生产的稳定性(三)保护性原则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四)可行性原则 即生产与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五)可承受性原则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第三世界国家必须首先考虑解决人民的温饱,在其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可持性发展,具体可表达为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
18、境功能,既满足人类经济生活及对环境的要求又不断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征。所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土地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土地的属性一、土地的资源属性(一)整体性 土地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 (二)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即可以生产出人类某种需要的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这是土地的本质特征之一。土地生产力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
19、的克服、改造能力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三)面积的有限性 (四)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绝对位置(经纬度)的固定性。 (2)相对位置(距离)的固定性。(3)每一块土地所处的环境及其物质构成,一般来讲,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基本上也是固定的。(五)时间变化性(六)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土地对于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土地的再生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土地的再生性就会丧失,土地资源即被
20、破坏。 (七)多用途性 既是农业生产资料,又是人类活动空间;既可作为农用,又可作为城建、交通、国防、旅游等非农业利用。二、土地的资产属性1供给的稀缺性 指在某一地区、某种用途的地产供不应求,形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造成供求上不同程度的矛盾。地产供应的稀缺性也与土地总量有限密切联系。 2位置的固定性地产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地产是不动产,它不能随着土地产权的流动而改变其实体的空间位置。 3个体的异质性由于形成地产的区位、地理、土壤、地质等不同,从而体现为地产的质量差异、用途差异、经济价值差异。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由于土地经营者对土地的投资、土地周围设施的改善、土地用途的改变和土地需求量的增加,
21、土地随着人类劳动的连续投入而不断发挥它的性能。它还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其自然增值。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1)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2)一方面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另一方面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 6流通的特殊性地产的交易实际上是地产产权的交易。地产流通的另一特殊性表现为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三、土地的生态属性 1支撑功能2养育功能 3净化功能四、土地的工程属性 土地的工程特性主要由地基承载力、地下水、地形、水文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 土地工程特性的优劣直接决定作为建筑地段的适宜性及限制性,同时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投资费用。五、
22、土地的社会属性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占有过程,一方面形成了人与土地的关系;另一方面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土地就构成了社会生产力的物质要素。由于对它的占有而影响国计民生,所以对土地的资产所有制的形式就成为决定了社会制度的基础。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土地社会属性最本质的内容是土地所有制性质。六、土地的权籍属性土地的数量、质量、权籍构成土地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权籍属性包括地权和地籍。地权即土地权属,主要指土地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可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土地使用权:按法律规定,对一定土
23、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地籍即土地的户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地籍的核心是权属,是调处土地争执、恢复界址、确认地权的依据。土地分类(一) 土地分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土地分类与土地分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前提。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土地分类则是对土地的横向类群归并(即同一等级内) (二) 土地分类原则、步骤和方法1.土地分类的原则1)选择土地分异特性的原则: 分异特性必须是对土地分类目的有重要作用的性状。分异特性应具有尽可能多的协变特性。分异特性必须是土地
24、对象本身的性状。分异特性必须是易于观测或获取的土地属性。2)应用土地分异特性进行土地分类应遵循的原则: “分类等级完整性原则”。不同大区域的同一等级土地分类需要不同的分异特性。土地群体中同一分类等级的所有类别应使用相同的分异特性划分。分异特性逐级累积的原则。 分异特性的重要性应与概括水平相当。分异特性的间隔应保证类别的均一性。分异特性的定量化。2. 土地分类的步骤与方法(1)确定分类的对象 (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 分类的依据和指标要力求能客观反映研究区的土地分异规律。在土地组成要素中,气候中的水热条件以及植被、土壤和水文等明显地体现地带性分异规律。(3)土地分类的方法 1)发生法。以形成
25、土地的环境因素为依据把土地划分成各个单位并对之分类。发生法特别强调研究发生和形成过程并以此作为演艺推理的依据,得到一个自上而下分解的等级系统。一般说来,发生法适合于自然区划研究。(模糊)2)景观法。通过土地的空间形态识别来进行土地类型划分的途径,是目前土地分类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景观法的特点:一是综合性,二是注意形态特征。(清楚;主观随意性)顺序法 按种、属、科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优点是系统性和逻辑性强,缺点是主观性较强,工作量太大。两列指标网格法 主要用于土地点(或相)的分类,有时也用于土地单元(或限区)的分类。路线考察法 在研究区范围内选定几条代表性考察路线,进行实地考察。缺点是
26、不够精确。3)参数法 建立在对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坡度、水文网密度等分类指标的数量化或等级化基础上。比较客观,量测的参数愈多,客观性愈强。定量,便于作数量比较,适于作计算机处理。抽样调查量极大,在大面积土地调查中还不适用。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地的按其位置、条件的不同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现象,称为地域分异。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叫地域分异规律或空间变异性。包括两种类型: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土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形式: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一、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
27、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决定于地球的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的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苔原带、针叶林带、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二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土地类型大致沿经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由于大陆的大区域内各地区距离海洋远近的不同,使气候土壤植被等土地组成要素产生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三、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随山体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土地类型也呈有规律的变化更替。土地开发一、土地开发的概念狭义: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是把土地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广义: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也包括
28、对业已利用的土地进行追加投资和劳动集约利用。土地开发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一是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土地开发: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二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1.宜农荒地的开发2.闲散地开发3.农业低利用率土地开发4.沿海滩涂开发5.城市新区的开发6.城市土地的再开发三、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一)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农用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开发成林地、园地、耕地、牧草地等农用土地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生物量也相应增多,改良土地中的障碍因子,但不合理的开发利
29、用会导致向低稳定性生态系统发展,破坏生态平衡。2建设用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农业土壤向非生产性用地转移的力度与规模,导致大面积土壤改变了地表自然的状况,地表永久密闭,自然的绿地面积急剧下降,自然的生态系统基本不复存在,使其彻底失去起生产力和生产功能(2)城市化将彻底改变地表径流特征以及地表水的质量,从而影响地区水环境以及区域水生生态系统(3)城市化还将导致自然资源的大量耗竭、能源的集中消费及污染物的集中释放(4)城市化将导致对农业与生物产品的集中消费,产生以城市为中心营养富集现象(5)城市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农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从而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以及土壤质量演变的方向。(6)城市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区域性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土地开发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土地与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土地开发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的组成方式。 四、土地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4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1)以提高效益为中心,速度与效益相结合(2)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协调(3)处理好建设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5间接测量类实验课件
- 电机与电气控制实训课程教案
- Photoshop创意合成实例教案
- 《鲤鱼风筝》教案
- 中小学教务管理聘用协议书
- 幼儿园体弱儿关怀计划
- 教育培训中心箱涵施工合同
- 临时销售电脑租赁合同范本
- 超市卖场租赁续约协议
- 矿产资源勘查单位聘用合同模板
- 2024年巴黎奥运会
- MOOC 创业基础-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现代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894 1985)
- 典型草原割草场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内蒙古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方案 - 阿坝州羌族
- 转体梁施工技术总结(宝兰-陈明涛)
- 精细化工——洗涤剂的合成PPT课件
- 最新Tcpdump格式文件分析
- 大国工匠精神演讲稿
- 出口退税风险点
- ZL10装载机的使用说明书(共27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