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_第1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学设计海门中学 吴永平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三个递进的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制约作用。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须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本节课以案例教学的方法,选择地形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分布的影

2、响,这种影响必须通过实际案例说明,而不是做纯理论上的阐述。二、设计思想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运用观察发现思考探索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理论依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设计特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如: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设计,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从直观到让学生动脑、动口,真正“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最好的教学资料教材。对于教材所提供的“活动”,笔者精心设计问题,在这些问

3、题的层层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如:“高原上的水乡古城丽江”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笔者通过一些现实案例,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如:通过南通地区聚落和交通、丽江地区的聚落和交通,引出“等高线”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人地关系”的教育。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的同时,还扩展了人类如何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展开活动,从而趋利避害,造福人类,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人地关系。三、教材分析本节课以阅读和活动材料组织在一

4、起,阐述地形对聚落和交通分布的影响,但是材料过多,且有些材料之间缺乏显著的联系性。本着用教材,不是教教材的原则,大胆舍去部分阅读材料,选取丽江古城、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和兰州为主要材料,补充部分材料,如汶川灾区部分重建区域又遭泥石流破坏、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材料,作为探究题说明人类如何合理利用有利地形开展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完整理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学以致用,因地制宜,造福人类。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炼并加以运用。四、学情分析 江苏省白蒲中学的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少数来自城市,活动的范围仅限于本地区,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聚落和交通方面的实践知识有限,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较宽

5、,因此,决定以本地区即乡土地理实际情况作为情景引入、探究,以长江为线,一头是南通,一头是丽江,以旅游的方式展开话题,聚落作为观赏要素,展开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旅游也是学生未来的重要生活方式,再次体现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学习过地形、聚落、交通的相关知识,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中学生处于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辩证思维迅速发展。形成了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高中生基本上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的辩证关系,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6、也可以适当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 2、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1)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方式,目前,许多学生都有外出旅游的经历,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拓宽了视野。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到的聚落和交通景观,运用地理基本理论解释现实中看到的景象,而且如何做到因地制宜,趋利避害。(2)学生可能不能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从多角度去解释影响聚落和交通分布的因素。(3)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以PPT方式呈现旧知,唤醒学生的原有知识。五、教学目标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在探讨地形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的活动中,能运用

7、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方面自己的一两个观点。举例说明地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六、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形对聚落形态、规模等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七、课前准备 用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图文、影像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教法】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地理素养、思维能力和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多媒体呈现与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创设问题情

8、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导学设疑】 导入:现代旅游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其中聚落景观是一种重要旅游资源,如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水乡周庄、安徽西递宏村。 学生活动:自由回答曾旅游过的地区,导出聚落景观 老师朗诵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今天,让我带领大家从家乡南通出发,然后达到丽江古城。 1、如若有网络连接,通过google地球搜索,立体展示南通地区聚落、交通状况,激发学生兴趣,然后以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南通的城市形态和交通布局形态分别是什么?(不要求立即回答)带着问题,再来看看丽江古城的形态和交通形态。2

9、、若网络不通,展示南通城的聚落景观图和丽江古城的景观图 【教学流程】【学习活动一:案例观察】不同地形条件下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有哪些不同?1.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独立完成阅读教材P88页正文,完成下列空格(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学会阅读)(1)聚落是指人类从事_和_活动而聚居的场所,不仅包括_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_。(生产、生活、房屋建筑、其他设施)(2)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_和_两大类型。(乡村、聚落)(3)从聚落形成的先后顺序,先形成_聚落,后形成_聚落。(乡村、聚落)2. 合作学习比较南通市和丽江市聚落和交通分布的差异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完成下列问题和表1 学生活动:安排

10、学生上黑板观察、讲解,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目的: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表述能力)学习任务1:说出南通市和丽江市聚落分布的差异(提示:分布的密度、形态和布局特点) 南通市:分布密集(集中)、呈团块状(团聚状)和棋盘式 丽江市:分布稀疏(分散)、呈条带状学习任务2:说出南通市和丽江市交通分布的差异(提示:形态和布局特点)南通市:分布密集,呈网络状丽江市:分布稀疏,沿河谷走向,呈带状(或线状);沿等高线走向,呈“之”字形。学习任务3:分析探究南通市和丽江市聚落和交通分布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平原地区,因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聚落和交通分布受限制因素少,因此,聚落呈团块

11、状(团聚状),规模大;交通建设难度小,呈网络状布局;而山区地区,地形崎岖,起伏较大,耕地面积狭小、分散,故聚落分散,交通分布受限制因素多,建设难度大,往往沿河分布,呈线状(条带状);坡陡的地方,为减缓道路坡度,沿等高线呈“之” 字形。学习任务4:拓展探究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丽江市为何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还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丽江古城纬度低,且西面和北面的山地是抵御秋冬西北风的天然屏障,导致其冬无严寒;古城坐落在云贵高原上,地势较高,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又使得其夏无酷暑。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除利用了上述所说到的地形条件外,还利用了丽江坝子平坦而且东、南两面开阔的地形

12、,以及河流流贯其中的有利条件。尝试归纳表1 不同地形区的聚落和交通地形聚落交通规模人口分布密度空间形态分布密度空间形态平原地区 较大较多密集(集中)团聚型、棋盘式密集网络状丘陵山区较小较少稀疏(分散)带状稀疏带状或“之”字形 【学习活动二】案例研究地形对聚落和交通分布的影响有哪些影响?(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具体区域,地形是如何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产生深刻影响)案例1:塔里木盆地的绿洲阅读教材P90页图文材料,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学习任务1:说出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的地理位置,并分析绿洲与聚落的关系(城镇分布于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学习任务2:说出聚落分布的形态特点,并探究聚落这样分布的

13、原因(点状。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冰雪融水下渗,在盆地边缘形成一个个绿洲,聚落一般就布局在山前冲积扇和洪积扇的中下部,因为这些地方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所以适合人们居住,农牧业生产发达。)学习任务3:据图说出交通线路分布的位置和形态特点(盆地边缘,环状分布)尝试归纳 表2 塔里木盆地聚落和交通分布位置形态特点原因聚落盆地边缘,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点状地形相对平坦,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交通盆地边缘环状案例2:四川省聚落和交通分布阅读教材P92页图文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归纳表述能力)学习任务1:简要说明四川省东部和西部地区聚落和交通线路

14、分布差异 东部四川盆地:聚落密集,呈团聚型(团块状),交通线路密集,呈网状 西部川西高原:聚落分散,交通线路稀疏,呈条带状(或线状)学习任务2:从地形角度分析,四川省东西部地区聚落和交通分布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东部地区为四川盆地,海拔低,地形相对平坦,自然条件优越,聚落分布密集,呈团块状(团聚型),交通建设受地形因素限制少,主要考虑将城镇连接起来,分布密集,成网络状;西部川西高原地区,地势高峻,起伏较大,自然条件恶劣,聚落稀疏,分散;交通建设受地形因素限制大,往往沿河谷走向呈条带状或线状,坡陡地区沿等高线呈“之” 字形)尝试归纳 表3 四川省聚落和交通分布地形区聚落交通原因分布形态分布形态东

15、部四川盆地密集团聚型密集网状东部地区地形相对平坦,聚落和交通建设受限制因素少,西部地形复杂,起伏大,聚落和交通建设受限制因素多西部川西高原分散带状稀疏带状【学习活动三】案例拓展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是受哪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材料1:苏通大桥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车,是世界位居第二大跨径的斜拉桥,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 工程总投资约64.5亿元。苏通大桥建成后,南通到上海的出行时间由2.18小时缩短到1.38小时,这对推动南通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融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由于交通便利,改善了投资环境,开发区内一个个工业小区、居民小区发展迅速,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材料2: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赋

16、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什么他有这样的感慨?现在出入四川盆地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选择,而且,随着高速公路、高铁技术发展,路途所花费时间越来越少,如今“蜀道不再难”,又是为什么?(在历史上,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自然条件中的地形因素往往成为影响人类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地形十分封闭,导致当时的人们出行十分不便,因而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人们可以修建隧道、桥梁穿越高山和峡谷。因而,出入川渝地区的交通线路较多,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如今“蜀道不再难”了)阅读上述材料及以上

17、学习过程,分析影响聚落和交通分布的因素,除地形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因素:自然因素 : 地形、气候、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资源、交通、宗教、科技等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自然因素 : 地形、地质、气候、水文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资源、聚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学习活动四】课堂反馈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读下图回答12题。1、图示的地表形态中,容易形成聚落的是( ) A B C D 2、该地形区适宜布局聚落的因素主要是( ) A光照和降水 B 热量和水源 C 水源和地形 D 植被和地形 答案 1 B 2 C解析:1、在聚落形成过程中,地表形态影响着聚落的类型、分布、规

18、模和发展,如干旱地区的山前洪积扇有利于聚落的发育。2、山前冲积扇或洪积扇中下部由于水源条件好,加上地形相对平坦,有利于人们居住生活,从而形成聚落。 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回答34题。3、关于塔里木盆地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盆地中央,地形平坦开阔 B呈团聚状大规模分布于盆地边缘 C呈带状,沿交通线路密集分布 D呈点状,分布于盆地边缘绿洲4、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点状分布 D环状分布答案:3 D 4 D解析:3、塔里木盆地边缘,山前洪积扇、冲积扇中下部由于高山冰雪融水下渗,水源条件好,形成一个个绿洲,适宜人们居住,发展成为聚落。4、盆地边缘地形相对平坦,加上有水源,交通基本沿盆地边缘布局走向,呈环状分布。 5、右图是2009年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这条曲折“摇摆”在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公路被称作“二十四道拐”。山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主要是因为A公路运输速度快 B公路建造难度较小C公路运输量较大 D公路运输价格低答案:B 山区地形复杂,起伏大,难度大,交通建设造价高,一般选择公路作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难度相对小,造价低。6、阅读下图,分析回答 甲、乙两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