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隋唐五代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1页
13 隋唐五代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2页
13 隋唐五代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3页
13 隋唐五代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4页
13 隋唐五代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善舞红袖传飞鸿 莫言深闺空寂寞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袁行霈 主编主编第一节 隋代文学第二节 初唐诗坛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一、统一国家的建立一、统一国家的建立 北周大定元年(581), 相国隋王杨坚受周禅即帝位, 改元开皇, 国号隋,是为隋文帝。开皇九年(589), 隋师渡江入建康, 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投降, 陈亡。中国经历了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 至此重新统一。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 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 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 后者把南

2、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由于南朝的文学比较发达, 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方面, 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作品。 朔方烽火照甘泉, 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 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 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 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 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 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 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 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 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 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 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 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 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 将军何处觅功名? 汉虏未和亲, 忧国不

3、忧身。握手河梁上, 穷涯北海滨。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历览多旧迹, 风日惨愁人。荒塞空千里, 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 草衰恒不春。交河明月夜, 阴山苦雾辰。雁飞南入汉, 水流西咽秦。风霜久行役, 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 空飞胡骑尘。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 诗风也发生了变化。在隋文帝时代, 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 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但到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 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 隋代文学就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 终隋一朝, 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 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暮江平不动, 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

4、 潮水带星来。 至于隋代的散文, 处于骈体已很难发展而散体未能振起的阶段。隋初有李谔的上隋高帝革文华书, 反对追求骈偶的文华藻饰, 提倡复古。隋文帝听其言, 企图用政治力量来改革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 但收效甚微。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 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主掌贞观诗坛的, 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北方文人以关陇士人为主, 入唐后多为史臣。他们的文学主张,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说影响较大, 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 但没有因此而否定诗的声辞之美, 从而为唐诗在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

5、了馀地。 江左宫商发越, 贵于清绮, 河朔词义贞刚, 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 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 简兹累句, 各去所短, 合其两长, 则文质斌斌, 尽善尽美矣。 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 来表现新朝的恢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这是初唐诗人面临的难题, 也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初唐的诗歌创作, 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 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 刚健质朴; 而贞观诗风的新变, 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 与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在贞观诗坛的后期, 介于贞观

6、、龙朔之间, 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 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 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旧唐书本传说: 上官仪“工于五言诗, 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 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 时人谓为上官体”。 上官体的“绮错婉媚”, 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对” “八对” 之说, 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 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 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在他的作品里, 有不少通过精妙对法来写景传神的佳句。 缘情体物, 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 韵度飘扬, 有天然媚美之致, 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

7、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初唐的一般士人中, 王绩(589644) 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他是隋朝大儒王通的弟弟, 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心念仕途, 却又自知难以显达, 故归隐山林田园, 以琴酒诗歌自娱。他的诗歌创作, 是其冷眼旁观世事时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 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 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 是被称为“ 初唐四杰” 的王勃( 650676 )、杨炯( 650694 )、卢照邻(634? 683) 和骆宾王(623684?)。 “四杰” 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 卢、骆生年较早, 其年辈

8、比王、杨为长。四人创作个性不同, 所长亦异, 其中卢、骆长于歌行, 王、杨长于五律。他们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视很高的诗人, 官小而才大, 名高而位卑, 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四杰” 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 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 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 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 反对纤巧绮靡, 提倡刚健骨气。“四杰” 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 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 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 枯木横槎卧古田。昔日含红复含紫, 常时留雾亦留烟。春景春风花似雪, 香车玉舆恒阗咽。若个游人不竞攀,

9、若个娼家不来折! 娼家宝袜蛟龙帔, 公子银鞍千万骑。黄莺一一向花娇, 青鸟双双将子戏。千尺长条百尺枝, 月桂星榆相蔽亏。珊瑚叶上鸳鸯鸟, 凤凰巢里雏鹓儿。巢倾枝折凤归去, 条枯叶落任风吹。一朝憔悴无人问, 万古摧残君讵知? 古来荣利若浮云, 人生倚伏信难分。始见田窦相移夺, 俄闻卫霍有功勋。未厌金陵气, 先开石椁文。朱门无复张公子, 灞亭谁畏李将军。相顾百龄皆有待, 居然万化咸应改。桂枝芳气已销亡, 柏梁高宴今何在? 春去春来苦自驰, 争名争利徒尔为。已矣哉, 归去来。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三冬自矜诚足用, 十年不调几邅回。汲黯薪逾积, 孙弘阁未开。谁惜长沙傅, 独负洛阳才! 七言歌

10、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 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的体式, 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 骈赋中间的蝉联句式, 往往能使全篇的气势为之一振。所以“四杰” 里的卢、骆、王等人往往用它来铺写和抒情, 夹以议论, 句式参差错落, 工丽整练中显出流宕和气势。这是一种更适合于表现他们所追求的刚健骨气的抒情载体, 不仅实现了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的转变, 而且出现了壮大的气势和力量。 相对于歌行体而言, 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 因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谐调, 常表现出一种感情的相对稳定。但是, “四杰” 所写的五言律, 尤其是王

11、勃和杨炯的五律, 也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的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四杰” 的送别诗, 于伤别之外, 尚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 使诗的格调变得壮大起来。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五言律在宫廷诗人手里多用于唱和和咏物, 而到了王、杨时代, 创作题材已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四杰” 诗风亦属“当时体”, 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

12、 讲究对偶声律, 追求辞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 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唐高宗、武后时期, 以主文词为特点的进士科的勃兴, 为一般士人中有文才者的升迁创造了条件。与“四杰” 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 如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 都是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作家。他们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台阁体” 诗,虽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人的作品无太大差别, 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 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四人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杜审言现存的28 首五言律,他在五律方面的成就已超过了杨炯, 使五言

13、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他们的生年晚于李峤和杜审言, 因文才受到赏识而选入朝中做官, 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置身宫禁而优游卒岁的馆阁生活, 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和咏物、赠别, 点缀升平, 标榜风雅, 难免有词藻文饰、内容贫乏之弊。因他们有较为充裕的时间琢磨诗艺, 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 回忌声病, 约句准篇。一联之中,轻重悉异, 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黏, 并把这种黏对规律贯穿全篇, 从而使一首诗的联与联之间平

14、仄相关, 通篇声律和谐。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 “唐兴, 官学大振, 历世之文, 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 研练精切, 稳顺声势, 谓之为律诗。” 这是最早有关“律诗” 定名的记载, 故沈、宋之称, 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以遵守黏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 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 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 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 杜、李、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黏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 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度岭

15、方辞国, 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 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 不敢恨长沙。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天长地阔岭头分, 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 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 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 何时重谒圣明君。一、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一、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得与失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他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 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 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进庶族士人

16、, 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 即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 首感遇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 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 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从“四杰” 开始的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情调, 在陈子昂的这类兴寄之作里更显激越, 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 本为贵公子, 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 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 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 磨

17、灭成尘埃。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 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 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一种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提倡风骨和兴寄, 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子昂较早地在创作中体认到了这一点, 并有十分明确的理论表述。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 晋宋莫传, 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 彩丽竞繁, 而兴寄都绝, 每以永叹。思古人, 常恐逶迤颓靡, 风雅不作, 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 见明公咏孤桐篇, 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 发

18、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 复睹于兹; 可使建安作者, 相视而笑。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 他对风骨的追求, 他提出的诗美理想, 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 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一、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一、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经过九十馀年的发展, 初唐诗歌在题材范围的扩大、体物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善和风骨的形成等诸多方面, 已为唐诗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 在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 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 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由于史传无确载, 其生平事迹不详, 只知他是扬州人, 做过兖州兵曹, 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 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仅存两首, 但一篇春江花月夜, 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