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导读问题纲要答案14章全_第1页
乡土中国导读问题纲要答案14章全_第2页
乡土中国导读问题纲要答案14章全_第3页
乡土中国导读问题纲要答案14章全_第4页
乡土中国导读问题纲要答案14章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乡土中国导读问题纲要完成时间:每章45分钟班级:姓名:座号:第一章一一第三章一、重要概念梳理(请阅读后将你对本概念的解释写在词条后面)1 .礼俗社会(有机的团结):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2 .法理社会(机械的团结):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3 .熟悉: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陶炼亲密的感觉。4 .学: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5 .习:多方面、经常的陶炼。6 .特殊语言: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声音象征体系。(亲密社群还有表情、动作等其他象征体系)7 .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8 .记:当前为了将来而用,加以认取。9 .忆:为了当前

2、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二、问题纲要(每章阅读2遍后,请在阅读札记中抄写并逐题做回答)第一章乡土本色1 .费孝通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泥土对靠种地谋生的人而言是宝贵的?例一:在内蒙和西伯利亚这样并不最适宜耕种的地方,中国人都会试着锄地播种。例二:乡下人对土地公的信仰。例三:“我”的奶妈怕我在国外水土不服,让我带上家乡灶上的泥土,不适时煮汤。2 .靠种地谋生的人重视泥土,因此产生了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乡村人口附着在土地上,不太变动,世代定居是常态。3 .乡土社会人和人在空间上的排列特点是:孤立和隔膜。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作者描绘美国乡下的特点与中国进行对比。4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有哪些?小农经营,

3、聚在一起,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太远,因此形成聚村而居。需要水利,因此有合作需要,住在一起比较方便,形成聚村而居。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因此聚村而居。土地平等继承,兄弟继承祖上遗业,人口在一地一代一代积累,形成聚村而居。5 .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彼此熟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乡村人口附着在土地上,变动少,在漫长的时间中有多方面、经常的接触。6 .作者为什么谈到孔子在论语中对孝”的理解?为了证明乡土社会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是靠“摸熟”对方的性格,而非契约规定。第二章文字下乡1 .本章作者的结论是:文字和语言在传情达意上有局限,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4、2 .为什么费孝通反对说乡下人愚”?乡下人的“愚”是对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足,而不是智力不行。乡下人不识字是没机会学习,而不是学习的能力不足。乡村社会居久不变而熟悉,人与人都是直接接触,不需要文字传情达意,因此乡下人不太有识字的需求。因此,他反对说乡下人“愚”。3 .为何乡土社会里不太用到文字?因为乡土社会中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天天见面,直接说话,通过声音、表情交流最为方便、准确。而文字脱离了当时当地的情境,传情达意不完全。因此,乡土社会不太用到文字。4 .特殊语言比起语言和文字,其优点与局限性在哪里?优点: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摆脱语言的束缚。局限:它依赖“亲密社群”这个前提,如果是不够

5、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无法使用“特殊5 .作者最后对提倡文字下乡的人提出了哪些建议?认清乡下人的文盲并不因为他们“愚”;了解乡土社会的本质、文字语言的局限性,从而理解乡下人为何文盲。认识到文字下乡不是单纯的开几个乡村学校或使乡下人多认识几个字。第三章再论文下乡1 .时间上阻隔有哪几种?2种。一种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2 .人类靠哪种能力打破个人今昔之隔?人类靠记忆,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种记忆是对词语、概念的学习,从而传递“过去”的办法,以此应对“当前”的生活。3 .人的记忆与小白鼠的记忆有何不同?从这样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何为文化?小白鼠的记忆只是简单的生理反应,每只老鼠都只

6、能自己从“试错”中得到个别经验。但人的记忆依靠词语、概念等抽象能力能够互相传递经验,学习社会共同累积下来的经验。所谓文化,就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4 .文化的意义与作用有哪些?文化中有个人累积的经验,有社会共同累积的经验。使过去(历史)成为个人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文化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打破社会的世代之隔,使人类社会生活不断发展、进步。5 .第二章作者从空间阻隔的角度说明乡十社会不需要文字,本章作者从时间阻隔角度说明同一结论。(乡土社会个别的经验即是世代的经验)四.差序格局一.重要概念1 .团体格局:若干人组成有界限明晰的,规定等级的团体关系。2 .亲属关系:根

7、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3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形成同心圆,越推越远,越推越薄,富于伸缩,界限模糊的格局。4 .人伦:人在差序格局中的差等次序。二、问题纲要本章结论:乡土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1 .乡村工作者认为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但费孝通指出,这并非乡下人独有的弊端,而是跟我们群与己,人与我的界线划分不像西洋那样分明有关系。2 .费孝通举了哪些例子说明私并非乡下人的专利,城里人也同样有这毛病?苏州城里的水道,各家都在里面洗衣洗菜。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

8、都很脏。3 .费孝通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说明西洋社会团体”界限鲜明的特点?比喻论证。用一捆柴来比喻西洋社会的团体来说明西洋团体界限鲜明的特点。4 .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国社会与西洋社会在团体界限上的区别,费孝通举了中西方对家一词的不同理解。中国人的自家人”的范围是伸缩自如的。他将我们的社会格局比喻成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将西方的团体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柴。5 .作者从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两个层面说明什么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在这两种关系上的表现有哪些?亲属关系是以每个人自己为中心布出去的网,各人的体系都不同,各个网络的中心也不同;地缘关系上,每家都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有一个厚薄不一

9、,伸缩自如的社会圈子。这两者都是差序格局的体现。6 .费孝通如何运用差序格局的概念解释儒家的人伦”?费孝通指出“伦”指分别,人伦即指根据具体的社会关系造成的差等次序。儒家主张根据差等次序来固定人行为的纲纪,就是差序格局的体现。其次,他举出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此主张是在一个以“己”为中心的伸缩网络中发挥作用的,也是差序格局的体现。7 .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的差别是什么?差序格局的中心是个人主义还是自我主义?个人主义包含的观念是平等和宪法,即团体超于个人,团体中个人平等,团体不能抹煞个人。自我主义则强调一切以“己”为中心,自己永在中心,并没有超于个人的团体之说。差序格局的中心是自我主义。8 .请联系

10、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结构有什么表现。事例1:在苏州河道里洗衣洗菜的人,从河道人家的圈内看是“私”的,但从自己家人这一圈向内看,这样的行为维护了家人的利益,却可能被认为是“公”。事例2:生活中,小团伙与大集体的利益冲突时,有的人选择维护小团伙,而损害大集体的利益,从大集体的角度看是“私”,从小团伙的角度看却可能是“公”。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重要概念1 .团体:超于个人的,能控制各个人行为的,组成分子生活所依赖的,先于个人但又无法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的一束人和人的关系。2 .道德观念: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

11、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包括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人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社会的生存和绵续)3 .代理者”:执行上帝意志的牧师与执行团体权力的官吏4 .仁: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二、本章结论乡土社会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不发生作用。用什么标准取决于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二、问题纲要1 .费孝通推测团体格局”结构很有可能传自初民的部落”形态,他推测的依据是什么?而差序格局”结构则传自安居的乡土社会,他推测的依据又是什么?他推测“团体格局”源自初民的“部落”形态依据是山林求生无法单独、零散,必须生活相互依

12、赖。反之,推测“差序格局”源自乡土社会的依据是乡土社会每个人只要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只有少数时候需要伙伴,对团体的需要并不强烈。2 .团体格局”中社会的道德体系源自他们的宗教观念,其中的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是什么?每个个人在神前平等(团体中的每个人平等)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团体应平等保障每个人的权利)3 .作者举耶稣当众人否认自己的生父母,而以神为父为例,是为了说明西洋“团体格局”中非常强调每个人人格上平等,亲子间个别和私人的联系是被否定的。4 .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是以己向外推,形成各种路线,例如亲属遵循的道德要素是孝悌,朋友遵循的道德要素是忠位,君臣遵循的道德要素是义(后演变为忠)。5 .作者

13、认为孔子在解释最核心的道德观念仁”的概念时,常常欲说还止”,又或者回归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中国乡土社会并不存在一个具体的笼罩性的团体道德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因此只能回到这些伦常关系中去说明什么叫仁。6 .在差序社会中,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谁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请你试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段话的含义。例如贫困村分发扶贫资金,不是按照贫困户的实际需求,按照上级的文件要求。而是按村民与村长、村委会的亲戚关系远近分发。7 例如孙小果在90年代触犯法律被判处死刑,却因为与司法系统的私人关系与利益关联,被法院

14、改判死缓,从2010年起,以“李林宸”之名在狱外活动。(直到2019年,国家督办组赴云南督办孙小果案才执行死刑。)第六章家族一、核心概念1 .家庭:亲子构成的短期的生育社群2 .氏族:根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可以扩大的社群3 .社群:一切有组织的人群二、本章结论:乡土社会的“家”与现代社会的家庭概念截然不同,它是承担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以父子、婆媳为主轴,夫妇关系为配轴的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三、问题纲要1 .判断题:乡土社会呈现单一差序格局,与西洋的现代社会单一的团体格局有着明显差异。(x)判断依据:作者在第六章的开篇明确提出“并不是说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团体同样的,在西洋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

15、也是同样存在的这两种格局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的,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这说明乡土社会并不是只有差序格局,而西洋现代社会并不是只有团体格局,只是这两种格局分别为两种社会的底色与基调。2 .请比较家庭”与家族”的不同,并完成下列表格。家庭(西洋式的)家族(乡土社会的)主要功能生育儿女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种功能延续时期临时的长期绵续的性质生育组织事业组织结构主轴以夫妇为主轴,子女为配角,主轴为横向以父子、婆媳为主轴,夫妇为配轴,主轴为纵向夫妇关系亲密凝和淡漠内敛界限范围界限清晰的亲子小组合界限模糊,按父系原则可扩大得很远3 .作者说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

16、般的在表面上流露”的表现有哪些?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表现有乡下夫妇用不着多说话乡下的说笑和情意是存在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作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乡土社会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而夫妇只是配轴的社会结构(圈局)。4 .在本章中,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乡土社会的家族结构的特点与其造成的两性关系的特点,作者依然沿用了前几章常用的对比论证与说明的方法。他分析西洋式的家庭”的构成原则与特点,说明乡土社会的家族”与它的不同之处,从而让读者更清晰地从感性和理性上认识到乡土社会以迎”为基本社群。联想与拓展:请你用本章学习的理论解释在百合花这个故事中,小通讯员为什么在故事开头对我”

17、的态度那样别扭?从故事中可以知道,小通讯员成长在一个南方的乡村,他受到的教育是典型的传统乡士社会的教育,不好意思和女性交谈和接触。而我是一名受到现代教育的女记者,观念是现代观念。所以小通讯员和“我”之间别扭而有有趣的对话和接触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和碰撞。第七章男女有别一、重要概念1.感情: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时,体内产生的紧张状态,一种发动行为的力量。2。感情定向:文化所规定的个人发展感情的方向。3 .了解:接受同一的意义体系。4 .阿波罗式文化观: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超于人力创造的秩序,人只是接受它,尽力维持它的文化观。5 .浮士德式文化观:是将冲突看作存在的基础,生命是不断

18、克服障碍的过程,不断创造,不断克服,不断改变的文化观。二、本章结论乡土社会中,一切足以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因此男女之间的鸿沟筑下了,为了保持社会的安稳,乡土社会强调男女有别。三、问题纲要1 .作者为什么说纪律排斥私情,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要避免感情的激动?因为感情是动势和紧张的状态,对社会关系有破坏和创造的作用,因此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要避免感情的激动。2 .稳定社会关系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了解,即熟习引起的亲密感觉。3 .乡土社会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形成彼此有高度的了解的亲密群体。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什么条件?请具体地谈一谈。需要没有什么差别阻碍各人间的充分了解。具体来说,(1)

19、要能突破空间的障碍;(2)要能突破时间的障碍;(3)要能突破性别的差别以达到充分了解。4 .乡土社会唯一不能靠充分了解”跨越的鸿沟是性别的差异。为什么这道鸿沟在乡土社会中无法跨越?(1)因为男女相异的基础是无法完全了解的,只能靠在共同生活中不断用处创造力去克服障碍,探索未知,才能有一个求同的过程。(2)但这个过程需要情感的激动和创造改变,不仅无益于生育,还会使得社会关系不稳定。(3)与乡土社会所追求的稳定的社会关系违龙5.乡土社会解决这一障碍的方法是什么?乡土社会采取“男女有别”的文化观念,认为男女不需要求同,并且在生活上,心理上都要隔离,以保证社会关系的问题,从而完成经济、生育等事业。第八章

20、礼治秩序一、重要概念1法治:人依法而治,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根据法律维持。2礼治:按照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依靠传统的教化使人主动服从。3礼: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4.传统:社会累积的经验。5.仪式:当人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按照规定的方法做,并产生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这套行为就是仪式。二、本章结论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三、问题纲要1 .在本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说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请根据本章内容概述法治和礼治发生在怎样不同的两种社会情态中?法治:在团体同意的前提下,产生规定的办法,即法律,靠国家权力(政治的权力)推

21、行法律这种行为规范,从外部限制人的行为,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关系。礼治:社会累积经验,从而形成传统,传统教化人,使人主动服从一套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从而应付生活问题。2 .批谬”法指的是举出一般的错误认识,加以批驳,从而申明正确的观点。本章多次运用批谬法。(1)作者先举出对法治”的错误认识:法律本身能统治。而后指出法治其实包含人的因素,它指人依法而治。(2)在阐明何为入治”时,作者先给出对人治的错误认识:认为人治是指有权力用人任凭一己之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接着指出这种人治不太可能存在。再阐明所谓人治,实则是礼治。(3)紧接着,在说明礼的概念时,作者再次举出对礼的一般错误理

22、解认为礼是文质彬彬,是文明善良,其后指出礼也可以是残酷的。3 .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来证明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这一观点?4个例子:(1)印度有些地方烧死妻子给丈夫陪葬,是符合礼的;(2)缅甸有些地方用杀人来完成成年礼仪,是符合礼的;(3)军队中杀人拿来祭旗,符合军礼;(4)子贡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羊废去不用。孔子说他是爱惜那只羊,但更应该爱惜这种礼。4 .维持法律的是国家的权力,维持礼的是也。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为什么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1)因为乡土社会是长居不变、安土重迁的;(2)因此上一代试验出来的有效结果,

23、传给下一代,这样的经验特别有效。因此人们特别可以信任祖宗传下来的传统。(3)而现代社会需要面对许多新问题,旧经验与传统容易在新问题面前失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更为重要。5 .人服从法律依靠的是外在的权力维持,而礼靠的是上亚的服膺。作者举曾子易簧为例说明礼就是合乎传统(合式),请搜索、概括这个故事。曾子易簧:曾子病危,发现自己躺的竹席是大夫才能用的。为了维护(封建礼教的)正道,不僭越礼制,他让弟子将他扶起换一张席子,还未躺好便死去了。6 .礼治能够发挥效用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在变迁很快的社会,礼治就会失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1)礼治能发挥效用的前提是传统能够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因为

24、社会变迁快,就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旧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那么传统的效力就无法保证,礼治就容易失效。第九章无讼一、本章结论乡土社会奉行以无讼为追求的礼治秩序,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乡土社会旧有的礼治秩序,又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法治秩序。二、问题纲要1 .本章开篇,作者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现象,一是在乡土社会中讼师被看成挑拨离间的人物,而在现代社会中_律师获得重要的社会地位。2 .作者举“比赛足球5,一场理想的球赛是每个球员都熟悉规则并都按照规则比赛,一旦违反,那么全队和指导都很耻辱”这样一个比喻说明了什么?请具体分析。(1)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2)乡土社会奉行礼治秩序,即每个人都熟习规矩,并自发遵

25、守规矩。(3)一旦有人越出规矩,那么便是败类,连同他的父亲、老师也应连坐。3 .请归纳乡村调解与现代法治社会的诉讼和审判有哪些区别?(1)目的乡村调解是教育,是教化双方,平息事端,维护规矩(伦理道德),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现代法治社会的诉讼和审判不在意教化,而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安全,并获得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2)方式乡村调解教训双方;现代审判厘定权利,确认规则。4 .作者特别指出英美判例为基础的法制中,诉讼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这意味着法律原则随着时间改变,也就使得律师成为现代社会中不能缺少的职业。5 .在本章的最后部分,作者讨论了中国乡土社会中推行法制难的原因有哪

26、些,请你加以归纳。作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什么建议。(1)现行法的原则与传统的伦理观念差别很大。尤其是个人平等主义挑战了传统的差序格局。(2)司法制度的程序令人隔膜。(3)到司法处去打官司的往往是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这些人被乡间认为是败类。而司法处也就在乡下人眼中失去了权威,成为了包庇作恶的机构。作者建议不能单单推行法律和法庭,还要在基本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有所改革,以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法治秩序。第十章无为政治一、重要概念1 .横暴权力:上层支配下层,用压迫的方式维持冲突中的临时平衡的权力。2 .同意权力:在社会同意的契约基础上,共同授予的使个人各尽其分,各享其权的权力。二、本章结论受经济条件的

27、约束和限制,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都无法在乡土社会扩大生根,横暴权力实际上在乡土社会中是微弱的,无名的。而同意权力能发生效力的范围也很小。二、问题纲要1 .本章开篇作者提出了两种权力模式,一种是横暴权力,它从社会冲突着眼,基本认为权力是一种冲突中的临时平衡,是胜利方压迫被支配者的手段。另一种是同意权力,它从社会合作着眼,认为权力是在社会契约与同意的基础上,保障个人各尽其分地完成义务,享受应有权利的手段。2 .作者举出美国的民选制度与种族之间的社会制度,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为了证明这两种权力在实际情况中是都同时存在的,政府往往同时代表这两种权力,只是成分上有所偏重,不能彻底作事实上的区分。3 .相比“

28、权力本身具有引诱力”这种观点,作者更同意权力的诱人主要是因为_能获得经济利益。请再次阅读本章填充下面的逻辑推导链条中的空白部分。权力诱人最主要是因为经济利益,尤其是横暴权力;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可得,则横暴权力不容易发生:如一个团体无法提供经济利益,则不会成为另一团体想要用权力统治的对象。事例1:广西汉人侵占瑶人的土地,但却不以横暴权力统治瑶人,因为种水田的瑶人不肯做汉人的佃户(提供足够的经济利益),他们放弃土地搬走。事例2:东方农业社会基础建立起的皇权缺少足够的经济利益支撑而确立“无为”的政治理想4 .请用因果链条图表现文中所说的中国历史皇权从雄图大略到追求无为的循环。皇权雄图大略一一开辟疆土,

29、修筑工程一一农业经济承受不了一一产生反抗一一有为使皇权统治成本更高一一天下大乱,人口减少一一皇权力求无为,与民休息一一积蓄力量,皇权雄图大略5 .乡土社会由于经济的约束,横暴权力不能贯彻,那么是否在乡土社会中一切人民切身的公事就是凭借同意权力去活动?为什么?请阐述你的理由。不是。因为同意权力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分工体系发达,分工发达,社会才需要个人都完成自己的职责和权利,而乡土社会是封闭的小农经济,每个农家都基本关门自给自足,所以同意权力也不能在乡土社会普遍实现,只能在极小的范围里实现。第十一章长老统治一、重要概念1 .社会继替: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2 .教化权力(爸爸式权力):教化者代

30、替社会,用群体社会形成的生活规律与经验即文化传统将被教化者陶炼成在一定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3 .文化性强制:运用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来强制。4 .政治性强制:社会没接受统一规范,意见纷呈时,借助政治统治的力量强制。二、本章结论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在不民主的横暴权力和民主的同意权力之外,还有更强大的教化权力,即长老统治。三、问题纲要1 .判断题:在上一章中,作者阐述了横暴权力对乡土社会的统治并不强,他认为乡土社会基层上是许多权利上相等的公民共同参预政治。(x)判断依据:本章开篇作者强调“基层上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全是许多权利上相等的公民共同参预的政治”,乡土社会中存在第三种权力,

31、既不发生于社会冲突,也不发生于社会合作的教化权力。2 .教化权力既非横暴,也非同意,它的特点有哪些?(1)它既不发生于社会冲突,也不发生于社会合作,它发生于社会继替。(2)它的基础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强大的社会文化传统。(3)它不需要获得未成年的孩子“同意”。(4)它也并非横暴的,不属于统治和被统治关系。(5)它的扩大依赖于稳定强大的文化传统。(6)它强调长幼原则。3 .教化权力能够强大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能不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教化权力要扩张,必须要有稳定的文化传统。因为只有当文化传统稳定时,年幼的人才能够从年长的人那里获得传统的经验和办法来解决问题。当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失效时

32、。人就无法依靠世代相传的经验。年幼的人反而比年长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例如,在快速变迁的网络时代,年轻人喜欢突破语言传统创造新的流行网络用语,这时年长的人的传统语言反而失效,无法与年轻一代形成有效沟通,也就造成了教化权力的削弱。4 .有着强大稳定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儒家致力于形成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而不是用横暴权力维持秩序。文中提出了哪些儒家的见解证明这一点?除了本文提供的依据,你还能找到哪些儒家对权力和统治者的论述也能够证明这一点?文中提出的“为政以德”“为民父母”都说明了这一点。“得道者多助”“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古之王者,

33、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中都表现了这一点。第十二章血缘与地缘一、重要概念1 .血缘: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亲属关系来决定的结构。2 .地缘: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地域社群关系来决定的社会结构。3 .客边/新客:离开老家漂流到异乡,寄居在村落社群边缘的人。二、本章结论血缘构成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构成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转变为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大转变,也是社会史的大转变。三、问题纲要1.作者在本章讨论什么是血缘社会,阅读本章后,请归纳血缘社会有哪些特点?(1)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决定;(2)结构稳定、缺乏变动;(3)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4)个分子间相互

34、拖欠未了的人情,限制冲突和竞争;(5)很难存在商业。2 .费孝通认为在血缘社会中,所谓“地缘”,其实不过是血缘的一种投影。他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这一点?(1) “左尊于右”“南尊于北”“地位”这些描述空间方向和位置的词,都被赋予了社会价值意义。(2) “摇到外婆家”既表示血缘关系,也描述地域意义。3 .在血缘社会中,人口总是要繁殖,繁殖则会产生流动,这样的流动会使血缘社会转变为地缘社会吗?作者从哪两类现象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会。作者从(1)分出去的村落和原来的村落保持血缘联系,甚至使用原来的地名,那么说明这种流动否定了空间的分离,并没有改变血缘社会的性质。(2)作者介绍了“籍贯”的作用,因为流动与旧

35、乡村已经没有地缘关系的人依靠籍贯,维持着血缘联系。4 .为什么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不能存在?街集是否说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1)因为亲密社群互欠人情,以此维护亲密与团结,因此无法“清算”。只能以相互馈赠的方式互通有无。(2)街集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街集并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在这里,是以“无情”的身份交易的,这样才能当场算清。因此街集恰恰说明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不能存在。5.请根据本章内容总结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的不同。(1)血缘社会依靠亲属关系确定权利与义务,地缘社会依靠契约关系确定权利与义务;(2)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3)血缘社会商业不能

36、存在,而地缘社会是从商业中发展出来的;(4)血缘社会的亲密团结依靠互相亏欠的人情,地缘社会的契约完成强调理性冷静的权利义务的清算。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一、重要概念1 .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动。2 .社会继替:指人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流动。3 .时势权力:在社会变迁的新旧交替时势中,有能力提出办法、组织试验,获得人们信任的权力。二、本章结论长老权力统治下的乡土社会倾向于发生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的分离。二、问题纲要1 .本章最重要的结论是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容易发生名与实的分离。请根据本章内容填补下列论证链条。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问题新环境,造成社会变迁社会变迁中,产生第

37、四种权力一一时势权力社会变迁速度慢,被吸收在社会继替中时,社会安定,势权力不能发达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变迁速率缓慢,环境固定,不容易发生“反对”。“反对”在乡土社会中被时间冲淡,变为对教条和命令的“注释”注释的变动,使教条和命令适应社会变动,但也引起名实之间的分离。2 .横暴权力在社会冲突中发生,同意权力在社会合作中发生,长老权力在社会继替中发生,而时势权力在社会变迁中发生。3 .对于社会结构的变动,作者提出了部分学者的观点“社会结构像有机体一样有幼壮老衰等阶段”,他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作者不同意。他认为社会结构并非有机体,是人造出来的,人要它变它才变。社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在旧有的社会

38、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新问题,人们就会谋求社会结构的变动。4 .在说明何为时势权力时,作者举了哪些例子?你能否据此举出新的事例来说明什么是时势权力?(1)荒原、战争等特殊困难环境总是产生英雄;(2)现代社会,特别是落后国家抓紧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英雄。例如苏联。例如在反封建反殖民的斗争中,中国社会发生剧烈的社会变迁,各种冲突不断,社会动荡,时势就产生了像毛泽东这样的领袖。5 .时势权力不容易发生在安定的社会中,那么一个社会能够维持安定,有几种情况?两种情况。(1)社会变迁速率慢,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中。(2)领导阶层能够追上社会变迁的速率,主动适应社会变迁。6 .最后,作者提出了在各种权力发生作用的不同社会形态中,“反对”的力量如何发生作用,他的结论是:长老权力的传统统治下,反对不发生;建立在契约上的同意权力上,反对必然发生,并且是获得同意的必要步骤;在横暴权力统治下,反对无法发生,只存在反抗;而在时势权力中反对发生于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中,形成阵线之间的对垒和阵线内部的“思想统制”。7 .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名与实是如何产生分离的?请概括这一过程。(1)社会变动(2)传统不适应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