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结构及对策研究1_第1页
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结构及对策研究1_第2页
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结构及对策研究1_第3页
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结构及对策研究1_第4页
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结构及对策研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结构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高校189名大学生,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1)我国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是四因素结构: 学习消极、敌意行为、漠视纪律、轻视怠慢;(2)引起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由15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为了提高大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本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课堂无礼行为结构;课堂无礼行为原因The Study on Undergraduates of Incivility Construct in Classroomand Cause of Incivility in ClassroomL

2、iu Chang-e Zhang Dan Yi LingAbstract: This study randomly surveys 189 students in Hunan Business School, and use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for data process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Chinas university students incivility structure is made up of the four factors: negative study, hostile, alienated

3、indifference, neglect . The incivility is caused by the 15 aspec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learning, this study concludes with some suggestions.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 Incivility in classroom; Incivility construct in classroom; Cause of incivility in cl

4、assroom 一、引言大学生的无礼行为及不当行为是高等教育的教师及行政人员研究的热点问题。【1】这主要是源于大学生的课堂无礼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2-4】Kuhlenschmidt(1999)研究发现教师经历了学生的无礼行为会产生很强的负面情绪,当他们回忆亲身经历的课堂无礼行为时,会感到焦虑与不安。【5】课堂无礼行为研究者Bioce说,“我跟踪研究新手型教师一段时间,发现学生课堂无礼行为是他们转行的一个转折点。那些觉得非常沮丧的熟手型教师主要原因是长期忍受学生课堂无礼行为。【6】”目前在我国高校课堂中,许多教师也因学生的课堂无礼行为而上课思维受阻,这严重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

5、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能。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生存的生命线,教师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推动者,因此选取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的课堂无礼行为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无礼行为(incivility)”一词最早是由Andersson and Pearson(1999)提出来的。【7】并且他们将工作场所无礼行为与其他不良行为进行了区分(见图1)。他们给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操作性定义是:工作场所无礼行为是违反工作场所中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这一规范的行为,是一种程度较轻的变异行为,伤害目的并不明显。比如盛气凌人的话语或贬低他人的话语;对同事吼叫;在背后议论别人;不与同事打招呼

6、等等。本研究的无礼行为就是采用Andersson and Pearson的操作性定义。自工作场所无礼行为这一概念提出以后,一些研究者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量表。Cortina, Magley, Williams and Langhout(2001)开发出了第一个工作场所无礼行为量表(Workplace Incivility Scale,WIS)。【8】WIS是单因子量表,包含七项指标,要求受访者报告在过去的五年里遭遇过的无礼行为的经历。WIS具有内部一致性以及良好的交叉与实证效度,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工作满意度越低,对工作中不公平待遇的觉察度越高,情绪更低落,工作积极性就下降。

7、虽然WIS有许多优点,但是由于其过于简洁,并且是一维的结构,所以不能全面概括工作场所无礼行为这一概念的全貌。图1 组织中的无礼行为与其他不良行为资料来源:Andersson, L.M.,& Pearson, C.M.1999.Tit for tat? The spiraling effect of incivility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s,24:452-471.Martin and Hine (2005)开发出一个多维量表(Uncivil Workplace Behavior Questionnaire,UWBQ),【9

8、】包括更多指标,可以对工作场所无礼行为进行更可靠、更有效的测量。Martin and Hine (2005) 认为UWBQ可以帮助研究者和实践者区分无礼行为的不同种类,评估组织中无礼行为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从而采取干预措施以有效减少无礼行为。而且由于多维无礼行为量表包含内容更为宽泛,因此可以比一维量表解释更多的员工结果变量发生的变化。UWBQ包括四个维度:敌意对待、侵犯隐私、孤立疏远、背后造谣。Martin and Hine (2005)发现UWBQ与WIS两者具有统计相关性。关于无礼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无礼行为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是情绪低落、失望、郁郁寡欢、焦虑恐惧、不快、感觉受

9、到伤害、孤立感等,这会降低员工的合作积极性和相互理解以及感到恐惧、焦虑和困惑。对组织产生的影响,包括员工工作努力程度下降、延误工作时间、生产率下降、工作满意度下降、组织忠诚削弱、角色外行为减少、离职率上升等。【10】Pearson(1999)发现,52%的员工由于对无礼行为的担忧而耽误了工作时间;22%的员工故意降低了工作努力程度。在遭遇无礼行为的个体中,有12%离开了组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组织中无礼行为能够决定组织的效率。【7】近十年来,学术界针对职场工作的无礼行为有一些研究,但关于大学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研究非常少见。我们知道大学大多数教师的工作场所是课堂,因此课堂无礼行为会影响教师的课

10、堂承诺,工作满意度下降甚至有转行的意愿,这无疑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由于这个主题是一个新兴话题,国外的研究还不超过十年,针对工作场所无礼行为的研究在国内还几乎没有相关文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学生课堂无礼行为为蓝图,11结合我国大学学生行为的一些实际情况,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我国大学生无礼行为结构,并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探究引起这些无礼的原因,从而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对策性建议。三、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结构及原因的分析(一)研究过程与方法1.工具以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学生课堂无礼行为为蓝图,自编高校大学生课堂无

11、礼行为结构问卷共包括27个条目,其中主观题2个条目。2.被试预测被试取自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一个班的学生。正式测试被试随机取自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及湖南商学院的大学生,发放问卷191份,回收问卷191份,回收率为100.0,其中有效问卷189份。其中男性81人,占44.9%,女性108人,占55.1%;大一的学生2人,占2.6%,大二的学生175人,占92.6%,大三的学生9人,占4.8%;18岁以下2人,占1.1%,18-20岁之间为83人,占43.9%,2123岁之间为101人,占53.4%,23岁以上为3人,占1.6%;具体情况见表1。表1 正式测试被试情况一览表(N=189)

12、变量类别人数百分比性别男8144.9%女10855.1%年级大一52.6%大二17592.6%大三94.8%年龄18以下21.1%18208343.9%212310153.4%23以上31.6%3.统计方法:探索性因素分析(二)测试的结果与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189份用SPSS软件作探索性因素分析。1.探索性因素分析在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前,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一般认为,KMO值为.50以上即适合作因素分析。本研究的KMO值为.816.50,因而可以进行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的最大正交旋转(varimax),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抽取4个公因子,根据项目负荷大于.40的

13、原则选择项目,共保留16个项目。因素分析结果如表2。表2 主成分因素分析法varimax因素负荷矩阵(N=189)项 目因 素F1F2F3F41、学生在课堂上不集中注意力,如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或看报纸.8262、学生在课堂上不记笔记.7883、学生在课堂上睡觉.7594、学生在课前不预习功课.6855、学生旷课.6776、学生上课时表现出厌烦的情绪,对老师的内容无动于衷.6407、学生的行为对老师造成身体上的威胁.8978、学生发不合适的邮件给老师.8729、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老师的敌意言语攻击.82910、学生在课外有指向老师的骚扰言语或行为.65511、学生在课堂上嚼口香糖.80112、学生

14、在课堂上吃东西.68813、学生有针对老师的讽刺言语或动作,如故意打哈欠.53714、学生轻视或侮辱其他同学,如不尊重同学的发言.72815、学生质疑老师的专业知识或知识可信度.70016、学生在上课时使用手机扰乱课堂.509方差解释总量56. 124.6620.329.086.68%系数(总体.872).819.801.716.700由表2可知,我国大学生的课堂无礼行为是由4因素构成,这四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56.1。一般认为,只要方差解释率达55便可接受,本研究的4因素是比较理想的结构。因素一命名为学习消极,包括表2的项目1-6;因素二命名为敌意行为,包括表2的项目7-10;因素三命名

15、为漠视纪律,包括表2的项目11-13;因素四命名为轻视怠慢,包括条目14-16。有研究表明方差解释量越大,则表明这个因子越重要。【12】从表2还可以看出,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他们认为学习消极是最严重的无礼行为,方差解释量为24.66;其次是敌意行为,方差解释量为20.32;第三是漠视纪律,方差解释量为9.08;最后是轻视怠慢,方差解释量6.68%。2.信度和效度的分析衡量一个问卷的优劣主要是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来评价,本问卷的信度用克伦巴赫系数(Cronbach )来检验,效度的主要指标为问卷的结构效度,即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1)信度分析问卷的总体系数为.812,一般认为,问卷的信度大于.7

16、0以上为可接受,因而该问卷是可信的。(2)效度分析本研究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结构可以清晰地区分为四个维度,通过因素分析所得的四个因子解释了方差变异的56.1,一般认为,方差解释量达到50%便可接受,本研究的方差解释量为56.1,这一结果反映了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三)课堂无礼行为的原因分析通过对问卷开放性问题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将被试认为引起无礼行为的原因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序,取前15位作为无礼行为的原因分析。具体见表3。表3 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产生原因频次由高到低排序表1、教师上课内容枯燥,照本宣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2、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对该科目不感兴趣3、学

17、生自身素质不高,对课堂无礼行为意识不强4、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5、教师上课时对课堂纪律的管制过于宽松6、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7、教学课本的选择问题8、师生之间交流沟通过少,彼此缺乏了解和支持9、上课时同学相互间构成影响,如某些男女同课堂上的聊天影响到其他同学听课10、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课上不集中注意力11、受教室外部环境的干扰过大,如走廊吵闹等12、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13、学生自制力不强,不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14、教师上课难度过大,作业任务布置的过重15、学校考勤制度实施不力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之所以发生课堂无礼行为,主要原因是教师上课内容枯燥,照本宣科,课堂气

18、氛不够活跃;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对该科目不感兴趣;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对课堂无礼行为意识不强;学习缺乏主动性等等。鉴于这种种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对策性建议。四、结论及对策性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的结论有二:一是探讨了我国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结构为四因素结构:学习消极;敌意行为;漠视纪律;轻视怠慢。此结构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二是引起课堂无礼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由15个方面构成。 (二)对策性建议通过开发式问卷收集并整理条目,我们得出要消除或降低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结构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意识,强调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使教师对学生课堂发生的无礼行为要加以教育制止,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19、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老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探索未知的文化基础和勇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授课质量,吸引学生上课认真听课,使学生课堂无礼行为发生次数减少;()学校注重管理,完善教学考勤制度、加强考试、学籍管理,建立良好的学风,学校教务处尽量合理安排每个班级的上课时间,教学内容和教材要与时俱进。我国高校目前使用的专业教材,主要反映过去的知识内容过多,反映当前和未来的内容不足,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多。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不断进行更新,体现时代精神,使之现代化,从而更能吸引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减少课堂无礼行为的发生。 (三)

20、本研究的不足及可能创新之处研究取样代表性不足。本研究的取样主要来自湖南几所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结论是否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的创新之处:1. 本研究从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原理出发,确定了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结构的四个因素,分别是学习消极、敌意行为、漠视纪律及轻视怠慢,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都具有创新性。 2.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结构的研究在国内尚属于新话题,对它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本研究采用了实证调查的方法,建构了大学生课堂无礼行为结构的模型,从而使本研究的成果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参考文献1 Chavez R.M. Student incivility in the college

21、classroom from a faculty perspective: Rac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 attribution, effect, and response C,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2005.2.2 Amada,G. Coping with the disruptive college classroom: A practical modelJ.College Health,199,40:203-215.3 Carbone,E. Students behaving badl

22、y in large classesA. In S.M. Richardson(Eds.),Promoting civility: A teaching challengeC.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1999, 77:35-43.4 Holton,S.A.After the eruption: Managing conflict in the classroomA. In S.M. Richardson(Eds.),Promoting civility: A teaching challengeC.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3、Inc.1999, 77:59-68.5 Kuhlenschmidt,S.L. Promoting internal civility: Understanding our beliefs about teaching and studentsA. In S.M. Richardson(Eds.),Promoting civility: A teaching challengeC.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1999, 77: 59-68.6 Boice,R.Classroom incivilitiesA. In K.A.Feldman &M.P.Paulsen(Eds.),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Needham Heights ,MA:Simon &Schuster Custom Publishing,1998.347-369.7 Andersson, L.M.,& Pearson, C.M.Tit for tat? The spiraling effect of incivility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