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为课堂带进人文的阳光(1)_第1页
让教师为课堂带进人文的阳光(1)_第2页
让教师为课堂带进人文的阳光(1)_第3页
让教师为课堂带进人文的阳光(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让教师为课堂带进人文的阳光(1)    摘要:有关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事业心和职业认同的研究结果反映出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教育信仰的欠缺。这种现状的产生,与职前教育学科化导向、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不高、学校生活的人文化缺失等因素有关。教师教育应借鉴和发展博雅教育的思想,为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师素质探索一条出路。    关键词:博雅教育;教师教育; 教育信仰;人文素质    Abstract:The result of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ethic devotio

2、n and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eveals that teachers are in want of humanistic quality and educational faith.This state quo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following factors:the discipline orientation of the pre-service education;the poor actual effect of

3、the continuity education and the humanistic absence in the school life.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draw upon and develop the liberal philosophy so as to explore a solution to the effective enhancement of the teachers quality.    Key words:liberal education;teacher education;educatio

4、nal faith;humanistic quality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说,当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并且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师的素质结构并不完善,甚至有的教师在人格结构上存在很大缺陷,使校园很难成为学生的乐园。我国教师在人文素质上的欠缺主要表现在:(1)责任心、进取意识、敬业精神不足,如,疏于看书学习、工作得过且过、不认真遵守教师规范等。(2)体罚学生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学生反映教师体罚学生的手段,除罚站外还有打耳光、罚写作业等,还有相当多的教师经常用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3)部分教师不能正

5、确对待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较差的学生,有歧视和赶撵“差生”的情况。(4)个别教师存在有违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如,向学生索要礼品,在学生面前说话随便、不注意生活小节等。 1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和儿童全面、积极、健康的发展。    一、教师人文素质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职前教育的学科化导向    职前教育主要是指我国的师范教育。一些对中小学教师知识素质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教师对“教什么”的学科知识(也称本体性知识)的掌握是比较好的,而对“如何教”的教育学、心理

6、学等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却比较差。这与“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有直接关系。 2有学者发现,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一个教师除了本体性知识以外的广博的知识,对于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具有与本体性知识同样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3    (二)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当终身教育已成为波及全球的教育思潮,我国中小学教师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也在蓬勃展开。但综观“八五”培训和“九五”培训,还存在实效性不高的问题

7、。 4其原因除了有培训方式单一滞后、政策不配套、培训师资跟不上等,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培训内容或者说培训课程设置的窄化。不少地方的教师培训仍主要定位于“按需施教”“缺什么补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更多的还是本体性知识。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补给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这种重视更多的是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对于如何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修养等问题还缺乏更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不是学科专业知识的匮乏,也不是教育专业知识的不足,而是人文素养不高。    (三)学校生活的人文化缺失    目

8、前,以优化教师队伍为主要目标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定编、定岗,实施资格证书制度、聘任制、职称评定制度、末尾淘汰制度、竞争上岗,优化组合,奖优罚劣,成绩排队等,都成了摆在中小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道沟坎。很多教师为了跨越这些沟坎整天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甚至导致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    笔者对2003年暑假在安徽教育学院参加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的全省近2 000个高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一些项目结果见下表。    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教师热爱或是基本认同教师这一职业,但仍有1/3左右的教师不热爱或不认同

9、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教师的职业身份之一。教育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身体力行的教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是真正可以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人格影响的教育资源。一个根本看不上教师职业的教师,即使他有很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也很难在教育领域作出什么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教师人文素质缺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完善和提高教师素质应是一项社会大工程,比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实施民主、科学的管理和发展性评价机制等等,这些措施是必需的,但仍旧是不够的。本文旨在探索通过博雅教育完善教师

10、的文化素质,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二、博雅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博雅教育,来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后来发展为英国、美国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以培养多才多艺的博学的和有教养的自由人为宗旨。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让位于“才”的训练。18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专业教育。19世纪以后,技术教育也开始出现。专业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人类教育史上曾经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但同时忽视了

11、对人自身的培养。对此,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家很早就向人们发出了警告。英国学者纽曼(C.Newman)一再强调大学必须以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他认为大学就是传授普遍(universal)知识的地方,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从目前的偏见、无知和局限中解放出来,只有学习普遍的知识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这种知识必须是自由的(哲学的)知识,知识越具体就越不具有自由教育的价值。 5在美国,也有一些保持清醒头脑的学者们一再呼吁并极力实践着自由教育的主张,像教育家赫钦斯(R.M.Hutchins)在20世纪30年代推出的“芝加哥计划”,极力将人文主义精神带入美国教育。20世纪中叶以后,专业技术教育的那种忽视人自身

12、素质培养的弊端越来越明显。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被称为通识教育圣经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一书,亦称哈佛“红皮书”。书中探讨了通识教育应寻求的能力,即帮助学生具有有效地进行思维、表达与交流思想、作出判断和鉴别价值的能力,从感情和理智两方面促进人的发展,使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得以调和。通识教育包括学习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基本内容。    如果说,博雅教育是西方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中文化表述,那么,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能找到博雅教育的渊源。    论语·述而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13、。”荀子·劝学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中,“雅”与“博”,乃是一种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雅”与“博”,反映了人生境界的二重性。雅即向内修养身心,获得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依靠健康和谐的身心、儒雅自尊的品格来体现;博即向外不断登高,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依靠求真务实的精神、勤恳好学的作风来实现。    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五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之教育,他以这种“进化的全面教育观”动摇了封建教育中陈腐守旧的“忠君”“尊孔”信条。 6他对北京大学的成功改

14、革,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博雅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可以看出,博雅教育概念本身也是不断地在变化和丰富的,它的内涵从单纯理性的目的到对整体人的关注,包括情感的陶冶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其对象从对“自由人”的教育扩展到对全体民众的教育,其外延从对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排斥到一定程度的认可。虽然,从自由教育到博雅教育在概念的表述和内涵、外延上有一定变化,但其中实质的东西应是一脉相承的,即为三方面:首先是人道主义精神;其次是民主主义精神;第三是理性主义精神。而这三种精神正是当前许多教师所缺乏的,而且是导致素质教育和新

15、课程很难真正深入进行下去的一个桎梏。面对当前的教师素质和教师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博雅教育中得到启示,即着重于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确立坚定、笃行的教育信仰;二是培养宽厚博爱的人文素养;三是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师教育的博雅化探索    教师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西方取代“师范教育”并在世界通用的概念。教师教育是职前培养(即师范教育)和在职进修的统一,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结合,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师终身“大”教育。近年来的很多研究都开始重视加强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人文性和通识性,并对于人文课程的整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7笔者认为,教师教育的博雅化也是促使教师素质真正提高的必要途径。    (一)与名著作伴,让伟人引领    博雅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赫钦斯在20世纪30年代初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之际,推行了“芝加哥计划”,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内容就是名著教育课程。赫钦斯坚信,让学生与伟人交朋友,接受伟大思想的熏陶,是教育的使命。名著往往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往往从宏观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