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结构和编写_第1页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_第2页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_第3页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_第4页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四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四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陆锡林陆锡林本讲座包括如下六个内容:本讲座包括如下六个内容:第一讲第一讲 总体介绍总体介绍第二讲第二讲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第三讲第三讲 标准的结构与编制规则标准的结构与编制规则第四讲第四讲 标准中核心内容的编写标准中核心内容的编写第五讲第五讲 标准中核心内容之外其他要素的编写标准中核心内容之外其他要素的编写第六讲第六讲 标准中图表要素的表述标准中图表要素的表述第一讲第一讲 总体介绍总体介绍 GB

2、/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09年第7号(总第147号)发布。本文件修订版批准发布为2009年6月17日、实施日期为2010年1月1日,代替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 近五十年来,GB/T1通过持续地实施以及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在我国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以下原因及需进行修订:1.1 GB/T1.1-2000和GB/T1.2-2002发布以来,收到许多标准使用者提出的修

3、改意见和建议,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急需通过修订加以规定或调整。 1.2 GB/T 1 依据的主要国际文件ISO/IEC导则已于2004年修订出版了第五版,为了适应我国标准化的需要,并与新版ISO/IEC导则相协调,促进贸易和交流。 1.3 本部分的2000版是以ISO/IEC导则为基础起草的。 ISO/IEC导则的陈述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以产品标准为例编写的。然而, GB/T 1.1是全国各行各业在编写标准时共同遵守的基础标准,它关注的范围更加广泛。因此,这次修订更加注重我国标准编写的自身特点,以规定普遍适用于各类标准的规范性一般要素、资料性概述要素和资料性补充要素等内容为主,对

4、规范性技术要素也只对几个通用的要素进行规定。而其他规范性技术要素将在编写具体标准时结合行业的特点,按照标准编写的目的,并参照相关标准(GB/T20000、GB/T20001和GB/T20002)确定。因此,调整后的GB/T 1.1更加适用于各类标准的编写。 本部分代替GB/T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本部分以GB/T1.1-2000 为主,整合了GB/T1.2-2002的部分内容,与GB/T1.1-200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应避免无标题条再分

5、条”的规定以及可强调无标题条中的关键术语或短语的表述形式(见5.2.4); 增加了可强调列项中的关键术语或短语的表述形式(见5.2.6); 在前言的规定中,删除了附录性质的陈述,增加了标准编制所依据的起草规则、涉及专利的相关说明(见6.1.3,2000版的6.1.3); 在引言的规定中,增加了标准涉及专利的相关说明(见6.1.4);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清单的规定中,增加了列出在线文件的规则(见6.2.3); 修改了在规范性引用文件清单所列的标准中标示与国际文件的对应关系的规定,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以及术语和定义的引导语(见6.2.3和6.3.2,2000年版的6.2.3和6.3.1); 删除了附

6、录“术语和定义的起草和表述”,将与编写非术语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有关的内容移入正文中(见6.3.2, 2000年版的附录C); 增加了“技术要素的选择”(见6.3.1) 删除了规范性技术要素中与产品标准有关的内容(见2000年版的6.3.4、6.3.5和6.3.7); 增加了“技术要素的表述”(见7.1.3) 增加了关于图的接排和分图的规则(见7.3.7和7.3.10);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标准之外的正式出版文件所遵守的原则(见8.1.3.1);增加了说明相关专利的要求(8.4和附录C);增加了“数值的选择”;修改了目次的编排格式(见9.3,2000版的7.3)修改了章标题、条标题的行间距(见9

7、.9.1,2000年版的7.6);删除了列项中再分段的规定( 见2000年版的7.7)删除了多个附录接排的规定(见2000年版的7.13); 增加了图与其前面的条文、表与其后面的条文,图题和表题的行间距规定(见9.9.6); 增加了标准化项目的标记的详细规定(见附录E); 增加了表示可能性的助动词,修改了助动词的等效表述形式(见附录F,2000年版的附录E)。GB/T1.1-2009的适用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以及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编写,其他标准的编写可参照使用。GB/T 1标准化工作导则与GB/T 20000标准化工作指南、GB/T20001标准编写规则和GB/T 20002

8、标准中特定内容的起草共同构成支撑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基础性系列国家标准。GB/T 1标准化工作导则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第2部分:。GB/T20000标准化工作指南分为以下几部分: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第3部分:引用文件;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第5部分:产品标准中涉及环境的内容;第6部分:标准化良好规范;第7部分:管理体系标准的论证和制定; GB/T20001标准编写规则分为以下几部分:第1部分:术语;第2部分:符号;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GB/T 20002标准中特定内容的起草分为如下几部分:第1部分

9、:儿童安全;第2部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 除上述四项标准外,针对某些特定行业或专业在编制有关标准时应需遵循以下某些标准: GB/TXXXXXXXXX服务标准制定 考虑消费者需求的建议; GB/Z18509-2001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标准起草导则等。 IEC指南102电子元件器件质量评定用规范结构(鉴定批准和能力批准)第二讲第二讲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标准化1.1 标准化标准化 standardization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注1:上述活动的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 标准的过程。 注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

10、 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 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1.2 最新技术水平最新技术水平 state of the art 根据相关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判定的在一定时期内产品、过程和服务的技术能力的发展程度。1.3 公认的技术规则 acknowledged rule of technology 大多数有代表性的专家承认的能反映最新技术水平的技术条款。 注:有关技术对象的规范性文件,如果是与有关 各方通过讨论和协商一致程序合作编制,则 在批准时可视为公认的技术规则。1.4 协商一致协商一致 consensus 普遍同意,表征为对于实质性问题,有关重要方面没有坚持反对意见并按程序对

11、有关各方的观点进行了研究和对争议经过了协调。 注:协商一致并不意味着没有异议。2. 标准化的目的 注:标准化的目的是基于1.1的定义。标准化可 以有一个或更多特定目的,以使产品、过程 或服务具有适用性。这样的目的可能包括品 种控制、可用性、兼容性、互换性、健康、 安全、环境保护、产品防护、相互理解、经 济效能、贸易等等。2.1 适用性适用性 fitness for purpose 产品、过程或服务在具体条件下适合规定用途的能力。2.2 兼容性兼容性 compatibility 在具体条件下,诸多产品、过程或服务一起使用,各自满足相应要求,彼此间不引起不可接受的相互干扰的适应能力。2.3 互换性

12、互换性 interchangeability 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代替另一产品、过程或服务并满足同样要求的能力。 注:功能方面的互换性称为“功能互换性”,量 度方面的互换性称为“量度互换性”。2.4 品种控制品种控制 variety control 为了满足主导需求,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规格或类型的最佳数量的选择。 注:品种控制通常指减少品种。2.5 安全安全 safety 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注:标准化考虑产品、过程或服务的安全问题, 通常着眼于实现包括诸如人类行为等非技术 因素在内的若干因素的最佳平衡,把损害人 员和物品的可避免的风险消除到可接受的程 度。2.6 环境(的)保

13、护环境(的)保护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保护环境,使之免受由产品、过程或服务的影响和作用造成的不可接受的损害。 2.7 产品防护产品防护 product protection 保护产品,使之在使用、运输或贮存过程中免受由气候或其他不利条件造成的损害。3. 规范性文件的种类3.1 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 normative document 标准文件(拒用) 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导则或规定特性的文件。 注1:“规范性文件”是诸如标准、技术规范、 规程和法规等这类文件的通称。 注2:“文件”可理解为纪录有信息的各种媒体。 注3:界定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术语,是将文件

14、 及其内容作为单一整体来定义的。3.2 标准标准 standard 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 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3.3 技术规范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需要满足的要求的文件。注:适宜时,技术规范宜指明可以判定其要求 是否得到满足的程序。 3.4 规程规程 code of practice 为设备、构件或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或使用而推荐惯例或程序的文件。 3.5 技术法规技术法规 technical r

15、egulation 规定技术要求的法规,它或者直接规定技术要求,或者通过引用标准、技术规范或规程来规定技术要求,或者将标准、技术规范或规程的内容纳入法规中。注1:技术法规可附带技术指导,列出为了符合法规要 求可采取的某些途径,即权宜性条款。 注2:当前我国尚无技术法规,只有强制性标准。 3.6 3.6 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 mandatrory standard 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 4. 规范性文件的内容 4.1 条款条款 provision 规范性文件内容的表述方式,一般采取要求、推荐或陈述的形式。 注:条款的这些形式以其所用的措辞加以区分

16、, 例 如:推荐用助动词“宜”,要求用助动词 “应”。 4.2 陈述陈述 statement 表达信息的条款。4.3 推荐推荐 recommendation 表达建议或指导的条款。4.4 要求要求 requirement 表达如果声明符合标准需要满足的准则,并且不准许存在偏差的条款。 4.4.1 必达要求必达要求 exclusive requirement 为了符合规范性文件而必须遵守的要求。 4.4.2 任选要求任选要求 optional requirement 为了符合规范性文件所允许的特定选择而必须遵守的要求。 注:任选要求可以是: a)两个或更多的可选择的要求中的一个; b)仅在适用时

17、必须符合的,而在不适用时则可不 考虑的附加要求。 4.5 权宜性条款 deemed-to-satisfy provision 指明符合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的一种或多种途径的条款。 4.6 描述性条款 descriptive provision 有关产品、过程或服务特征的适用性的条款。 注:描述性条款通常用尺寸和材料组成来表达设计 、构造细节等内容。 4.7 性能条款 performance provision 有关产品、过程或服务的使用性能或与使用相关的性能的适用性的条款。 5. 指导性技术文件指导性技术文件 guiding technical document 为仍处于技术发展过程中(如变化快的

18、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南或信息,供科研、设计、生产、使用和管理等有关人员参考使用而制定的标准文件。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规定,第二条 6. 指南指南 guideline 给出某主题的一般性、原则性、方向性的信息、指导或建议的文件。7ISOISO和和IECIEC非标准类文件介绍非标准类文件介绍 读者在采用国际标准制定为我国标准或者阅读、使用有关国际(或国内)标准时,会遇到其中引用到诸如:TS、PAS、TR等文件。现作如下介绍: 7.1 技术规范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TS) ISO或IEC出版的未来有可能形成一致意见上升为国际标准的文件。但是,当前

19、: a)不能获得批准为国际标准所需要的支持; b)对是否已形成协商一致尚未确定; c)其主题内容尚处于技术发展阶段;或 d)另有原因使其不可能作为国际标准立即出版。 注1:技术规范的内容包括附录,同时还可以包括要求。 注2:技术规范不得与现行国际标准矛盾。 注3:允许同一主题下有几个技术规范竞争。 注4:1999年中期之前,技术规范被称为1或2型技术报告。 7 .2 可公开获得的规范可公开获得的规范 Publicly Available Specification (PAS) ISO或IEC为满足市场急需而出版的文件,它表示: a)ISO或IEC之外的某一组织中的协商一致;或 b)一个工作组内

20、专家的协商一致。 注1:可公开获得的规范(PAS)不得与现行国际标 准冲突。 注2:允许同一题目的多个PAS竞争。 7.3 技术报告技术报告 Technical Report (TR) ISO或IEC出版的文件,它包括从那些通常作为国际标准出版的资料中收集的各种数据。 注1:这些数据可能包括,例如从国家成员体进行的调 查中得到的数据、其他国际组织中工作数据,或 者与国家成员体某一特定主题的标准有关的技术 发展动态数据。 注2:1999年中期之前,技术报告被称为第3类技术报 告。请注意:技术报告原包括三种类型1类、2类和3类。从1999年7月起,原非规范性的技术报告(即1类和2类技术报告)作为技

21、术规范发布。 7.4 指南指南 Guide ISO或IEC出版的提供与国际标准化有关的规则、建议或推荐的文件。 注:指南可论及所有国际标准用户关心的问题。 7.5 技术倾向评定技术倾向评定 Technology Trend Assessment(TTA) ISO或IEC为响应技术革新初级阶段对标准化问题的全球合作的需求而出版的文件,它提供新兴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 注:技术倾向评定通常是预标准化工作或研究结果。 7.6 工业技术协议工业技术协议 Industry Technical Agreement(ITA) 规定新产品或服务的规范性或资料性文件。 注1:只存在于IEC中。 注2:它

22、是在IEC技术机构之外发展的,有助于使工业产品的生 产和或市场启动。其类似于工业事实标准和规范。快速 发展的技术部门是ITA的主要用户,然而它可以覆盖电气 和电子工程(包括ITC)的整个范畴。 7.7 国际专题研讨会协议国际专题研讨会协议 International Workshop Agreement(IWA) 通过专题研讨会机制制定的文件,其目的是响应市场急需。 注1:只存在于ISO中。 注2:这类IWA的建议可来自任何来源,须经ISO 技术管理局批准。技术管理局还要指定一个 ISO成员体协助建议提出者组织专题研讨 会。 IWA通过参加研讨会的个体的协商一致的方 式予以的批准。 注3: I

23、WA是在ISO技术机构之外发展的。标准(或标准的各部分)中章章、条条、段段、表表、图图和附录附录的排列顺序。标准的结构类型单独的标准划分为部分制定的标准可独立使用的各部分不可独立使用的各部分系列标准(由若干个关联的单独的标准构成)标准的内容要素的性质资料性概述要素资料性补充要素要素存在的必要性规范性要素必备要素可选要素封面引言前言目次一般要素技术要素名称规范性引用文件范围术语和定义规范性附录要求符号和缩略语资料性附录索引参考文献封面范围名称前言除上述四个要素之外的要素枚举: 产品标准中典型的规范性技术要素组成如下: a.术语和定义; b.符号和缩略语; c.分类和命名(或分类和标记); d.要

24、求; e.测试方法(或试验方法);f.质量评定程序(或检验规则);g.标志(或标签)、包装、运输、贮存;h.其他组成要素;i .规范性附录。 试验或测量方法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的组成如下:a.术语和定义;b.总则; c.试验方法或测量方法(对于多项目特性测定,可细分若干章条); d.其他组成要素; e.规范性附录。术语标准中典型的规范性技术要素组成如下:a.术语和定义(可按术语所处的概念层级,划分若干章条); b.规范性附录。管理标准中典型的规范性技术要素组成如下:a.术语和定义;b.符号和缩略语;c.职责;d.管理内容与方法(对于多个管理项目,可分章表述);e.报告和记录;f.其他组成要素;

25、g.规范性附录。工作标准中典型的规范性技术要素组成如下:a.术语和定义;b.符号和缩略语;c.职责;d.岗位人员基本技能;e.工作内容要求与方法;f.检查与考核;g.其他组成要素;h.规范性附录。 3.1制定标准的原则标准制定通常应遵循如下原则: a.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实施推荐性标准; b.保障安全和人体健康,保护环境; c.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d.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e.积极采用国际标准;f.合理利用资源、能源,结合我国自然条件;g.有利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h.注意标准间的协调配套;i

26、.贯彻军民结合。为保证标准批准发布后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标准起草者都要清楚地意识到制定标准需要遵循如下的基本规则。 制定标准的目标是规定明确且无歧义的条款,以便促进贸易和交流。为实现这一目标,编制某一项具体标准应符合如下五项要求: a.在其范围所规定的界限内,按照需要力求完整; b.清楚、准确、相互协调; c.充分考虑最新技术水平; d.为未来技术发展提供框架; e.能被未参加标准编制的专业人员所理解。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注意标准的统一:a.标准结构的统一;b.文体的统一;c.术语的统一。要达到所有标准整体协调的目的,在起草标准时应注意如下两个方面:a.贯彻实施现有基础标准;b.贯彻实施特定技术领

27、域的通用标准。适用性强调标准文本两方面内容:a.标准的内容应便于实施,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b.标准的内容应便于其他文件所引用。 详见GB/T200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a.等同(identical):采用翻译起草法,仅作编辑性修改。代号为:IDT。b.修改(modified):采用重新起草法,“修改”了相应国际标准,并对技术差异进行标志和解释。代号为:MOD。c.非等效(not equivalent):两者间存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的不同,并且没有进行标志和解释。代号为:NEQ。应按下述要求使用助动词:a.“应(shall )”、“不应(shall not )” 。用于表

28、示要严格遵守才能符合标准,并不允许偏离。b.“宜(should)”、“不宜(should not )” 。用于表示推荐或首选的内容,亦表示不赞成也不禁止某种可能性或行动步骤。 c.“可(may)”、“不必(need not)” 。用于表达在标准界限范围内所允许的行动步骤。d.“能(can)”、“不能(can not)”;“可能” 、 “不可能”。 用于陈述材料的、生理的或者是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和潜在能力。 n五种助动词的比较n目次应自动生成:表示一种要求,只有自动生成目次,才认为符合标准n目次宜自动生成:表示一种建议,目次最好自动生成n目次可自动生成:表示一种允许,标准许可自动生成目次n目次能自

29、动生成:陈述一种事实,一种客观的能力,目次能够自动生成n目次可能自动生成:表达一种可能性,目次有可能被自动生成 在起草标准时,应依据标准化对象的特点并符合下述三项原则,选择确定相关内容。 “要求”要素应包括下列三方面的内容:a.直接或以引用方式给出标准涉及的产品、过程或服务等方面的所有特性;b.可量化特性所要求的值;c.针对每个要求,引用测定或检验特性值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方法,或者直接规定试验方法和测量方法。可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增减和重新排序以下各项内容,并划分层次予以表述:a.环境适应性;b.使用性能;c.理化性能;d.稳定性;e.有关卫生、安全、电磁兼容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f.耗能指标;g

30、.外观和感观要求;h.材料要求;i.工艺要求;j.设计与结构;k.可靠性;l.接口;m.互换性;n.相互配合;o.其他要求。技术要求中特性的量值选择与确定,应遵循以下规定。 2.3.1极限值 2.3.2可选值 2.3.3由供方确定的量值2.4.1 该章所列各项要求条款的编排顺序,尽可能与“质量评定程序”或“检验规则”一章中检验项目先后的顺序协调一致,以便于引用和对照。2.4.2 要求中各项指标一般应给出定量数值,以便于验证;能分等分级的质量要求,应根据不同需要,做出合理的分等分级规定。2.4.3 对于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某些特性,如安全要求等项目中的对地电流、抗电强度,还应在该章中直接规定。2.

31、4.4 “分类和标记”章内容,若分类的依据又属要求的内容时,应在该章中列出,不应遗漏。2.4.5 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要求内容,一般不应列入该章中。2.4.6 除对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或特殊原材料应在该章中直接写出或通过引用有关原材料标准规定其要求外,其余一般原材料的要求不应列入该章中。2.4.7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等要求必须限定工艺要求时,应在本章中直接规定工艺要求,除此之外,其余工艺要求不应列入该章中。2.4.8 制造厂的保证不能取代要求,不应列入该章。2.4.9 措辞要严谨,应把要求的表述与陈述、推荐的表述明确区分开。2.4.10 避免产品的同一项要求在不同的标准中重复提出。2.

32、4.11 当与要求相对应的试验方法内容较为简单时,允许将“试验(或测量)方法”要素并入“要求”要素中作为一章表述。 “抽样”是标准中的可选要素。3.1.1需要时应规定抽样的条件。3.1.2需要时应规定抽样方法。3.1.3对易挥发或易变质的样品,还应规定样品贮存、保管条件或保存期限等内容。3.2编写“抽样”章的注意事项 a.仅作为保证样本与总体质量的一致性; b.不作为判定整批产品合格与否的依据。 “试验方法”是统称,为标准中的可选要素。4.1试验方法应包括的内容下列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及增删。4.1.1试验方法 a.原理; b.试剂或材料; c.装置; d.试样和试料的制备和保存; e.程

33、序; f.结果的表述,包括计算方法,测试方法的精密度; g.试验报告。4.1.2化学分析方法 a.方法提要或原理; b.反应式; c.试剂和材料; d.仪器; e.采样(取样); f.分析步骤; g.结果计算; h.精密度; i.质量保证和控制; j.特殊情况; k.试验报告。4.1.3测量方法 a.定义; b.测量原理和框图; c.测量设备; d.样品; e.测量步骤; f.测量结果的表述; g.其他。4.2.1该章所列的内容,一般应直接引用已发布的有关专业的标准试验(或测量)方法。4.2.2 标准中不能以正在使用的试验方法来拒绝使用更为普遍接受的方法。4.2.3 “要求”章中的每项要求,均

34、应有相应的试验(或测量)方法,二者的编排顺序也应尽可能相同。外观和感官指标也应尽量规定较为详细具体的检测方法。 4.2.4 原则上,对一项要求只规定一种试验(或测量)方法,而且试验(或测量)方法应具有再现性。 若对同一项要求需规定二种或以上的试验(或测量)方法时,应明确规定一种仲裁方法。4.2.5 在规定试验(或测量)用仪器、设备时,一般情况下均不应规定制造厂或其商标名称,只需规定仪器、设备应有的功能、精度和性能要求,且在规定的有效检定周期内。标准中规定的计量器具应具有可溯源性。4.2.6 标准中所选定的试验(或测量)方法的准确度应能对所要评定的特性值是否处在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做出明确的判定。4

35、.2.7 试验(或测量)结果数据应与技术要求量值的有效位数一致。 4.2.8对健康或环境有危险或有危害的所分析的产品、试剂或试验、测量、分析步骤,必须引起注意并注明所需的注意事项和严格的预防措施以避免伤害。 例1:警告警告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标准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标准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例2:注意注意本标准规定的一些试验过程可能本标准规定的一些试验过程可能导

36、致危险情况。导致危险情况。 例3:危险危险危险来自氰化钾,它是剧毒品。危险来自氰化钾,它是剧毒品。例4: 4.7 安全装置动作安全装置动作 警告警告进行本试验时,应非常小心。电池应进行本试验时,应非常小心。电池应分别进行试验,并应注意,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电分别进行试验,并应注意,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电池,即使切断充电电流也会发生爆炸,因此试验池,即使切断充电电流也会发生爆炸,因此试验应在保护装置中进行。应在保护装置中进行。4.2.9如各项试验(或测量)间次序会影响试验结果时,则应对试验(或测量)次序做出规定。4.2.10用作比对试验(或测量)的标准样品,应对其取得检定和保存方法做出明确规定。必要时,

37、还应规定对标准样品的要求。4.2.11 该章内容若既有试验内容,又有测量内容时,标题可改为更确切的名称:“测试方法”。4.2.12“试验方法”要素若并入“要求”一章中,章的标题可为“要求与试验(或测试)方法”。4.2.13适用时,应指明试验(或测量)方法适用的场合,如型式试验或定型试验、常规试验或例行试验还是抽样试验等等。5.1 质量评定程序或检验规则的内容5.1.1检验分类5.1.2检验项目5.1.3组批规则与抽样方案a.组批规则b.抽样方案5.1.4 抽样或取样方法5.1.5 判定规则与复验规则 a. 判定规则 b. 复验规则 5.2.1该章所列的内容,一般直接引用已发布的有关专业标准的质

38、量评定程序或检验规则、验收规则。5.2.2该章的标题和其中的检验分类,应根据所编制的产品标准的适用性,按上述4.1条的要求具体确定。5.2.3 凡要求章、试验(或测量)方法章所列的项目的章条编号,均应在该章有关部分中列出。5.2.4 对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且是非破坏性检验(如安全、卫生等)的某些项目,一般应采用全数检验,而不采用抽样检验。5.2.5 定型(或鉴定)或型式检验所用试验样本,一律采用固定样本。5.2.6 在质量一致性检验或出厂检验中的抽样检验,一般应采用抽样标准规定的抽样方案,不用或限制使用百分比抽样方案。5.2.7 可靠性项目检验应按鉴定试验、验收试验二类分别列入鉴定(或定型)检验

39、、周期检验,或者“型式检验”、“出厂检验”中进行,不要单独列出。 5.2.8 对于较为简单的或特殊的产品,当逐批检验已可包括要求的全部项目时,则可不列“周期检验”条的内容。5.2.9 本章内容较多,为使标准使用者一目了然和编写简便,建议使用表与文字叙述相配合的形式编写。5.2.10 有关条文的典型写法推荐如下:-8.1 检验实施检验实施本程序规定的所有检验项目,一般由供货方质量检验部门负责进行。必要时,订货方可派代表参加。 需要时,鉴定检验(或定型检验、型式检验)应由有关主管部门认可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负责进行。-8.2 测量设备和试验设备测量设备和试验设备 供货方应具备满足本规范要求的测量设备

40、和试验设备。并且应在有效计量检定周期内。-8.3 检验分类检验分类本程序所规定的检验,分为如下两类: a. 定型检验(或鉴定检验、型式检验); b. 质量一致性检验(或出厂检验)。6.1分类6.1.1 产品分类的内容产品分类一般应包括的内容为:a. 产品品种、形式、规格的划分及其系列;b. 产品代号或产品标记和(或)编码体系。6.1.2 产品分类的基本要求 对产品进行分类时,应遵循下列基本要求: a. 应满足使用的需要; b. 应优先采用国际通行的品种、型式或型号和规格; c. 系列产品应尽可能采用优先数和优选数系或模数制。6.1.3产品分类的原则 对产品进行分类时,应考虑的原则如下: a.

41、产品品种不要分得过细。 b. 可以按产品的性能、性质、参数、状态、成分、结构、型式、规格、尺寸、环境适应性(使用条件)、质量、接口等诸因素对产品进行分类。 c. 分类时应根据最能反映产品个性、特点的因素来划分,便于用户选择产品。6.2.1标记的作用 a.可使用于文献; b.可用于订货文件; c.可用于馈赠品管理。6.2.2标记体系 描述段标准代号和顺序号段 最多9个字符 特性段建议最多18个字符标记识别段图图3标记体系的构成标记体系的构成6.3.1“分类和标记”章中的某些内容属于需要检验的要求时,应在“要求”章中重作规定。6.3.2“分类和标记”章一般编排在“要求”章之前;也可并入“要求”章编

42、写,此时应作为该章的第1条编排。6.3.3在具体的标准中是否需要含有标记体系,由相应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有关标准主管机构确定。本标记不能替代标准的全部内容,要全面了解标准的内容,还应阅读有关标准。6.3.4 本标记体系只用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可参照使用。6.3.5 当修订一项标准时,如果旧版中包含了标准化项目标记方法,在规定新版中的标记时要特别注意,不要与旧版的任何标记发生混淆。此时,被修改的内容可用其他字符来代表。6.3.6 当发布标准修改单或其他修改时,也应对标准化项目标记作相应的修改。 “标志(marking)、标签(labelling)、包装、运输和贮存”是标准中的可选要

43、素。7.1 标志、标签和包装的内容7.1.1 标志或标签a. 产品标志b.包装标志 7.1.2 包装 7.1.3 运输 7.1.4贮存7.2.1标志与标签 a.一般应直接引用有关专业的标志或标签标准; b.标志或标签使用的符号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7.2.2包装 a.一般应直接引用有关专业的包装标准; b.包装可分为销售包装、运输包装。封面是标准的必备要素,每项标准都应有封面。1.1 封面的内容封面的内容内容包括:-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分类号)(企业标准不标注);- 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备案号(国家标准和除企业产品标准外的其他企业标准不标注);- 标准的类别;- 标准的标志;-

44、标准的编号或草案代号(仅适用于标准草案);- 被代替标准编号或被废止标准编号(仅使用于强制性标准); - 标准计划编号(仅适用标准草案);- 涉及有关专利的说明(仅适用于征求意见稿、送审稿);- 标准的中文名称;- 标准中文名称对应的英文名称(企业标准可不标注);- 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日期; - 标准的发布部门或单位。(1)若制定的是国家或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标准类别”的内容则应分别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或“中华人民共和国XX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2)如果所起草的标准代替或废止(仅适用于强制性标准)了某个或几个标准,则应在标

45、准编号之下另起行标注被代替或废止标准的编号。如:“代替GB/T XXXXX-XXXX”;“废止GB XXXXX-XXXX”。(3)若为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制定的标准,则其标准编号方法是我国标准编号与国际标准结合在一起的双编号方式,将我国标准编写和国际标准编号排为一行。如:“GB/T XXXXX-XXXX/IEC XXXXX:XXXX”;(4)当同类标准相互代替时,才应在标准封面上标注被代替标准的信息。不同类别标准的替代或废止信息,不应在封面上标注,必要时,可在标准的“前言”中说明。(5)所有标准草案的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的封面标准的中英文名称下方应有如下通知性的陈述内容: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

46、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6)对于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封面上没有“实施日期”的内容。 目次所列的内容及其顺序如下:- 前言;- 引言;- 章;- 带有标题的条(需要时列出);- 附录;- 附录的章和带有标题的条(需要时列出);- 参考文献;- 索引;- 图(需要时列出);- 表(需要时列出)。(1)为便于读者检索有关内容,当页码超过15页时,最好设“目次”。(2)目次中所列的章、条、附录、图、表等的编号及其标题应与标准中有关章、条、附录、图、表相一致,标题不能用简称。(3)标准中“术语和定义”的术语条目,不应列在目次中。前言是标准的必备要素,每项标准都应有前言。 前言不应包含要求

47、和推荐,也不应包含公式、图和表。 前言应视情况依次给出下列信息:(1)标准结构的说明。对于系列标准或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标准,在第一项标准或标准的第1部分的前言中应说明标准的预计结构。在系列标准的每一项标准或标准的每一部分的前言中,应列出所有已知的其他标准或其他部分的名称;(2)标准编制所依据的起草规则,如:“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进行起草”。(3)说明标准代替或废止的全部或部分其他文件;(4)说明与标准前一版本相比的重大技术变化;(5)说明与对应的国际标准、导则、指南或其他文件的一致性程度,写出对应的国际文件的编号、文件名称的中文译名,并在圆括号内标明所采用文件的语种版本;

48、并列出采用该文件方法的陈述、与所采用的文件的技术差异和文件结构改变及其解释、所作的主要编辑性修改、增加的资料性内容的说明。具体方法按GB/T20000.2的规定;(6)有关可能涉及专利的说明;(7)本标准由XXXX部门或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8)本标准由XXXX归口;(9)本标准起草单位;(10)本标准主要起草人;(11)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1)前言不应包含要求和推荐。(2)前言的有关内容,和推荐不允许使用图、表的形式来表述。(3)当需在前言中列出该标准与所采用的国际标准、导则、指南或其他文件的技术差异、文本结构改变的解释和所作的主要编辑性修改的内容较多时,可将其作为该

49、标准的资料性附录列出。(4)当采用国际标准制定为我国各类标准时,若被采用标准的版本具有修正案(亦称为修改单)(Amendment)、补篇(addendum)、技术勘误(Technical Corrigendum)等时,也应在指明采用程度和版本时列出相应的编号和名称。(5)如果制定强制性标准,则应在该标准前言中,用黑体字分别补充如下内容:a. 对于全文强制形式的标准,在“前言”的第一段写明: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b. 对于条文强制形式的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标准“前言”的第一段采用下列方式之一写明:当标准中强制性条文比推荐性条文多时,写明: “本标准的第X章、第X. X条为推荐性

50、的,其余为强制性的。”当标准中强制性条文比推荐性条文少时,写明: “本标准的第X章、第X. X条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当标准中强制性条文与推荐性条文在数量上大致相同时,写明: “本标准的第X章、第X. X条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c.标准的表格中有部分强制性技术指标时,在“前言”的第一段中只说明: “表X的部分指标强制。”(6)如果制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则应在前言中说明该指导性技术文件提出单位项的前面补充如下内容: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仅供参考。有关对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建议和意见,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XX行业标准主管部门)反映。”(7)对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果在

51、编制标准的过程中没有识别出涉及专利的内容,则在发布的标准的前言中应有如下声明性的陈述内容: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引言是可选要素。4.1 内容引言的内容,一般可包括两个方面:(1)促使制定该标准的原因; (2)有关标准技术内容的特殊信息或说明。(1)引言不应包含要求。(2)对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果在编制该标准的过程中已经识别出涉及专利的内容,则在发布的标准的引言中应有如下说明性的陈述内容: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条与内容相关的专利的使用。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52、。 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保证,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获得: 专利持有人姓名: 地址: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3)“引言”标题本身不编号,当需对引言的内容分条表述更合适时,条的编号分别为0.1、0.2等。(4)引言的有关内容允许使用图、表、公式等形式来表述。此时,引言中如有图、表、公式或脚注,均应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分别对它们进行编号。(5)采用国际标准制定为我国标准时,要注意将国际标准

53、的引言转化为我国标准的引言。 名称是标准的必备要素。5.1组成组成 标准名称组成使用的要素一般不多于下述三种: 引导要素(可选的); 主体要素(必备的); 补充要素(可选的)。(1)名称应与该标准(或部分)所包括的内容相适应,贴切表达该标准(或该部分)的主题内容。(2)标准名称中主体要素(亦即该标准的标准化对象的名称)是必须要有的;引导要素(一般用行业、专业类别或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名称来表述)、补充要素指该标准(或该部分)或系列标准中各项标准所规定的技术特征可省略。(3)对于同一标准化对象划分为若干个单独标准制定的某一系列标准名称中,引导要素的标题必须保持一致。(4)对于同一个标准化对象划

54、分为若干部分制定的某一标准名称中:引导要素(如果有)和主体要素必须保持一致;此时,表述主要对象特定方面的补充部分标题前必须加上“第X部分:”。(5)如果标准同时具备如下两个条件,应省略补充要素:- 包含主体要素所表示的标准化对象的所有基本方面,而且- 是有关该标准化对象的唯一标准(而且拟继续保持)。(6)产品标准命名规则 a.产品“名称”+“通用规范”或“通用技术条件”; b.产品“型号”+产品“名称”+“规范”或“技术条件”。5.3 名称的措词 (1)“XXXX词汇”,避免使用“术语”; (2)“XXXX试验方法”; (3)“XXXX测量方法”; (4)“XXXX化学分析方法”; (5)“X

55、XXX测试方法”; (6) “XXXX规范”; (7) “XXXX规程”; (8) “XXXX指南”; 注意:不用“XXXX标准”或“XXXX指导性技术文件”。 范围是标准的必备要素。6.1 内容 范围一般由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两个部分构成;必要时,还应指明不适用范围,从而表明对该标准的使用限制。(1)范围的文字应简洁。(2)范围不应包含要求。(3)主题内容应视标准化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下列之一陈述:“本标准 规定了 的尺寸。” 的方法。” 的特征。” 确立了 的系统。” 的一般原则。” 给出了 的指南。” 界定了 的术语。”适用范围的陈述,应由下述引导语引出: “本标准适用于。”或者 “本标准

56、适用于,可参照使用。” “本标准不适用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是标准的可选要素。由引导语引导语、规范性引用文件一览表规范性引用文件一览表构成。规范性引用文件一览表应由下述引导语引出:“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1)严格地讲,规范性引用文件一览表的内容不是起草,而是将在该标准中规范性引用其他文件进行汇总。 以下要素中引用其他文件为规范性引用:a. 规范性技术要素中规范性引用的;b. 图、表中的含有要求的段和含有要求的脚注中规范性引用的。 (2)原则上,被引用的文件应

57、是标准、规范、规程、指导性技术文件。在满足适用性的条件下其他正式出版的文件,也可以规范性方式加以引用: a.具有广泛可接受性和权威性,并且能够公开获得; b.作者或出版者(知道时)已经同意该文件被引用,并且,当函索时,能从作者或出版者得到这些文件; c.作者或出版者(知道时)已经同意,将他们修订该文件的打算以及修订所涉及的要点及时通知相关标准的归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归口单位。(3)下列文件不能列入规范性引用文件一览表中,而可列入资料性补充要素的“参考文献”中:a.非公开的文件;b.资料性引用的文件;c.被指示性引用的标准;d.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参考过的文件。(4)制定标准时,若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58、哪怕仅仅是引用一个),则必须设置“规范性引用文件”章。而且,引导语不能改动。(5)对于制定(仅限于对应ISO、IEC中的3类技术报告,即资料性文件的)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该章的标题为“引用文件”,而不用“规范性引用文件”。(6)引用文件一览表中,注日期引用还是不注日期引用其他文件的表述,应依据规范性技术要素中规范性引用的方式而定。(7)当不注日期引用一项标准的所有部分时,应在该标准顺序号之后标明“(所有部分)”及其名称的相同部分,即引导要素(如有时)和主体要素。(8)对于注日期引用一项标准,若其随后的修改单亦适用时,亦应在其之下一一列出。(9)规范性引用其他文件的一览表中,若有与国际标准有对

59、应关系(包括等同、修改或等效、非等效)注日期引用的我国标准,应在其名称之后的圆括号标识我国标准对应的国际标准编号、该国际标准英文名称(若与我国标准对应的英文名称一致,则不标识)和一致性程度代号;对于不注日期引用的我国标准,应在其名称之后用圆括号标识当前最新版本的该我国标准的编号、对应的国际标准编号、该国际标准英文名称(若与我国标准对应的英文名称一致,则不标识)和一致性程度代号。 具体标注方法见GB/T20000.2的规定。(10)对于直接引用的国际标准和国际其他文件,应在其中文译名之后的圆括号中保留原文名称。(11)对于直接引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其名称中各要素之间用分隔符“”分开。 (12

60、)如果引用的文件可在线获得,应给出被引用文件的完整网址。为保证朔源性,宜提供源网址。(13)对于被引用的法规、规章,应顺序写出其名称(加书名号)、发布机关、发布日期、文号,各要素之间空一字距编排。 “术语和定义”对于某一项标准(独立的术语标准例外)来说,是一个可选要素,当一项标准中“术语和定义”与“符号和缩略语”要素的内容较少时,可合并为一章来编写。 典型的术语和定义条目由如下所示内容顺序构成: - 条目编号(用黑体字表述); - 术语(用黑体字表述); - 外文对应词(用黑体字表述); - 同义词; - 符号(包括缩略语、量的符号); - 拒用和被取代术语; - 定义(包括文字、图、表、公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