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微观)同等学力考试_第1页
西方经济学(微观)同等学力考试_第2页
西方经济学(微观)同等学力考试_第3页
西方经济学(微观)同等学力考试_第4页
西方经济学(微观)同等学力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一章需求和供给一、名词解释:1.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来源于消费者。消费者对于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原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必须具备意愿和购买能力两个特征。2. 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即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一规律被称为需求规律。3.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来源于生产者。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

2、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供给必须具备意愿和能力两个特征。4. 供给规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增加;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减少。即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这一规律称为供给规律。5.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该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供求力量达到一种平衡时,价格或价格机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就被称为均衡价格,供求相等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6. 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静态状态的方法。当一个经济模型的

3、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均衡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与动态分析不同,比较静态分析忽略内生变量的变动过程,只考察原有的条件变化,新的均衡与原有均衡之间的差异。7.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放映了相应于价格变动,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用弹性系数加以衡量,被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由点弹性或弧弹性来衡量。8. 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度量了相应于消费者收入变动,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Ey=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U入变动的百分比。当0Ey1时,称为高收

4、入弹性;当Eyp入,消费者就选择消费商品而不是货币;相反,若MUp入,消费者选择消费货币。因此,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MU:P入它表示,为了获得最大效用,消费者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时,每单位货币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同,恰好等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上式意味着,如果商品的价格p发生变动,比如提高,消费者根据上述条件确定最优的消费数量。在货币的边际效用人既定的条件下,随着价格的升高,消费者希望从该商品中得到的边际效用增加,以便能弥补支付单位商品损失掉的货币的边际效用。这样,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减少。因此,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2. 对正常物品而言

5、,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所谓正常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数量也增加的商品。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通常向右下方倾斜。这一点可以借助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其中,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由一种商品价格变动从而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而引起的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由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导致的两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变动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大小及其方向,即总效用=替代效应+收

6、入效应如图。当一种正常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由Il移动到I2,消费者的均衡也由Ei移动到巳。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消费者倾向于用价格下降的某种商品替代较昂贵的另外一种商品,从而使得该商品的需求量由x11增加到x12,即替代效应(x12-x11)为正数值。另一方面,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下降,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对于正常物品而言,收入增加将导致消费量增加。这就是说,价格下降的收入效应(xi-x11)也是正值。因此,价格下降总效应大于0,即商品价格下降导致需求量增加,从而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3. 何为吉芬商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吉芬商品是以经济学

7、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特殊商品。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其消费量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其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其原因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加以说明。如图,假定一种商品X1为吉芬商品,而另一种商品X2为正常商品。当第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一方面,消费者倾向于用价格下降的该商品代替较昂贵的另外一种商品,从而使得该商品的需求量从X11增加到X,11,即替代效应(Xi-X11)为正数值。另一方面,随着该商品价格的下降,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对于吉芬商品而言,收入增加将导致消费者减少该商品的需求量,即价格下降的收入效应(X12-X-1)为负值。不仅如此,收入效应的绝对值超过了替代效应的幅

8、度,从而使得商品价格下降的总效应为负值。结果,价格下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因此,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由此可见,对吉芬商品而言,不仅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得变动方向相反,而且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这就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第三章生产和成本论一、名词解释1. 边际产量: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如果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作为可变投入,那么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FP=ATP/ALo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要素的边际产量在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递减的。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报酬(

9、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不断地把某一种可变要素投入到另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即边际产量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数值之后是递减的。3. 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所有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同组合描述出的轨迹。特征: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且离原点越远产量越大;任意两条不相交;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4.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等产量曲线上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比率。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

10、外一种要素的数量。以劳动对资本的的替代率为例,并以RTSk表示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RTSk=-dK/dL.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几何意义是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一般说来,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另外一种要素则更为需要,从而出现增加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而被替代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增。这样,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投人量的增加,它对其他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呈递减趋势。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11、,故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相一致。6. 等成本方程:在要素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厂商花费同样成本可以使用的所有不同的投入要素的组合。用rL和rK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价格,c表示成本,等成本方程为:c=rLL+rKK。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和所花费的成本总量变动都会使得等成本方程旋转或者移动。7. 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在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成本既定时实现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时实现成本最小目标时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图形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这两条曲线的切点。其满足条件是:RTSL,K=rL/rKrLL+rKK=c该最优组合表明:使

12、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或者说,每单位成本用于任何要素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8.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用来说明厂商产量变动导致规模变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生产厂商而言,如果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的生产成本的增加低于一倍,则称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如果产量增加一倍,而成本的增加大于一倍,则生产存在着规模不经济。9. 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规模收益分析的是厂商的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有三种情况:如果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

13、扩大一倍,而产出增加超过一倍,则称生产是规模收益递增的;若产出也增加一倍,则称生产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若产出增加小于一倍,则称生产是规模收益递减的。10. 平均成本:平均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不变成本(AF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o平均不变成本等于不变总成本除以产量,因此平均不变成本是随产量递减的,并且随着产量的增加而趋向于零。平均可变成本等于可变总成本除以产量,由于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决定了平均产量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先增后减,因而平均可变成本随产量先减后增。平均成本是平均不变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和,并且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平均

14、成本主要由平均可变成本所决定。即平均成本曲线呈现U型。11. 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成本量。用公式表示为MC=TC/AQo在短期内,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呈现U形。在长期内,规模经济的状况将决定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形状。12.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长期内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总成本。它是基于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在生产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阶段,长期总成本曲线呈U形。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因为对应于每一产量,厂商在长期内把生产要素调整到最优组合点,从而在这一产量下实现的平均成本为最小。二、简述题1. 单一和多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15、区是如何确定的?其间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各有什么特点?(06)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区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投入的第I阶段为投入量由0到平均产量的最大,如图中的。到L1;第II阶段由平均产量最大至边际产量为0,如图中的L1到L2;第W阶段为边际产量为负值阶段,如图中的L2之后。在第I阶段,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劳动的边际产量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这意味着,劳动的边际水平超过平均水平,因而理性的厂商不会把劳动投入量确定在这一区域。与这一区域对应的是第W区域,在这一区域中变动投入的边际产量小于零,因而厂商业不会把投入确定在这一阶段上。因此,理性的

16、生产者只会把劳动投入量选择在第II阶段上。故第II阶段为该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有关生产技术的基本假定已经保证了变动要素投入应置于合理区间。首先,生产技术单调增加意味着边际产量为正数值;其次,在一种投入要素变动的情形下,生产技术具有凸性则表现为边际产量递减。这样,对单一变动要素的分析经常是在合理投入区内进行。2. 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之所以会出现递减趋势,

17、是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知道理性的生产厂商会把生产要素投入到使得等产量曲线递减的区域内。这就意味着,在产量保持不变得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的增加,另一种要素会减少。其次,由于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当某种要素增加一单位时,所引起的产量增加是逐渐减少的。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该要素所替代的其他要素数量就会减少。因此,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3.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是如何确定的,它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有何关系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指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化或者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化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在多种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情况下,厂商的生产技术可以由等产量曲线加以表示。而厂商的成本与生产要

18、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由等成本方程加以表示。于是,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切点。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投入量需要满足的条件为:RTSL,K=rL/rK,rLL+rKK=c。或者在产量既定条件下,生产要素投入量需要满足的条件为:RTSL,K=rL/rK,f(L,K)=y。这些条件说明,无论是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还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寻求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厂商都将要把生产要素的数量选择在单位成本购买的要素所能生产的边际产量相等之点。同时,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也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选择。以成本既定情形为例,如果每单位成本获得的边际产量不相等。比如MP/rLMP/rk,这时把

19、用K的一单位成本用于购买L将会在保持成本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总产量,从而增加利润。因此,追求技术上的最优恰好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相一致。4. 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短期内,产量曲线与成本曲线存在着对偶关系。如果说短期产量曲线是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决定的,那么短期成本曲线则是由短期产量曲线所决定的。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短期总产量曲线表现为一条先增后减的曲线。受总产量曲线的支配,短期总成本曲线则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根据定义:边际成本MC=rL/MPL平均成本AVC=rL/APL可知,厂商的边际成本与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平均变动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呈反方向

20、变动。这就意味着,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成立的条件下,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先增后减,从而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一定是先减后增的,即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呈现U形。而且,由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点,故平均成本一定与边际成本相交于平均成本最低点。总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由于边际成本是先减后增的,且反映了总成本增加的速度,因而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减阶段,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相反,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增阶段,增长速度加快。三、计算与证明1. 已知企业的生产函数为y=5LL2,其中L为雇佣工人的数量。求企业劳动投入的合理区域。(06)2. 厂商的生

21、产函数为y=AL“kB,生产要素L和K的价格分别为rL和rK,(03)(1)求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2)如果何资本的数量K=1,求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3)求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3. 证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的组合。追求利润max的cs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组合。生产扩展线是cs增加用于生产的成本或者扩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点的轨迹,它使得cs获得最大利润,cs的生产扩展曲线方程为:MPL/rL=MPK/rK即无论是增加生产成本还是扩大产量,cs都会按照每单位成本购买的要素所能生产的边际产量都相等的原则来组织生产。尽管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或既定

22、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只是cs实现ys最优组合的条件,但是寻求最大利润的cs必然按这一原则确定生产ys投入量,即生产ys最优组合与cs利润最大化目标是一致的。对应于特定的jg,cs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相应的投入组合。例如,当单位成本获得MP不等,MPL/rLMPL/rK,这时把用K的一单位成本用于购买L将会在保持成本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总产量,从而增加利润。因此,追求技术上的最优组合恰好与cs利润最大化一致,追求利润max的cs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组合第四章市场理论一、名词解释1. 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总收益(TR)是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出所获得的全部收入。TR=P(y

23、)y。平均收益(AR)指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获得的收入:AR=TR/y=p(y)。边际收益(MR)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加量:MR=ATR/Ay2. 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厂商决策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它要求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或要素)所增加的收益等于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3. 完全竞争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基本牛!征:市场上,厂商生产同质的产品。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厂商,因而消费者和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市场上的消费者和厂商拥有完全信息。厂商可以无成本地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4.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随着厂商数目的增加,整个行业中的产

24、量也会增加,如果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降低,则称为该行业存在外在经济;如果厂商数量增加从而整个行业的产量增加使得单个厂商的成本增加,则称该行业存在外在不经济。5. 价格歧视:亦称价格差别,指垄断企业为了榨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就同一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就不同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索取同一价格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在完全垄断的市场条件下方可进行,否则,竞争者会以竞争价格来破坏差别价格;同时,这种完全垄断市场还必须能够分割为许多互相独立的分市场。实行价格歧视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和产品的不同特点。价格歧视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等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

25、按不同的购买量索要不同的价格,以至于每单位索要的价格恰好等于此时的需求价格。第二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按不同购买量分组,并对不同的组别索要不同的价格;第三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依照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索要不同的价格。6. 垄断竞争市场: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特点:行业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厂商提供有差异但彼此接近的替代品;厂商进入和退出是自由的。7. 寡头垄断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特点:第一,市场上存在少数厂商,单个厂商的产销量占整个市场相当大的分额,从而对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影响力;第二,少数寡头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第三

26、,寡头市场上的价格相对稳定,竞争可以是非价格形势;第四,市场上存在进入障碍。8. 古诺模型:法国古诺分析双寡头行为的一种理论模型,因而又被称为“双头模型”。古诺模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情形中得到说明。假定两个面临同一市场的竞争厂商,它们生产无差异的产品,成本为0。起初,A厂商选择市场总量的1/2,以便利润最大化。随后B厂商将余下的1/2作为其面临的市场需求,并与A一样选择其中的1/2即1/4的产量。结果,A厂商的利润因B厂商的加入而未能达到最大,于是它变动产量,将B厂商生产的1/4余下的3/4作为决策的依据,选择其中的1/2即3/8。同样,B厂商将会选择5/16。如此等等。最终,两个厂商各选择1/

27、3的产量,而且它们没有进一步变动产量的动力,从而市场处于均衡。9. 纳什均衡:是指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也就是在对手不改变策略条件下的最优策略构成的均衡。具体地说,在对策G中,对一个策略组合(S1*,sn*)而言,如果对每一个局中人i,在其他局中人不改变策略的条件下,Si*是第i个局中人的最优策略。即对于任意一个可行的策略si,都有Ui(S1*,Si-1*,S*i,S*i+1Sn*)Ui(S1*,,Si-1*,si,S*i+1,Sn*),则称(S1*,Sn*)是对策G的一个纳什均衡。二、简述题1. 为什么说厂商均衡的一般原则是MR=MC经济学中通常认为理

28、性厂商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厂商在进行决策时都试图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增加一单位决策量,厂商增加的收益等于所增加的成本。经济学中通常称这一原则为利润最大化原则。利润最大化原则适用于所有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单位对所有决策变动进行的选择。下面以厂商的产量选择来说明这一点。厂商提供产量一方面会带来收益,另一方面也要付出成本。在既定价格下增加产量,如果厂商由此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即MRMC,那么生产该单位产品就有剩余,从而使得利润总额有所增加。因此,利润最大化厂商就会把它生产出来,即在这种条件下,厂商会增加产量,直到二者相等为止。相反,如

29、果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即MRMC,就这一单位而言,厂商是亏损的,因而为了增加利润,厂商会减少该单位的生产。直到MR=MC。有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在MR=MC时,厂商才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此时,厂商既不增加生产,也不减少生产。2. 简要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或长期)均衡(1)短期均衡。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因而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进行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条件是p=MC。另一方面,厂商也可以选择停止营业。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时,厂商生产要比不生产损失更大。因此

30、,厂商只有在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时才按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故这一点也被称为厂商关闭点或停止营业点。对应于高于平均变动成本的价格,厂商会在边际成本曲线(MC)上确定相应的供给量。因此,平均可变成本之上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并且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在边际成本曲线递增阶段提供产量,因而厂商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2)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厂商将不断调整固定投入的数量,使得在每个产量下,生产规模都是最优的。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将是厂商决策的依据。与短期中的行为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这里,厂商按价格等于

31、边际成本选择产量。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内厂商没有固定成本与不变成本之分,因而当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时,厂商才提供商品;否则,厂商退出该行业。同时,如果代表性厂商获得超额利润,也必然会导致其他厂商的进入。假定行业中所有厂商具有相同的长期成本。这样,在长期内,所有厂商就不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p=LMC=LAC3.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行业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以行业中单个厂商的长期供给为基础的。由于长期中厂商将不断调整固定投入的数量,使得在每个产量下,生产规模都是最优的。同时,行业在长期中存在着其他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因而厂商的长期均衡要受到行业调整

32、的影响。根据这一影响,完全竞争行业被划分为成本不变、递增和递减三种情况。( 1)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在成本不变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不随厂商的进入或退出而改变。假定最初完全竞争厂商及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如果整个行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动,那将导致原有的均衡被打破。但由于单个厂商的成本并不发生改变,因而最终结果只是厂商数目得增加而已。因此,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决定的水平曲线。如图1。( 2)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假定最初厂商和行业均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此时出现行业的市场需求增加。结果将会导致市场价格提高,使得每个厂商都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驱使其它厂商进

33、入。行业的外在不经济使得单个厂商的成本增加,因而当行业再次处于均衡状态时,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点升高。这样,由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决定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如图2(4)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如果行业中存在外在经济,结果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图34. 评述垄断竞争理论垄断竞争市场是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特点:行业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厂商提供有差异但彼此接近的替代品;厂商进入和退出是自由的。垄断竞争厂商有两条需求曲线。其一是行业中所有厂商都采取相同行动时,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也即市场份额曲线。其二是单个厂商单独采取行动时所面临的需求曲

34、线。二者相比,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比市场份额曲线更加平缓,因为如果其他厂商保持不变,那么单个厂商变动价格对其需求量的影响会更大。垄断竞争厂商会依照上述收益曲线来决定最优的产量和价格。( 1)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就像一个完全的垄断者那样决定自身的产量和价格。略微不同的是,垄断竞争厂商行为的结果要受到其他厂商行为的影响,导致单个厂商重新调整产量和价格。具体地说,代表性的垄断竞争厂商在假定其他厂商不变条件下得到的自己的需求曲线,确定相应的边际收益,并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量,依照自己的需求曲线确定价格。如果其他厂商真的不采取对策,那么上述结果对所论及的厂商而言是最优的。但是,

35、所有的垄断竞争厂商都回采取相同的行动,结果市场价格位于市场份额曲线而不是单个厂商自己的需求曲线上。对应于这一市场价格,单个厂商会不断地确定自己的最优产量和价格。因此,只有当单个厂商最有产量对应的价格恰好位于它自己的需求曲线与市场份额曲线的交点是,厂商才不会变动原有的产量。此时垄断竞争处于短期均衡。此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正常利润或亏损。( 2)长期中,厂商可以对短期内固定不变的要素进行调整,从而长期成本是其进行决策的基础。另一方面,厂商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也会因为厂商的进入或退出而发生改变。以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获得超额利润为例。超额利润的存在导致其他行业的厂商进入,从而使得单个厂商的市场份额曲线降低

36、。只有当单个厂商按自身的需求曲线确定的均衡产量所对应的价格恰好使得厂商获得正常利润时,厂商及市场才不会进一步调整。如图所示。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AR=LAC由于垄断竞争厂商的产量对价格有某种影响力,从而垄断竞争厂商没有明确的供给曲线。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理论分析是以产品差异和自由竞争为条件的。在理论分析中很少涉及到生产集中的后果,因而也就不能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一种表现的垄断现象的深刻基础和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此外,把产品差异为特征的垄断与生产集中所导致的垄断混为一谈,使得垄断竞争分析并不具有一般性。不过也应该看到,对于垄断竞争对竞争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37、以及垄断的消极作用的分析是有意义的。5.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如何对寡头市场上的价格较少变动做出解释的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用于寡头市场行为分析的一个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假定,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当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其他厂商将不会跟随,但若它降低价格,其他厂商也会如此。结果,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折弯点。对应于一条折弯的需求曲线,寡头厂商得到自身的边际收益。通过此边际收益,厂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优产量,并依需求曲线确定价格。与通常厂商不同的是,折弯的需求曲线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在折弯点处不连续,因此,当边际成本恰好与边际收益在这一断点处相等时,边际成本的变化不影响厂

38、商的均衡产量和价格。这样,该模型对寡头市场的价格稳定性给予了充分的说明。如图所示。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的缺陷是没有说明最初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6. 为什么说古诺模型的均衡是一个纳什均衡博弈论的思想被广泛用于分析具体策略选择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分析寡头竞争行为。古诺模型所表述的结果就是一个纳什均衡。一般地,假定两个寡头面临的市场需求为:p=p(y1+y2)每个厂商根据这一价格确定自身的边际收益,以便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量。于是,第一个厂商A选择的产量为:MR1(y1+y2)=MC1(y1)从中可以得到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y1=f1(y2)。同样地,第二个厂商B利润最大化的产

39、量为y2=f2(y1)。由于厂商的最优产量选择取决于竞争对手的产量选择,因而这种关系被称为反映函数。根据上述反应函数,当两个寡头厂商不再改变产量时,该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均衡解可以通过求解两个厂商的反应函数y1=f1(y2)和y2=f2(yi)的公共解得到,比如公共解为(yi,y*,这一公共解即为纳什均衡。因为当在竞争对手B选择不改变产量的条件下,A不可能变更其产量。因此,(yi,y2)是一个A与B都不想首先打破的选择。三、计算与证明Q=50-3P,i)求厂商的边际收益函数。2)若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4,求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价格。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一、名词解释1. 引致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

40、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由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对于生产要素的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2. 边际产品价值: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带来一定的产量增加量,而这些产量以不随单个厂商产量变动而变动的价格出售。因此,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产品价格乘以劳动的边际产量,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记为VMPL),用公式表示为:MRLP=VMLP=p.MPL3. 边际收益产品:由于厂商需求生产要素是为了利润,那么利润最大化原则将继续支配着厂商在要素市场上的行为。因此,厂商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条件是,该要素的边际收益等

41、于该要素的边际成本。经济学中定义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边际收益产品,记成MRP4. 平均要素成本:厂商购买每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因而厂商的平均要素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在生产要素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平均要素成本就是厂商面对的要素提供曲线。这时,平均要素成本曲线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5. 边际要素成本:由于厂商需求生产要素是为了利润,那么利润最大化原则将继续支配着厂商在要素市场上的行为。因此,厂商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条件是,该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该要素的边际成本。经济学中定义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边际要素成本,记成MFC。6.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

42、线:(简答2)二、简述题1. 简要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要曲线是如何得到的与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市场上有众多的厂商和众多的要素供给者,他们都按照既定的要素价格选择最优的要素使用量和供给量。在产品市场上,厂商也是完全竞争者,即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厂商决策的依据。就厂商而言,厂商选择要素使用量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即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

43、产品价格,即VMP=pMP从要素的“边际成本”考察,由于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所决定,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因此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由此可知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VMP=pxMP=r式中:r为要素的价格。对应于由市场所决定的要素价格r,厂商选择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而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因而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也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递减,即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2. 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试用收入效

44、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源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强度。如果工资率变动,比如增加,那么对劳动数量会产生影响。如图1所示。首先,工资率提高,使得闲暇这种“商品”相对昂贵,因而替代效应导致劳动者减少该闲暇的消费。在图中表现为由E1点移动到E1点,闲暇数量由l1减少到l1。其次,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收入效应的结果使得闲暇增加,在图中表现为由E1点移动到E2点,闲暇数量由l1增加到l2。因此,工资率提高并不能保证闲

45、暇时间减少从而劳动时间增加: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时间增加;当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劳动时间反而减少。根据劳动者的最优化行为,对应于一个特定的工资率,劳动者在效用最大化点上确定最优劳动供给量,从而得到劳动供给曲线。据说,在工资水平较低时,工资率上升对劳动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而人们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减少闲暇消费;而当工作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因而人们增加闲暇时间的消费,而减少劳动时间。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3. 试说明欧拉定理在要素收入分配理论中的含义欧拉定理是一个数学结论,在经济学中的说法是,如果生产服从规模收益不变,那么每种生产要素按边

46、际产量取得收入恰好等于它们的总产量。用公式表示为:y=MPLL+MPKK这一结论对于边际分配论具有很强的解释意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当所有的要素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时候,厂商对要素的均衡使用量所对应的边际产品价值恰好等于此时的要素价格。根据欧拉定理的结论,在厂商的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时,要素按照这一价格取得的收入恰好等于所有的产量(的价值)。因此,定理得结论表明,按照要素的边际产品进行分配是合理的制度。4. 以劳动市场为例,说明产品卖方垄断而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一)假定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产品市场是卖方垄断的。无论厂商出于何种条件下,其为了最大化利润,都会按照边际收益产

47、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的原则使用生产要素。由于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一个垄断者,它所面临的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因而其产量对价格将产生影响:它每增加一单位产量会以边际收益增加收入。因此,在垄断市场上,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出的边际收益,即MRP=MR?MP另一方面,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是完全竞争者,因而面对既定的价格。这样,厂商每增加一单位要素(劳动)使用量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即MFCL=rL上式再次决定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完全竞争厂商相比,由于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其平均收益,因而通常产品市场垄断的厂商对要素的需求要低。一种要素的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将决定该要素的市场价格。(二)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要素市场是买方垄断的。那么,从要素的边际收益方面来看,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MRP=VMP?=MpP从要素市场来看,由于厂商是买方垄断者,它使用要素的数量将影响到市场的要素价格。假定市场上要素(劳动)的供给曲线为rL=r(L),它向右上方倾斜。当厂商增加劳动使用量时,厂商就必须提高劳动的价格。这样,劳动这种要素的边际成本递增,从而劳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