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三)_第1页
中国陶瓷(三)_第2页
中国陶瓷(三)_第3页
中国陶瓷(三)_第4页
中国陶瓷(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宋金时期的北方陶瓷概说宋金时期的北方陶瓷概说 宋金时期的北方陶瓷就河南瓷窑釉色品种来说,以白釉.青釉为主,黑釉次之。低温铅釉陶器只在少数瓷窑中出现,白釉器光素无纹、印花、刻花、珍珠地划花以及白地黑花俱全。 宋白釉小盘宋 白 釉 执 壶宋白釉双龙耳瓶白釉珍珠地划花凤凰花草纹枕宋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宋 白 地 黑 花 枕 宋 白地黑花梅梅 瓶瓶宋 黑 釉 碗宋黑 釉铁 锈 花玉玉 壶壶 春春 瓶瓶宋 定 窑 黑 釉 弦 纹 梅 瓶 青釉除一般的青瓷及带刻花、印花的耀州窑系装饰风格的青瓷外,还有烧制钧瓷的禹县、临汝、新安、辉县、淇县、鹤壁、和安阳瓷窑。烧制珍珠地划花的密县、登封、鲁山、宝丰等瓷窑。烧制

2、花青瓷的临汝、禹县、宜阳、宝丰、内乡和新安瓷窑。宋青瓷刻花碗宋刻花青瓷碗宋印花青瓷花纹宋 青 瓷 印 花 碗民窑钧瓷民窑钧瓷 山西发现的宋金时期的瓷窑以烧白釉以及黑釉瓷为主,烧白釉的有平定、介休、交城和阳城等地的瓷窑。 河北发现的定窑、磁州窑、临城窑、龙泉务窑以及隆化窑均以烧制白釉为主,定窑最精,磁州窑以烧制白地黑花最具代表性。陕西的耀州窑亦烧制刻花、印花的青瓷。宋介休窑白釉六出筋盘宋介休窑白釉碗底宋 定 窑 印 花 盘定窑小罐宋磁州窑白釉裼彩童子莲纹碗宋磁州窑大碗宋耀州窑高足杯宋耀州窑菊瓣纹盏 上述的各个北方瓷窑所生产的陶瓷器物,大部分可归结为北方的定窑、磁州窑、钧窑、耀州窑四大窑系。定 窑

3、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以及东西燕川村,古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而闻名。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以及制作工艺较五代都有明显的提高。五代定窑白瓷唇口罐五代定窑碗宋定窑刻菊瓣纹盖罐宋定窑双耳瓶宋代定窑宋代定窑瓷器的特征瓷器的特征 胎:白色微黄,比较坚致。 宋定窑白瓷片 釉:定窑兼烧白釉、黑釉(黑定)、酱釉(紫定)、绿釉(绿定)等品种瓷器。宋定窑白釉菊瓣盘宋定窑黑釉执壶黑定黑定又称“兔毛花”宋定窑酱釉口盂紫定宋定窑酱釉盘口瓶宋定窑绿釉龙纹盘绿定宋定窑绿釉碗 北宋早期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比较光亮,中、晚期白中泛黄,即俗称的米白色,滋润莹泽。定窑白釉的特点是有蜡泪痕

4、-釉在高温下流淌、降温时停止流动而凝结在釉面的蜡泪痕状的渍釉点。 宋早期定窑盘宋早期定窑碗宋定窑莲瓣纹壶定窑折腰六缺划花盘宋定窑印花凤凰纹盘局部宋定窑小香炉宋定窑酱釉铺首香炉 滋润莹泽的米白色釉现蜡泪痕及竹丝刷纹(釉薄处可见的器身条条细小痕迹)是宋代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蜡泪痕蜡泪痕及竹丝刷纹竹丝刷纹 器型:定窑瓷器多为碗、盘、枕、炉、盂等日用生活器皿,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宋定窑印花双凤纹笠式碗宋定窑白釉碗宋 绿 定 窑 印 花 碗宋 定 窑 刻 花 盘宋 定 窑 花 口 盘宋 定 窑 花 口 盘定窑剔花腰圆枕宋定窑孩儿枕(藏故宫博物院)宋定窑弦纹三足樽宋 定 窑 高 三 足 炉宋定窑

5、划莲瓣纹盂定 窑 刻 花 狮 流 壶定窑漏斗口瓶宋定窑划花直颈瓶宋定窑白釉瓶宋定窑五管葫 芦 瓶宋绿定划花花瓶宋定窑白釉划花海螺 纹饰:北宋早期以划花、刻花为主,中、晚期及南宋(金)以印花为主,还有模印贴花、浮雕。 划花印 花印 花模 印 贴 花浮 雕浮 雕模 印 贴 花 定窑的印花特点是: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密而不乱,讲究对称,大多印在碗、盘的里部,内容多为花卉(牡丹多、莲、菊次之)。其次为动物:如孔雀、凤凰、鸳鸯、大雁、鸭、鱼等等。再次为婴戏。还有一种金彩描花的。 工艺:北宋早期,定窑烧粗瓷用三岔形支钉垫烧,器物里心有三个支钉痕,细瓷用匣体正烧。中、晚期创用支圈覆烧,碗

6、、盘等口沿不施釉,称为“芒口”,精器用金、银、铜等镶边,称金扣、银扣、铜扣。 备备 注注 支钉痕金 扣 定 窑 碗金 扣 定 窑 碗 金代后期定窑又创用匣体涩圈叠烧法,即在器物里心挖去一圈釉使露胎,另一器物的圈足正好置露胎处,烧时器物之间就互不粘连,这种工艺正好为鉴定定窑瓷器时代留下特征。匣 体 涩 圈叠 烧 法 定窑少量烧造的酱釉和黑釉器物,即文献中记载的“紫定”和“黑定”,胎体有精粗之分,精者胎体呈白色,粗者胎体呈灰色,定窑突破了青瓷、白瓷的界线,也烧造浮雕莲瓣装饰,在瓶、壶等器物上均施浮雕莲瓣纹。 并曾一度为官府烧制宫廷用器,已发现的定窑器物上的题铭有“官”、“新官”、“易定”、“尚食局

7、”、 “尚药局”、“食官局正七字”、“五王府”、“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题铭有烧造前刻上或者烧造以后重新刻上的二种。 尚 食 局 受定窑影响属于定窑系的瓷窑有:山西的平定窑、孟县窑、阳城窑、介休窑、霍县窑,四川是彭县窑,江西的吉安窑和景德镇窑。 定窑瓷器鉴 定 宋定窑的刻、划花技法与当时的其它窑口瓷器颇为不同,给人一种很“硬”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可以打一个比方来形容,如用钢刀在松软的木料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会随着刀具的刻压而下陷,此谓之“软”,而在坚硬的红木上刻花,着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则不会下陷,使刻纹轮廓更为鲜明,此谓之“硬”。

8、 刻花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

9、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点。 就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现在只有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够的重视,仍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定州地宫定瓷精品仿定器的窑址有: “土定”:漳河、汾河流域民窑所烧,胎体比较粗厚,质地亦较松软,釉色白中泛黄或赤,体轻质差。 “新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