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综合练习题(1)_第1页
《史记》综合练习题(1)_第2页
《史记》综合练习题(1)_第3页
《史记》综合练习题(1)_第4页
《史记》综合练习题(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二语文史记综合练习题(1) 一、默写:(12分)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 。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 !”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安能以身之察察, ! 二、基础知识:(12分)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侯生乃屏人间语(bn) 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guì) B.屈平属草稿未定(zh) 代王嘉乃遗燕王书曰(wèi) C.二十八宿环北辰(xi) 彼秦大将擅兵

2、与于外而内有乱(shàn) D.信喜,谓漂母曰(pio) 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ì) ( )2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活用归类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王卬于殷 既科条之矣 贵轻重,慎权衡 皭然泥而不滓(名词作动词) B.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 明道德之广崇 蝉蜕于浊秽(形容词作名词) C.内惑于郑袖 乃晨炊蓐事 身客死于秦 其后楚日以削 (名词作状语) D.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亲贤臣,远小人 欲流之远者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孝(形容词作动词) (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D.以公子为长者

3、( )4下列各组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直上载公子上坐 右手揕其匈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公子与侯生决 B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乃晨炊蓐事 荆轲嘿而逃去 北购于单于 C尝与鲍叔贾 人穷则反本 下令如流水之原 吾曩者目摄之 D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厚币委质事楚 被发行吟泽畔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5下面四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求人可使报秦者 (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共130篇,52万多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

4、书”“表”五个部分,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清代金圣叹评点太史公自序时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而作为序言,此篇放在史记的开篇位置。 C.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D.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客著名,并称“战国四公子”或“战国四君子”。 三、阅读下面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文字,完成79题。(10分)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

5、“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

6、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典: 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显: 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爰: 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 ( )8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9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表述的主要意思。(2分) 四、阅读下面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11分)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

7、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B.犹离忧也 离 :通“罹”,遭遇 C.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 ( )11.

8、对于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和“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以事其君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以刺世事 以浮游尘埃之外 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 ( )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该句中的“此志”指代正确选项是: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C.举类迩而见义远 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五、阅读下面魏公子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 (10分)公子自度终不能

9、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

10、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 )1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备:完备,周到 B. 譬若以肉投馁虎 馁:凶猛 C.如姬资之三年 资:蓄积,为出钱 D.此五霸之伐也 伐:功业 (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B.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C.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11、 公子往而臣不送 D.如姬为公子泣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16.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17.本段文字形象地刻画了作为智者的侯嬴这一形象。(4分) 请找出最能体现侯嬴冷静沉着又料事如神的句子。 侯嬴是窃符救赵这一行动的主谋,他对“窃符”成功胸有成竹,其依据是什么? 高二语文史记综合练习题(2) 六、阅读下面淮阴侯列传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823题。(14分) 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

12、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

13、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1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4分) 淮阴侯挈( )其手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 )诸官徒奴 相国绐( )信曰 则庶几( )哉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辟: 相国绐信曰 绐: 余视其母冢,良然 良: 阴使人至豨所 阴: 20刘邦听到韩信的消息后“且喜且怜之”,请你对此作出评点。(2分) 21. 最后一段,作者表面上

14、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费尽心思,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请仔细阅读选文第一段后略作分析。(4分)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226题。(15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

15、“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

16、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节选自史记·

17、;刺客列传)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A.女为说己者容 容: B.则虽死不恨 恨: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尝: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去而事智伯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C.襄子乃数豫让曰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D.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且公子纵轻胜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去而事智伯 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我故国士报之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 B. C. D. 25下列对原文

18、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C.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赞他的忠义。 26翻译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5分)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3分)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2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19、。(16分) 史记的书生私见 费孝通 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图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

20、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

21、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又过

22、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说:“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骃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23、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

24、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注释:集解:南朝裴骃注释史记的著作。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27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28第3段和第10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义有何不同请简答。(4分) 29文章第3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

25、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4分) 30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4分) 高二语文史记综合练习题(1)答卷 请把试卷中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全部写在下面表格内的相应位置里。(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10 11 12 14 15 23 24 25 答案 一、默写:(12分)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 。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 又前而为歌曰:“ , !”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安能以身之察察, ! 二、基础知识:(答案全部填写在上面表格内,12分) 三

26、、阅读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文字,完成79题。(10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典: 显: 爰: 则: 8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9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表述的主要意思。(2分) 四、阅读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11分) 1012题的答案全部填写在上面表格内。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五、阅读魏公子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 (10分)1415题的答

27、案全部填写在上面表格内。 16.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 17.本段文字形象地刻画了作为智者的侯嬴这一形象。(4分) 请找出最能体现侯嬴冷静沉着又料事如神的句子。 侯嬴是窃符救赵这一行动的主谋,他对“窃符”成功胸有成竹,其依据是什么? 高二语文史记综合练习题(2)答卷 六、阅读淮阴侯列传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821题。(14分) 1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4分) 挈: 赦: 绐: 几: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辟: 绐: 良: 阴: 20刘邦听到韩信的消息后“且喜且怜”,请你对此作出评点。(2分) 21. 最后一段,作者表面上批评韩信

28、“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费尽心思,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请仔细阅读选文第一段后略作分析。(4分) 七、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2226题。(15分)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A.容: B.恨: C.数: D.尝: 2325题的答案全部填写在前面表格内。 26翻译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5分)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3分)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2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16分) 27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28文章第3段和第10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

29、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4分) 29文章第3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4分) 30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4分) 高二语文史记综合练习题答案 一、默写(12分)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新浴者必振衣;受物之汶汶者乎 二、基础题:1C 2B 3A 4A 5A 6B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7

30、掌管;使显示,光耀;于是,才;以为准则8翻译:而太史公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因而愤懑将死。 儿子虽然驽钝,请允许我把您老人家所编撰的史实掌故完整地加以编辑,不敢稍有缺漏。 9司马迁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四、阅读下面屈原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11分) 10. B(A.聪:明;C.微:含蓄;D.滓:污黑,污染。) 11. D (“其”,意义不同,指代“它的”,文章的;“以”都是连词,表目的,从而,表结果。)12. D (“此志”即高洁的志向。)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人在处境困难的时候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呼天的;在病痛悲

31、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爹唤娘的。 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物虽然是眼前常见的,可是所表达的意义却很深远。 五、阅读下面魏公子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 (10分) 14. B.馁:饿 15. C (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A项表原因;用来的。B项副词,才;判断词,是。D项介词,对;介词,为了。) 16.公子连续两次向侯先生拜礼,进而问对策;侯先生就让旁人离开,同公子秘密交谈。(2分)17. 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注意题干要求两点:一是沉着冷静,一个“笑”字足表现出其镇定自若的神态;“固知”一词格外传神,足见其胸有成竹,早就料想到了。) 如姬之

32、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六、阅读下面淮阴侯列传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823题。(14分) 18qièshè dài;j(4分)希望;夸耀; 19同避,使退避;欺骗;确实;暗地里,暗中。(4分) 20一个“喜”字,道出了刘邦由于政治的需要而设计诛杀韩信的阴谋得以实现时的喜悦之情;而一个“怜”字,一方面表露了惋惜之情,一方面也透露韩信在事实上是无辜受戮。意对即可。(2分) 21. 可以抓住掌握这一文段中的几处破绽,结合最后一段内容来说。 附:破绽至少有七个: 先说说陈豨吧!陈豨是谁?连韩信自己也说了陈豨是刘邦的亲信!试问,韩信为什么要把自己造反的打算告诉刘邦的亲

33、信呢?他就这么有把握陈豨会保守机密?这是第一个破绽。 再说那次秘谈吧!既然是秘谈,自然是不可能会有人知道其中的内容,试问史官又怎么可能这么详细地知道秘谈的内容,并且绘声绘色地记录下来呢?难不成他还要跑去问陈希和韩信?这是第二个破绽。 第三,是时机问题。如果韩信有造反之心,为什么在武涉劝说时不反,在蒯彻劝说时还不反,被徙为楚王的时候不反,偏偏要等自己在既没有封地、又没有兵权的时候反? 可能有人会说,韩信想赌最后一场。试问韩信用兵的原则是什么不打没有胜算的仗!韩信再孤注一掷也不会选这样的时机!这是第三个破绽。 第四,是造反的工具。韩信此时没有兵权,难道仅仅凭几个家丁家将就能擒得了吕后和太子?难道就

34、能抵抗得住御林军?韩信就算再善于用兵,也不会蠢到用鸡蛋去碰石头吧!这是第四个破绽。 第五,是机密泄露的问题。如果照故事上的说法,韩信想谋反的事竟然连仆人的弟弟都知道,这还算是什么机密?好,就算是那个仆人的弟弟不小心知道的这个秘密,他完全可以直接拿这个要挟韩信放了他哥哥,为什么还要绕这么大个圈子去找吕后?这是第五个破绽。 韩信既然有心谋反,听到萧何传达的陈希已死的消息以后,他完全没有必要跟他去长乐宫。试想一下,一个人正在策划谋反,突然听到合伙人计划失败,心一定会虚。难道他就不怕陈希在临死前供出自己吗?难道他就不怕这又是刘邦的另一个诱捕行动吗?此时,如果他有心谋反,他就完全没有必要入宫庆祝。但是,

35、韩信却高高兴兴地去了!这是第六个破绽! 最后,试问,韩信在临死之前抱怨的是什么?对!他抱怨并不是自己的计划不周,而是抱怨自己当初没有听蒯彻的话!这是第七个破绽。 上任史官的记录可谓是漏洞百出!可见,韩信根本就没有反心!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某些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进行的诬告!(4分)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226题。(15分) 22、B 恨,遗憾 23、C “襄子乃数豫让曰”中“乃”相当于“于是,就”。“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中“乃”相当于“才”。 24、D 是豫让的行为,但却不能表现他的忠义。是豫让对朋友所提建议的评论,属于间接表现。是襄子劝豫让的话。 25、C “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

36、子”错。 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