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刑法概论第一章 刑法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的刑法包括( )。A、刑法典、单行刑法、司法解释B、刑法典、附属刑法、司法解释C、刑法典、刑诉法典、司法解释D、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2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 )。A、各级人民法院B、各级人民检察院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判断题1刑法立法解释具有与刑法同等的效力。( )2我国刑法的整体框架分为总则、分则、附则三个部分。( )31997年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的说明作为刑法的修订说明,属于宪法解释。( )4文理
2、解释是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对刑法条文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5根据解释的效力进行区分,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宪法解释。( )6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该条关于司法工作人员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7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 三、名词解释1单行刑法2附属刑法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D;二、判断题1对;2对;3错;4错;5错;6对;7对;三、名词解释1单行刑法: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为补充、修改刑法典,以决定、规定、
3、补充规定、条例等形式公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某几种相关犯罪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规范。2.附属刑法:附带规定于经济法、行政法、民法等非刑事法律中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单项选择题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 )相适应。 A、人身危险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B、社会危害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C、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D、犯罪态度和承担的刑事责任2甲某在打电话时无意中发现电话机旁市检察院的举报箱中露出一封信,随手取出。发现该信举报该市某局长乙某有受贿4万多元的犯罪事实。甲某与乙某熟识,便将举报信交
4、给乙某。乙某当即酬谢甲某8000元现金。事后,乙某与行贿者串通,并销毁了有关罪证。( )A、甲某构成敲诈勒索罪B、甲某构成包庇罪C、甲某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D、甲某不构成犯罪 3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刑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该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4甲在新刑法生效以前实施的某一行为,新的刑法规范认为是犯罪,而旧的法律认为不是犯罪,此时法院宣告甲无罪,这在本质上坚持了( )。A、罪责刑相适应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C、刑法
5、适用平等原则D、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 二、判断题1罪刑法定原则派生出以下原则:排斥习惯法;排斥绝对不定期刑;禁止有罪类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明确性原则;严格解释原则;实体的正当程序原则。( )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贯彻和体现。( )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就是在形式上坚持绝对的平等。( ) 三、论述题1试述罪刑法定原则。2试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和立法体现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C;2D;3B;4B;二、判断题1对;2对;3对;4错;三、论述题1答:罪刑法定原则的原意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
6、明文规定不受处罚”,其基本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其二是实定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的规定;其三是明确化,即刑法条文必须用清晰的文字表述确切的意思,不可含糊其辞或摸棱两可。我国刑法第3条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罪刑法定原则派生出以下原则:排斥习惯法;排斥绝对不定期刑;禁止有罪类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明确性原则;严格解释原则;实体的正当程序原则。我国刑法第3条明确对罪刑法定原则加以表述,
7、并在新刑法典和其后的刑法修正案以及单行刑法中全面、系统地体现了该原则:第一,如同1979年刑法典一样,新刑法典和其后的刑法修正案以及单行刑法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犯罪的法定化具体表现为:明确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明确规定了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的法定化具体表现为:明确规定了刑罚的种类;明确规定了量刑的原则和各种刑罚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第二,新刑法典取消了1979年刑法典第79条规定的类推制度,这是罪刑法定原则得以真正贯彻的重要前提。第三,新刑法典重申了1979年刑法典第9条关于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并作了进一步明确、具
8、体的规定。第四,在罪名的规定方面,新刑法典和其后的刑法修正案以及单行刑法已相当完备。分则条文由1979年的103条增加到350条,罪名数由1979年的130个增加到400多个。第五,在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或罪状以及各种犯罪的法定刑的设置方面,新刑法典和其后的刑法修正案以及单行刑法也增强了法条的可操作性。对于大量犯罪,尽量使用叙明罪状;在犯罪的处罚规定上,注重量刑情节的具体化。2答: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对该原则应当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加以理解。就刑事立法而言,刑法对各种犯罪的处罚原则规定,对刑罚裁量、刑罚执行制
9、度以及对各种犯罪法定刑的设置,不仅要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且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在刑事司法层面上,法官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既要看犯罪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而且要看整个犯罪事实包括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社会危害性程度,要讲求刑罚个别化。现行刑法全面贯彻和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首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确立刑法分则中每一具体犯罪的法定刑的准则;罪重,法定刑也重;罪轻,法定刑也轻。其次,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是确定刑法总则中某些规范的依据,第三,刑法设立的主刑附加刑结合、轻重有序、上下衔接、可以灵活运用的刑罚体系,各类具体犯罪可以分割、能够伸缩、幅度较大的法定刑,为罪责刑相
10、适应的司法适用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一、单项选择题1万某于1996年12月2日,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万某未上诉。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生效后,万某以新刑法中取消投机倒把罪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要求依新刑法改判其无罪,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对万某的申诉法院应支持,因按刑法从旧兼从轻原则,万某应无罪。B、对万某的申诉不能支持,但可以对其减刑。C、对万某的申诉不能支持,因新刑法对已经生效的判决不具有溯及力。D、对万某的申诉不能支持,还应撤销其缓刑,改判实
11、刑,因其不服管理2韩国公民金某曾在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多次进行国际贩毒犯罪活动,并曾被其所属国韩国通缉。某日,金某到我国境内旅游被拘捕,金某即以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也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犯罪为由提出抗议。我国依法可以对李某采取下列措施:( )。A、无权进行刑事追诉,应当立即驱逐出境B、因其是国际犯罪,应交国际法院制裁C、可以对其进行刑事追诉,依据是对国际犯罪的普遍管辖权D、可以对其进行追诉,但审判要有韩国、印度、缅甸、泰国等国的共同参与 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一个A国人在一列行驶于我国境内的B国列车上对C国公民实施故意杀人的行为,应当适用( )。A、A国刑法B、B国刑法C、C国刑
12、法D、我国刑法 4某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甲在乘坐中国民航北京至美国旧金山的航班上与我国留日学生乙接头,收买我国国家秘密,对甲应当:( )。A、依照我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B、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其刑事责任C、由日本有关方面处理D、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5下列哪些行为实施后,可以不适用我国刑法( )。A、中国公民甲在日本故意杀人的B、某省教育厅厅长在美国收受他人财物的C、某军人在国外泄漏国家军事秘密D、某中国公民在美国盗窃300美金 6张某乘坐我国船舶经过新加坡时与邻座一乘客发生口角,争执中张某掏出一三角刮刀,猛地向该乘客刺去,遂将邻座刺死,张某的行为( )。A、适用新加坡刑法B、
13、适用中国刑法C、可适用中国刑法,也可适用新加坡刑法D、适用第三国刑法7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实施犯罪时,我国有限制地对其行使管辖权,所根据的原则是( )。A、属人原则B、属地原则C、普遍管辖原则D、保护原则 8我国刑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是指( )。A、受害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B、犯罪人居住在我国领域内C、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D、受害人与犯罪人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 9关于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所有在我国船舶、航空器、国际列车上发生的犯罪B、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的犯罪C、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
14、,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构成犯罪的D、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境内的犯罪 10某外国公民劫持甲国民航公司一架客机降落在我国某国际机场,则对其适用( )刑法。A、中国B、某外国C、甲国 D、中国或甲国 11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适用我国刑法,必须是( )。A、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B、按照犯罪地法律应受处罚的C、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并按照犯罪地法律应受处罚的D、犯罪地国家未对其处罚的 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里的“
15、特别规定”包括( )。A、我国港澳特别行政区法律作出的特别规定B、自治区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变通规定C、自治州人大针对刑法所作的补充规定D、刑法实施后,新制定的特别刑法、附属刑法所作的特别规定2现行刑法对下列哪种情形有溯及力( )。A、1997年9月30日以前(现行刑法生效前)发生的犯罪,现行刑法与行为时刑法对该犯罪行为的规定是完全相同的B、犯罪行为由现行刑法生效前继续到生效后,而现行刑法与行为时刑法都认为是犯罪的,但现行刑法处罚较重的C、犯罪行为由现行刑法生效前连续到现行刑法生效后,而现行刑法与行为时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但新法处罚较重的D、行为发生在1997年1月6日,法院在1997年5月3日判
16、决有罪,处有期徒刑10年。该案件在1997年12月6日提起再审 3某甲5月到中国旅游。美国方面通过国际刑警组织通报中国警方,请求中国警方将甲逮捕。经查甲某从未向中国贩卖过毒品,也未在中国贩卖过毒品。我国依法可以对甲采取下列措施:( )A、实行逮捕B、立即驱逐出境C、由我国司法机关审判D、应美国请求实行引渡 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本法应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 )处罚。A、从轻B、从重C、减轻D、免除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C;3D;4B;5D;6B;7D;8C;9B;10A;11C;二、多项选择题1 ABD;2BC
17、;3ACD;4CD; 第四章 犯罪概述第四章 犯罪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C、不构成犯罪D、是缩小刑罚打击面的策略2甲因与别人勾搭成奸而欲杀夫另嫁。一日,甲听信巫婆教唆,将一张画有人形和写有其夫名字的纸符烧毁,取少许纸灰,拌入白糖中,
18、让丈夫喝下,企图依靠神力将其杀死。奸情败露后,甲交待此事而案发。甲的行为( )。A、属于故意犯罪B、属于事实认识错误C、不构成犯罪D、属于意外事件 二、判断题1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1条规定:法律以违警罚所处罚之犯罪,为违警罪。法律以惩治刑所罚之犯罪,称轻罪。法律以身体刑或名誉刑所罚之犯罪,称重罪。以这种形式规定的犯罪概念,学理上称之为形式概念。( )2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属于犯罪的实质概念。( )3各国刑法关于犯罪的概念,主要有犯罪的形式概念、犯罪的实质概念和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概念。( )4如果一个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国家就不能将之作为规定为犯罪而加以惩罚。( )5具有
19、一定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6刑事违法性既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也是划分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基本界限。( )7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刑法的限制和保障机能。( )8行为的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的基础。( )9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 )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C;二、判断题1对;2错;3对;4对;5对;6错;7错;8错;9对; 第五章 犯罪构成第五章 犯罪构成一、简答题1简述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答案:
20、1答: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犯罪概念回答的是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属性的问题,从总体上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犯罪构成则是进一步回答犯罪是怎样成立的、其成立需要具备哪些法定要件,其所要解决的是成立犯罪的具体标准、规格问题,是划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具体标准。 第六章 犯罪客体第六章 犯罪客体一、判断题1刑法理论将犯罪行为按照其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对犯罪客体作不同层次的概括,从而把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三类。( )2犯罪的一般客体是对同类客体的抽象和概括。
21、( )3犯罪直接客体又分为一般客体和复杂客体。( )4犯罪的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或者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整体。( )5研究犯罪的一般客体,就是把刑法保护的所有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揭示一切犯罪的共同属性。( )6我国刑法将犯罪的同类客体分为10大类。( )7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 )二、论述题试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一、判断题1对;2错;3错;4对;5对;6对;7错;二、论述题答: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犯罪
22、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在于: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作为犯罪客体的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作为犯罪客体的具体社会关系的承担者。通常来说,犯罪客体总是通过一定的犯罪对象表现它的存在,也即犯罪分子的行为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物或者具体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分析某一案件,单从犯罪对象去看,是分不清犯罪性质的,只有通过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即犯罪客体,才能确定某种行为构成什么罪。(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犯罪对象则不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3
2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由于犯罪客体是每一犯罪的必要要件,它的性质和范围是确定的,所以它可以成为犯罪分类的基础。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正是主要以犯罪同类客体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如果按犯罪对象则无法进行分类。犯罪对象不是每一犯罪的必要要件,它在不同的犯罪中可以是相同的;在同一犯罪中它也可以是不同的正因为犯罪对象在某些犯罪中具有不确定性质,加之少数犯罪甚至没有犯罪对象,所以它不能成为犯罪分类的基础。(5)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因此可以凭借人的感觉器官来感知;犯罪客体则是生命权、财产权、公共安全等凭借人的思维
24、才能认识的观念上的东西,二者具有具体与抽象的差别。 第七章 犯罪客观方面第七章 犯罪客观方面一、单项选择题1甲、乙均为成年人,甲会游泳,乙不会。甲提出愿意教乙游泳,并保证乙的安全。在学游泳的过程中,甲因上班原因,提出中止教学,要乙上岸一同回去。乙因游兴正浓,不愿上岸,要甲先回。结果甲离去后,乙溺水身亡。对此,甲的行为( )。 A、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B、已构成玩忽职守罪,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罪C、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罪D、不构成犯罪,不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构成条件2铁路扳岔工不按时扳岔,致使火车相撞,构成犯罪其义务来源于( )。A、法律规定
25、的义务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C、由于先前行为而产生的义务D、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3犯罪行为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形式。即(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B、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C、作为与不作为D、明知行为与不明知行为 4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必备条件是( )。A、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B、行为具有某种特定职务C、行为人具有某种特定职务而不履行该职务D、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特定义务,以致发生某种危害结果 5从一般意义而言,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 )。A、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B、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C、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D
26、、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不作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行为人因为不履行抚养义务而构成遗弃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B、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命令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C、行为人以消极的身体动作违反刑法的禁止性规范而构成犯罪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D、不作为不是什么都没有做,而是没有实施法律要求的行为。因此,行为人在战时驾飞机逃避服兵役,构成逃避兵役罪的,仍然是不作为 2某乙在黑暗中误入某甲的院内,某甲的猛犬向某乙进行攻击。某甲明知猛犬正在咬人,却不予制止。后来,某乙被咬伤要害死亡。某甲的行为:( )A、故意伤害罪
27、(致人死亡)B、过失致人死亡罪C、不纯正的不作为犯D、纯正的不作为犯 3甲某与乙某(女)结婚多年,甲与丙有外遇,随向乙提出离婚。乙坚决不同意,说如果你要继续和丙来往就自杀。争吵后,乙某感到绝望,走到走廊里,喝下了一瓶农药,又走进了甲某房间。此时,甲某不但没有及时去救人,反而一走了之,临走时怕被人知道还将房门锁上。甲某走后很长时间,乙某才被人发现送往医院,但因救治无效死亡。关于本案:( )A、如果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不纯正的不作为犯B、如果甲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C、如果甲某构成遗弃罪的结论是正确的,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D、甲某不构成遗弃罪&
28、#160;4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危害行为?(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C、人在身体完全受到强制下的行为D、人在精神受到一定强制时实施的行为 5下列哪些情况可认定为具有因果关系( )。A、甲希望乙在交通事故中死亡,出资赞助乙乘飞机周游世界,乙果真在途中遇空难而死亡。B、甲为了替自己被杀害的儿子报仇,在罪犯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的途中,乘人不备将该罪犯砍死。C、甲遭遇乙某抢劫,在乙某的紧追之下,不慎失足跌入悬崖摔死。D、甲用刀扎伤乙某,当时地处深山,甲背乙走两天两夜才赶到最近的一家医院,到医院之后,乙才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 三、判断题1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
29、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2刑法中的“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3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4犯罪客观方面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是依据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的远近或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的联系形式或者受到损害的程度来划分的。( )5人在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人在睡梦中的举动不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 )6甲对乙实施抢劫,乙乘其不备逃跑,甲在后紧追,乙在横穿公路过程中被正常驾驶的汽车撞死,甲乙死亡的结果对甲的影响是: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成立偶然的因果关系,导致在对甲的
30、抢劫罪量刑时,考虑这一结果。( )7从自然意义上讲,犯罪所侵犯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也属于一种客观事实特征,因此犯罪客观方面是包括犯罪客体在内的客观事实特征。( )8不作为之所以与作为一样属于危害行为,同样可以成立犯罪,归根结底在于不作为是应为而不为,它同作为在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9行为人盗窃了某一老太太的全部钱财,该老太太自杀。财物损失和老太太自杀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危害结果。( )10对于具体案件,只要把它的刑法因果关系搞清楚了,就可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了。( )11实行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方法,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与否,而只会表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1
31、2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必须表现行为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行为,没有意志或意识的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13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 四、简答题1简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及特定义务的来源。2何理解我国刑法中的危害结果?3如何理解刑法中危害行为? 五、论述题怎样理解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D;3C;4D;5D;二、多项选择题1AD;2AC;3ACD;4ABC;5BCD三、判断题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6对; 7错; 8对;9错; 10错; 11.错; 12对; 1
32、3.对;四、简答题1答:不作为行为构成犯罪的条件是指:(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3)行为人的不作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作为特定义务的来源一般有四个方面:一是来自法律的明文规定,但只有当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成为刑法规范所要求履行的义务时,才是不作为法律义务的根据;二是来自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三是来自法律行为的义务;四是来自行为人的有造成某种危害结果危险的先行行为而产生的义务。2.答: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和有关的刑法原理,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结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广
33、义的危害结果有两种分类:(1)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直接结果,是指由危害行为所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不存在独立的另一现象作为中介。间接结果,是指由危害行为所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存在独立的另一现象作为联系中介。(2)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非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成立某种具体犯罪既遂必须具备的危害结果。非构成要件的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引起的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大小的危害结果。所谓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通常也就是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从司法实践中定罪的实际需要出发,狭义的危害结果可以被进
34、一步分为有形的、可以具体测量确定的物质性危害结果和无形的、不能具体测量确定的非物质性危害结果。物质性危害结果,是指现象形态表现为物质性变化的危害结果。非物质性危害结果,是指现象形态表现为非物质变化的危害结果。3答: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者意识,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上述定义,危害行为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危害行为是在法律上对社会有害的行为。其次,危害行为是在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的危害行为,才可能由刑法来调整并达到刑法调整所预期的目的。由于危害行为是意识和意志的产物,因此人的无意识和无意志的身体动静,即使客观上造成损害,也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因而不能认定
35、这样的行为构成犯罪。刑法中的危害行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刑法理论将繁多的危害行为概括为两种基本形式,即作为与不作为。五、论述题答:对于刑法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因果关系作为客观现象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有无只能根据现象之间的客观联系进行判断,不能以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危害结果而否定它的存在,也不能因为其假设存在而存在。(2)因果关系的相对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锁链”,一现象是某一现象的结果,其本身又可以是另一现象的原因。因此,要确定哪个是原因哪个是
36、结果,必须把其中的一对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孤立的考察它们。至于哪一对现象需要抽出被研究,则要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因为刑法中研究因果关系的目的,是要解决行为人对所发生的危害结果应否负刑事责任的问题,所以此处所研究的因果关系,只能是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合法行为、自然力作用等及其所引起的某种结果并不属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范畴。(3)因果关系的时间顺序性。因果关系的时间顺序性,是指从发生的时间上看,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结果不可能在原因之前存在。因此,作为原因的危害行为的实施,必定先于作为结果的危害结果的出现。这告诉我们,只能在危害结果发生之前的危害行为中去找原因。如果某人
37、的行为是在危害结果发生之后实施的,该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显然没有因果关系。(4)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人的行为不可能超时空而孤立存在和发展;人的行为引起某种危害结果,总是同当时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其他各种条件相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一种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可能不会造成某种危害结果,但在具体的环境中、特定条件下,就可能造成某种危害结果。因此,考察某人的行为同某种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决不可能脱离案件的各种具体条件孤立的看行为本身,而应全面考虑危害行为实施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具体情况,否则,难以正确判明因果关系。(5)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一样都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这种复
38、杂性和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一因多果和多因一果。一因多果,指得是一个危害行为同时引起多种结果的情况。多因一果,指得是多个原因导致某一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6)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问题。在现实中,因果关系一般表现为一对现象之间存在着内在 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这种联系称为必然因果关系,它是因果关系基本的和主要的表现形式。但是自然和社会现象十分复杂,因果关系的表现也不例外,从因果性和规律性的相互关系的观点来看,因果关系可能是一般的和必然的,也就是可能具有规律的意义,但也可能既不是一般的联系,也不是必然的联系,而只是单一的和偶然的联系。这种单一的和偶然的联系,又被称为偶然因果联
39、系,指得是某种行为本身并不包含产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展开过程相交错,由后来介入的这一原因合乎规律地引起了这种危害结果的情况。偶然因果关系通常对量刑具有一定的意义。偶然因果关系有时对定罪与否也有一定的影响。(7)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法律拟制的。在不作为的情况下,行为人具有实施某种行为以防止或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的特定义务,但却没有实施该种行为,以致危害结果发生,如果行为人履行特定的义务,危害结果便不会发生,因此,行为人的不作为是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8)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研
40、究和确定某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有无因果关系,对于解决这一行为人对于该危害结果应否负刑事责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并不是说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就须对此负刑事责任。要使行为人对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还必须具备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否则,即使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仍不能构成犯罪和使其负刑事责任。 第八章 犯罪主体第八章 犯罪主体一、单项选择题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下列( ),应当负刑事责任。 A、杀人罪、伤害罪、抢劫罪、强奸罪B、贩卖毒品罪、制造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C、故意杀人罪、爆炸罪、贩卖毒品罪D
41、、故意伤害罪、绑架罪、抢劫罪、强奸罪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刑事责任,( )。 A、但可以从轻、减轻处罚B、但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并应当从轻、减轻处罚D、视同正常人犯罪,并无特别的刑事责任规定 3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A、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B、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C、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能力D、意识和意志能力 4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A、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B、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C、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D、不满14周岁 5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A、可以从轻
42、处罚B、应当从轻、减轻处罚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二、判断题1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是指辨认和控制能力减弱的精神病人和间歇性精神病人。( )2根据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形成方式,身份可以分为定罪身份和量刑身份。( )3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辩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有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5并非有生命的人类个体即每个自然人都能够成为犯罪主体,而只有那些达到一定年龄、精神正常因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够成为犯罪的主体。( )6我国刑法明文规定
43、的限制责任能力人中不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7虽然不满14周岁,但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已经达到或超过16周岁的人,在其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8病理性醉酒的人犯罪也属于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9刑法典第291条的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法律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因此,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10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16周岁就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其犯罪后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程度就和成年人没有区别。( )11我国理论界对于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划分为完全有刑事责任能力、完全无刑
44、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和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四种。( ) 三、论述题1试述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2试述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D;3C;5C;4D;二、判断题1错; 2错; 3对;4对;5对;6错;7错;8错;9错;10错;11对。三、论述题1答: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明确这两种能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是正确把握刑事责任能力概念的需要。刑事责任能力中的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刑事责任中的控制能力,是指
45、行为人控制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刑法的能力。刑事责任能力中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一方面,辨认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只有对自己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有认识能力,才谈得上凭借这种认识能力而自觉有效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是否实施触犯刑法的行为的控制能力。控制能力的具备是以辨认能力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不具备辨认能力的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幼年和患严重精神病人,自然也就没刑法意义上的控制能力。因而只要确认某人没有辨认能力,他便不具备控制能力,不存在刑事责任能力。另一方面,控制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这表现为,在具有辨认能力,但也可能不具有控制能力而并无刑事责任能力。控制能力的存在又须以具备辨认
46、能力的情况。总之,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要求辩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必须齐备,缺一不可 2 答:刑事责任能力是犯罪主体的核心要素,影响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刑事责任年龄。所谓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因为犯罪是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者在其主观意志和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而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决定于行为人的智力和社会知识的发展程度,因而它必然受到行为人年龄的制约。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能够适应刑罚的惩罚和教育的人,才能够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危害行为依法负刑事责任。刑事立法根据人
47、的年龄因素和责任能力的这种关系,确立了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现行刑法将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段(不满14周岁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完全负刑事责任阶段(满16周岁的)。(2)精神障碍。自然人达到一定的年龄,但如果他的精神发育不正常,存在精神障碍尤其是存在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就可能影响其刑事责任能力,而使得责任能力减弱甚至不具备,从而使其实施危害行为时的刑事责任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对精神障碍人的分类有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完全负刑事责任能力人。(3)生理功能丧失。对于聋哑人以及盲人,由于他们生理的缺陷造成刑法意义上
48、的辨认和控制能力的不完备,因而对其应该予以从宽处罚。 第九章 犯罪主观方面第九章 犯罪主观方面一、单项选择题1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2杨某在踢足球时一脚将球踢出场外,打碎足球场旁居民楼上刘家阳台上的玻璃窗,
49、玻璃掉下时又碰上楼下李下的花盆,花盆随之落下,刚好砸到从楼下走过的吴老太的头上,致其重伤,问,杨某的行为在刑法学上认为是( )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C、意外事件D、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 3吴某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的领导将自己开除,意欲夜晚潜入学校领导家里将其杀死,后来在情急之中误将张三当作校领导杀死,吴某该行为应属于( )A、行为性质错误B、工具错误C、行为对象错误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4司机某甲,平日酒量为白酒一斤。某日,甲喝了半斤白酒,自认为没事,就驾车出去办事,途中因头晕刹车不及,将一行人撞死。对某甲主观方面认定正确的是()。A、某甲明知自己饮酒,还
50、要驾车,其主观上对于交通肇事结果是犯罪故意B、某甲没有超过他平时的酒量,对于交通肇事在主观上是意外事件 C、某甲明知自己饮酒,但认为没事,在主观方面为疏忽大意的过失D、某甲自认酒量大,应该没事,结果驾车肇事,在主观方面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5某甲一直想杀死自己的妻子乙,但苦于没有机会。某日,某甲与某丙约定上山打猎。某甲在出发前擦枪时,在与乙交谈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乙,并不慎触动了扳机,枪支走火,击中乙的腿部,乙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某甲的行为的认定,正确的是( )。A、某甲在主观上是故意 B、某甲在主观上是疏忽大意的过失C、某甲在主观上过于自信的过失 D、某甲在主观上没有罪过
51、0;6养花专业户李某为 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 7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 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 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 A、幻觉犯,不构成强奸罪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强奸罪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强奸罪 8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
52、,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二、判断题1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是由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这说明行为人缺乏认识和意志因素。( )2行为人动辄行凶,捅人一刀就走,放任伤亡结果发生,被害人未死亡而构成重伤的,行为人应负间接故意伤害的刑事责任。( )3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在没有预见危害结果上的区别是前者
53、是根本不可能预见,而没有预见,后者是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 )4刑罚轻重的认识错误不属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5是否构成犯罪的错误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6某甲驾一货车穿行于陡峭山路,某乙想尽快赶到投宿地想搭便车,冒然抓住车厢后部,但却无法攀上,某甲知道这一情况后,为摆脱某乙骤然刹车,致某乙摔入山沟,当场死亡。某甲对某乙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 )7甲平时小偷小摸,听说开始严打后到司法机关自首;甲引诱不到14周岁的少女与之发生性关系,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这些都属于法律认识错误。( )8在所有故意犯罪中都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9我国刑法对故意的规定是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认识到其
54、行为及结果的违法性。( ) 三、简答题1简述犯罪故意的基本类型及其内容。2简述犯罪过失的基本类型及其内容。 四、论述题试述犯罪的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五、案例题案情:民警某甲执行任务将一醉酒人某乙带回派出所。行至一建筑工地混凝土搅拌机处时,乙抓住一女工的手说:“大姐,救救我。”甲认为乙要耍流氓,即喝令乙放开手,乙放开手后踉跄几步,靠在墙上喘息。某甲上前用右手抓住其肩猛拉一把说:“快跟我走!”乙由于醉酒,自控能力减弱,又踉跄几步(约1.48米),摔倒后趴在搅拌机旁一滩水中(水是搅拌机流出的混凝土浆泥沙混合物,水深15公分,面积约10平方米)。甲赶上前去拉
55、住乙衣领喊他起来,这时有人喊水中有电,甲只好将手缩回。当关电闸后将乙从水中拉出时,乙已经停止了呼吸。经医生鉴定:乙是由于水进入呼吸道窒息死亡。问题:请分析本案中某甲对某乙的死亡是否具有主观罪过,并说明理由。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C;3C;4D;5B;6B;7B;8C;二、判断题1对; 2.对; 3对; 4错; 5错;6对; 7对; 8错; 9错三、简答题1答:根据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的不同,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
56、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答:根据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心理态度的不同,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四、论述题答: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比较容易混淆。两者均认识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在认识因素方面,两者认识的程度不同。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
57、可能性,即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有比较清楚、现实的认识;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即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一般比较模糊,特别是对这种危害结果的现实性,行为人往往认识不足。其次,在意志因素方面,两者也有着重要区别。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虽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也并不反对危害结果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完全违背行为人的本意。因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也不会依靠任何条件去防止该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对此听之任之,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不仅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而且希望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即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在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熟练的技术、丰富的经验、他人的行为以及自然力方面等有利的因素,并且行为人往往会基于自己的认识,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五、案例题答:我国刑法第15条将犯罪过失规定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程序
- 企业法律顾问合同(2025年版)
- 2025年审计鉴定合同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 第2课时 图形与几何|北师大版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厘米做单位量长度 (7)-西师大版
- 专题一第2课三、《便携移动设备》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 2025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吉林省辽源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汇编
- 手机归属地表格
- 项目团队管理课件
- 《职业教育》专业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
- 江西2023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全文
- 财务管理实务(第二版)高职PPT完整版全套教学课件
- 中国古代快递的产生与发展
- 高二物理上期期末复习备考黄金30题 专题04 大题好拿分(提升20题)
- 节事活动策划与组织管理 节事活动概论
- 电梯安装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记录表符合特种设备许可规范TSG07-2019
- 肋骨骨折病人的业务学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