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全面实施新课程的内在要求实施新课程是教育的全面创新,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盈个性。而且,在实施新课程中,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近年来,在课改进程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命体验
2、和发展感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掘学生的特异潜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些都为创新学习研究打下了基础、作好了铺垫。(四)开展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是我市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1、创新学习理论研究创新学习的基本理论研究。对创新学习的历史发展、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科学理念、价值取向和一般过程以及基本模式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创新学习的教学理论研究。结合新课程改革,对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过程调控、原则把握、方法运用、情境营造、模式建构等进行研究。创新学习的心理过程研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创新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操作、非认知调控、创新障碍及其克服等进行理论探索。创
3、新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对创新学习的科学基础、社会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和哲学基础等进行初步研究。2、创新学习策略研究创新思维训练策略研究。创新思维活动的基本要素、创新思维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形式的主要类型的研究,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措施、组织形式的研究,创新思维训练课的特点、内容、结构的研究。创新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研究。学生学习类型、个体差异研究,学习方法分类、选择、创新方式的研究,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方法创新研究,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的学习方法、方法创新研究,创新学习指导策略、方法、技巧的研究,创新学习方法研究。创新学习组织实施策略研究。创新学习实验阶段、实验操作、组织调控的
4、研究,创新学习实验中遇到困难和解决对策以及测验方法、评价策略的研究,实验教师培养培训的方式方法研究。创新学习认知调控策略研究。创新学习的阅读策略、听讲策略、记忆策略、解题策略研究,主要学科的教学要求、学习策略和学习策略教学调控的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策略水平的方法研究,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元学习知识、群体创新的策略研究。创新学习情感调控策略研究。学生创新学习情感需要的层次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创新体验的策略研究,激发学生创新激清、学生情绪自控、焦虑心理调适的研究,学生情知互促、情意互促的方法、措施的研究。3、创新学习评价研究创新学习的评价原则研究。从目的性、科学性与客观性、创新性与有效性
5、、学习成绩与创新思维、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等方面确立创新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从民主开放、成功快乐、激励求异、发现探究、发展个性等方面确立评价教师组织创新学习的基本原则,从超前思维、质疑问难、知识重组、揭示规律、方法创新、交往互动等方面确立评价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基本原则。创新学习的评价指标研究。研究如何从创新精神与创新态度、创新方法与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与学习行为等方面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进行创新学习评价,研究如何从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师生对话和通过挑战性活动发展学生认知技能等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确定如何根据研究成果、实验成效和学生学习成绩、创新作品等对
6、实验学校进行评价。创新学习的评价程序研究。创新学习的一般程序、调节控制的研究,创新学习评价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的探索,创新学习的评价方式、评价工具的研究,创新学习的评价步骤、组织措施的研究。创新学习的评价方法研究。确定创新学习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研究,创新学习评价资料的搜集方法的研究,创新学习评价资料的分析方法研究,学生学习中创新因素的测验分析方法研究。(二)课题研究的本位价值和主要目标 由于国内创新学习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尚不成熟,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新课程框架下对创新学习进行深化性和拓展性研究,不断丰富创新学习的理论体系。基于课题研究假设,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先期对相关研究
7、成果进行了分析,对创新学习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研究,认为,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注重立体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二是注重知识重组,让学生在学习中释放灵感,部分地体验前人的创新过程;三是注重学生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异步发展的原则,既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共同提高,又促使学生挖掘潜能、异步达标;四是注重怀疑批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探究能力;五是注重自我实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追求愉悦的成功体验;六是注重个性培养,促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根据已掌握的发展趋势,课题组把研究价值定为: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创新学习,
8、让每一名学生都富有生命活力和创新智慧。主要表现在:1、主体参与,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兴趣,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独立获取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探求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2、质疑问难,思维转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批判,在创新思维训练中能快速地转换思维,从而发现知识间的新关系,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进而增强心智。3、活化知识,化“知”为“智”。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应用、重组和创新,领悟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和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做到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智慧。4、情绪追求,高峰体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追求积极的情绪体验,实现知情的内在统一,提升情
9、感层次,感受学习创新时所带来的快乐高峰体验。5、张扬个性,生命关怀。通过心灵沟通、精神对话和经验共享,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个性延展的自由,形成鲜明的个性,自觉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为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追录探究创新学习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操作模式,课题组确定的主要目标是:1、要在理论上求突破。站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从生命学、成功学、哲学、美学等视角拓展创新学习的理论基础,提出知识活化、思维转换、情绪追求、生命感悟等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的创新学习理论体系。2、要在策略上求突破。以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根本目标,从知、能、情、意、行五个维度,
10、积极探讨有关新课程实施中创新学习的认知调控策略、思维训练策略、情感优化策略、组织实施策略、方法指导策略,形成一些新颖有效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策略。3、要在评价上求突破。坚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从目的性、科学性、客观性、创新性、有效性等角度,加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学习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初步构建起一个科学完善的创新学习评价体系。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和教师要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获得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要努力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方式,大力提倡启
11、发式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关于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虽然也有一些人进行过研究,但在理论上而无系统和深刻的论述,实践中也无序列性的具体目标、程序和方法,更没有形成比较规范、稳定、多样、广效、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认为:研究“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极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板块模式有着明显的特点和深刻的教改意义: 板块式教学能够表现出非常清晰的教学思路特别是能够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中“无序”的问题,它完全符合初中语文新大纲提出的“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12、”、“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训练”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求。不管是对于无经验的年轻教师还是对于比较成熟的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运用价值。 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思考如何牵出贯串若干教学板块的线索,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老师们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 板块式教学由于“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这就能有效地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在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方面迈开了扎扎实实的一步。板块式教学、由于几个“板块”存在而容易形成教学节奏,
13、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和生动性都能得到鲜明的表现。二、 研究的设计(一)研究的视角本课题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出发点,旨在构建一系列操作易行、行之有效的符合课改精神的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高中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二)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点面结合,在实际操作中,从调查研究入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出相应的实验方案,付诸实践。在实际过程中,不断总
14、结经验,改进方法,探索规律,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使研究不断深化。(三)研究的途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本课题通过设立实验班、对比班和查阅相关文献的方式来研究和实施。(四)研究的目的认真研究和探索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规律,形成较为完整的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不断总结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经验,构建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以及评价管理系统;有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语文水平,全面促进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五)研究的内容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理论体系的研究;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操作的研究;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管理系统和评价
15、系统的研究。究的阶段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三年,分为“启动”、“发展”、“总结”三个阶段。1、启动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建立实验机构,广泛收集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资料,深入调查,论证课题,制定方案。2、发展阶段(2011年1月2012年5月)实验在学校2010级1至4个班进行局部推广,对比班为本校对应年级5、6班。同时,加强对实验的指导和调控,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丰富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操作模式和评价系统。3、总结阶段(2012年5月2012年7月)实验在全校推广,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完成课题终审结题等有关工作。1课题研究的缘起、基础和理论依据九年义
16、务教育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教材多元化现象大面积出现,2005年我省各市又均进入高中新课改,存在于课标、教材、教法上的矛盾大量凸现出来,高一新生和任课教师均大面积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造成大部分学生无法尽快投入高中新生活中,严重影响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推进。随着高中教材“一纲多本”的广泛推广,态势将更加严重。据不完全调查,现行高中课程和(初中)义务教育九年级课程的衔接安排,南京市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缺失,如:学科高、初中课标、教材衔接的不配套,给高中新课程的教学造成困难。高中教师不了解新生的学业水平,导致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并未建立在过去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之上。换言之,由于评价需要的侧重
17、点不同,中考还没有真正测试出学生衔接新课程所需的全部知识水平和能力。初、高中对于彼此用何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如何纪录学习的进步情形,如何设定学生的学习目标等并不清楚,再加上高中新课程的推广,大家过去都没教过,更是无法应对。因此,可能出现新生入学的时候,高中重新为新生做了许多测验,而初中义务教育毕业的中考的标准评价测验对高中而言变成了废纸一张,出现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也显现了初、高中课程衔接的缺失。高中教师对于教学方向,对于学生成绩的期待水准等等,并没有充分的沟通讨论。高中学校都体会到初、高中衔接的重要性,也肯定必须进一步改善继续性与学习进展的问题。遗憾的是对于初、高中转接方案中比较困难,或比较花时
18、间的措施,则少有学校愿意做优先的考虑。由此可以看出,此课题对提高高中新课程的推进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探索性。国内教育界人士也大多认识到高初中学段衔接上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但尚未见较系统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和对化学教学的重新认识之上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在学校的科学运行机制是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急需有所突破和建树。研究跨整个初高中年段,其整体创新程度较高,实用性强,其成果必将促进对中学化学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本课题组成员均具有承担省、市级教研课题的经验。课题组负责人杨剑春同志为江苏省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首批“333工程”培
19、养对象、南京市第五批拔尖人才。曾任如东县教研室副主任,南京市教研室课改办副主任,负责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工作,现担任南京市小班化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在如东县担任化学教研员期间于1996年完成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三主一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教学思想的探究研究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被推广到如东县高中理科,优化了如东县高中理科课堂教学的结构,并逐步成为如东县高中理科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自96年以来如东县高考理科的均分和理科综合的均分每年都列江苏省第一名,真正实现了课题研究向质量的转化。承担的“九五”市级重点课题“初中课堂教学中目标到位研究”也取得丰
20、硕成果,科研成果在如东县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其他课题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研究、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研究等,在课题研究和推广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南京市工作期间主持了如基于问题式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普通高中任意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等多项省和国家重点课题,撰写了一系列的科研论文和专著,其成果分别获得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课题组其他人员主要由中学校长、教务主任、区教研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部分教学经验丰富并有一定教研水平的一线教师组成,其中有特级教师、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京市拔尖人才、高级教师、教
21、育学硕士、市(区)青优、市(区)学科带头人、市课改研究与指导专家组成员等,均具有较高的研究素质、深厚的学科基础和理想的知识结构;部分成员还曾参与过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中学生化学学习策略的培养研究、江苏省中学生实验心理的研究、问题式教学等课题研究,并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课题组在对新课程衔接教学现状及相关理论作了较为丰富的前期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学习、研讨、反思等工作,了解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了改革实践,并发表了相关文章。同时还有一批热心科研的骨干学校和骨干教师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以南京市课改实验基地作为本课题的研究
22、基地,省、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大力支持,在人员、经费、资料的准备和成果的收集与整理方面提供了保证。为了加强学术引领,课题组还聘请了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扬州大学及省市教研室的部分课改专家、教授担任课题组顾问,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指导,特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方成先生和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原中国化学学会会长宋心琦先生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了精心指导。1.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论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对
23、新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也会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还包括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通过设计一项重大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总而言之,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衔接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
24、现了建构主义思想,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学习方式。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1.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把人看作动物和机器,主张心理学应该是人化的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尊严和自由、成就与潜能。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更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
25、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这种意义学习,包括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到的是整个人而不是单纯认知成分的参与,而且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选择,实现自己的潜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论为衔接教学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须以其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其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学生才能够获得发展。1.3.3 化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之
26、一。本课题的研究将以两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和研究对象。 提出初高中学段化学衔接教学研究的构想,成立课题核心组。学习相关理论,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更新课题组成员的课程理念,统一思想。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确定子课题内容,各学校认领子课题。进行开题和教师培训。2007.11 进行地区和全市调查继续学习相关理论。组织子课题组成员分阶段对其研究进行交流、反馈和研究,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统一、提高认识、调整和完善研究计划。对衔接教材、教学建议和研究课进行调整并进行交流、展示,形
27、成初步成果。特别注意“专家引领、活动促进”的策略。2008.3 进行成果的展示,通过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进行成果的推广和深化研究。在全国的新课程化学教研活动中进行衔接教材等展示。将研究成果,如衔接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九年级化学教学建议推广到全国部分地区进行试验。2009.6 撰写专著收集整理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对成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反思,将课题研究结果进行呈现和展示。探讨课题的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案。2.2 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分析法。查阅并分析、归纳有关衔接和教育教学管理的相关理论。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我市中学化学学习的现状,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了解在化学教学中实施衔接的
28、影响因素。比较研究法。在教学中设立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两班学习成绩和学生参与情况以及学生的感受和反应的比较,了解衔接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经验筛选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总结经验,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优选科学合理的衔接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并在全市进行推广。3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本课题经过课题组4年的研究和实践,初步取得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既有宏观层面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又有微观层面的教学和实验案例等。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兼顾了高中必修与选修模块衔接与初高中衔接的关系以及化学与生物等学科间的渗透和衔接。这些做法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将会
29、对今后的深入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3.1. 衔接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随着高中新课程的推进,不少教师意识到化学衔接教学的重要性,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但是收效甚微,除了对衔接内容的不了解,衔接内容的选择不准确,对能力和方法的衔接不重视,衔接基点的不确定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重视衔接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没有很好注意衔接教学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应用。所以,衔接教学同样要注意新课程倡导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研究。要注意创建一种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求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努力使学生做好发现者和探索者,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30、。3.1.1 衔接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涵义“策略”一词原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是美国学者埃金等较早地将“策略”一词引入教学领域并进行研究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策略”一词广泛应用于教育文献之中,也是目前教学问题研究中的新热点之一。“教学策略”的定义比较复杂,不同的研究者因认识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如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有意识地对教学进行计划、实施、调节,以求得最大教学效能的艺术、技巧或者方法”;教学策略是“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纬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纬度”;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
31、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运用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或者说是具体教学行为的总和,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教与学行为程序等”。综合上述教学策略的涵义,我们认为,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为了最优化地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的需要,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技术而实施教学的措施和程序的组合。衔接教学的策略激发化学学习动机的策略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不但能使学习者趋向化学学习,而且可以使他们对化学学习具有敏锐的感应性;它不但可以调动学习者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32、、积极性,为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化学学习需要被强化,有利于今后的化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和要求,科学地制订学习目标;重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对化学的认识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特别是注意满足学习者的缺失性需要,使学习需要及时地向高层次转移;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都是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动机的重要策略。问题导引的策略教学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学习素材、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情感、意志、思想品德和个性等方面的过程。在自主学习化学的衔接教学结构中,问题导引策略是构建课堂结构的重要
33、支柱。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在化学学科中这种序列性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素材,通过讨论、实验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在提出课题后让学生发现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调查和实验等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探索过程,使整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认知而活动的策略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是促进学生为认知而展开自主探索学习的活动,教师必须能启发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提高,如查阅有关数据、实验方案、文献资料、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再探索试误、比较分析、
34、紧张思考等,都是自主学习探索中常见的方式,通过这样的衔接教学,不仅注意了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同时注重了在能力和方法上的衔接教学,也能使学生在衔接教学中逐渐适应高中的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逐渐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探索相结合的策略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不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衔接教学中既有学生已知的知识,又有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知识,教师适时激发动机,启发学生问题解决,利用个人思考和同伴合作学习探索来解决问题,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3.2 针对性的学习策略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
35、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也是初高中化学教与学不同层次所在。教与学是不可分隔的整体,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年龄特征、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思维发展情况、心理发展水平、学习态度、潜能等。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实践表明,考虑学生的差异,接近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尽可能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针对性的学习策略。3.2.1 观察的学习策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
36、件之一。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是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以外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如观察图表、分子结构、模型等从表象的观察到实质的分析,从现象的观察到结论的得出,注重过程的体验,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观察学习的策略,逐步达到高中学习所具备的观察能力。3.2.2 动手的学习策略积极动手查找资料、进行调查、开展实验探究等是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形成的一种意识和能力,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在衔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安排学生的调查活动、资料查找、实验验证和探究、试题设计等,强化学生的动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良
37、好习惯。3.2.3 思考和总结的学习策略高中的学习密度大,教师的课堂容量大,规律多,教师应及时给与学生总结的学习策略。在衔接教学中,抓住衔接内容的特点,及时小结,教会学生善于小结、联系对比,帮助学生养成小结的习惯和技巧,以适应高中的学习。3.3 能力和方法的衔接研究分析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困惑,除了学习内容的不适应外,还存在对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学习心理的不适应等,如:觉得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学生不能尽快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和跟上高中紧张的化学学习活动;初中化学学习相对简单轻松,心理压力小,高中化学有难度、知识抽象、密度大、
38、进度快,学习紧张和竞争压力大等等。高中教师也觉得新高一的学生与自己的预期落差很大,这不仅是在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要求、认识问题的视角、对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所以,衔接的根本问题是能力和方法的衔接。实际上,新课程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注重于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初高中教师只要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理解初高中教学目标的差异,研究教材中初高中方法和能力要求的预期的差异,采取上下对接的方法和策略,寻找方法和能力的对接点和情境素材,对方法的衔接形成共识,是处理好方法和能力的衔接的途径之一。从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即可看出,在高初中教学
39、目标上存在的差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为“知道认识理解”,理解层面只包括“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而高中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高层次的“应用”,同时“理解”的层面也高于初中,包括了“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和概述”等,即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要求较低,多为“认识”、“了解”、“感受”、“体验”、“初步学会”等层次;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具体化。例如,要求“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对过程方法的体验
40、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高中化学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化学实践方面,初中只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高中更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等,这必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根据课标要求,初高中的学生在衔接上必然存在能力和方法上的落差。三、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
41、积极因素。(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单地说,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过小或难度过高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会感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研究表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内容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
42、才能创设出好的问题情境。具体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内容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可以是在教学的开始阶段,也可以在教学中和教学结束时进行。(二)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不仅是指材料内容要正确、符合客观规律、逻辑结构严谨,它还包括材料内容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材料的趣味性是指材料的内容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实用性较强。(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
43、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并激发起上进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及时批改和发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试卷,“及时”是利用学生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满足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愿望,增强学习信心;(2)眉批、评语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四)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44、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行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只有对分数持正确的观点,分数才能起激发学习的作用;(2)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若评价不公正,则会使评价产生相反的结果;(3)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特征等。例如,对学龄初期的学生,教师的评价起的作用更大些;对学龄中、晚期的学生,通过集体舆论来进行表扬或批评,效果更好。对自信心差的学生,更应多一些鼓励与表扬;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之处。(五)适当开展竞赛一般来说,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加强
45、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然而,竞赛有时也具有消极作用,过多的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作用,还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会因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在某些情况下,竞赛还可能带来人际关系紧张等消极影响。为了使竞赛能对大多数人起到激励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1)按能力分组竞赛,这样多数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2)按项目分组竞赛,使不同智力、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3)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争,争取这次成绩比上次好,今年成绩比去年好,这样做同样可起到激励作用。(六)正确
46、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其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后进生
47、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它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以这种情况下教学就是给教师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了。在我的多年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条件,实践,让学习能从这些情境中引出好奇点,引起他们的
48、疑惑、惊讶,这样最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例如我在教授课文MISS EVANS这一课时,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播放电影TITANIC的主题曲The heart will go on and on,让学生沉静在美丽的歌曲旋律,回忆起二十年代初发生的那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当中,这就创造了一种情境,播完之后,我随即对同学们发问:是否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在哪个片子里面出现?是否还记得最后那部分?是否记得杰克为了罗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后我突然一转,问道:如果你在船沉之时,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什么?学生大多数回答是:为保住自己的生命而奋斗。那么我又问:大家都在为保住自己的生命而想尽一切办法时,你会把生
49、命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吗?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们很有兴趣地讨论着,讨论了十多分左右,我让他们自己去快速浏览这篇文章,大家都非常有兴趣去看一下这一位在当时船上的人是怎么做的。从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整个课堂的气氛也是非常活跃的,大家都在积极的思维,为何会如此呢,关键在于他们对此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好奇心和兴趣,所谓的将乐贯穿于教学之中,也就是这个道理。(二)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从学生的心理来说,他们都是希望能很快学会,并且很快能达到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常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面对困难的方式也各不一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它分为两种类型: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和成就目标
50、定向的学生。 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是把学习当成是掌握知识,获得某种能力的方式;而成就目标定向的学生则是把学习当成是为了获得对其能力的积极的评价或避免否定的评价。当然从上就可以看出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更有努力解决困难的思想准备,他们一般会勇于挑战,遇难而上,有不把困难拿下不罢休的趋势,我们培养学生就是要培养这样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才更有学习能力,才更会去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而成就目标定向型的学生则是指学习的目标基本上看成是为了获得对其能力的积极评价或避免否定的评价。这种学生偏向于喜欢选择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回避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这种学
51、生学习时毅力差些,遇到困难易失去信心,在一个班上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往往是这种类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运用赞扬和鼓励来对待这些学生,并且对于他们的教学方法也是应该有变化的,应该是循循善诱,一步一步让他走向成功,多用启发示,先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才好。一般在课堂提问时,常常会遇到学生对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只是摇头或是答出些擦边球的话,教师在考虑时间的情况下应该慢慢引导他,多给他些问题,一步一步把他引向正确的答案,当你把他引到了正确结果时,他也会豁然开朗,哦,原来如此简单,信心就大增,同时附加几句鼓励的话。比如在讲解被动语态的时候,在关于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的学习当中,学生常常不能完全准确地使用。其实它是分几步走的,在学生不能回答完全时,我们就应该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比如Mary has watered the flowers .首先应该让学生把主语、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矿权专属转让协议:2024年详规
- 仓库灯具安装工程2024年专项协议
- 2024年工程内部分包协议格式
- 2024年短期工作协议规范
- 2024年小区内便利店租赁协议书
- 2024液化天然气交易协议全文下载
- 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供应链方案
- 碳中和规划合同
- 2024年砂石料运输业务协议模板
- 加盟合作协议合作协议书表合同协议书表
- 8.1运行效率概述
- 有趣的英国文化
- 皮内注射评分标准
-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生存手册
- 治疗药物监测与精准用药
- 施家山隧道瓦斯爆炸演练实施方案
- 市场调查方法-观察法教学课件
-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指数函数》评课稿
- 肾内科医疗教学计划
- 中班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
- 道路绿化施工图设计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