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31_第1页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31_第2页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31_第3页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31_第4页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3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三级课程1裹束什么 一、裹束是什么意思?这是三级课程的第一课,这个学期主题是“裹束”。“裹束”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也见过一些,这个学期将会深入讨论。“裹束”这名词,来之于玉堂禁经:“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裹束”是书法三大要素之一,也是最后一步。历史上提到“裹束”的书很少,除了玉堂禁经,另一篇就是卢携的临池诀。张怀瓘是盛唐时人,卢携是晚唐时人,晚一百多年。卢携做过唐朝的宰相,政治地位很高。他想学书法,但没遇到好老师:“小子蒙眛,常有心焉,而良师不遇,岁月久矣,天机懵然。”“天机”就是书法的秘密。找不到好

2、老师,卢携是靠自己读书研究:“因取翰林隐术、右军笔势论、徐吏部论书、窦臮(jì,古同“暨”)字格、永字八法势论,删繁选要,以为其篇。”他把一些论著,选中重点,写成临池诀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他学习书法的心得。卢携从这些著作中总结出八条要点,其中三条是:第一用纸笔,第二认势,第三裹束。唐代书籍传播主要靠手抄,手抄本难免彼此有点不同。这三句话和玉堂禁经大同小异,书法就是这三要素。这是唐代第二篇著作讲到裹束。出之于一位宰相之手,可谓证据非常确实。   其实“裹束”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写“永”字已经做过了。你看,书法第一用笔,“九用”就分布在“永”字八个点画中。然后

3、我们学会了看笔势,一级课程第39课中已经提到,“永”字可分为四个笔势。这里有单一笔势,也有复合笔势。一点是右侧势,然后是钩努势、蛇头势、交争势。最后把四个笔势合在一起,放到各自的位置上,一个“永”字就出来了,这就是“裹束”。我跟大家讲过两步成字,点画组成笔势是第一步,笔势裹束成整字,就是第二步。二、筋节是裹束的根本 “永”字八笔都是点画,就裹束的本意而言,它不是着眼于点画,而是着眼于筋节。筋节是裹束的根本。一级课程40课介绍过骨肉筋节等点画的元素。所谓“筋”,就是笔锋的轨迹,那是笔锋走过的道路,习称大圈。大圈只要用一根线就表现出来了,就好像你要表现中国高铁的路线,也只需要几根线就可以了。所谓“

4、节”,就是调整笔心的地方,习称小圈。小圈有些是明节点,有些是暗节点。有些明节点往往可以事先决定。好像“永”字,有些明节点我们写之前就心中有数了。但有些节点是书写中临时调整的,有需要就加一个,好像开车时时调整方向盘一样。   临帖写字,先看筋节。有些字很简单,如王羲之兰亭序“人”字,交争势,撇捺弯曲度很小,几乎都是直线。明显的小圈就是一撇起笔处,这是两圈蚕头写法。那为什么捺笔两头细中间粗呢?当然是侧锋的分数不同,中间有下蹲的动作。但这动作跟筋节没有关系,只是加了肉。褚遂良阴符经“人”字,大圈还是交争势,撇是七号位,捺是九号位。大圈就是79,这是大方向。但我们看到这里

5、都是明显的弧线,这是因为运笔时动了手腕,不断地调整方向,所以产生了很多节点,线条也就是因为这样从直线变成了弧线。所以筋节各有作用。大圈决定基本的方向走势,小圈可以影响路线的曲直。  我们以前比较过早期真书和后来真书、行书之间的不同。早期真书用笔比较简单,一个“一”字,大圈筋就是水平一横,最后重蹲,顿笔收尾,形成一个节。后来书法用笔动作增加了,如兰亭序“一”字,起笔多了一个节,写出来效果就比较好看。再举个例子,“天地玄黄”的“玄”字,大圈两个笔势,上面是奋笔势,下面是蟠龙势。但具体行走这两个笔势的时候,小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智永草书“玄”字节点很多,点画分得很清楚。所谓草书点

6、画如真书,智永做到了。孙过庭行笔较快,但基本的转折都在。怀素急于表现大圈,写出来好像一个“立”字。颜真卿批评他没有真书的根底,确实是这样。其实就是小圈的运用不好,只写了一个大圈。简言之:筋是大圈,节是小圈。筋是笔锋运行,节是调整笔心。裹束筋节,包括行笔和调锋。三、筋节的表达以前我们写“永”字,我建议大家先写中线。所谓中线,就是把大圈和主要的小圈裹束起来,这样,一个“永”字的基本形状已经确定了。所以,裹束一个字的筋节,就把基本架构肯定下来了。但这个字有没有写完呢,当然没有。“永”字除了筋节,还有其他要素,如骨肉。右面这个是筋节上加了骨肉的,这就好看多了。这时,骨肉遮盖了筋节,或者说骨肉装饰了这个

7、结构。就像地图上选定一条路,你可以开汽车,可以骑自行车,也可以步行。 【田牧说:“表现筋节用中锋为主,可以尖锋,也可以侧锋;偶尔也有用偏锋的。笔心线与点画线的关系:垂直是正锋,交叉则是偏锋。正锋则骨,偏锋则肉。笔锋越偏,其肉越多;过则孱弱无力也,当慎用之。”“智永字中多有侧锋、偏锋。”】简言之:在书法中,筋节不是直接表达的。表现筋节可以用尖锋,也可以用侧锋。骨肉是线条的外表,筋节是内部的架构。3.1骨肉有关骨肉,我们讲过多次了。一级课程40课,讲过尖锋线和侧锋线。东晋时代,虞安吉已经认识到“一支毛笔两个锋”,“横毫侧管”是写侧锋线,越侧肉越多肉线。“竖管直锋”专写尖锋线,完全垂直就是纯骨线骨线

8、。 比如“天”字,大圈由奋笔势和交争势所组成,这是筋。筋上有调锋节点,数量不一定,看需要。通常点画的两头都有节点。确定了筋节,“天”字的架构已经有了。这时候你可以选择用尖锋线还是侧锋线表现这个架构,写出来瘦一点还是肥一点。你看这两个“天”字,王羲之骨多,智永肉多。又如草书“名”字,两个笔势,先写两撇向背势,然后一个竖笔势。确定大圈只需要一要细线,真正写起来就有骨线和肉线之分。表现筋节这个架构,王羲之用笔分数少,智永分数多。王羲之笔心比较直,智永的笔心比较侧。 但是你别误会王羲之只写骨,智永只写肉。好书法是骨肉相济,王羲之和智永都做到了。如王羲之远宦帖两个“多”字,一个骨多,

9、一个肉多。这两个字大圈是一样的,贯鱼势加交争势。但节点形状相差很大,粗细也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到王羲之的运腕动作很大,这样可以灵活发挥两个笔锋的性能。但从裹束的角度说,粗细只表达筋节的方式有异。历史上有些书法家偏重于骨线,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是他的代表作,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特征。历史上评他“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逸少就王羲之。   褚遂良有弟子薛稷,也是用笔纤瘦一路。见信行禅师碑。因为用笔竖管直锋,近于五号位,所以便于八面出锋,就可以减少小圈。不过,这一种容易写得好的钢笔字,这是要小心的。受褚遂良、薛稷影响,宋徽宗创造了瘦金书。瘦金书又称瘦筋书,笔画瘦得等于一条

10、筋。但宋徽宗用一种特殊的节点来平衡瘦硬的线条,我将来会讲到。也有人专写肥字,北齐水牛山“文殊”两个大字,这是隶书向真书过渡时期的作品,侧锋用得多,收笔时扶起笔心就困难。但他写得点画厚实,肉多而没有墨猪之感,这是很不容易的。苏东坡是斜执笔,所以他的作品侧锋非常多。这是他写的宸奎阁碑,你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清代理论家包世臣艺舟双楫说话很直白:“嘉庆己未冬,见邑人翟金兰同甫作书面善之,记其笔势,问当何业,同甫授以东坡西湖诗帖曰:'学此以肥为主,肥易掩丑也。余用其言,习两月,书逼似同甫。”他说自己小时候,“以书看见了闻于乡里”。有一个同乡翟同甫书法不错,包世臣向他请教。同琢也不保守,教包世臣临苏

11、东坡石湖诗帖,理由是苏字肥,肥容易掩盖丑。其实是不会调锋,把小圈抹掉不让人看见。以前有一种招牌字就是这样写的。包世臣喜练习了两个月果然有效,和同甫差不多。后来他创立清代碑派的理论,强调“以笔毫平铺纸上”,纯用侧锋。最好当然是骨肉相济,你看阴符经这个“天”字,就做到了这个要求,有骨有肉,而且大小圈非常清晰流畅。相比之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天”字,用笔就平淡得多,粗细一致,全部是侧锋线。智永这个“天”字,一般人都可以写到。阴符经这个“天”字,一般人肯定写不到。3.2皮血如果你要求更高一点,好线条还要讲究两个元素,一个是皮,一个是血。“皮”,古籍中常称之为“肤”,但“肤”有两个意义:玉篇·

12、;肉部:“肤,皮也。”广雅·释器:“肤,肉也。”所以说,“肤”可以指皮肤,也可是指肌肉,看用在哪里。为了避免误会,我就直接用“皮”。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说:“字有筋骨、血脉、皮肉,神韵、脂泽、气息,数者缺一不可。”这书法中的“皮”是什么呢?“皮”,是指线条的轮廓,边缘,就是墨和纸张的交界处。 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大,两边就毛。如果轻轻在纸面飘过,两边就光。毛,经常给人有力的感觉。包世臣艺舟双楫说“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注意到这一论述:“所以包世臣说书家名迹,点画往往不光而毛。”现代书法家王蘧常先生,用笔经常有这样的效果。看起来好像老树枯藤,给人笔力苍劲的感觉

13、,见“湖、耦”二字。把线条两边拉毛,跟墨汁浓度也有关系。【田牧说:“中锋推笔,逆行则涩,毛而不光,劲力自生也。”】所谓“血法”,就是研究用墨的。早在汉末蔡邕九势就说过:“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要漂亮,就是靠力度来实现的。困难是毛笔是软软的,怎样传递力量要靠一股巧劲,不经过长期练习是做不到的。四、广义的裹束现在我们知道,写好字通常要注意六个元素:筋节、骨肉和皮血。筋节是结构,骨肉皮血是表现这个结构的。简言之:狭义的裹束,等于大圈加小圈,这是指筋节。筋节要通过骨肉皮血来表现。广义的裹束,包括筋节、骨肉和皮血这些因素。后面的课程,就针对每一个因素,进入深入的讨论。本节要点:裹束是两步成字的第二步

14、。筋节是字形的内在结构。骨肉皮血是表现筋节的。复习思考:如果尖锋线很细,那这根线条究竟称它为骨线,还是称它为筋。这是阴符经中的“夜”字,请分析它的笔势,然后把筋节图写出来。三级课程2:裹束创造字像 一、裹束的结果是什么?上一课我讲到,书法有筋节骨肉皮血这些元素。这些本来是人体的概念,把他们裹束起来会得到什么结果呢?裹束是把一些东西合并在一起。如现在造房子,往往是先做预制件,然后运到再起装配起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裹束。甚至我们煮菜,把各种食材和调味品放入锅中煎炸爆炒,结果就产生各种菜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裹束。书法两步成字,把笔势裹束起来,结果得到什么呢?最自然的想法,那就是等到一个字。

15、那你有没有想过,一笔一画写字的结果也是等到一个字。何必还要讲究什么大圈小圈,筋节骨肉皮血,烦不烦呢?“永”字的字义,是长长的流水。你再想一想,当书法家写一个“永”字,他是要表达长流水的意思吗?当然不是。你歪歪扭扭地写一个“永”字,虽然不好看,但字义还是表达出来了。  在一级课程第二课,我就讲了什么是书法。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看看两年前的那些片段。书法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写字,有一个字形,但实际上他是创造一个字象,这个像就是你这个人。他不反映你的外貌,而是反映你的内心。清刘熙载艺概说得很清楚:“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易就是易经,圣人作易

16、经,用阴阳两个符号,交叉重叠,组成八卦。八卦是一个像,用来表达人心中的意,表达对宇宙和社会的理解,所以说“立象以尽意”。书法也是一样,书法是一个像,表达心中之意,意在笔先,意是根本的,意先于像。字象后于意,所以说是后天的,这就是书法之用。刘熙载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这个像,就是一个人各方面的表达。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这些都在一级课程的开始就给大家讲过了。所以古语说“字如其人”,这是简略的说法。完整点说,裹束的结果是得到一个字象。这个字象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二、字象能表现什么?刚才说,字象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17、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65-1939),本来是一个精神病科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发展出精神分析法。他的理论对于哲学、历史学、艺术、伦理学都产生上了巨大的影响。冰山理论:意识和潜意识。这里介绍一下他的理论,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读。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冰山理论,把人的心理为几个部分,好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是意识,水底下主要就是潜意识。我们平时看见一个人的行为,是在他意识控制下的。意思是受社会观念和环境约束的,有许多追求我们不能讲、不能做。人原始的本能冲动和各种欲望,是隐藏起来的,好像在水底下的冰山那个部分,所以叫做潜意识。潜意识支配着人的一生,但通常不表现出来,但

18、这是人心中幻想的王国,蕴藏着我们最原始、最朴素的愿望。中国古语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也就是这个意思。人的心理是有两面性的。那什么时候潜意识会得到释放呢?一是做梦,梦的本质就是人潜意识中愿望的表达,或者说是象征性的满足。二是发精神病,精神病人的所谓胡言乱语,其实也是潜意识的释放。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差不多就是精神病人。他不满足于现实世界,退缩到自己潜意识的世界中,那是艺术家幻想的王国。我早就警告过各位和艺术家保持距离,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常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酒后吐真言”。你会很惊讶一个熟悉的朋友,喝醉了以后的言行跟平时全然不同,这就是他潜意识释放,这是真实的他。平时受社会的约束,反而

19、是不真实的。张旭就是这样一个人。唐李肇国史补说:“旭饮酒辄草书,挥笔而大叫,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张旭写字前,狂叫,把头浸墨汁来写。人们都叫他张颠,简直是精神病。看他写字你得小心,但偏偏就是他的书法写得最好。“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酒醒了,潜意识关闭了,写不出了。所以,张怀瓘文字论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写文章至少要几个字才能表达出你心中的意思,书法只要写一个字就够了,因为一个字已经是字象。要了解一个人的心,请他写字好了。这个人的性格是急躁的还是安静的,品味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看他的字就知道了。字象就是人心灵世

20、界的表达,所以说是“简易之道”。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这样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书法就是表达心中情感的,这种情感是变化的,形式是多样的。韩愈接着说:“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这一段是写心外的世界,天地万物,社会百态,进入我们的心,引起我们情感的反应。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越深,内涵越丰富,最终都化在书法这个字象中。又说,“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的书法为什么好?它是客观世界和人之本性

21、两方面的融合。它反映出张旭心中原始的追求和愿望。他的字象中包含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成功的书法艺术。字象能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呢?不可能。北宋大奸臣蔡京,写得一手好字。“宋四家”苏黄米蔡,本来“蔡”就是蔡京。后人讨厌他,便换了蔡襄。如果字象中可以看出谁奸谁忠、谁廉谁贪,那中纪委就方便多了。字象能不能看出一个人长相俊丑呢?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一手好字,但新唐书说他“状貌丑异”,样子像个猿猴。当时高丽人喜欢欧体,还特地派专使来长安求字。唐高祖感叹说:“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意思是,彼邦人士看到欧阳询的字,一定以为他是一个非常魁伟的帅哥呢?可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欧阳询人如其字,虽丑犹美,是个帅

22、哥。所以说,字象跟人的外形没有关系。简言之:人有相貌,这是人外在的形象。字象是作者第二个像,是作者内心的像。裹束的结果,就是要得到字象。三、三象艺术接下来要讲讲三种艺术:具象艺术、抽象艺术和意象艺术。书法的字象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是具象艺术,作品中的物件有一个形,这个形和自然物件基本相似。也就是说,具象艺术中的作品形象可以识别。如这是花,谁都看得懂,不需要解释。因为他有一个花的形象。如果作者表现出外形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像。比如换一个人,如果你画出它的气质,那就是画像。一九五九年蒋兆和先生画杜甫,得全国美展荣誉奖,大家都说画得好,画的像。但谁也没有见过杜甫,我们是从杜甫诗中认识杜甫的。蒋兆和先生

23、把这种印象画出来了,所以说画的很像。但这个人物是有外形的,只能说是具象艺术。还有这虾图。虾的身体本来有六节,齐白石只画五节。这种虾自然界找不到,齐白石是写意。但毫无疑问,我们知道他画的虾,因为有虾的“形”,所以还是具象艺术。第二种是抽象艺术。所谓的抽象,就是抽去了自然形象。作品中没有自然的形象,那就很难识别。俄国人康丁斯基(18661944)是抽象画派的创始人。你看他的作品,他画的东西跟自然形象无法对应。而一般观众的欣赏经验往往是具象的。所以就会问:“这画的是什么东西?”其实康明斯基只表现了一堆色彩,他说自己用色彩表现音乐。顺便说说,康丁斯基声称他可以用耳朵听见色彩。信不信由你,这本事普通人绝

24、对没有。法国以前有一个总统庞毕度(19111974),他喜欢抽象画,收藏了不少。但他迁入总统府的时候,把这些画带进去,让工人挂起来。但工人傻了眼,这画哪一边朝上呢?于是打电话去问总统,庞毕度的回答非常经典:“哪一边朝上都可以。”抽象画是没有像的,没有像就没有上下的问题。要是说出哪一边朝上,你心中已经有了像了。中国画家赵无极,后来加入了法国籍,他就是画抽象画的。九十年代他回国访问母校,学生请他解释他究竟画了什么。赵无极的问答也非常经典:“如果我能讲给你听我画了什么东西,我就失败了。”第三种是意象艺术。意象抽离了自然形象,而代之以某种符号。在书法中我们看见的就是作者写的字。看得多了,我们脑中就会联

25、想到作者的形象。如多看王羲之的字,慢慢地王羲之的形象就鲜明起来了。大家都知道这个像不是真实的王羲之外貌,而是表示出王羲之内心世界的一个像,是他的字像。要注意这时候的对应关系,是“字”和“像”的对应,而不是具象艺术中外形和内质的对应。这个外形已经换成了字形,写这个字的时候王羲之赋予了它的“意”,而我们欣赏时就联想出一个“像”。这样的艺术就是意象艺术,书法就属于这一种。字像只是想象,不同的人想出来的像也会不同。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后人画出来的像有很多。这是把他们心中的“像”,返回到“形”上。你可以感到,各人的想象差别很大。这几张画像跟我心中的虞世南也不同。这一点已经讲到书法欣赏,我们将来还要讨论。

26、老子有几句话很有意思:“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有一种象是没有形状的,所以叫惚恍。他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意象就是惚恍的像。简言之:具象是表现客观世界的存在。抽象是表现主观世界的感受。意象是从替换的客观之形、主观感受出像。 有关艺术美学问题,争论很大。不是我这里十几分钟可以讲清楚的。书法的筋节、骨肉、皮血加在字形上,就会创造出一个像。而每一个元素对这字像,都会有影响。后面的课程,我会对一个一个元素加以分析。谢谢各位。本节要点:裹束的结果得到一个字像。字像可以表现什么。书法属于意象艺术。复习思考:现在有些人临池先喝酒,但喝了酒没

27、见写出什么好作品,为什么他喝酒没有发生利好作用呢?孙过庭说:“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性格影响字像,但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怎么办呢?三级课程3:裹束筋的作用 1.筋法就是大圈 上一课讲了书法的创作目的,就是造成一个字像。这字像就是作者的自我表达,不是外形,而是表达内心。古人把这内心的像,也当一个人来看待,所以有筋节、骨肉、皮血这六个要素,跟人体一样。如果跟前面两节课程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只是换了名称。筋,就是笔势,就是大圈。节,是调锋,也就是小圈。

28、骨,是尖锋用法,肉是侧锋用法。皮是线条的轮廓,由力度决定。血,是墨法,指颜色。后面这五个都属于用笔。全部六个要素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字像。今天先从筋开始讲,筋法怎样影响字像。2.“筋”的含意古代典籍中“筋”的含义,以前已经提到过。但书法术语一直未能统一。有些书称之为“筋”,有些称之为“筋脉”,还有称为“气脉”的,意思就是气流转的脉络;也有称“血脉”的,好像血管那样流通。但这个“血”和用墨的“血法”有点相混,所以我不用。不管你用筋、筋脉还是气脉,都是指笔锋运动。元陈铎曾讲得比较简洁:“字之筋,笔锋是也。”运动就有势,笔锋运动轨迹就是笔势,又称为筋。他写的翰林要诀有一节专讲“筋法”,可惜他是主张动手指

29、的,不懂动腕。“筋”的概念,早在汉末魏晋时期已经提出了。如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这一篇时代很早:“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里提出“筋脉相连”,是重要概念。文章又举筋脉不连的例子以作对比:“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算子”就是古代的算筹,一根根小木棍。点画没有势,只有几根木棍而已。这两段意思非常清楚,书法必须表现出点画彼此的联系。表现出笔锋的运动,这就是筋法。明代李日华竹懒书论这样说:“物之有筋,所以束骨而运关节,肉不得此则痴,骨不得此则悍。凡所为柔调血脉令牵掣生态者,胥筋之用耳。今人有终老学书而不得一筋者。”这里“胥”用作副词,等于“皆、都”

30、。“胥筋之用耳”,就是“皆为筋的作用”。筋就是“束骨而运关节”,把骨裹束起来,使关节运动起来。他说,有些人一辈子学书法,都写不出筋。那就是点画只有分,没有联,或者说没有势。简言之:笔锋的运动产生了筋,筋是笔锋的轨迹。点画之形要可分,笔势却要相联。点画有联系就是活字,没联系就是死字。3.筋法在于使转。我们已经知道,笔锋的运动,主要方式就是使转。而且我们在二级课程讲到了“五势”之后,更知道使转有五种:叠加、移位、转动、滚动和逆动。书法中的筋就是用这些方法写出来的。清末民初,四川大学教授刘咸炘先生弄翰余沈这样说:“文积字句而成,书亦积点画波磔而成;文以语词为筋脉,书亦以使转为筋脉;其有顿挫、抑扬同也

31、。”这位教授写过很多好文章,可惜四川以外的人不大知道他。他说所谓文章,是一连串的语词,遣词造句形成文章的筋脉;书法是一连串的点画波磔,由使转造成书法的筋脉。二者筋脉运动不求平,而求变。其中有高低抑扬,有顿挫节奏,跟音乐一样。使转要用手腕。明代丰坊书诀提出不要妨碍腕的运动:“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脉相连而有势。”笔锋的运动,归根结底是手腕的运动。腕要稍稍高于桌面,以方便来回盘旋,笔势就出来了。抑扬顿挫很难具体表述,我这里举个例子。智永和怀素两本千字文,字像完全不同。智永墨迹本风神飒爽,顿挫清晰,轻重有致。怀素这一本线条平,转动迟钝。这是怀素最后的作品,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他年轻写的大

32、草千字文就不同,圆转流畅多了。  这是“饭”字,两人取势也完全一样,就是说大圈相同。但就使转的幅度来讲,智永大得多。晚年怀素的圈缩得非常小,年轻时心中的火气退掉了。假如你学书法,你应该选哪一本字帖呢?当然是智永这一本。怀素这一本是老人字,转圈动作那么小,怎么练得出来呢。4.连接和呼应我以前说过,书法实践有实笔和虚笔。实笔就是有点画的地方,虚笔可有可无,往往是空中飞度。一横加一竖称为曲尺势,这是实际连接,两笔都是实笔,所以筋也是实的。但写完以后,筋就被骨肉所覆盖。又如两点是羊角势,两点之间的联系只是呼应。所以这个笔势的筋,中间一段是飞度。如果要写出来只是牵丝,牵丝写实了不好看

33、。羊角势的筋,中间这一段是虚联的,古代称之为脉。 两个笔势之间也有一个呼应关系。褚遂良阴符经“天”字,写出了奋笔势和交争势之间的联系。这种笔势和笔势的相承关系,称为联势。联势这一笔在真书中往往是虚的,飞度的,古代书帖大多不实际写出来。褚遂良阴符经中有时写出牵丝,给我们看清楚筋脉的走法。蔡邕九势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这就是联势的理论根据。“落笔结字”,这就是裹束笔势。“使其形势递相映带”,就是有联系,有呼应。“无使势背”,各管各气脉就断了。传为唐代欧阳询三十六法提出“意连”:“字有形断而意连者”,这就是呼应关系。简言之:点画接合谓之笔连。点

34、画呼应谓之气连、意连或势连。没有联系,气脉不通,谓之断气。无论对人还是对你的字像,断气都是一件严重的事情。筋对字像的影响,就是有气无气。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所以筋的作用可谓大矣。5.正体和帖体这样一来,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字迹,就分成两种了。一种是按照文字结构来写的,称为正体。小学生开始认字,当然要认正体字,我们都经历过这个过程。但到了高年级,实际书写就用手写体了。这件事情其实是在老师带头的,高年级老师在黑板上写的都是手写体。尤其是不教语言的老师,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等科。你见过哪一们老师上课写印刷体的吗?一个也没有。结果学生就跟着写,那就是取方便快捷。如果教育部规定上课必须写印刷体,这课就没

35、法上了。所以,正体帮我们了解文字构造,这是识字。识字是一个基础,但识字不等于用字。手写体就是实用、方便、书写流畅。 因为有了识字的底子,文学构造简化一点也无妨。郭绍虞先生所说的书法家之体,那是美化文字构造,创造一个表达自我的字像,目标不同。书法家的手段就是运用笔势去裹束成字,这样写出来就是帖体。所谓“帖体”,就是字帖上的那种写法。有时会和文字原始的构造会相差很大。如“隐”字,我布置过作业请大家分笔势。这个字右旁笔画太多,写起来不方便。草书是这样简化的,右旁四个部分,有三个部分都用一横替代。这是草书常见的手法,合起来就是一个草字。我们看到,其实石楯势也可以省了一笔。因为和下面“心”字简

36、化的那一横,可以再次组合为石楯势。这个草字,是由曲尺势、奋笔势和石楯势所组成。后来的真书就不像这样大幅度省简,大部分保持原样。只是把草书的奋笔势横竖横换了一个样子,竖笔比较长。智永就这样取势。其实后期隶书中已经有这样的写法了。有些人觉得横竖太多,换成斜线条两撇,那就是向背势。赵孟頫就把奋笔势换成向背势。无论哪一种,都比原来的“隐”字好写,好看。我在二级课程第二课中介绍过颜真卿干禄字书,这块碑举了唐代的文字写法。所谓“正”体字,文字学上有根据,但写起来不方便。所谓“通”字,往往是运用笔势的写法。这块碑还有“俗”字,那是民间的手写体。简言之:临帖看笔势,那是识势。创作要自己分笔势,这是取势。书空是

37、取势的方法,书空所得就是筋。我在香港讲课时,文征明游虎丘诗是一级课程的作业。但有些同学交上来的功课,跟字帖上不同。如这个“涧”字,“门”字中间的“日”,下面有些学生有加上一横。他心肠很好,担心文征明漏了一笔,所以帮忙加上了。但文征明这是帖体,不是写正体字。以前的描红簿的字,都是正体字。讲到这里,要回答一个家长常问的问题:“小孩子临帖,究竟用什么字帖好?”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学识字阶段,他正在学习文字的结构,应该让他描红。你也可以在智永真草千字文这样的字帖中,挑出和正体字相同的字,影印给孩子描红。如果孩子过了识字阶段,你可以给他解释为什么字帖上的写法往往不同于正体。帖体远漂亮过民间自发的手写体,这是

38、美育。谢谢!本节要点:筋的作用,就是确定大圈。筋法在于使转,气脉通畅就是活字。取势:改造正体为帖体。复习思考:通过书空,确定真书“春夏秋冬”帖体的写法。韩方明授笔要说曰:“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为什么古人把真行草归为一类,篆隶归为另一类?(篆隶是分笔写的,讲求点画;真行草既要点画,更要有使转,亦即有筋。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三级课程4:裹束取势一、取势是书写前的准备工作怎样把文字的点画转为书法的笔势,这就是取势。不会取势就无法下笔,等于不知道路线就无法开车上路。唐代韩方明第一个书法老师徐璹(shú)说:“夫欲书先当想,”

39、,很多人以为书法家就是大笔一挥,龙飞凤舞。哪有这样的事呢?书法创作要考虑很多东西。其中一个就是难字的取势。“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池无法,任笔所成,则非谓解也。”什么叫做“难书之字”?不是不识这个字,而是难以取势。所以要“预于心中布置”,先把大体结构确定下来。譬如这个“龙”字,怎么取势?欧阳询九成宫有一个写法,完全是老老实实照字写。这是奉皇帝之命书碑,态度谨慎。他写的虞恭公碑,“龙”字就换了一个取势。后来米芾、张即之写的都属于这一种,细节略有不同。智永真草千字文“龙”字,右旁取势又是另一种,褚遂良阴符经也是这样取势的。“龙”字在真行草书中取势主要就

40、是这三种。很多字的取势,在古代已经解决。只要你多读帖,临帖,到用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拿来用。如果要你再想做第四种取势,那是非常不容易。将来专题课程讲了篆书、隶书和草书之后,对于这三种取势理解就会更加深入。 “龙”字篆书是这样的。照篆书结构写真书,我们称为隶定。如颜真卿多宝塔碑就用了隶定结构。有些隶书写法是篆书简化,称之为隶变。你看封龙山颂这个“龙”字,右旁上面就省了笔画。智永真草千字文“龙”字,就是用了隶变的写法。草书也会引起结构简化,这是急就章的“龙”字。欧阳询这个“龙”字,右旁参照草书取势再加三横。所以古人取势,不是随心所欲,通常皆有根据。这种借用其他书体的取势,相当普遍。如“观”字

41、,原来有两个“口”。简单一些就可以用两点或者三点来替代。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智永真草千字文都是这样写的。这原来是草书的写法,两个“口”可以简化为三点。真书、行书在取势时,有时可以借用草书一部分。这在书法中是常用的手段。简言之:取势是下笔之前的准备工作。取势是用心去想,未想定不要下笔。大多数的字,可从古帖中学到取势。二、取势练习上一课我布置“春夏秋冬”四个字的取势。我们一起来看看,应该注意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利用使转来取势,只有真行草三体。草法还没有讲,所以这里取势主要是真行二体。这两种书体取势相差不大。“春”字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三横是奋笔势,撇捺是交争势,两竖是竖笔势,两横是奋笔势。 

42、 但如果你写北宋诗人张先这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里面有两个“春”字紧邻着,能不能变个取势呢?比较小的改动,是把下面的“日”字,改用飞带势,如苏州博物馆文征明游虎丘诗的“春”字书那样。整个字只取了三个势:奋笔势、交争势和飞带势,比王羲之少了一个,这算是取势不同吧。现在市面上文征明游虎丘诗有两个版本,有一种是假的,作伪者这个“日”和真本不同。比较大的取势变化,可以考虑跟从隶书和草书写法。起手先写十字势,然后两横奋笔势,接下来写撇捺,相交是交争势,分开是斗鹑势。下面的“日”字,可以是飞带势,用于行书比较多。也可以是竖笔势加奋笔势,用于真书较多。“夏”字取势也不复杂。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夏”字,第一

43、势折钉势移位,第二竖笔势,第三势框架中间两小横属于奋笔势,第四飞带势。问题是“夏”字取势有没有其他变化呢?第一势一横一啄,这个啄是可以变化的。我们来看看褚遂良阴符经怎样处理这一啄的。阴符经共有七个“道”字,有三个写出这一啄,还有三个把这一啄和竖笔势化在一起了,最后一个没有啄,位置空着。放大点看,你说他究竟写了一啄还是没有写?似乎把一啄下移,下面一竖起笔有一个点。但严格地说,这一啄是没有写。书法中遇到这种很小的笔画,怎样处理的呢?我举几个例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写了很明显的一啄。欧阳询千字文没写一啄,跟竖笔化在一起了。这种取势在真行书中很常见。刚才说阴符经也有这样的写法。第三种根本不写一啄,如孙秋

44、生造像。作者是萧显庆,清代碑派非常推崇这个作品。 “秋”字,通常的取势和写字差不多。注意第一个啄,这时候是当横写的。所以第一个笔势是奋笔势,接下来顾盼势、羊角势和交争势。我给大家说过,兰亭序这个“和”字,第一笔写法也是当横笔写的。在“永”字八法中,啄这一笔的起笔如果很小,就是一个小圈。但如果这一圈拉长,就等于横。我在一级课程37课中强调过,啄有两面性:有时候起笔两圈为一个圆点,有时候起笔两圈很长,尾巴却较短,往往当作一横。 在隶书中,“秋”字的第一笔就是横。兰亭序和阴符经中有许多字跟隶书有关。这是有隶书根柢的人写出来的,通常说这种作品有隶意。草书的取势就不同了。左边先取立人

45、势,这时候起笔就是不横了。你可以看到禾木旁是两个笔势。先写立人势,然后加两横奋笔势,就写成了。草书、行书和真书,都是从隶书发展而来的,和隶书有天然的、不可脱离的关系。真书是最后形成的,草书、行书对真书都有影响。有些书法家受隶书影响多点,有些喜欢借鉴草书的取势。所谓“草情隶韵”,就是说真书中见到草书和隶书的影响。阴符经中的“私”字,禾木旁取势也是用了横。所以这个字分笔势,应该是奋笔势、顾盼势和蟠龙势。最后这个蟠龙势是书法取势的变化,本来是应该玉函势。唐伯虎、文征明都这样写过,语言老师一定很反对。但书法是一种艺术,这样取势为求变化,不是小学生默写生字。 “冬”就简单了,第一势飞带,第二势

46、铁铃。行草书中也是这两个笔势,只是形状有些不同。笔画少的字,往往真行草取势就一样。有朋友问:“冬”字草书,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国关中本飞带势和铁铃势很明显,但日本墨迹本上,铁铃看起来就是两小横。可否分成向背势和奋笔势?我想是可以的。书法取势是一种艺术手法,相当灵活。它给书法创作提供变化的可能,变换的空间。如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名”字,上面是飞带势,下面“口”字是竖笔势。但圣教序中还有一个“名”字,取势不同。上面的飞带势拆去了最后一笔,变成了向背势。下面的“口”字还是竖笔势。但第一竖特别长,把飞带势的捺点化在一起了。三、书体和笔势刚才所讲的取势方法,让我们看到各种书体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我再出一个题目:

47、天道酬勤。“天道”两个字很容易,阴符经都有。“酬勤”怎么取势呢?你认识这两个字,六七岁就会写这两个字,不等于你能把他们写成书法中的字。因为书法不是写点画,而是行走大圈笔势。先说“酬”,左旁是“酉”。这个“酉”看起来很容易,第一势奋笔势两开,移位两次,第二势斗鹑势,第三势又是奋笔势。三个笔势一加,“酉”字就出来也。但问题是这个弧线的“八”字,真行草书中很少这样写的。“酉”是酒器,如“尊”就是两个手捧着“酉”,小篆最上面两笔相背的弧线,以及框架中的八字弧线,看起来好像八字胡子。隶书中往往改为平线条,行草书中改用相对的两点。所谓隶书,就是把篆书圆转变成平直。还请注意,八字的左拐右弯两个脚,隶书中还可

48、以打通连写,所以“酉”字框架中会有三横。好像乙瑛碑这个“尊”字。又如这个“酒”字,右旁也是“酉”,隶书写法和“尊”一样,平直为主。至于真书中,“酉”字框架中写几横呢?晋唐时期写三横比较多,如虞世南。智永真草千字文看起来只写了两横,两横也是可以的;但放大以后,是有争议的。颜真卿的颜体,他用篆法写真书,所以还是保持圆转线条,算是颜体的风格。 所以“酉”字的取势,第二势应该是竖笔势。你用相对的羊角点也可以,米芾就有这写法。其实可以推到汉代的马王堆帛书,注意他两竖两点。但框架下还是三横,米芾只有两横。 又如“勤”字,怎样取势呢?看起来左边有三个笔势:先是一个“廿”字形,然后“口”字形,最后是

49、一竖三横。其实大多数书法家都不这样写。第一势如果竖笔开始取横爻势,横笔开始是奋笔势移位。第三势不用这么复杂,只要写挑土势就可以。 你看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都是这样取势的。他们没有照文字点画写,而是照书法笔势写。写出来跟文字有差别,书法就是行走笔势的。你能不能自己创作一种新的取势呢?理论上当然可以,实际上非常困难。讲到这里,有些同学会想,这下子糟糕了:“我从小学会的写字,原来书法中是另一个样子。等于自己先笔势组成的字,非常陌生。”确实这样。大圈取势是一个难点,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简言之:多读帖、多临帖是学习取势的好方法。书法字典提供了很多古人取势的样板。各种书体对照

50、,可以加深对前人取势的理解。本节要点:取势是书写前的准备工作。各种书体之间会对取势有影响。多读帖多临帖是学习取势的捷径。复习思考:完成“天道酬勤”四个字的取势,把筋写在纸上。“取势”两个字,如果写成真书或行书,在书法中只要行走哪几个笔势?把自己所分的笔势和前人对照一下,有什么不同?三级课程5:裹束结字 一、什么是结字?我已经讲过取势,讲过裹束,我们来试一下。譬如要写一个“仁”字,先取立人势,然后是奋笔势。裹束起来,结果“仁”字出来了,但看起来不大对头,右旁的“二”太低了,而且两横之间的空间也太小。再如“天”字,取势很简单,第一势奋笔势,第二是交争势。裹束起来,结果也不好看。这说明什么

51、问题呢?还有点事情我们没有做,很明显要调整一下位置。又如这个“安”字,也有问题。民间口诀说:“如要安字好,帽子戴得小”,宝盖头应该小一点,“女”字中间的空间应该减小,一横可以长一点,这样就好看了。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呢?你用笔好,取势熟练,但结字差还是不行。简言之:几个笔势裹束成字,并不保证这个字好看。裹束时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到最后的结果。调整各笔势之间的关系,称为结字。结字的概念历史上很早就提出来了,如1700多年前,魏晋时期,卫恒四体书势评章草大家崔瑗的优缺点,他说:“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他说,崔瑗的优点“甚得笔势”,缺点是“结字小疏”。“疏”,就是有疏失,不细密。张怀瓘书断引用韦诞的

52、话评论草书三家,杜度、崔瑗和张芝,“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笔画微瘦。崔氏法之,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杜度是汉章帝时人,他的章草骨多肉少。崔瑗“书体甚浓”,“浓”就是厚实,但结字不够杜度巧妙,意思跟卫恒所说“结字小疏”相近。汉末张芝学习这两个人,把他们的优点都学会了,这里“转精其巧”,显然是针对上一句“结字工巧”而来的。张芝把杜度的巧妙之处更为发展了,终于成为草圣。你看古人评论书法,在结字是相当重视的。顺便多说一句,以前我讲毛笔时,指出笔锋有厚薄之分。“厚”,制笔行业的术语就是“浓”。如果你订制毛笔,不要忘记关照师傅笔

53、锋要浓点。笔锋厚薄,写起来大不一样的。崔瑗是章草大家。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崔瑗贤女帖是今草,靠不住。杜度也没有作品留到今天,无从比较。结字是潜意识的反映。结字好看不好看,中国老话说是“天性”,其实是潜意识中审美观的反映。有些人一出手就好看,有些人写的不好看。潜意识改造是长期的,长期熏陶,才能提高审美品味。所谓学书法,可以“陶冶性情”就是讲这一点。 潘伯鹰先生中国书法简论这样说:“以前许多论书法的著作,都说到结字的方法。有的叫它作'间架,有的叫它作'结体,有的叫它作'结构,作'墙壁,作'字形,实则皆指此一事而言。我们可以注意这些名词之中如'间架、

54、9;墙壁,'结构等皆是接近建筑方面的概念。这是很有趣味的。我们在一块固定的地皮上造房屋,必须先将蓝图打好。写字也正如造房屋,其组织结构的必要也是一样。”二、结字举例我举一些结字的例子,加深对结字的理解。看看两个“群”字,有“君”和“羊”两部分组成。智永真草千字文和欧阳询九成宫碑这两个“群”字,取势都一样。但裹束时,智永把“羊”放在“君”下面,欧阳询把“羊”放在“君”右面,这无关用笔、取势,这是裹束时结字不同。 又如“幼”字,取蟠龙势和钩裹势倒笔书。颜真卿左右差不多高低,褚遂良左高右低。褚遂良这种结字法,来之于隶书,如西狭公颂孔宙碑都有这样的结体。行草书中为了连写,蟠龙势也往往

55、放在上面,如皇象急就章和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颜真卿这种结体,来自于篆书。“幼”字的“力”,可以放在右旁,也可以放在下方。但能不能放在左边,或者上方呢?没见过有这样的写法,没有根据。要取得社会的承认,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可以发现,裹束笔势还是按照文字基本结构进行的,脱离文字基本结构和书写习惯,破坏了文字结构,那就会被人认为胡来。所以结字,客观上是受到传统和社会习惯制约的。所以历史上讲结字,往往是个人主观上小幅度调整结构。如这个“壁”字,下面的“土”字,可以放在左边,也可以放在中间,怀素草书还移到右旁,这种调整大多数人是接受的。结字跟人的潜意识有关,我也举个例子: 阴符经的“安”字,“女”字

56、中间的空白很小;倪宽赞的“安”字,“女”字中间的空白就比较大,这个空白是由一横位置高低决定的。阴符经“安”字一横,差不多就在蟹脚势的关节点上,而倪宽赞“安”字一横,写在比较高的位置上。这样不同的结字,源于作者的潜意识,很多时候,作者自己也未必感觉到。这种特点,成为字迹鉴定上的的重要根据。当然,也有人是特意这样做的。人跟人不同,就在于他心中的那个世界。张伯鹰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讲了两个故事:一是清代刘墉叫他夫人写“柳”字,批评说:“总是不用心!”原来他们夫人写的“柳”字中间的飞带势和右边的节耳势齐平了。而刘墉是将节耳势写得比飞带势低一些,显出参差的效果。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写的,潘伯鹰先生发现,古帖中“柳”字写齐平的很多,而且都很美。柳公权姓“柳”,他写“柳”字节耳势就很高。 第二个故事有关沈尹默先生。沈先生说他小时候写“敬”字,被前辈指出结字不对。理由是“口”字写到钩裹势里面去了。而正确的结字是将“口”字移出一半,写在钩裹势那小撇之下。沈先生后来发现,柳公权的“敬”字“口”就是在钩裹势中的,也非常美。我还可以补充一个例子,智永真草千字文“敬”字,“口”字也写在钩裹势中间的。在讲了这两个故事之后,潘伯鹰先生的结论是:“这是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