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归园田居终南别业教学设计安乡县北河口中学 李 晶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这两首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意识,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2.通过对“辞意理解”“细节赏析”“总体把握”几个步骤的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学生诗意理解的能力和水平。3.在提高学生诗意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改善其思维品质,有效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法、学法:诵读 品味 联想想象教学过程: 一、归园田居教学【归园田居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其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2理解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精妙。3鉴赏诗歌,理解作者
2、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品味其隐士情怀。【归园田居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三大流派:儒、释、道。这三种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和现实人生。儒家文化以孔子的思想学说为基础,认为人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生活,主张积极有为的人生;释家文化起源于印度佛教,受释迦牟尼思想的影响,认为现实是黑暗的,人生是虚无的,因而人应该消极避世;道家文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旁观世界,游戏人生,认为人应该混时度日,无为无用。这三种文化可以简单呈示为(字幕):儒家:入世释家:出世道家:混世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从古至今,造就了一批批仁人志士、热血英雄;而释、道文化
3、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作为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它们也孕育了无数能人高士,这之中有高僧,有仙道,有真人,有隐者。我们今天有幸学习两首“隐者诗”,老师想和同学们一道,共同走进隐者的生活,了解隐者的精神世界。“隐者诗”:归园田居终南别业(字幕显示)我们先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2.复习饮酒,引入归园田居的教学(1)师:在七年级下册,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大家还有印象吧?还能背诵吗?好,齐来!(2)齐背之后,教师直接表述: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归耕退隐之后悠闲自得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田园风光的热爱。而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归园田居与饮酒诗在意趣上当有互通之处。希望刚才对饮酒诗的复习有助于我们今天归园田居的学习。(二
4、)指导朗读1.布置学生自读全诗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自读全诗。朗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和语速。2.点学生朗读,并请学生点评。得出诵读要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3.正音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huì, 带月荷hè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lù沾zhn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4.划分朗读节奏: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三)听朗读录音(四)学生齐读(五)理解诗意(板书)师: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诵
5、读要达到最高境界,必须读出诗歌的情感,而情感的传达是以理解诗意为基础的。理解诗意有很多方式方法,老师这里把它简单归结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辞意理解”。1.辞义理解(板书):指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包括理解字词,疏通句意,翻译全诗。(1)先布置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我理解。(2)让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并共同解疑。可能存疑的地方:南山,泛指住地南面的山。本诗中的“南山”特指庐山。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靠长江,东南傍鄱阳湖。古称南障山,也称匡山,庐阜。其山九十余峰,蜿蜒连接,以大汉阳峰最高,海拔1474米,其他如五老峰、香炉峰、含鄱口、仙人洞、白鹿洞、三叠泉等,皆为著名胜迹。主峰汉阳峰东西两侧为大断裂
6、,雄伟壮观。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可用课件呈示九江市至庐山的百度地图) 带月:同“戴月”,顶着月亮,披着月光。荷锄:扛着锄头。长:生长,增长。(略作强调“不要读成cháng”)(3)试着让两个学生各自翻译,并略作点评。(4)字幕呈示译文。参考译文:我在南山下播种了豆子,豆苗长得稀少而野草长得茂盛。早晨起来到田里去清除杂草,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到家去。田间小路本就狭窄,可两旁野草还在生长,傍晚时野草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服被沾湿了没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足够了。2细
7、节赏析(板书):指就诗歌的某些细微处进行质疑问难,品味鉴赏。(1)教师引导赏析师:对于诗歌的理解如果只停留在字面上,那还是不够的,只有做到了从局部到整体的深入把握,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先赏析本诗的某些细节,由于是初次尝试,所以老师这里替大家预设了几个问题:(以下三个问题用字幕同时呈示,可以让学生各自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由小组推举代表发言,然后学生点评,最后老师点评,并给出一个较好的说法)“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这两句诗来看,诗人耕田种地还是很勤劳的,如此勤勉,为何还有“草盛豆苗稀”的情况出现呢?(“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应该是诗人偶一为之的行动,这一天,兴致来了,就
8、下地干活,一直干到天很晚了也还快快乐乐。而更多的时候,诗人应该是懒得干农活的,因此才有“草盛豆苗稀”的常态出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陶渊明归耕生活的懒散不羁,自由自在。)“夕露沾衣”作者是否觉得是一件高兴的事?你认为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露水打湿衣裳应该不是让人很高兴的事情,这一细节描写可以让人联想到农耕生活某些让人厌烦的地方,如起早贪黑,沾湿衣服,弄脏手足,使肢体疲劳等等。但即便有这些不如意,也不算什么,“不足惜”,自在简单的生活比官场的复杂诡谲还是要好,只要能远离官场是非就足够了。诗歌往往就是用最少的语言告诉你最多的东西,造成“诗意”,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你认为这首诗
9、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诗眼应该是“愿”或者“愿无违”。因为这首诗就是要通过写自己种豆锄草的事情,表达甘愿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2)学生自主赏析(师:同学们还可以站在另外的角度,针对本诗的某些细节质疑问难,进行进一步的细节赏析。例如:“带月荷锄归”究竟是怎样的一幅意境?由于时间关系,我想让大家把这一工作放在课后去完成,同学们说好不好?)3.总体把握(板书):是指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并借助已有的鉴赏成果进行整体阅读提升。(1)对本诗内容与情感的总体把握(归园田居叙写了陶渊明种豆锄草的事情,表现了其农耕生活的快乐,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2)对陶渊明情感精神的正确认
10、识(陶渊明毅然离开官场,选择清净无为、自足自适的归隐农耕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但他逃避现实的做法是应该消极的。)(3)推荐赏析文章(布置学生课后阅读)(说明:这是一篇关于归园田居(其三)的权威赏析短文,这篇文章“知人认世”,深入发掘了归园田居的内涵,认为本诗不仅是陶渊明南山下种豆锄草的记事,更是诗人人生态度的表达,还是作者政治态度的深刻暗示。言之凿凿,评议精彩,值得一读,请同学们课后赏鉴。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上网查询有关归园田居的其他赏析短文。)归园田居(其三)鉴赏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
11、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复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
12、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田彼南
13、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14、。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
15、,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
16、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
17、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
18、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六)再读,背诵1.有感情
19、地齐读2.齐背二、终南别业教学【终南别业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笔下独特的山野风光。2理解诗歌,感受王维诗歌诗画语言的精妙。3鉴赏诗歌,理解诗人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隐士情怀。【终南别业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王维也是我们熟悉的诗人,这里就不作过多介绍。应该说明的是,王维晚年其实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在终南别业这首诗里,我们完全可是视他为“隐者”。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课件呈现终南别业)终南别业王 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二)指导朗读1.学生看课件,自读。朗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节奏和语速2.点学生读,学生评价
20、3.正音4.明确朗读节奏终南别业王 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三)教师范读(四)学生齐读(五)理解诗意按上一首诗的学习步骤,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然后小组推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1.辞意理解(1)学生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让小组代表翻译全诗)(2)教师预备的字词:南山,本诗中指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其主峰在西安长安区,海拔2604米。终南山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终南山林木茂密,环境幽美,历代多有隐
21、士,据统计,终南山上现今仍有隐士五千余人。坐:一说,副词,正,恰好。(有时还作表原因的副词,因,由于。)二说,动词,坐下。(3)教师预备的参考译文:我到中年时更加喜爱佛教禅理,后来干脆安家于终南山脚下。兴致来了每每独自前往山庄,在这里的美好事情只有我自己感觉得到。随意行走到了水的尽头,恰好看见闲云正从山中升起。偶然遇到林中的老者,与他谈笑投缘,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2.细节赏析(1)小组学习成果展示(2)教师的质疑问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里都有些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是一幅自然闲适的画面。这图画中,有山,有水,有云雾,有草木,当然还有逍遥自在的行
22、者(隐者),他们在一起自然组合,巧妙搭配,随意变幻,对于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随意悠闲的心境。)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胜事”。因为诗人自叙的中岁好道、晚家南山、兴来独往都是他“自知”的“胜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对眼前“胜事”的具体描绘,在“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叙写中,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当是不言而喻的“胜事”。)3.总体把握(1)小组成果展示(2)明确总体内容:描述终南山下的悠闲生活,表达寄情于山水、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3)教师推荐赏析文章(布置学生课后阅读)(说明:这是一篇关于终南别业的权威赏析,可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
23、典中查找到。作者对终南别业进行了逐联分析和整体把握,高度赞赏王维诗歌语言的精妙,深入揭示了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境。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关于诗中“晚”、“坐”的释义与我们教材上的注释有明显的不一致,这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是学术研究中常有的现象,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有选择性地接受或否定。)终南别业赏析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
24、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
25、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梯机房管理规章
-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精讲(统编版)
- 西京学院《信息检索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商务应用文写作》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1课新型玻璃
- 西京学院《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幼儿园小班儿歌《晒太阳》课件
- 西华师范大学《组织行为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人教版初中课件
- 西华师范大学《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茶艺上课教案
- 中秋国庆灯会彩灯设计方案
- AQ6111-2023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
-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 外汇交易居间合同范本
- 浅谈化工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
- 社会工作实务(第三版)课件 第六章 微观实务:个案工作
-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梳理复习
- 管道施工技术培训
- 思辨与创新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复旦大学
- 【2022新版】ai《智慧办公》解决方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