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开展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和思考_第1页
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开展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和思考_第2页
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开展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和思考_第3页
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开展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和思考_第4页
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开展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和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杭州市化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开展化学课堂教学的探究和思考张 禹余杭高级中学 311100论文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化学教师除了不断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外,也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而师生交流,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提高的主渠道、主阵地正在于课堂。本文正是从在新课程理念下更新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以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进行化学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教师行为根据获取方式的不同,知识可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

2、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由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等5个要素共同组成。隐性知识相对主观,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通常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传统教育关注的中心是学生显性知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只能意会的隐性知识的学习。目前,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十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并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新课程将隐性知识的学习提到了重要地位,也让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来更好地完

3、成显性知识的教学外,我们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标准体系下必须进行的隐性知识的教学。一、新课程理念下打破化学课堂传统模式化教学的必要性:教师环境学生内容沟通诠释活动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作业类型教学资源校内环境:行政人员、教室、硬件设备、教学媒体等校外环境:家长、社区、社会群体、教育主管部门等个人素质个人素质动机信念继续教育家庭背景信念态度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要问自己的教学模式是什么 ,教学特点有哪些,许多教师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已经从单一的强调教材转变为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成为一种由这四种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的“生态环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各要素之内和之间的相互沟

4、通关系,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动力且很坚实的课程论述领域。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不能按部就班,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形成特色,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的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

5、价值观的过程。这就更需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打破陈规,打破课堂教学模式化的教条的思想束缚,在实际化学课堂教学中形成多元化的、灵活多变的、更能适应新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二、新课程体系对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要求的改变:著名课改专家傅道春先生在他编著的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写到:“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发展。”这三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行为改变的必然性。而师生交流,培养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在于课堂,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行为的改变将主要

6、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教学必须要有创造性,而创造性应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材教法上,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产生不同的信息交流方式,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1、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首先应体现在化学课程理念的改变上。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新课程理念较之旧课程一个大的变化在于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上,凡是对学生有影响、有教育意义并能促进学生成长,或者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社会、环境、生活等方面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2、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应体现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应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化

7、学教师要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和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应是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主流。3、新课程呼唤教师对原创的提升。化学教师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不是教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信息与素材靠教师去整合,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拓展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所以教师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融入

8、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三、新课程体系对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改变:教育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对教育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教育活动进行优缺点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新课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不应是面面俱到,而是创新。主要看课堂师生的互动;看学生的参与面;看教学流程的独特创意;看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智力的挑战;看师生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1、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的评价。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是教师通过学生的一些反应,如回答问题、表情、注意力等,来判断学生是否跟得上教师教学进度、理解教学内容。这种评价起的主要是教学反馈作用,而不是检测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状况。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

9、,虽然大多数教师通过学生认知和讨论改变了过去接受式灌输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教学方法仍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因为教师虽然是讨论问题的提出者,但控制了讨论的方向,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探究作用。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与学生学习过程并行,应该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设计学生学习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2、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亮点在于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双基落实的评价,而忽视了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交流,与方法及过程的学习是相互交织的,教学目标具有多维度特征,它不仅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还包括体验性目标、一般性发展目

10、标(包括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学会学习的技能、个人与社会责任等)等。与此相适应,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应是多元化的。四、实施和总结:如何在新课程体系下进行课堂教学,作为一名经历了新旧课程理念转变的中学化学教师,几年来的课堂实际教学经验,让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和总结:一、在教学中体现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兴趣的规律有两条:当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时;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涵义时。因此,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产实际。使学

11、生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在讲到卤素一章时,为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增加了一些趣味和应用实验。如:指纹检验: 原理:碘易升华并易溶在有机溶剂里。手上的油脂等分泌物能够溶解碘,形成棕色指纹印迹。操作:1、拇指(最好在头发或脸上擦几下,以增加油脂量)用力在干净的白纸上按一下。 2、在小试管里加两粒碘。用试管夹夹住后在酒精灯上加热。当碘蒸气逸出试管时,把按有指纹的纸放在试管口上方,让碘蒸气接触按有指纹的地方。片刻后取下观察,纸上显示出明显的棕色指纹。利用照相原理

12、制作图案:原理:利用溴化银见光易分解可作感光材料性质制作各类图案。课前准备:1、在两块大小相同的玻璃板上涂上黑漆,中间各留一个对称的图案(如图)。2、配好1mol/L硝酸银溶液和2mol/L溴化钠溶液,再将溴化钠溶液与市售显影液以2:1体积比混合。课内操作:1、在玻璃板上各放一张滤纸(盖住图案),一张滤纸上滴加硝酸银溶液,另一张上滴加溴化钠混合液,滴到滤纸全湿润。 2、将玻璃板相对合拢压紧,再置于日光或灯光下曝晒10-30秒。 3、打开玻璃板,滤纸上出现清晰的黑色图案。二、在教学中精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13、,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自信。这些看似无形的因素,一直是我们以前的教学中所缺乏的,也是将来的教学所应加强的,它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 在讲到碱金属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对过氧化钠与水

14、反应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在水中先滴加酚酞,再将Na2O2固体投入水中进行反应。反应现象为: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气体能使带火星小木条复燃),溶液一开始变红,但片刻后(或振荡试管后)褪色。围绕溶液颜色变化这一现象,我首先向学生提出第一问:此实验中有漂白现象,请问什么物质起了漂白作用?这时,不少同学认为参加反应的物质是水和过氧化钠,水没有漂白能力,那么起漂白作用的只可能是过氧化钠了。对于同学们的这一结论,我又引导提出第二问:Na2O2已和水完全反应,溶液中已没有Na2O2,为什么还能漂白,这种漂白真的是由Na2O2引起的吗?(同学们仔细思考后,开始议论起来)为了说明问题,我指导学生做了分组实验。准备:

15、取水与过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各三份。第一组同学:马上在一份溶液中滴加酚酞。现象:变红,立即褪色。第二组同学:过一段时间后在一份溶液中滴加酚酞。现象:变红,慢慢褪色。第三组同学:一直观察溶液。现象:溶液一直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三组实验(特别是第二组)可以说明,真正起漂白作用的另有其物。再根据实验现象和原理,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该反应体系中起漂白作用的很有可能是过氧化氢。这时,我又提出第三问:如何证明过氧化氢具有漂白作用?由于刚才正是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同学们很快设计了不少实验方案。其中一个是: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然后再滴入过氧化氢,振荡试管后溶液褪色。在证明过氧化氢的漂白性后,我

16、又不失时机地提出第四问:已知在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双氧水,溶液变无色。对于此,有两种解释:过氧化氢显弱酸性,中和了NaOH导致褪色;过氧化氢显强氧化性,酚酞被氧化导致褪色。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哪种解释正确。由于过氧化氢的弱酸性当时并未学到,学生在回答时有所困难,这时我让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后再作回答。从后来学生上交情况和答案看,学生确实很有兴趣地去查找了相关资料,很多方案也是比较合理的。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引起了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一系列的变革。这是由于CAI有着

17、许多突出的特点,并在教育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笔者曾在一节地区级公开课氧化还原反应中中利用FLASH制作了几个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动画(如图),对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进行了宏观模拟,并在AUTHORWARE平台上播放,效果较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四、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探究式课堂教学。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性学习更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更重视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这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相一致的。课堂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拓宽获取知识的空间是另一种形式。例如当学到原电池知识时,让学生在课内立即上网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又如以日常生活中冰箱为课题,让学生调查了解冰箱的基本结构和制冷原理,分析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调查食品种类与人体健康,并提出食品冷藏保鲜的建议。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