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础课教学改革推动建筑系人才培养模式转变_第1页
以基础课教学改革推动建筑系人才培养模式转变_第2页
以基础课教学改革推动建筑系人才培养模式转变_第3页
以基础课教学改革推动建筑系人才培养模式转变_第4页
以基础课教学改革推动建筑系人才培养模式转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以基础课教学改革推动建筑系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建筑艺术系 黄耘建筑不仅包括技术、经济的内容,而且是对文化、艺术的回归。时代需要建筑学的革新,建筑教育的革新。我院建筑学专业即是顺应时代需求,结合艺术与科学教育特点,在传统工科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综合而设置的跨学科新兴专业。本专业是针对我国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的一个应用性学科,城市化的进程是其存在的保证;而艺术与文化内涵是本专业形成特色教育的条件,美院的建筑教育,是适应现阶段建筑设计发展水平需要而产生发展的。时代要求建筑师在具备工程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艺术创造能力、对人居环境的理解、感悟能力等,而且原创能力尤其重要。由社会背景和对

2、人才模式的需求看来,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对综合型、高素质建筑人才的需求将会有一个较长的稳定增长期。在这种形势下,本专业针对本科生实行“3+2”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五分之三建筑“从业能力“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建设需要;五分之二的“精英能力”培养,以适应建筑艺术的发展方向;从而达到培养具有较强的艺术造型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的目标。在“3+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我系近年来开展了以基础课教学改革为龙头的几项重点尝试。一、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建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掌握建筑科学技

3、术,关注人文精神,具备艺术创造力的综合素质,能在设计部门、科研部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环境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以下水平:1、具有项目策划、建筑方案和施工图绘制的能力;2、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创新思维和扎实的建筑设计基本技能。3、具备使用英语阅读、听、说的基本能力。这种“3+2”(从业能力+精英能力)即(职业培养+艺术创造)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五分之三是建筑从业能力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建设需要,扩大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在逐步掌握设计规范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创造能力;注重学生人文艺术综合能力的形成,特别是文化和建筑艺术

4、结合的素质养成,以适应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时代精神和现实社会对建筑学专业的未来要求。二、以基础课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紧密结合行业和市场需求;实行基础课程专业化,在基础课程中强化建筑专业特性。造型课程中将素描课内容定为建筑素描,其宗旨是训练学生从建筑要素入手到建筑形体、建筑空间结构到最终认识建筑空间的能力。将立体构成、建筑初步课程整合为系列教学课程,今年尤其在以前改革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教学元素,学生用“木头”、“竹子”等主题作为材料,强调动手做建筑,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作潜力。另外,该课程分小组以施工队形式完成设计、竞标、施工、验收等过程,让学生在一年级就直接感受到竞标和建筑施工等市场运作方式

5、,实践性的学习了建筑工程运作的方式和规律。建筑渲染与草图课程中,教师一改过往绘图式的教学方法,将建筑绘图作为思维训练的台阶,建筑绘画的技法融进建筑思维训练,结合对模型的观察进行理解与表达,强调学生的观察对象、理解对象、表达对象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草图创作的积极性和空间想象力。开展教学改革的四门基础课具体情况如下:1、建筑初步(2)参与教师: 邓楠、胡江渝、王平妤、周秋行、霍慧霞参与班级: 2003级建筑学一年级 2004级建筑学一年级 2006级建筑学一年级 景观建筑学一年级该课程以形态创造能力的培养为起点、为核心,并通过三个递进的教学阶段,逐步展现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为教学思路,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6、:立体构成、材料与构造、构筑训练。立体构成阶段重点进行空间形态与感知训练;材料与构造阶段材料与形式语言的关系,作业要求是用限定材料制作一个1:1的坐具,可承受一个成人的体重,课程要点包括测量人体尺度、制作小模型、研究节点、排料、制作;构筑训练阶段要求学生模拟一个1:1建筑的生成过程,涉及到环境、经济、社会、团队合作等更复杂的因素,课程要点包括开题、现场踏勘、制作小模型、研究节点、评标、方案改进、预算、购买材料、加工材料、施工、工程验收等环节。 2、建筑素描(1)参与教师: 王平妤参与班级: 2006级建筑学 2006级景观建筑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将建筑要素(柱头)、建筑空间、建筑单体作为学生理解

7、和表达的对象,结合对场地的观察有步骤地要求学生逐渐将观察的目光放大,从局部走向整体地表达形体。将素描作为一种手段来接触“建筑”。课程分为两个单元进行:单元一:形体与结构以建筑元素(柱头)作为学生感受和理解的对象,将造型与建筑元素的知识讲解与技法表现结合,在训练素描技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形态美感。单元二:空间与体验以建筑空间、建筑单体为表现对象,充分理解建筑的体量及相互关系、结构与表现形式、建筑空间的不同感受,训练学生对于建筑单体各方面的造型能力。3、建筑渲染与草图参与教师: 王平妤参与班级: 2005级建筑学 2006级建筑学 2006级景观建筑课程针对由于普遍建筑与景观专业学生在设计时

8、通过图形来表达思想十分困难,出现传达思维和画面表现效果之间脱离的问题进行改革调整。教学目的是要将建筑、室内模型作为学生理解和表达的对象,结合对模型的观察理解建筑的各要素如建筑形体、光影与体量、局部与细节,并分阶段、有步骤地要求学生针对不同要素以不同建筑绘图方式来表达,如徒手草图、光影素描、马克笔与钢笔淡彩等绘图技法。课程分为三个单元进行:单元一:视觉与感受 通过观察模型的不同视高、视距、视野变化,体验建筑模型的不同视觉感受,要求学生掌握画面的取景、不同透视表达、视平线的确定、画面比例尺度的控制等知识点。学生作业要求以不同视高、视距、视野为主题,完成9组快速草图作业。教学安排包括以单体建筑模型为

9、观察对象,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对模型拍摄并示范不同要求与命题的拍摄;将获取的信息、拍摄的照片按照命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对照拍摄内容进行绘图;在纸面上拷贝各个不同角度的照片;比较、分辨不同角度的观察对象。单元二 光影与体量 以建筑单体模型和模拟真实的室内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设计光影、制作模型、拍摄,体验光影效果对建筑外部与内部产生的影响。运用钢笔、铅笔、碳笔等工具以黑白线描、光影素描等方式表达建筑感受。关键词是光影变化和空间感受。学生作业要求以光影变化为题,完成建筑单体模型快速表现图3张;以视内光影变化为题,完成快速表现图3张。单元三:体验与理解以建筑群体模型为对象,让学生在以往的体验积累上想象

10、真实的城市意向和空间场景。运用钢笔、彩色、碳笔等工具以速写方式表达变换的城市感受。关键词是想象、穿越、城市意向。学生作业是以“穿越城市”为题,在本人的拍摄照片基础上,紧扣主题完成12张10cm*10cm表现图。4、西南少数民族聚落考察参与教师: 黄耘、周秋行参与班级: 历届建筑班课程由来是基于以往,传统的建筑院校和艺术院校对民居考察主要集中于两方面:对民居建筑院落和单体的测绘,着重从技术层面了解民居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类型、建筑结构、构造和材料等;以“下乡”的方式“体验生活”,着重从艺术的感知层面了解当地的文化因素、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以及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信仰等。我们提出一种教学新视野,认为传统

11、民居考察必须结合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社会组织、经济制度、宗教信仰等形成的区域文化环境。建筑学的考察虽然不同于地理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考察,但是这些学科所提供的概念,如祭祀圈、生活圈等为我们的考察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些概念将有助于我们在民居与聚落的考察时,应该从整个聚落出发,而不只集中于测绘一栋栋单体建筑物。聚落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外在表现,跨学科的考察方式必将扩大建筑学领域的视野。 该课程的教学思路是聚落由物质形态要素和非物质形态要素聚集而成。课程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指导体系,以少数民族聚落为考察对象,着重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考察时序“从大到小”环湖、聚落、地块、院落、单体,不仅对聚落形态与结构的“物

12、”,而且要对聚落中的“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等进行综合考察。共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环湖聚落分析对环湖聚落作类型学分析,包括聚落用地分析、聚落形态特征、聚落的空间组织、空间演进,还涉及聚落的人口构成,聚落与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关系。要求收集聚落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的相关数据,并对聚落环境空间、地块性质、道路交通、建构筑物等要素落图。考察时间两天,考察对象是4-5个典型聚落,参与学生分为4-5人/组。第二阶段:院落空间选定一个典型聚落,并对其中的院落进行类型学比对,然后选定几组进行测绘。着重分析院落平面布居特征、建筑朝向、院落的空间序列(祖母房、经堂、女儿房等空间序列)、院落的围

13、合分类与型制。考察时间为两天,考察对象是典型院落,参与学生每4人/组。第三阶段:建筑单体对院落中的单体进行测绘。着重分析建筑的平面特征、内外空间主从关系,分析建筑与场地的适应性,理解建筑的承重、围护体系、建筑构造和细部、材料和肌理的关系等。考察时间为四天,考察对象是单体建筑,参与学生每4人/组。第四阶段:文化考察对聚落文化进行考察,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测绘院落和单体阶段同时进行空间的文化考察,理解“物质空间”的“非物质层面”以及文化对建筑空间的作用力;第二步是把视野放大到整个摩梭人聚居地进行聚落文化共性和差异性比对,理解文化不仅作为聚居的支点,同时文化还控制着聚居形态的传承与演化的整个过程。考

14、察时间为四天,考察对象是环湖区域聚落和边远山地聚落,参与者包括全体学生第五阶段:建筑实践主要是聚落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和适合当地新乡土建筑的建造方法研究。实践时间为2天,参与学生每4-5人/组。通过以上基础课程的改革,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人文艺术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成效非常明显,部分教改成果在上海举办的“全国艺术院校环艺及建筑专业教学研讨会”上推出并被界内同行肯定。在此教学实践基础上,我系以艺术院校背景下的建筑学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课题申报了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我系正在思考将课程改革向更深层次延伸,巩固和扩大已取得的成果。三、聘请行业精英,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我系

15、师资队伍建设有以下两个着力点:一是以实践型与科研型人才相结合的建设原则,鼓励培养双师(工程师、教师)型教师,以推动教学改革的实践性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引进有学术专长的高学历高学位的人才,提高学术与科研的水平。目前,有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学术造诣高的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他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建筑设计中成绩突出,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丰富的社会从业经验和建筑实践知识技能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是个直接的促进。最后,他们选留或推荐了很多毕业生到自己的单位或其他设计公司或事务所工作。其中惠庭都市建筑事务所前后接收了4个毕业生,重庆市三设计院接收了2个毕业生,重庆市工程设计院接受了4名毕业

16、生。我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将继续深化,广泛的与社会专家建立联系:(1)基础板块争取兄弟院校的支持,与其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吸引优秀人才;(2)技术板块争取建筑设计院、设计事务所及兄弟院校的技术支持;(3)设计板块从建筑专业院校、设计事务所调进与聘用优秀人才。最终使学术梯队合理化、科学化,并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业的机会提供更大空间。四、以建筑师业务实践课程为平台,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我系从专业设置开始就十分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培养。建筑专业教学大纲中,建筑师业务实践课被列为必修课程之一,要求学生四年级下期进行修读。2003年7月开始以系上推荐的方式,要求学生到各

17、个实习实践基地去进行进行实习,主要的基地有:成都标鼎建筑设计公司、重庆惠庭建筑设计事务所、重庆建筑工程设计院、重庆市规划设计院、机械工业第三设计院和坡度景观工作室等。以建筑师业务实践课为平台,我系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践考核制度,指定了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制定了中途实习抽查制度。考核制度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设计任务并得到单位对各方面实践能力的评价,最后以学生的设计草图和指导教师及对方单位的评价为标准给予该门课程的成绩。2007年6月,由我系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到重庆市建筑工程设计院、重庆市惠庭事务所、重庆市设计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设计院等进行了2003级建筑班学生的建筑师业务实习检查,并与往届毕业

18、生、单位领导负责人、负责实习的设计师一起进行了交流。最后形成了建筑艺术系2007年实习调查报告提交教研室,在报告中总结了实习考察情况和单位的反馈意见。通过实习实践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从业能力与实践经验,对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了检验,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知识结构中所缺漏的部分,可以通过之后的一年学习来完善和加强。同时,通过实习,也扩展了就业渠道,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习后就与单位达成了就业协议。事实证明,我系实施的以基础课板块教学改革为龙头的一系列教改尝试已初步达成了我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顺应了社会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建筑专业自2004年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一次性就业率和实际就业率都名列我院的前茅。据我院、系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