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终稿_第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终稿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要素生产率(以下简称TFP)又称综合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反映资本、劳动力等所有投入要素的综合产出效率。国外学者在TFP的基础理论和测量方法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TFP引入中国以后,国内学者主要是运用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经济做了一些实证研究。一、国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国外对TFP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时,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各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而TFP的研究正是在此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生产理论的框架下衍生并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分支。经济增长研究是建立在某种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之上的。它起源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这一模型的最

2、初目的是揭示市场经济的生产规律。荷兰经济学家Tinbergen首先把这一生产函数用于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他在生产函数模型中增加了一个用以表示生产效率的时间趋势。由于Tinbergen的研究最初是用德文发表的,因此,直到1955年才为英语国家的经济学家开始了解。由此为开端,国外的学者开始了对TFP的理论、方法、应用等各方面的研究。关于TFP基础理论、方法论的研究。国外学者在TFP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国内学者现在所用的分析理论和方法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Sollow于1957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的经典文章,文章把总产出看作是资本

3、、劳动二个投入要素的函数,从总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力带来的产出增长,所得到的“余值”作为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后人将此种计算生产率的方法称之为索洛余值法。基本思路是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后,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残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故也称生产函数法。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索洛余值法通过一些前提假设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化处理,主要包括:市场条件为完全竞争市场;技术进步是非体现型的、希克斯所定义的中性技术进步;生产要素投入主要是资本和劳动,且资本和劳动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等。然而,索洛余值法也正是由于这些前提假设,带来

4、了它在使用上的局限性。首先,为了理论上的需要,他在前提假设中要求资本、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这与实际生产情况差别较大。其次,索洛的方法是借助经济计量和数学推导,用总生产函数间接地测定“余值”作为技术进步的贡献。这个“余值”是总产出增长率与各要素投入增长加权总和的差额。显然,“余值”不仅包含了狭义的技术进步,还包括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环境的改善、自然灾害的减少、劳动质量的提高等。如果不能区分这些因素,将直接导致技术进步贡献力的高估。此后,美国经济学家Denison提出了用增长核算法来计算TFP。他认为,Sollow测量的技术进步之所以存在一个较大的TFP增长率,主要是由于对投入增长率的低估造成

5、的,而这种低估则又是由于对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要素的同质性假设造成的。因此,在对美国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他对投入要素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如将劳动投入分解为劳动时间,就业状况等因素。而最终估算出的美国1929至1948年TFP增长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54.9%,显著低于Sollow的估算。对TFP方法论研究有重要贡献的另外一位学者就是美国经济学家Jorgenson。Jorgenson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对Denison研究方法的详细考察开始的。Jorgenson和Griliches1967年发表了一篇评论Denison方法的文章“解释生产率的变动”文中指出了该研究方法中的几个明显的问题。一

6、是在Denison的研究中混淆了折旧与重置的区别;二是在处理总产品的测定中的折旧时和处理资本投入测定中的重置时存在方法上的不一致。同时,他提出了新的资本投入测定方法,克服了Denison方法中的内部不一致性。此后,Jorgen-son采用比Denison更为精确的方法对1948至1979年美国经济增长进行了估算,将TFP增长率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缩减到了23.6%,位居资本与劳动之后。在TFP研究的初期,多数学者采用增长核算法来测量TFP。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如Farrell(1957)首次通过构造确定性的生产前沿面,来测量技术效率。Aigner等人(1977)首次采用包

7、含随机误差的随机生产前沿模型°Charnes等人(1978)首次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法。Malmquist指数方法也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它是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而提出的。1982年,Caves等人提出了由Tornqvist推算出Malmquist指数的计算方法,并首度将此指数用来作为生产率指数使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在对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学者中,我们不得不提到邹至庄(Chow)先生。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较早研究中国经济的外国学者之一他主要的研究工具是总量生产函数。邹至庄(1993)对中国1952至1980年农业、工业、建设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五个行业的生

8、产函数进行估计,测算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认为这个时期,中国没有技术进步,是资本投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邹至庄和Li等人(2002)再次通过估计C-D生产函数,来解释195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结果表明,中国在1952至1978年间的TFP保持不变,1978至1998年间的TFP年均增长率为2.7%,1978至1998年资本、劳动、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62%,10%,28%;文章认为,鉴于资本对GDP的高贡献率和较高的产出弹性,即使TFP在以后的10年间有所下降,中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至少7%的增长率。自从1997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

9、n)认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增长。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尽管他赞扬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二、国内研究的现状国内学者对TFP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史清琪(1985)较早地开展了度量我国技术进步的研究。魏权龄(1988)首先将测度相对效率的DEA方法引入中国,促进了DEA方法在国内的普及和推

10、广。我国目前TFP的研究,多数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和研究方法之上。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国内某些行业或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率研究。谢千里等人(1995)测算了1980至1992年中国工业生产率的趋势,发现1988至1992年工业生产率增速减缓,主要原因有三:设备利用率下降、国企改革的选择性差异以及国有工业的资本收益率下降。郑玉歆等人(1995)认为,不同的行业由于其技术性质的不同以及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生产率变动的模式以及技术进步的模式往往也不同。姚洋(1998)采用第三次工业普查的资料研究了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发现三资企业的技术效

11、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刘小玄(2000)研究了国有企业与其它企业的效率差异问题。结果表明,在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中,私营个体企业效率最高,三资企业其次,股份制和集体企业次之,国有企业效率最低。郑京海、刘小玄等(2002)对1980至1994的700个国有企业样本,采用Malmquist指数法,考察了企业的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生产率有所增长,但主要来源是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效率。徐正革、肖秋(2005)研究了1995至2002年部分大中型工业企业TFP的增长趋势,发现以1998年为分割点,生产率的增长趋势是前降后升。2. 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生产率研究。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很

12、重要的指标,加强生产率的研究对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以及防止经济增长泡沫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叶裕民(2002)运用经济增长核算模型考察了26个省份的TFP,发现经济增长比较快的省份反而比经济增长相对较慢的省份TFP的贡献要低。张军和施少华(2003)运用C-D生产函数通过对1952至1998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中国经济的TFP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明显的提高。胡鞍钢、郑京海(2004,2005)发现中国TFP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下降趋势,并分析了TFP下降的各种原因:过早地进入资本深化过程,创造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出现了下岗和失业高

13、峰,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平等,各类寻租活动十分活跃等等。郭庆旺、贾俊雪(2005)认为1993年以来,中国生产率出现下降趋势,直到2000年以后出现上升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是技术进步率偏低、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技术效率低下和资源配置不尽合理。3. TFP的要素投入度量、发展规律等其他方面的研究。郑玉歆、许波(1992)对计算生产率中的资本存量和资本投入度量的若干重要概念和基本框架进行了讨论。李京文等人(1993)采用了Jorgenson方法,分析比较了中美日三国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郑玉歆(1998,1999)针对学术界对东亚是否存在增长奇迹的争论,提出了自己观点。他认为不同的计算方法会导致

14、不同的TFP结果,且TFP的增长规律与经济发展阶段是紧密相联的。他还进一步提出TFP对经济增长的高贡献率一般只有进入经济增长减速的成熟期才会发生。李京文、钟学义(1998)主编的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发展了生产率的新概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要素投入的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孙巍(2000)研究并建立了生产领域资源配置效率测定的理论体系,并对我国工业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易纲等人(2003)认为新兴经济国家由于与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不同,导致其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因此TFP的测算方法也应有所区别。颜鹏飞、王兵(2004)认为,由于技术进步减慢,1997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出现了递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