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主要功能_第1页
血液的主要功能_第2页
血液的主要功能_第3页
血液的主要功能_第4页
血液的主要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五章第五章 血液血液 BloodBlood血液的主要功能:血液的主要功能:运输功能;运输功能;免疫和防御功能;免疫和防御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细胞细胞内液内液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淋巴液淋巴液细胞细胞外液外液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一、体液一、体液: : 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占体重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占体重60%60%70%70%。 细胞内液细胞内液 (占总量的(占总量的2/32/3 体液体液 血管内(血管内(1/51/5):血浆):血浆 细胞外液细胞外液 (占总量的(占总量的1/31/3)血管外()血管外(4/54/5):组织):组织 液、液、

2、淋巴液、脑脊液等淋巴液、脑脊液等 内环境:内环境: 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仅在较小范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仅在较小范围内波动而保持围内波动而保持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的状态。的状态。稳态是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稳态是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正常成年人相当于自身体重的正常成年人相当于自身体重的%,即即7080ml/kg7080ml/kg。循环血量循环血量贮存血量贮存血量二、血量:二、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失血低于全身血量的失血低于全身血量的10% /10% /次次, , 无明显临床症状;无明显临床症状; 血浆

3、量在血浆量在1 12 2小时内恢复;小时内恢复; 血浆蛋白一天左右恢复;血浆蛋白一天左右恢复;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一个月内恢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一个月内恢复。失血达全身血量的失血达全身血量的20% /20% /次次,人体功能难以代偿;,人体功能难以代偿;失血达全身血量的失血达全身血量的30% /30% /次次,有生命危险,有生命危险 。血浆血浆WBCWBC血小板血小板RBCRBC第一节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血液的组成与特性一、血液组成一、血液组成1.血液血液血血 浆浆(5060%)血血 细细 胞胞(4050%)红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水(水(9192%) 溶溶 质质(89%)血

4、浆蛋白血浆蛋白电解质电解质气体气体其他有机物其他有机物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Na+K+Ca2+Mg2+HCO3- Cl- HPO42- SO42-激素激素 代谢尾产物代谢尾产物有机营养物有机营养物2.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 :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成年男性:正常成年男性:40%-50%40%-50% 正常成年女性:正常成年女性:37%-48%37%-48%3.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血浆 血清血清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有有 无无 其他凝血因子其他凝血因子 有有 部分减少或无部分减少或无 血小板释放物血小

5、板释放物 无无 有有血浆与血清是否都可以发生凝固?血浆与血清是否都可以发生凝固?血浆?血浆?血清?血清?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血浆蛋白;血浆蛋白;非蛋白氮;非蛋白氮;不含氮有机物:血糖、血脂;不含氮有机物:血糖、血脂;无机盐:无机盐: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理化特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红细胞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测定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指标:测定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指标: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SR(ESR) 血沉管内抗凝血中红细胞在血浆血沉管内抗凝血中红细胞

6、在血浆 中单位时间沉降的距离。中单位时间沉降的距离。 正常值正常值: :男男:3mm/h:3mm/h 女女:10mm/h:10mm/h?mm 影响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影响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血浆成分血浆成分的改变导致的改变导致RBCRBC是否易叠连是否易叠连 当血浆白蛋白当血浆白蛋白血沉减慢;血沉减慢; 当血浆当血浆球球蛋白和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血沉血沉加速加速。RBCRBC叠连叠连球蛋白球蛋白血液粘滞性血液粘滞性 液体流动时内部颗粒间相互摩擦而产生。液体流动时内部颗粒间相互摩擦而产生。 与水相比与水相比 血浆血浆为为1.62.41.62.4 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和脂类

7、的浓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和脂类的浓度; 全血全血的粘滞性为的粘滞性为4545 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红细胞数量的高低。( (三三) )血浆渗透压与红细胞渗透脆性血浆渗透压与红细胞渗透脆性1.1.渗透压:渗透压: 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半透膜的吸水能力。的吸水能力。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颗粒数多少成多少成正正比。比。水由低渗液向水由低渗液向高渗液移动。高渗液移动。H2OH2OH2OH2OH2O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正常值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正常值 血浆渗透压约血浆渗透压约313mOsm/L313mOsm/L血浆血浆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来

8、自晶体物质来自晶体物质, ,尤其电解质尤其电解质 (NaCl(NaCl为主为主) )血浆血浆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主要来自白蛋白约主要来自白蛋白约1.5mOsm1.5mOsm血浆晶体血浆晶体分子浓度分子浓度组织液晶体组织液晶体分子浓度分子浓度血血 浆浆组织液组织液血浆晶体血浆晶体渗透压渗透压组织液晶体组织液晶体渗透压渗透压血浆胶体血浆胶体物质浓度物质浓度组织液胶体组织液胶体物质浓度物质浓度血浆胶体血浆胶体物质浓度物质浓度组织液胶体组织液胶体物质浓度物质浓度血液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血液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维持维持细胞内外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及血细胞的的水平衡及血细胞的 正常形态有重要意义。

9、正常形态有重要意义。 血液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血液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维持维持血管内外血管内外水平衡有重要意义。水平衡有重要意义。低渗溶液低渗溶液等渗溶液:等渗溶液: 渗透压与血浆总渗透压大致相等的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总渗透压大致相等的溶液,如:如:0.9%NaCl,5%0.9%NaCl,5%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红细胞皱缩红细胞皱缩红细胞膨胀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甚至破裂高渗溶液高渗溶液等渗溶液等渗溶液正常正常低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低渗溶液2.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0.6 0.8%NaCl0.6

10、 0.8%NaCl溶液溶液红细胞不破裂红细胞不破裂 0.45%NaCl0.45%NaCl溶液溶液红细胞部分破裂红细胞部分破裂 0.35%NaCl0.35%NaCl溶液溶液红细胞完全破裂红细胞完全破裂NaCl0.9%0.6%0.45%0.35%0.8%0.7%渗透脆性渗透脆性大大,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小。( (四四) ) 血浆的血浆的pHpH : 7.357.457.357.45有赖于血液缓冲系统有赖于血液缓冲系统( (如如NaHCONaHCO3 3/H/H2 2COCO3 3;Na;Na2 2HPOHPO4 4/NaH/NaH2 2POPO4 4)的作用得以维持;使酸碱物

11、质进入的作用得以维持;使酸碱物质进入血液时,对血液血液时,对血液pHpH的影响减小。的影响减小。第二节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生理血细胞的形态和生理红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无核、呈双凹碟型无核、呈双凹碟型一、红细胞一、红细胞形态形态 正常值正常值 红细胞红细胞 HbHb值值成年男性成年男性 500500万万/ / l 1216g/dll 1216g/dl成年女性成年女性 420420万万/ / l 1115g/dll 1115g/dl 新生婴儿的红细胞数可超过新生婴儿的红细胞数可超过600600万万/ / l l正常值正常值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1. 1.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氧和二氧

12、化碳; 2.2.缓冲作用。缓冲作用。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与破坏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与破坏 1.1.生成过程:生成过程:多能造血干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 成血系干细胞成血系干细胞 红系祖细胞红系祖细胞 早、中、晚幼红细胞早、中、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早期红系祖细胞:爆式促进因子;早期红系祖细胞:爆式促进因子;晚期红系祖细胞:晚期红系祖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 。 缺氧缺氧 肾脏肾脏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 骨髓骨髓 红细胞生成红细胞生成 释放红细胞入血释放红细胞入血 血中红细胞数量血中红细胞数量雄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均促雄性激素、甲

13、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均促RBCRBC2.2.生成的调节生成的调节3.3.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120天天。 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脾脾脏被破坏。然后被脏被破坏。然后被 单核单核-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吞噬清除。红细胞异常增多与贫血红细胞异常增多与贫血1.1.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RBCRBC高达高达600600万万/ul/ul以上以上2.2.贫血:贫血: 外周血液外周血液HbHb值或值或RBCRBC数低于正常值。数低于正常值。 生成原料缺乏:生成原料缺乏: 缺缺铁铁: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

14、素性贫血) VitB12VitB12、叶酸叶酸等缺乏:恶性贫血等缺乏:恶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造血器官功能障碍:造血器官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加:红细胞破坏增加:二、白细胞二、白细胞 白细胞的形态、计数和分类白细胞的形态、计数和分类 形态:形态:无色、球形、有核细胞,无色、球形、有核细胞, 有些内含颗粒。有些内含颗粒。 正常值:正常值:4000400010000/ul10000/ul 名称名称 百分比百分比(%) (%) 主要功能主要功能粒细胞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505070 70 吞噬病原菌吞噬病原菌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3

15、35 5 抗过敏、寄生虫免疫抗过敏、寄生虫免疫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0.50.51 1 参与过敏反应、抗凝参与过敏反应、抗凝非颗粒细胞非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7 7 吞噬病原体等吞噬病原体等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252530 30 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正常人白细胞正常人白细胞分类分类及及主要功能主要功能血小板受激后形状改变血小板受激后形状改变三、血小板三、血小板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的正常值:血小板的正常值:健康成年人约健康成年人约1010万万3030万万/ / l l( (二二) )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的功能: :1.1.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16、 血管破损处的血小板被激活发生血管破损处的血小板被激活发生粘附粘附、聚集聚集、 释放释放反应并可使血凝块反应并可使血凝块回缩回缩。2.2.营养和支持作用:营养和支持作用: 维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锐维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锐 减可引起减可引起紫癜紫癜。第三节血液凝固和止血第三节血液凝固和止血生理止血:生理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几分中内就会几分中内就会自行停止自行停止的现象。的现象。生理止血的过程:生理止血的过程:(1 1)血管收缩;)血管收缩;(2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3 3)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

17、管破损血管破损血管挛缩血管挛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 血液血液和和组织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统称为凝血因子。统称为凝血因子。编号编号 同义名同义名 编号编号 同义名同义名因子因子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因子因子 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因子因子 组织凝血激酶组织凝血激酶因子因子 CaCa2+2+因子因子 前加速素前加速素因子因子 前转变素前转变素因子因子 抗血友病因子抗血友病因子因子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血浆凝血激酶因子因子 斯图亚特因子斯图亚特因子因子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血浆凝血激酶前质因子因子 接触因

18、子接触因子因子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纤维蛋白稳定因子此外此外, ,凝血因子还有凝血因子还有:PF:PF3 3、激肽释放酶等、激肽释放酶等。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二、血液凝固过程:二、血液凝固过程: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 血液由血液由溶胶溶胶状态经过一系列化状态经过一系列化 学反应,转变为不流动的学反应,转变为不流动的胶冻胶冻状凝状凝 块的过程。块的过程。凝血过程凝血过程: :三个基本步骤三个基本步骤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第一步第一步第三步第三步第二步第二步内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

19、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根据启动方式及凝血因子的来源可将凝根据启动方式及凝血因子的来源可将凝血分为两种血分为两种: : 内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 : 由于激活因子由于激活因子而启动而启动, ,只需只需血浆内血浆内的凝的凝 血因子参与即可完成的凝血过程。血因子参与即可完成的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 : 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的情况下,由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的情况下,由血管外血管外的凝血因子的凝血因子( (组织凝血激酶组织凝血激酶) )与血液接触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内源性途径内源性途径(异物表面)(异物表面)aSKPKHKaa 外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 (组织因

20、子组织因子,TF),TF)TF+-TFa-TFaCa2+Ca2+,PLCa2+Ca2+PLa Ca2+ PLaVa Ca2+ PL aaCLaCa2+ a图图3-5 凝血过程示意图凝血过程示意图催化作用催化作用变化的方向变化的方向凝血过程小结凝血过程小结: :1.1.凝血过程是一种凝血过程是一种正反馈正反馈, ,一旦触发一旦触发, ,凝血因凝血因子便一个激活一个子便一个激活一个, ,形成瀑布样反应链形成瀑布样反应链, ,直直到结束;到结束;2.2.钙钙离子在多个凝血环节上起促凝血作用;离子在多个凝血环节上起促凝血作用;3.3.凝血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凝血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酶促连锁反应酶促连锁反应,

21、,一一个环节受阻则整个凝血过程就会停止。个环节受阻则整个凝血过程就会停止。三、三、 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内抗凝血作用 抗凝血酶:抗凝血酶:AT-AT- 机制机制: :抗凝血酶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 合物使凝血酶失活。合物使凝血酶失活。 肝素肝素: : 机制机制: :肝素与抗凝血酶肝素与抗凝血酶结合,增强结合,增强 抗凝血酶抗凝血酶的作用。的作用。 蛋白质蛋白质C C系统系统 机制:机制:灭活灭活aa、aa四、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四、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 1.1.接触面接触面 光滑面光滑面减减慢慢 粗糙面粗糙面加加快快 2.2.温度温度 升高温度升高温度(42)(42)加加

22、快快 降低温度降低温度减减慢慢3.3.去钙剂去钙剂: : 草酸胺草酸胺( (草酸钾草酸钾) )、柠檬酸钠等。、柠檬酸钠等。第四节第四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 体内血纤维溶解的过程,简称纤溶。体内血纤维溶解的过程,简称纤溶。纤溶系统包括:纤溶系统包括: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溶酶原) 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 激活物激活物 抑制物抑制物纤溶酶原纤溶酶原 纤溶酶纤溶酶 抑制物抑制物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降解产物(+)(+)()图图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示意图纤维蛋白溶解系

23、统示意图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一、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一、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二、纤维蛋白溶解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二、纤维蛋白溶解与血凝之间的动态平衡 内源性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系统 血浆激活物原血浆激活物原 aa 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 纤溶系统激活物纤溶系统激活物 (血浆激活物)(血浆激活物)凝血酶原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 纤溶酶纤溶酶 纤溶酶原纤溶酶原 抑制物抑制物 抑制物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降解产物 (不溶性)(不溶性) (可溶性)(可溶性)血凝与纤溶平衡关系示意图血凝与纤溶平衡关系示意图 第五节第五节 血型和输血血型和输血一、血型和红

24、细胞凝集一、血型和红细胞凝集 血型血型: : 血细胞上特异血细胞上特异抗原抗原的类型的类型, ,一般指红细一般指红细 胞血型胞血型( (凝集原的类型凝集原的类型) )。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 : 将血型将血型不不同的人的血混合同的人的血混合, ,其中红细胞其中红细胞 发生的发生的凝集成簇凝集成簇的现象。的现象。抗抗A A血清血清抗抗B B血清血清。 。受试受试者红者红细胞细胞悬液悬液例例: :实质是一种实质是一种抗原抗原- -抗体反应抗体反应 1.ABO1.ABO血型系统的凝集原和凝集素血型系统的凝集原和凝集素血型血型红细胞上的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凝集原血清中的血清中的凝集素凝集素ABABOABA和和B无无抗抗B抗抗A抗抗A和抗和抗B无无二、红细胞血型二、红细胞血型 ABOABO血型血型2.2.血型的遗传学特征血型的遗传学特征人类的人类的ABOABO血型系统有血型系统有A,B,OA,B,O三个基因控制;三个基因控制; A,B A,B基因为显性基因基因为显性基因,O,O基因为隐性基因。基因为隐性基因。 ABOABO血型与它们的遗传式血型与它们的遗传式血型血型(表现式表现式) 遗传式遗传式 A AA,AOB BB,BOO OOAB ABA BA OB OO OA OB O+例:例:RhRh血型系统的血型系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