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若干问题_第1页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若干问题_第2页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若干问题_第3页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若干问题_第4页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若干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WORD 浅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若干问题摘要: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的整合有了长足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层次、策略、方法等探讨,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然而,在中小学实践层面上的课程整合却不容乐观,目前整合的状况与我们期望的目标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在课程整合发展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阻碍,关注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问题,才能确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保持正确的方向。关键字: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对策当代基础教育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01年国家启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

2、程,二是2000年国家启动的“校校通”(教育信息化)工程,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为契机,各地纷纷启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的项目,为此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能够通过改善硬件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的整合有了长足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层次、策略、方法等探讨,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然而,在

3、中小学实践层面上的课程整合却不容乐观,目前整合的状况与我们期望的目标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在课程整合发展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阻碍,关注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问题,才能确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保持正确的方向。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现状 有关文献显示,目前,有效整合、整合的有效性与其应用等问题在教育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国学术界较早地提出有效整合问题的是何克抗、余胜泉教授。如,2005年,余胜泉从指导思想、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六个基本特征: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一主体”的教学结构;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围;学生有深层次的认

4、知体验;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十点建议。2 吴娟(2006)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科教师无所适从、整合资源缺乏、整合课就是公开课(评奖课)等现象,这些现象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具体实施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并给出了如下对策。(1)绝对主导整合课的对策:向“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转变;(2)关注整合形式的对策:关注教与学的效果;(3)整合偏离学科教学的对策:围绕教学主题有效拓展;(4)整合资源瓶颈的对策:校本资源的积累与建设;(5)“把整合课上成公开示课”的对策:向常态课转变;(6)关注个别学生的对策:关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7)课时数限制的

5、对策:适当打破教学常规促进单元整合。3 石巧珍认为,把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期望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如丰富的信息资源、全新的沟通机制和交互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改善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式等,从而发掘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认为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中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合的效果。4 2007年,胡中亚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应遵循的几项原则,即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教学结构”;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并提出了有效整合的策略:即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多种感

6、官并用,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热情,训练创造性思维;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 20062009年,一些学术期刊就此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着力探讨了技术应如何致力于促进学习、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呈现原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时空模型等问题,有力地推进了这一问题研究的进展。1研718191纵观以上国学者论述可以看出,目前国学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研究的着力点在于“技术”与“课程”的无缝联结,技术、课程、人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整合的形式与价值等问题上。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和学习需求的方式,高

7、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的整合有了长足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大部分教师已经基本掌握了现代信息媒体的使用方法,并正在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广大教师对其效果较为满意,体验到了信息技术先进的功能和作用,并接受了这个信息社会的产物,教师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课例展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魅力。但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整合的状况与我们期望的目标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在课程整合发展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阻碍,关注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问题,才能确

8、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保持正确的方向。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在广大教师中仍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许多教师观念不转变,理念不新、教法旧,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等。 1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缺乏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多整合的理论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仅仅停留在“在课程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极为肤浅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把计算机应用到教学中就可以了。 (1)课程整合观念肤浅 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9、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或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主要表现在:一是板书的照搬。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很多教师只是把一大堆文字从黑板搬到屏幕。二是硬性加入信息技术,忽视“课程本位”,重形式轻容。 (2)教师至今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为了什么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应用信息技术,或是上级号召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不应用。就如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时就要做个课件,用上计算机,不用课件,不用计算机,就不符合课改教学模式了。 (3)教学模式达不到整合模式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仍是停留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只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教

10、学方法而没有从改革教学模式的根本和实质出发,来引发教学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有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机灌”,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大容量,高密度的容的呈现,而忽略了学生的思考的过程。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掌握不清楚 学校为了迎合现在的发展,要求教师使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这就使教师在不使用多媒体设备就能完成的教学目标,为了使用多媒体所以把容搬到了投影仪上,从而造成“一引入”“二新课”“三联系”“四小结”的课堂。 2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片面理解 至立部长曾说过:“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学科的重要基础。”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大致包含信息的获取、分析、加

11、工、利用、创造、传递和对信息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以与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少教师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养,简单地理解为“只要学生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搜集资料”或“将搜索到的资料作为自己的观点或作品”,就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的目的,而忽视了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加工、批判、处理或综合运用等能力的培养。 3对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的混淆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绝对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纵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有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多说,教师少说或是最好不说,教师的作用被过

12、度软化了。教师在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题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题,导致学生主体地位极端化的出现。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正确处理“主导主体”的关系,有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4师资与教师培训问题。“人”的要素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灵魂。没有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教育的信息化。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教师首先就要“熟悉掌握相应技术”,继而能“有效地将技术应用于教学”。因此,师资是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整合的关键因素,我们要重视师资培训工作。

13、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师资短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许多信息技术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的,他们虽然掌握了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学与教的理论缺乏具体的了解,无法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是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第二,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机构承担,有的机构授课教师对教学实际认识不够,缺乏实际经验,而且授课课时有限,授课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教学,没有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结合,同时还忽视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能力;有的机构则过分地强调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忽视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因而不能教会教师

14、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中。这些都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第三,教师的培训在组织管理层面上存在问题。培训成立“政绩工程”、创收的途径;培训容偏离教师的需求,缺乏实践性,教师不能学以致用,培训流于形式。第四,教师自身的问题。有的教师往往高估自己,没有认真听讲,没有使其所学习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具有个性的东西。 (二)学生的问题1专业问题。 许多专业学生就只是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其它学科的学习。如信息技术教育系的许多学生,就只学本系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学科课程,其它学科就带有应付的心态,至于跨系学习更为少见。而这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不符合的。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系的学生,更要重视信息

15、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因为他们以后将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他们的责任是重大的,他们应该在学校里打好基础,为自己以后踏上教师岗位奠定基础。2课程压力。课程的压力许多学生都觉得很重,因为课程整合后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学生从传统的接受知识到现在的自主探索,他们的观念是没有转化过来的。因此,学生出现盲目使用网络资源,在利用资源时缺乏分析、批判、理解和应用。 3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转变。 有的学生没有认清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学习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习形式中,依然站在接受知识的位置,没有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一些学生认为,教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自己不曾对知识进行扩展。 4学生的认识

16、问题 学生只关注技术工具,而不关注学习容本身,缺乏必要的引导问题,使得学生认知不聚焦,没有进行有效的高级思维。 (三)社会问题 1.社会教育观的影响 社会的教育观具有复杂性,各自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作为国家、社会的层面竭力倡导 “素质本位”、“能力本位”教育观,然而实际上的反差却相当明显。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分数是文凭的敲门砖,文凭是职业的敲门砖,劳动力市场上的文凭追逐等现象比比皆是。这说明了社会大众对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仍然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 2教育部门领导的问题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尴尬的局面是许多领导只喊口号,而实际上他们却不具备领导能力,没有按照课程

17、改革的要求有效地领导和管理。 许多学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课程整合的涵和意义,只为了学校的名声,大旗鼓搞外在名声,没有真正将课程整合落在实处,传统观念没有转变,纯属为了利益。 还有,有的误解信息技术设备就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硬件”标准,不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的购置设备,建设“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和“校校通”。特别是各级教育部门,他们把信息技术设备数量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硬指标”,出现了“一刀切,一哄而上”的现象。 3地区的教育问题 地区的教育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基本组成单元,充分地发展地区教育才能促进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而在许多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思想观念很难转变过来,不理解课程整合的

18、本质。有的根本就不知道有课程改革这回事。老师的观念,知识也相对的落后,教育组织者没有认识到地区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对于落后的地区要加大教育投资,完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促进信息技术资源的多样化,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四)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基础教育领域,自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校长、老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主要表现在: 1.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有待更新。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曾指出:“我国

19、的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 2.教学容:(何克抗2002)“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编了不少新教材,体现“一纲多本”,这是教学容的改革,应该说这是非常需要的。”但是,各类教材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 3.教学手段: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闭路电视系统、多功能厅等等。这些教学手段的更新使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方舟 2008)“在习惯于“权威依存模式”认知的入们,面对信息技术提

20、供的丰富的认知环境表现得不能适应或者无所适从,不能用技术去认知,不敢去真实的体验;面对信息技术作为最好的认知工具表现得木然,不能去探索,不能去开发,体味不到信息技术在认知上得巨大功用。” 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新方法并未被推广。(何克抗2005)“每个学科都在进行探索,单以语文学科为例,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改革就有二十多种。应该说在这方面各个学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 5.教学模式:深受前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

21、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方舟200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养成和推行。成当指出,这样的认识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也有助于整合工作重要性的凸照。但是,“理解”与“实践”毕竟是两回事,理解了并不等于就能如此行动,就像理论与实践一样,互相间总是有差异的。况且,整合工作很大程度上讲是一种文化现象,“实践”的复杂程度更加纷繁,受变化的因素更难以掌控。 6.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我们多年来进行了很多的改革,有多少是在改变教学系统的结构?或者说在改变这四个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能

22、说完全没有,但应该说是凤毛麟角。(何克抗2002)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施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23、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 何克抗教授在接受专访时指出:“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很多教学改革的探索,但大多是停留在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没有真正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革。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二、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建议 1完善教学设备,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设备不完善,学生对信息技术技能未熟练掌握,我们就很难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以我们要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先改善教学设备,促进学生学习前提条件的完善性。 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24、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必备条件,所以建设教学资源对教学质量和课程整合是事关紧要的。 2正确运用教学理论,注重教学过程。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正确运用教学理论。即正确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

25、作要求。就何克抗教授的话:“在运用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计算机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示,控制教学的全过程,与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如讨论、辅助和答疑等,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它最终要解决的是全方位问题。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容,从教学方法到考试评价,都要在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实现改造,从而“整合”为更合理的能力

26、标准、知识系统和教学体系。当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发展,有所创作。比如上网,在怎样使学生善于搜索、筛选、鉴别、处理信息等一系列问题上,在怎样良好地体现师生“主导主体”关系上,就都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动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得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教短的时间,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新课的改革整合需要我们教师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全方面的配合和负责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