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上评课 (2)_第1页
曹文轩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上评课 (2)_第2页
曹文轩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上评课 (2)_第3页
曹文轩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上评课 (2)_第4页
曹文轩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上评课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曹文轩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上评课(根据录音整理节选) 1、 讲解课文的语调与朗读课文的语调要区别开来;2、要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表达;3、对课文的阐释和引申要适度;4、要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5、要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处理好文字与图画的关系。 第一个话题是:观摩课与常态课。不时听到有人在议论、在评价各种名目的语文教学、观摩课,在肯定之余,往往会对观摩课进行贬义性的评价。其中一点,集中在观摩课的“表演”身上。甚至有人怀疑:你们这两年一度的声势浩大的,观摩活动。你们小语界很重要的人物,反映了这情况。这里我想对此类观摩课进行学理性的证明,向诸位指出此类观摩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所在。观摩

2、课必然是具有表演性的,因为它现在有诸多的观众,今天这里有三四千人,环坐在这里,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中间,这样小小的区域,也就是如此的课堂。无论哪里的讲课老师,那么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都不可避免的成为表演者,他心里很清楚,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必须照顾全部观众,将他的表演、表情做到极致,而我们所谓的观摩者坐在这里静静地观看着那个执教者,这个时候,大家想一想,我们与坐在剧场里观看演出,其实没有本质差异。我们在看戏,我们在看一幕、一台独幕剧,或者说一台大戏。另外,我们谁都知道,那个拿着麦克,参加操作的执行者,他的行为、举止特别是特别行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团队,我们谁能知道,他在进入

3、中间这个小小的区域他的舞台之前,是经过长时间的排练的,他的课程设计是精心策划的,并且是在他身边的同事以及专家的摸索讨论指导的。我想这样的一个活动来讲,所有的讲课者、大赛,没有一个人只是他个人的行为。这之前,没有一场演讲,也绝无一人帮他出谋划策,事实一定是他的设计是吸取许多人的意见之后,反复推敲、反复修改过的,这些同事专家甚至会细致到执教的服装、声音的音调、语速等方面,都会一一提出他们的看法,那么这些人所承担的任务是导演,无论从那个意义上讲凡是观摩课都是一定具有表演性质的。阅读我现在讲一个问题,为什么就不能是表演性质呢?我们为什么去贬义的去看表演性质呢?没有表演性可能吗?除非从此取消观摩课。我想

4、借用时装表演来比喻观摩课,当身材窈窕的模特从T形台上款款走过来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他们所展示的服装无论怎么好看,实际上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穿着的。但是,我们又必须知道,正是他们的表演引领着巴黎、伦顿,以及全世界的跟风潮流,从而对让人类更加的美丽,漂亮。观摩课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教育,我们评价它的价值大概不能从他能否复制去考量。他与常态课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每一节日常的语文课都要学着观摩课去上,那么费尽心机、那么处心积虑,那么投入与用力,我想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一个一个的被累死在讲台上。(笑声、掌声)现在,我又讲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以一节常态课的形式讲一堂观摩课,我就想问你,你会坐在这里吗?你会给

5、予他以很高的评价吗?我以为,观摩课的意义是他向我们展示了各种授课模式,体现了某种新鲜的教学理念。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据我所知已经是第九届了,往届的我没有参加过,但我可以推断出以往的八届活动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我相信我的这一个判断。当然,当我们肯定观摩课的形式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对他的高效13:13(听不清)同样都是观摩课,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天壤之别。那么,什么样的观摩课才是值得称到的观摩课呢?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考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看他是否留下了表演的痕迹,是表演但是不着一丝痕迹那是最高的境界。看戏的人忘记了看戏,是那个执教者也就是那个表演

6、者最大的成功。据说,如今的小语界正走在返璞归真的路上,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话题。第二个话题:漫读与细读怎么去阅读一篇课文?阅读、阅读,阅为默默的看,读为有声的念,阅读的本义其实只是指看或是念出作品,并没有其它的含义。可是一节语文课对老师来讲,并不是看或是念,而是讲。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堂语文课其实是一堂解读课,更确切的提问应该是这样:这就是怎么去解读一篇课文?两天的语文观摩课,老师各有各的解读方式,又有大家共同使用的方式。比如:细读法。无论是低年级的课,还是中年级的课,老师们,说到底这节课老师们都使用了这个方法,并且使用得非常的地道。究其细读无非是在这样的几点上:一、咬文嚼字。我以为这一点非常适合小

7、学的语文教学。因为字词学习,毕竟是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的基础学习。我很惊讶老师们对于字词细致入微的解读,他唤醒了我现代哲学的记忆,我居然在这个课堂上与现代哲学的观念相遇了。这次听到老师们讲课仔细解读一个一个的字,一个一个的词,让我再度体会到字词真的了不得。而且我发现,我们中国人早就明白了字词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我们都十分热衷于、擅长于咬文嚼字。加之汉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它的每一个字本身就是存在中某一对象的口号。因此,细读字词对于孩子学习语文而言,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细读还包括对作品某一个细节的分析,这在匆匆一课,圆明圆的毁灭、普罗米修斯等课里头都有体现。比如黑龙江赵高老师对“我不

8、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分析。细读固然是妙法,但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文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细读,倘若如此,那么一篇课文我们就可以讲一个学期。我们只能漫读与细读结合,只有两者结合,才会产生节奏感。一个人,一辈子活得是否有质量,就看这个人活得是否有节奏感。一堂语文课,也是如此。有一个小说家叫田金兰,他在谈到小说写作的时候说:写小说尤如骑马,跑跑停停。有风景处,就立马停下来细看,没风景的时候连抽几鞭,快马跑过。滑动与停留,何处滑动?何处停留?这就要看一个人的眼力和功夫。一堂语文课,当如骑马,要跑得好看,跑得自在。 第三个话题:自然是最高的教学之美 这里的自然包括讲课者的腔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情感的分寸

9、感,对课文恰如其分的分析,环节之间的过渡,甚至包括讲课者的动作幅度,以及他的着装是否得体。一个老师讲课的功夫,其实就是拿捏的功夫。因为课讲好了,总体而言,作为讲课者的讲授,还是比较自然的,但还可以进一步考究。具体来说: 一、要将讲解课文的语调与朗读课文的语调区别开来。我想,个别老师讲课,给听课者的留下不自然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他没能将讲解课文的语调与朗读课文的语调加以区别。讲解课文就是正常讲话,不必拿腔拿调。是说,一般的说,可以形象,可以带着情感,但一定不要用朗读课语调说,演话剧的腔调。讲解课文的语调就是我们日常讲话的语调,小点声音,我看就可以了。我们发现没有,因为如此教学,许多孩子的日常讲话都

10、不再是日常讲话的语调了,而是读课文的语调。你看看电视台在采访孩子的时候,孩子是怎么回答电视台记者采访的,他是用朗读的语调在回答记者的采访,这个大概是与我们语文老师,一年一年的那种语调的教学是有关系的。二、要将感情控制在适当的区域内。记得在审查新课标修订的标准时,我对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说,多少有一点疑惑,准确一点说,不是对这句话的疑惑,而是对这句话可能不正当的理解的疑惑。事实是我在听了若干次课之后,我看到了一种理解不当,我们的一些讲课者穿破了感情饱满的底线,而进入了感情夸大的区域。感情夸张,无论是低年级的课还是高年级的课,我以为这都是不当的。感情的表达应当是自然而然的,有一个德国女学家叫莱辛,

11、她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叫拉奥孔,这本书分析了一个著名的雕塑。这个著名的雕塑取材于童话,这个童话是说拉奥孔父子被海上游来的巨蟒缠绕,莱欣面对这一雕塑,就问了一个看似不是问题而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他问拉奥孔父子:被海上游来的巨蟒缠绕,为什么呈现的不是痛苦的哀号,而是极致的开心?莱辛这样回答,他说,如果拉奥孔父子的表情是哀号的话,那么反映在雕塑上,势必留下大张的嘴巴,而大张嘴巴看上去是黑洞,黑洞是丑陋的,这与古希腊的美学原则是冲突的。古希腊最大的美学原则是美,因此,雕塑的作者将哀号制作成有极致的开心,由此,真正的艺术,会在感情控制在到达顶点前的一步,饱满但又极致,这大概是我们所有执教者需要把握

12、的,充满感情。一般人若没表情,是件悲哀的事情。 三、阐释与引申要适度。作为一个讲课者,其责任绝非限于带领孩子阅读课文,他还要阐释和引申课文。优秀的讲课者,从来不是只讲文本,通过他的阐释与引申,而使文本升华,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但常常也就是在这一点上出问题。我们不夸大,或者说过度地阐释引申文本的意义,那样显得很生硬,升华与拔高是两个很不同的概念。拔高与自然相悖,应当放弃。如果一个孩子,因为他的语文老师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他的说话表达感情等方面都显得不自然,显得矫揉造作,这就实在太糟糕了。所幸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都警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听崔峦老师讲,相比于宁夏的这次活动,这一次的活动在这一方面已经

13、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也感觉到了。 第四个话题:技法与大法 教学要讲方法,这一点毋庸质疑,尤其是中小学教学。大学教学固然也要讲究方法。但大学教学更注重授课的内容与品质。往往对方法忽略不计。大学教学几乎从来不讨论教学方法的问题,中小学教学讲究方法,那是因为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认知心理是不健全的,认知能力是有缺陷的。我们必须能够吸引他们,引导他们,调动他们,启发他们,使他们产生深厚兴趣的方法,从而达到让他们有效而愉快地接受知识的目的。听了两天半的课,感受到了各小学老师讲课的方面,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招数。据不完全的统计,教学方法有二十多种:什么暗示教学法,情境激励法,活动教学法,动态教学法

14、还有一大堆洋名的,比如,奥尔夫教学法,林木教学法,苏格拉底问答法,那么所有这些方法都来自不同的授课者的教学实践,也许都是行之有效的。当然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我以为,如果我们攻于这五花八门的方法,沉溺于对这些方法的使用,却是值得我们疑惑的。这些所谓的方法,其实只是一种技巧,故而它是雕虫小技,但却不是根本性的方法。我以为,方法是分级的。一级方法应该是哲学意义上的方法,是关于如何思维,如何认识存在,如何叙述这个世界的方法,是大法。比如在分析这件作品时候,你要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这就是这个世界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从而使他们能选择不同的角度进入作品。比如告诉孩子一个道理,这个世界运行的动力是来自两级之间和

15、多级之间摇摆,从而让学生看到一篇记叙文是如何向前推进的,一篇议论文又是如何在正题与反题的博弈中最后完成的。我以为,这些看似形而上的道理,孩子们都是懂的。主要是看你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表述。我想说一个看法,离哲学最近的是儿童,有技法,又有大法,我们就有理由期待期望、期待最理想的语文教学。 第六个话题:满堂灌与不作为 从前的中小学课堂,是老师的一统天下,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一上一下,是固定不变的格式。这格式的背后,其实是专制,是非民主。现在这个局面也颠覆了,至少是大庭广众的观摩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师生平起平坐、其乐融融,看到的是对听者的尊重与无尽的信任和期盼。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几乎程式化的进行方

16、式的变式一问一答,从前那种满堂灌一夜之间也变成了演变成了不作为。而我们将此误读为民主,误读为现代的教学理念,误读为以学生为本。我曾几次在观摩课上表示过我的看法。我说,一个老师不只是有一份设计性很强的教案,还应当有一份像样的讲稿,一堂语文课不只是提问,应当是有十分地道的话语,一段一段的话语,像宝石一样镶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些话熠熠生辉,照亮了课堂,也照亮了听讲者的灵魂。你必须知道你是老师,老师本来是讲课的,讲课是他的天职,他可以不时地巡回在课堂之间,将话筒送到一个孩子的嘴边。你说,当那个孩子回答之后,你立即说一句:真棒!其实有时候那个孩子的回答未必真棒;然后,你再把话筒递到下一个孩子的嘴边,但

17、总不能无休无止。我们是讲授者,不是一个递话筒的人,这并不代表民主,也并不代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时,碰到那种木讷的班级,眼见着在问,不答或者不能回答、无效回答的时候,你就看到那个时间就白白的哗哗的流走,你真是在心中可惜,讲一堂语文课讲到一定知识密度的份上,让听课者大有所获,这也是以学生为本。将教鞭当成羊鞭,将这群羊赶起来,去山坡,去草地,去水边,这是一幅现代画,现在课堂最生动的画面,但这并不应当以讲课者的失语为代价的。我希望在一堂课上,讲课者不时的有醍醐灌顶,连那些愚顽的孩子顿开茅塞的眼时,孩子的尝试不应当以老师的无所作为而得以实现。最理想的课堂当是强强集合,有丛丛鲜花,也有独领风骚,孩子

18、立刻领悟你的睿智、才华与风采。 一问一答的对话是先贤大哲产生哲思的经典方式。苏格拉底与他的门徒们,孔子与他的门徒们的问答早已成为千古佳话,但那毕竟是哲人与哲人的对话,是大哲人与小哲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用这样方式,但是不应当一堂课就只有这样方式,对话与独语兼而有之,相得益彰,那才是语文的理想国。 第七个话题是:阅读与写作 老师们的课都讲得很好,我曾在许多地方讲过,也跟同事们说过,课讲得好的是中小学老师而不是大学老师。我曾经跟我的同事们这个话。当然也有一些遗憾,比如:较好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这两天的课,我依然有这样深刻的感受,对文本的分析不是在字词上或是在对题旨的理解分析上,较少回到文本的形式上、

19、回到文本的写作艺术上。这可能有些问题。语文的最大任务是什么?是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往大里说这是与人的培养相连的,一个完人,完整的人,完美的人,完善的人必有一个能力就是写作能力。我去下面的学校给孩子讲写作,曾讲过一句话,我说一个人能够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个人的美德;你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从军也好、从政也好,从工从商也好,都得有一个基本的本领,这就是写作的本领。一个政治家,如果做一个报告都要他的秘书来写,这样的政治家充其量就是一个政客而已,真正的政治家,特别是那些大政治家,都是著书立说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毛泽东也是。讲语文,不能不讲文章之道,不能不讲文章之法,也许我是一个写作的人,我对

20、于文章的形式、文章的方法非常的在意。 我们现在在讲语文的时候,很难回到文本的形式上,很难回到文字的写作上。两天听下来,有时候会星星点点涉及到一点点,但是很少,我认为是不够的。记得有一年我去浙江讲课,正好赶上他们刚刚学完契诃夫的小说凡卡,我就问孩子们: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一个孩子把手举得很高,他一站起来就毫不犹豫的告诉我:这篇小说写的是沙皇俄国残忍的统治,字字句句写的都是对沙俄残忍统治的血泪控诉。然后我就笑了,但是我没有否认孩子的看法,因为作者契诃夫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我们不排除他在小说里对那个社会、对那个制度的批判。可是,我一直在想那个孩子究竟怎样还知道其他一些什么东西呢?我

21、就问这个孩子,我说:孩子,你还能不能从其他方面讲讲这个小说的价值呢?那个小孩想了半天,终究什么也想不出来。 我记得当时有许多语文老师在场,就对语文老师们说,如果这篇小说让我来讲,我一定要提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那个在皮匠店里学徒的叫做凡卡的小男孩的苦难经历不是由给爷爷写信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改为由作家直接陈述的话,请问: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一篇名为凡卡的经典短篇小说?在座的语文老师,凭你们的职业敏感,你们应该马上感觉到我的问题已经回到文本上来了,回到了叙述的角度上了,回到了这样一些写作的问题上了。我又问了另一个问题,文章有一个细节:凡卡写完信,把这封信投到了邮箱里头去,老师们都知道,那个信是一个什么

22、信?是一封永远也不能到达的信。这句话特别重要,文章没有说,但你讲课一定要点出来,要能感动人,要让人纠结的就在这儿,那个孩子是有这么一番诚意去写的那么一封信,可是这封信投到了邮箱里头,却是一封永远也不能到达的信,这个细节是这篇小说的什么魂、点。如果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不把这篇小说里的这个魂、这个点,点出来,那么我认为,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就没有完成。 这两天半的观摩课,所选择的文本,我以为都可以从写作的方面讲一讲,我随便举个例子,六年级下册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那天何先成老师讲得非常的不错。也许大家还记得:“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禁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23、。”如果对学生讲,将这一段由种植桃花心木联想到人的成长文字删掉,直接写到“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我们把前面这段文字拿掉,这样一来,文章是否会更含蓄一些呢?是否会更好一些、更高明一些呢?讲课是否会更好一些呢?这两天我无意中翻到河北的五年级下册有一篇小作品叫瘸蝉与桃花心木差不多,但直到最后也没有点题,文章写的是一群小孩子在地上挖了许多蝉的洞穴,苏格拉底看到了,苏格拉底就跟小孩子商量:“孩子,这些东西你让我看看,明天早晨还给你。”因为他要看看那些蝉怎么从壳里出来的。其中有一只蝉,看它非常困难,苏格拉底就帮

24、了它的忙。第二天早上,所有的蝉都非常自然展开它们非常漂亮的翅膀,而且都飞走了,而这只蝉腿瘸了,这时候,大家可以想一想,那只蝉身上藏着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它没有说出来,而林清玄他说出来了。当然,我不是说说出来不可以,因为有些东西就需要说出来,但是至少你无形之中跟孩子讲了什么?讲了写作。 顺便说一下,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应该能完成他写作能力的基本培养,但我现在告诉老师,这个任务没有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连续完成,而把这个事情转让给大学,逼着大学开设写作课,为什么?因为现在许多学生的文章连语句都不通顺,甚至是博士生,有时候你看一个博士生的论文,把头都看疼了,一个主语在哪丢掉了,找都找不回来,文章的

25、起承转合等基本的写作样子都没有掌握住,而这些东西本来应该在高中阶段完成的。有一次,我跟高中老师讲这些东西,高中老师说,这是初中老师交给我们这样的学生,跟初中老师讲的时候,初中老师说小学他们根本就没训练,就一层一层推上来。我们如果讲鲁迅,不讲鲁迅小说的艺术是什么?只剩下一个思想家的鲁迅,一个文学家的鲁迅就不见踪影了。我们就不想一想,如果没有小说的艺术,还有鲁迅吗?对优秀文本的解剖,理应包括文本的形式,文本写作艺术的解剖,特别是高年级。 第八个话题:文字与图画 你愿意也罢,你不愿意也罢;你喜欢也罢,你不喜欢也罢。一个图画时代铺天盖地而来,你走上大街,你走进商场,就是你足不出户,只要打开电视,你都能

26、感觉到图画就像潜伏在草丛里的各种动物出现在你的眼前,并正向你奔跑来,海报、广告、广场上的巨大投影、漫画书的图面正日新月异侵犯文字的空间。今天,我们几乎离不开图画了。它也来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并正在日新月异地钻入课堂的空间,多媒体教学,竟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几乎成为我们语文老师驾驭自如的。教学手段,到了今天,特别是那些被精心设计的观摩课,没有图画的相助,那些课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天,我们看到沉默的粉笔,板书被冷落,一边是衣冠楚楚的幕布正成为课堂新贵。我们所有人,无论是执课者还是观摩课,都从中获得莫大的恩惠。或许在坐的各位这几天领略了童话音乐的美妙之处,看到了好多的画面,看到了好多的出现,对理解文本

27、的含义起到了出其不意的作用。记得匆匆一课,那个富有意境的水边画面,对我们理解时间的流逝效果非一般文字所能及。但我们在面对这些络绎画面的时候,产生了忧虑。大家知道,文字是从哪里来的?文字是从图画里来的,文字是图画的摄像,而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是人类的大脑变得更加发达,抽象能力达到艺术程度时发生的。文字的出现、应用是人类的思维出现了本质性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字的出现,应用于人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人类没有文字,而只有今天人看来谜一般的图画,我们今天还在哪里?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经验的层层沉淀。文字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人类大脑的发展,人类通过文字进行思维、进行思考、踏入精神宫殿,文字使人类的历史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但今天我们看到,它正受到图画的挤压,但今天的图画同昨天的图画并非是同等意义上的,它与文本的关系并非是进化与被进化的关系,但,它的依然让我们看到许多问题,我们有无可能因为图画的大面积进步而导致语言能力的退化呢?我们有无可能大面积的图画去掉文字表述而使我们的抽象能力下降呢?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