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什么要审议和开发教学内容_第1页
2.为什么要审议和开发教学内容_第2页
2.为什么要审议和开发教学内容_第3页
2.为什么要审议和开发教学内容_第4页
2.为什么要审议和开发教学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二:为什么要审议和开发教学内容? 主讲: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学要求 本专题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课程内容的载体 2.语文教材内容 3.语文教学内容 4.教材内容审议 5.教学内容开发 6.文本的教学解读 7.名课研习 本专题需要掌握的能力点: 1.理解课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区别和联系。2.能专业地对待和使用语文教科书以及教学参考用书等教辅资料。 3.具有教学内容审议和教学内容开发的意识。4.认识通过“名课研习”发展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点解释课程内容的载体(见笔记本P27)课文教材内容: 课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语文教材内容面对 “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为了

2、使较为广大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语文教材编制者提供“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建议。在阅读教材,语文教材内容主体是“课文”(选文) ,在活动教材,则呈现为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建议和资源。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语文教学内容同时面对两个问题: 1.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 “实际上需要教什么”? 2.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 “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教材内容审议: 对语文教科所呈现的课程内容,予以学理的审议,并有选择地加以使用。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

3、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教学内容开发: 对学习一篇课文、完成一项写作任务、胜任以一种交际情境,学生需要“学习什么”的开发,是语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语文课程内容创生。文本的教学解读: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目的的课文(选文)分析。 具体分四个步骤:1.能按常态读者的阅读方式理解和感受文本,并反思自己阅读过程及所运用的阅读方法。2.能以研究者姿态分析文本, 依循文本的体式特性,抓住文本关键点,并作出符合学理的解释。3.能从学生的角度解读课文,判断学生可以自行理解和感受的地方,可能出现问题和困难的地方。4.能从教学的角度,按定篇、例文、

4、样本、用件等功能类型,对课文的教学价值进行定位。名课研习 : 课文课例研究的一种类型。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研读优秀教师的成果课例,学习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果选择教学内容,从而发展学科教学知识。能力点解释理解课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课文课程内容是相对于语文课程目标而言的,主要面对“教什么”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语文素养目标, 语文课程研制者建议“一般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面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为了使较为广大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 语文教材编制者提供“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建议。在阅读教材,语文教材内容主体是“课文”(选文) ,在活动教

5、材,则呈现为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建议和资源。语文教学内容同时面对两个问题: 1.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 “实际上需要教什么”?2.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 “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在其他课程,课程内容 (由课程标准规定)、教材内容(教科书呈现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情加以选择),关系比较明朗;但在语文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未予明示,语文教科书以选文为主(课程内容隐性存在),语文教学内容往往需要语文教师开发乃至创生。能专业地对待和使用语文教科书以及教学参

6、考用书等教辅资料: 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1.语文教材内容的审议;2.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具有教学内容审议和教学内容开发的意识: (略)认识通过 “名课研习”发展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研读优秀教师的鹅成果课例,学习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从而发展学科教学知识。微讲座 1-1 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作为课程内容“载体”的语文教科书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教科书就是把课程内容呈现出来,供教师和学生学习和使用。这句话在其他学科都没有问题,其他学科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课程内容(内容标准)教材内容(教科书呈现)教学内容(教师选择)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教科书的功能是什么?是

7、课程内容的“载体” 。但是,语文教科书有其特殊性。课程内容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定篇(规定要学的经典名篇)、语文经历、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知识)。“语文教材内容”的概念:是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材料如何组织。通常的情况是,用这些材料去呈现生动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的内容或者课程的内容。但是语文学科真的比较复杂,做的好一点的大家看两个材料,是 日本的。例: 教育图书听说教材这是日本教育图书的一个听说部分的一个活动教材,活动教材就是下面设计一些活动,然后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教材开始有四幅画,第一幅是河马从动物园里往外跑,接着两幅是街上一片狼藉,最

8、后一幅是政府官员在紧急商量怎么处理这件事情。设计了第一个活动:请扮作电视台记者,面向摄像机,把街上发生地这件事进行即时报道。但是它对现场报道有个指导,怎么报道呢?注意:河马什么时候、从哪儿来的?(这就是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为什么会跑到街上来?(原因)街上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过程)对这只河马,目前考虑的应对办法?(结果)这些活动组织,就隐含着如何来做一个叙述的报道,把要学习的内容隐含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明白原来说清一件事情要这么说。这就是我们讲的和其他学科一样的,日本能做到,我们中国也一样能做到。美国编了一本英语教材走遍美国,花了 8 年时间,用了2000多人。我们国家编教材投入的人

9、力、经历是不够的。教材都很匆忙,没有好好当一个事业来做。接下来孩子报道,大家都听,不是看我表演,也是学习,听和说是贯通的一个部分,下面又提出:一边听记者的播报,一边把了解的事记下来。同时请加上自己的感想。笔记样式:了解的情况/感想1.2.3.就是你听的时候有一些对信息的了解以及我们对信息的判断,并笔记下来,把信息和感想区分开来。我们听课笔记也是这样,第一栏 现场情况的描述,第二栏你的一些想法、判断,课后讨论就是用这一部分,这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因为这些想法转瞬即逝。你看, 它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最后把学习内容通过这些活动呈现出来让学生去学习。指路道路指示的要点:指示的一方:首先确定好是从哪儿出发,

10、要到哪儿去。步行去的行走顺序要清楚、明晰。注意说出有特征的标志和拐弯时的方向。听者:没懂的地方,遗漏的地方一定要提出疑问进行询问。我们中国现在能做到的主要在:习作等活动教材;语文综合性活动教材。难点在哪里?课程内容开发。因为我们的课程标准是能力标准为主,要达到这个能力学什么?这部分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内容别的学科都是在课程标准里面已经有了的。这是语文学科出现的问题: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按道理讲,达到课程目标,要学习这些课程内容,教科书是把这些课程内容加以呈现,老师是根据课程目标来选择和使用教科书。但是现在这里(中间二者分别与语文教材内容之间又双虚

11、箭头)是不确定的,因为我们的语文是能力目标为主,少量的内容目标,所以课程内容要开发,由谁来开发?教科书编纂者。这里教科书不仅是课程内 容的呈现,而且是课程内容的生成、创造、开发。按道理讲,各个教材不同,应该体现在“语文教材内容”,你也学习有效的对话,他也学习有效的对话,但是我们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组织方式会不一样,但我们现在教科书在这里显然没有做到,这是一个复杂性。所以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任务比较重,要做三件事:课程研制责任:1 .课程目标内容化2 .课程内容教材化3 .教材内容教学化1 .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目标有哪些课程内容?要自己开发。2 .课程内容教材化课程内容如何实行教材化?所谓教材化,就是

12、 “用什么材料最合适学习课程内容”,第二件“这些材料怎么来组织学习的活动”。也就是学习活动组织的设计。刚日本那个例子就是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那样的教材老师来教,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按道理讲,老师的任务是关注学生,老师主要要解决学生和教科书之间碰到的问题, 老师是面向学生的,但是我们语文教材导致我们现在大部分老师的精力是花在对付教科书上了,已经忘记老师是干什么的了。微讲座 1-2 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按道理讲,教学是从教材里面去选择内容,是使用教科书所设计的一些活动,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尤其是阅读教学,就这两

13、个部分:选文;思考和练习。这两个部分教什么呢?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来开发,我们很多老师的主要精力花在“教学内容开发”上。这是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其他学科今天教中国五大高原,内容就在标准里、教科书里有的,没有老师去研究中国还有没有第六大高原。但是我们语文课常常是这个情况,因为老师不知道有中国五大高原,就自己研究,因为在课程内容这里没有指出,教材里也没有呈现,所以老师只能自己去开发,因为受到视野和自己专业水准的制约, 竟然研究出中国有第六大高原,他最感兴趣的是第六大高原,于是这堂课就给学生讲第六大高原。我们来看一个案例,黄山奇松,五年级上册,课后习题、生字是最核心的部分,老师通常是借助于这个

14、部分来组织教学的,这就是学习活动的指导,即教科书的建议。这个教材要挨批评。课后题: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 自然段。2 .用钢笔描红、临写。(誉 陡 屏 宾 屹 卧 在田字格以红色出现)3 .读一读,再抄写,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悬崖屹立 情有独钟姿态优美 盆景宾客饱经风霜 充满生机 4.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我上一节课讲过,教学目标是指向课文理解关键处的内容目标的, 除了字词之外,核心的就第4 条。 老师的教学会受教科书的影响,我和全国两三千老师共同备过这一课,他们有相同点,各地老师备课,不管是名师还是新教师,第一个相同点就是这篇课文内容理解要点是黄山奇松 “奇” 在哪里,

15、至于怎么理解,方式可能不一样,有的朗读,有的看图。第二个相同点,老师们总希望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学到一些语文知识,来发展学生一些语文能力,所以不会朗读完后说出黄山奇松“奇”在哪里,这课书就算完了,还想教一点东西,这点东西,教材里是没有的,教参里有一点,然后老师平常教学习惯或者你的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这里要教一点知识,至于教什么知识,有的老师认为全文都是总分总;这就是内容带有一点生成性了,有些老师觉得第二自然段详写,下一段略写,在第二自然段中迎客松详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相对略写;还有些老师认为点和面,黄山松是面,三棵松作为点, 点面结合;还有些人认为这里有虚和实的关系,如同什么什么,有一点象征的意味

16、,这里不仅在写松树,还有松树的精神啊;还有的老师认为如何写具体写生动这个值得学习。第三个相同点,老师们都希望这篇课文能够对写作有所帮助,所以会有个仿写,只是仿写的地方不太一样,有人认为仿写总分总的结构,有人认为仿写详略得当,有人认为仿写写具体生动,有人认为应该仿写最后一段的句式。还有相同点,培养学生情感方面,一般老师在教案里面会写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们知道不该写这句的。我把和我一起备过课的老师他们认为要教的点全部加起来,有一百多点,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把答案找出来,结果就是学生忙活了一节课,就是画满横线,当然上课还不是像我这样清楚

17、地找出来,老师会组织很多活动,张三找一点,李四找一点,穿插一些老师的对话,学生的讨论,最后的结果就是全部找一遍,问题出来了:阅读教学是把课文都找一遍吗?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课文理解有关键点,这就是我们现在教科书使用的状况,因为教材没有很好的指引,甚至指引错误。为什么指引错误呢?我们看老师们是怎么读课题的。 “黄山奇 /松” ,意为黄山奇特的松,核心就在“奇特”,一般会是描写文,描绘黄山松的奇特;另外一种读法“黄山/奇松”,黄山的奇松。语感告诉我们,应该是黄山的奇松,那就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介绍黄山的奇松,也就是说黄山的每一棵松都很奇特,黄山的松就叫“奇松”。这里还牵扯到一个语言学知识,在“奇松、

18、怪石、云海、温泉”,并列 词组,并列词组的特点,语义相近或相反,结构相同,构词方法是偏正,但理解起来不能把温泉理解成“温的泉”。为什么全国这么多老师都读错了?因为教材最后一题“4.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也跟老师的专业知识有关系,老师一拿到这篇课文,就是黄山奇松奇在哪里,这就是目前老师使用教材的一个状况。我们教科书其实没有起到指引学习的作用,甚至给老师一些误导。我和老师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老师要讲知识,我就问:这篇课文如果要讲总分总的话,有多少时间啊?师答:2 分钟。如果要讲详略呢?答曰:3-5 分钟。如果讲点面结合呢?1 分钟。直接告诉这里是点,这里是面,你们写作文时也要店面结合,

19、1 分钟确实够了。教学变成个什么情况?两三分钟这件事,两三分钟那件事,事和事之间没有关联,不同的老师虽然都要去教知识,但是教的知识不一样,所以真是的情况就是张老师抠这里讲一点,李老师抠那里讲一点,一篇课文东抠一点,西抠一点。这种状况一方面和老师的专业知识有关系,另外跟教科书不能很好地来开发、呈现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给教师提供有利、有效的帮助有关系。老师的难点也就在这里。这些抠的东西以前都抠过,像总分总、 比喻差不多二年级就开始抠了,三年级也讲过,四年级也讲过,老师还准备六年级还讲,初中三年还讲,真正该教的东西没教到,不该教的东西教了很多遍。微讲座 1-3 教材内容审议与教材内容开发这个单元是认

20、识语文教科书的,教科书是什么,我们怎样对待教科书,以及我们怎么来使用教科书,上一次我们讲了这么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请大家扼要地介绍当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版本,教材的内容以及主要特色。主要版本: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沪教版语文教科书编撰:1 .阅读教材(以课文为主的)2 .习作等活动教材(以写作、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些活动为主的)这两部分教材在编撰的时候是有差别的,使用时也会有差别。然后我们学习了:作为课程内容“载体”的语文教科书按照道理来讲,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先有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然后在课程标准里有课程内容,然后有教科书来呈现这些课程内容,来组织材料,然后老师根据教科书,参考教科书

21、,借用教科书来组织学生学习。但是实际上这里会出现问题。例子:英国教材在互动中构建知识,是个活动教材,学习写作,学习内容就是描写要具体,教科书这样编排,安排了几个游戏:人物描述游戏触摸游戏摄影游戏观察猜猜看感知人物描述游戏:老师组织了三堆纸折起来,一堆是名字,一堆是性别,一堆是职业,让学生去抽三张。比如,我抽的是:王刚、女、教师。然后请你描述。触摸游戏:把你自己喜欢的一样东西放在书包里,不要让别人看到,请你的同学来摸,来猜,这是个什么东西,他猜中或者猜不中都 是根据这个东西的特征。摄影游戏:就是两个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人做一个动作,另一 个人做一个摄像机,咔嚓一下拍下来,然后转过身来描述,我刚拍

22、的 那个动作的特征描述出来。他们整个教材设计的都是这样一些游戏, 通过这样一些游戏的活 动,小朋友学到了:原来我描述一样东西让别人能够明白,是需要描 述这个东西的特征、特色。猜猜看:你家新买了一样东西,或者你有一个新玩具,你向别人 描述,让别人明白这个东西是什么。电视上有个节目,出现一个词, 有一个人背对,一个人给他描述是个什么意思,让他去猜那个词。大 致就是这样的情况。我把这称为作为课程内容“载体”的语文教科书,是通过一些具 体的活动设计、具体的材料,最后呈现了这些内容,学生是通过这些 材料、这些活动,学到了这些内容。这就是教科书主要的任务。问题是我们的语文教科书和我们课程标准的特点,目前我

23、们课程标准主要是能力标准(即黑颜色部分),我们的课程标准里,语文课 程内容比较欠缺,所以编纂教科书有比较高的难度, 所以我们的教材 普遍编的不够理想,编教科书的人要同时做很多事情,要开发课程内 容,把课程内容具体的材料、具体的活动来组织来呈现,然后还要考 虑老师怎么来使用,怎么来组织这些材料,所以好的教科书应该达到 三个标准:语文教科书的课程研制责任:1 . 课程目标内容化;2.课程内容教材化;3.教材内容教学化。2 .课程内容教材化课程内容能够通过具体的活动具体的材料来呈现,刚才我们看的英国的那个教材就编的比较好,它比我们的教科书 “描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么一句话要效果好,我们这个小朋友学

24、不会,它将教学的材料变成教学活动、教学的组织。问题还在于我们现在的教材主要是这样的:主要是阅读的教材,主要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课文,一部分是后面的思考练习题,这样的教材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教师实际上要做:1.根据课程目标来选择开发课程内容;2.组织相应的材料和活动呈现给学生;3.设计为教学的活动来组织学生。所以语文老师使用教科书、备课要比别的老师多好多道工序,别的老师一般从“教材内容教学化”开始,因为课程内容课程标准里有,学习的材料教科书里有,很多教学活动教科书里有建议。我们上次跟大家讨论过一片课文黄山奇松,课后只是出现了几道题,第四题还错了,这个对老师就很难,我们要专业地使用教科书包

25、含两项事情:使用语文教科书必需的工作:一教材内容审议就是教材里所呈现的、所提供的、所建议的教学内容合适吗?二教学内容开发微讲座 1-4 黄山奇松教学解读 这篇课文要教什么?我用黄色部分:黄山 奇松1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 潇洒、挺秀的身影。2 .黄山最妙的观松 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 “陪客” “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

26、欢迎 宾客 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3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 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 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第一个要教的是这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这里“它们、处处、观松” 这些词都指的是奇松,黄山的奇松,这是要教的,代词的指代。一个 名词在不同的位辂上互文,这是要教的。既然是介绍,向谁介绍呢, 如果是

27、教学的话,就会让学生找一一“宾客、游人”。我向这些人来 介绍我们学校和向那些人来介绍,不但内容不同,介绍的组织不同, 介绍的方式和语言都不同。如果让你对北师大的一个同学介绍上海师 大,两个人对大学都很熟悉,你可能会重点介绍两者差别的地方;如 果让你给外地同学介绍,你可能会介绍上海的特点;如果向国外的朋 友介绍上海师大,你可能会介绍中国和国外不太一样的地方。 这是向 特定对象来介绍的。他是向游人介绍,我们看,这是什么游人,显然是不了解黄山奇松的 游人,大家有跟导游旅游的经历,走到一处,导游会把大家喊着集中 起来,让站在这个位辂上,就开始指着景点开始介绍,就用的是这个 办法。他说“这里比喻好生动啊

28、!”我就请他们念一下,“如同好客的主 人伸出手臂”,“如果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 的黄山风光”,“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生动吗?它不是生动, 是形象。生动和形象是两回事。生动是表达出我们思想中、经验中表 达不出的东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才叫生 动。他说他的愁像一江春水川流不息。比喻有两种,一种是形象性比喻,叫明喻;一种是认知性比喻, 表达我们内心表达不出的情感,叫暗喻;第三个,用的是外部描摹的办法。现在我们都没有去过黄山,请你闭上眼睛,黄山的三棵松有点印象了吗?尽管我们只读了一眼,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或仰,或俯,或卧,总之黄山的松跟别的

29、地方不太一样,因为黄山是石头山,没有泥土,所以山是什么样子的,树就长成什么样子,所以每棵松都长得不一样,所以他用了一个外形描摹的办法,目的是给我们一个形象的感官,这样我们这篇文章就读懂了。这是我们刚才获得的一些结果。黄山奇松文本解读1 .介绍黄山的奇松2 .向不了解黄山奇松的游客介绍3 .用描摹的办法4 .目的是给人以形象的感官印象这样我们就知道要教什么了。这就是我们讲的教学内容。黄山奇松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解题:这是一篇介绍黄山的“奇松”的文章。一、介绍是向特定对象的介绍默读课文,画词:向谁介绍?二、 “描摹”的手法给人以形象的感官印象1 .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语句:用什么办法介绍的?(描

30、摹的办法)2 .讨论:为什么用“描摹”的办法来介绍?(目的是给人以形象的感官印象)三、书面语正式的语体感习作:用“描摹”的办法,介绍一个你熟悉的景物请注意, 这一条是怎么出来的,我们在备课中老师通过大家一起研究,介绍是向特定对象的介绍,第三,书面语正式的语体感,我刚没有具体解释,导游给我们讲的话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啊?当然讲话是口语, 但他用的是口语体还是书面语体啊?他用的是书面语体。你可能会发现这样的状况:前一个导游刚走掉,后一个导游来了,也站在这个位辂上,说明不是即兴的口语,口语是即兴的,他是事先准备的书面语,用口头向你介绍,他为什么要用口头来向你介绍书面语体呢?比较真实。这几点都是学生通过这

31、篇文章可以学习到的。但是教参没有,网上的资料没有,老师的经验没有,相反,教材有的“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全文找一遍,教参有的,黄山奇松奇在哪里,然后店面结合,有详有略,这是我们的现状,也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教材。 其他学科上课教什么呢?教科书里都有呈现,你的任务就是选择,从中选一些学生读不明白的、重点的、感兴趣的来教,语文课尤其是阅读这部分又没有地方选,你相信的教材有可能是错的,至少是不到位的, 如果把错的和不到位的加起来,初中教材福建师范大学赖瑞云曾经研究过,研究了人教版以前的版本,在 混沌阅读中, 结论是:70%以上是不合适的。所以语文教师备课时,更多的精力花在 “我要教什么”的开发上,这个

32、状况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当中提了一个口号,什么叫确定性程度较高?这篇课文关键点在哪里,教材应该呈现。香港的教师用书相对好一些,教师用书跟学生用书差不多,但是有些地方画了红线(重点)和蓝线(难点),老师备课就会好一点。一篇课文怎么来叫这点知识,教学的组织,教科书应该呈现,我教这个知识的时候用哪些资源,教科书应该呈现。新课标语文学本这就是我们编的一套教材微讲座 1-5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内容开发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五年级,教材里就是这样一首诗,再加上一些注释的部分,现在假如我们当老师,要去上这一堂课,要教学

33、生学习这篇课文,要备课,这首诗教什么呢?这是教学内容。我用什么材料来教呢?这是教学资源。 我怎么组织学生来学习呢?这是教学活动设计。所以你同时要做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我们来看一位老师,他是怎么来上课的。这是一位当前很著名的小学特级教师,叫王崧舟。我们先来看他教学设计部分,一共分三个环节,以后我们讲教学设计会讲到,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大陆好的阅读教学就两到三个环节,通常我们建议三个环节,三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第一个环节一般是起步,第二个环节上一个台阶,第三个环节再上一个台阶。王崧舟老师长相思研习一、借助注释,读懂词义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我

34、们先来看后面四个字,后面四个字就是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第一个环节,读懂词义,第二个环节,读出词情,第三个环节,读透词心,看出来了吧,三个环节什么关系?先了解词的意思,再感受词传递的情感,最后去体会词所传达的意蕴。再看前面四个字,“借助注释”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读懂词义,通过什么办法呢,就是 借助注释。第二个环节,用什么办法读出词情呢。所以连起来就是: 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词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学生展开想象,老师 做什么呢?第三个环节,互文印证,也是王感舟老师发明的一种活动 的方式。如果我们讲教学设计的话,几乎所有的教学设计的原理都在 这张幻灯片里,三个环节,层阶递进, 每个环节包含两个要点

35、,一是 内容,而是学习方式。借助注释是学习方式,读懂词义是这个活动的 目标、内容。我们看王老师是怎么展开的?第一个环节里, 老师组织学生做三 件事,能看出老师的责任是组织,学生的责任是做事,学生通过做三 件事来达到这个读懂词义的目标,教学的含义其实就是这句话。做的第一件事:读对生字、多音词,停顿做的第二件事:读出味道和感觉做的第三件事:讨论两个问题:身在何方?心在哪儿?读对生字、多音词,停顿 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在哪里啊?下 面有注释,山海关。风一更,雪一更,“更”多音字,聒碎乡心梦不 成,“聒”有注音,也有注释,所以学生边看正文,边看注释,对照 注释,了解正文,了解这首词的含义,自己读的过程

36、就是初步理解的 过程,然后请学生再多读几遍,看能不能读出点味道来,能不能读出 点感觉来。于是学生再自己读,学生朗读这首词,朗读的过程就是理 解的过程,就是感受的过程,其实诗和词的教学,应该在学生差不多 会背的基础上再来教学,这就是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感受。学生多读了 几遍后有所理解和感受,老师就问:身在何方?心在哪儿?这就是我 们讲的老师的提问,老师的提问是促使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身 向榆关那畔行”,在行军打仗的途中,心在哪儿? “聒碎乡心梦不成”, 心在故园,在亲人。在这首词里,上一阕写身,下一阕写心,这首词 很大程度上身和心的分离、冲突、矛盾,老师因为问了这个问题,学 生通过讨论,理解了

37、,明白了更多的东西。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组织 下,做了三件事,达到了读懂词义的目标。大家看,读懂词义是 学生 在老师组织的活动中读懂词义。不是老师告诉学生词义。学生初步读懂词义后,老师再领着学生上一个台阶一一展开想 象,读出词情。课件一一朗读一一看见了什么?想象写话家乡的画面和情景碎老师给学生放课件,可以有配乐,王感舟老师是个很有激情的老 师,号称小学语文界“四大天王”之一,另一位是薛法根。他把自己 教学的主张和激情关联起来,边放课件,边老师朗读,老师朗读就是 传递老师对这首词的理解程度,老师边读,边让学生去想“山一程, 水一程”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就是联想,就是想象,而对 情感的感受,

38、就是在联想和想象当中。“风一更,雪一更”你看到了 什么?这样老师读,在创设的这一个个情景下,边让学生去想象,学 生在想象当中去体会、去感受这首词所传递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做 一件事:请你们写一段话,或者说一段话,说一说家乡的情景。这首 词对小学生来说有一点难度,难在抛家离别的感觉,小学生是没有这 种感觉的,但是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必须把自身 的一种经验带进去,老师就设计了请你说说家乡的情景、家乡的画面, 孩子们当然是按照今天的生活、自己的理解来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故 园,没有关系,在小朋友的描绘当中他把自己对家的感受带进去了, 他把自己对亲人的感觉带进去了, 这种把家的感觉、对亲人

39、的感觉带 进来,就是和这首词传递的情感发生了交互,又上了一个台阶。然后王老师问:大家看一看“聒碎乡心梦不成”中“碎”是什么 意思呢?为什么是碎呢?在这里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我 们来看碎这个字,在第一次他们理解词义时读过了, 这句的意思就是 我思念家乡就好像做梦一样,一个片段,一个片段,连不起来,思念 家乡为什么是碎片呢?看看上面是怎么说的?“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作者被称为满清第一才子,王国维曾评价纳兰性德的词 坛成就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什么时候思念家乡?晚上还要 谋划布局,他只有在行军打仗的间隙才能思念家乡, 也就是说只要是 行军打仗一有空隙,他就开始思念家乡,无时无

40、刻不在思念家乡,“碎” 这个字联系上下阕,联系身心,在这首词中是个非常关键的字,通过 学生对碎字进一步的理解,他们对作者所传递的那种思乡的情绪有了 更深刻地理解。这就是第二环节。老师讲的字不多,第一个环节就讲 了一个“身在何方,心在哪里",第二个环节就讲了一个“碎”,老师 讲的地方都是理解的关键处,这些理解的关键处按道理教材应该编好 的,但是现在教材没有呈现,靠我们最优秀的老师去开发。我们以后 做老师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学习最优秀老师的那些成功的课例。该书所选的,是作者王荣生今年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实践,分“名课研习”、 “课例研讨”、 “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通过这样课例的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