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_第1页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美丽的风光。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合起来的共同愿望。【教学重难点】1.采用移步换景法。2.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2导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

2、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二、朗读课文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三、理清文章思路1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明确: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四、探究“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3、?”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五、精读探究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明确: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

4、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潭水清澈。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四。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二、品味语言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

5、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

6、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三、拓展训练思考1学生展示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2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四、课文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

7、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五、布置作业【资料宝藏】1阿里山概况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相传以前,有一位邹族酋长阿巴里曾只身来此打猎,满载而归后常带族人来此,为感念他便以其名为此地命名。园区内除了有丰富珍贵的自然资源之外,亦保留了邹族200多年原住民的人文资源,如今更因新中横公路而与玉山国家公园串连起来,是一段兼具知性与感性的森林之旅。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阿里山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

8、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之说。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日出、云海、晚霞、森林)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杉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杉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

9、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杉“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三代木同一根株,能枯而后荣,重复长出祖孙三代的树木,是造化的神奇安排。如今第一、二代的前身均已枯老横颓,第三代却仍然欣欣向荣。漫山遍野的樱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观。樱花最盛处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带,阳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殷红、洁白的樱花,一堆堆,一丛丛,艳丽多姿,与森林的黛绿嫩翠交织成一片锦绣,阿里

10、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令人如痴如醉。日出或薄暮天气晴朗而有浮云时,阿里山经常出现景色壮丽的云海。登上山顶平台,放眼远眺,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时而如汪洋一片,淹没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类、树木好像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头若隐若现,颇似海市蜃楼。若是晴天,落日的万道金光照射在云海上,闪耀出千万种色彩,茶色、杏黄、宝蓝、艳红、碧绿、变化无穷,更显神秘迷人。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巅的平台上,有一座漂亮的观日楼。凌晨登临楼台,山中空气清新洁净,头上晨星点点,四周群山起伏,林涛声声。东方微露一抹红晕

11、,淡若无有,却又似弥漫天空。刹那间红光蓦地增强,远方玉山苍色的轮廓突然镶上耀眼的金边,一瞬间,太阳似跳跃般地腾空出现在玉山上,万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纷呈,青山翠谷,气象万千。好一个“日出奇观”!要到祝山可坐火车或从电信局旁的石板路循阶而去,穿过森林,大约四十分可抵。阿里山附近,还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访幽探胜之地。姐妹潭是两个相距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犹如阿里山的两只水汪汪的眼睛。相传有二位山地女孩在此双双殉情,故后人附会而称姐妹潭。姐潭为长形,积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圆形,积水清浅,明净似镜。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在阿里山林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官及高山博

12、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阿里山的风光,名不虚传,游人无不醉然。2关注学生的学法阿里山纪行一课的启示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吴功正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根据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我将此文的教学重点定在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上。我让学生自选其中的两段背诵,然后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喜好赏析优美的语言,谈自己阅读文本后的体验。(可从修辞手法、语言的节奏等角度去分析讨论,也可谈自己阅读后的情感体验)这样,老师就将课堂交给了学生,自己退居到了幕后。摘录课文“原始森林”节选: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13、了。那是静谧的世界、洁净的世界,甚或蝉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学生的赏析: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原始森林,如对偶“潭无鱼鳖,林无鸟兽”比喻、排比“如蝉、如蝇、如蚊”,生动地描写了原始森林中静谧的意境,“潭无鱼鳖,林无鸟兽”更是写出了那种幽静、深邃的境界。读着这一段文字,我仿佛身处一个无声的世界中,静谧,安宁,使人的身心都平和下来。试想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无人打扰的环境,你的身心难道不会也随着环境而变得平静而深远吗?摘录课文“古桧林海”节选: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他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浚镇、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

14、不知多少年仅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艳,却透不进日光来学生的赏析:这段文字不多,但是作者连用6句比喻表现树之排列整肃、高大、广阔无际,可见语言之美。亭午时分,不透阳光,说明树的茂密与繁多。在树的庇护下,在潮湿的空气里,只有自己一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人打扰,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和谐。就这样静静地,静静地呆上一会儿,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秒钟,都会觉得心情顿时愉快了起来,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享受这片林子的寂静与和谐的美。我相信,凡是读过这段文字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有想要立刻飞到阿里山的冲动,有想要就这样和平度过一生的设想。可见,只要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学生就会形成积极的情

15、感体验。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同时发生,它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文字里有民族的情结,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命根子。这样一个人文的学科,千万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术轻人。”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法,要关注“人”的发展,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摘自中国教师报)3阿里山纪行的语言美当代作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

16、奏感强,历来为读者所传诵。一、音乐美“节奏是艺术的生命”。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急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它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而构成声音的节奏。本文的语言就做到了这一点。例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洁静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在静谧的世界里若有若无,引导读者进入了一种“禅的世界”。这段文字流畅而节奏鲜明,对偶句、比喻句、排比句,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纡曲、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二、拟声美客观事物在其发展变化中,往往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因此在汉语中便出现那了模拟各种声音的词,这种词叫拟声词。自古从来人们就十分重视运用这种词语来表述客观事物。拟声词运用的好,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还能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本文也是如此。例如,作者模拟小火车的声音,用了拟声词“咣当咣当”,使读者联想到古式小火车,触发了“思古幽情”。三、音节美本文作者注意了双音节词的运用。例如:“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这段文字全部使用成语或双音节词,读来整齐匀称,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