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_要素的国际流动_第1页
第十章_要素的国际流动_第2页
第十章_要素的国际流动_第3页
第十章_要素的国际流动_第4页
第十章_要素的国际流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要素的国际流动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经济学第十章国际经济学第十章 第一节第一节 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一、资本国际流动v资本国际流动的动因 不同国家间资本收益率的差异 汇率变动及国际收支不平衡 风险因素 其他因素v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 长期资本流动 短期资本流动第一节第一节 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二、资本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v(一)资本国际流动的图形分析FCOBEAGRTHMOB资本边际收益率(A国)资本边际收益率(B国)JN第一节第一节 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三)资本国际流动的政策含义及案例分析v 资本的跨国流动往往

2、与国际分工紧密结合,资本的国际流动意味着生产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的跨国流动,同时也是市场的转移和市场份额的变化。资本的国际流动,还意味着资源在国际间更为合理地配置,各个国家自身因为禀赋等原因,无法获得资源的最佳配置,资本的国际流动意味着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组合,它会突破一国之内限制经济发展的因素,使得经济结构更为合理,从而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东亚地区通过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就是一例。v 资本输出国,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所谓的“产业空心化”现象,而资本引进国家因为在利用外资中又出现了问题,一定程度上加重了1997年金融危机。第一节第一节 资本国际流动及其

3、经济效应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三、国际生产折中理论w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邓宁于1977年总结而成的,这一理论从国际经济的现实出发,对于资本跨国流动的所有方面均有所涉及,邓宁将其他经济学家提出的垄断优势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工业区位理论等关于资本国际流动的理论综合到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的关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一)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提出w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国际资本迅速流动和跨国公司的调整发展。70年代迅速兴起的国际资本流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国际资源的配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邓宁认为只有综合性的研究才可能有意义,他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和区位选择综合

4、起来进行了研究。第一节第一节 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基本内容v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企业在供应某一特定市场时要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净所有权优势。这些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为独占某些无形资产的优势和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2、如果企业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净所有权优势,那么,对拥有这些优势的企业来说,他自己使用这些优势时,必须要比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去使用更加有利。即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将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市场交易将优势的使用外部化更为有利。 3、如果企业在所有权上与内部化上均有优势,那么,对该企业而言,

5、把这些优势与东道国的区位因素的结合必须使企业有利可图。区位因素包括东道国不可转移的要素禀赋优势以及对外国企业的鼓励或限制政策,要素禀赋一般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容量等。 第一节第一节 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v 折中理论的分析过程和主要结论:(1)国际直接投资是遍布全球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特定的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是保证跨国公司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2)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发放许可证或其他方式来利用它的特定优势,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

6、明为什么直接投资优于许可证贸易。(3)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4)产品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条件。 第一节第一节 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v所有权优势:技术转让v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出口贸易v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第一节第一节 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三)对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形成的新

7、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克服了国际贸易理论假设国际间资本不流动的缺点,也克服了国际投资研究只解释资本的流动,同时该理论把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结合起来,较全面地解释了新的国际经济现象,具有相应的实践性。 但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前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综合与折中,并没有很重要的理论突破,同时该理论也没有更好地说明中小企业的国际投资现象。当然,这并不妨碍该理论在政策和实践上的重要程度和参考意义。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力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劳动力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一、劳动力的国际流动v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迁移 1.1519世纪初 贩卖奴隶2.1920世纪初 从欧洲到美洲3.二战后,流向中东、美洲、欧

8、洲地区(一)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1.国民收入的国际差异2.各国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3.经济周期4.伴随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及其他国际经济活动的劳动力流动5.劳动力日益具有跨国流动的必要条件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力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劳动力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形式v 永久移民式的劳动力国际流动v 中短期国际劳务出口v 留学人员v 技术性劳务合作v 在外资机构的工作人员 等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力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劳动力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一)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图形分析(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福利分析FNCOBAEMRGJHTO劳动边际收益率(A国)劳动边际收

9、益率(B国)国际劳动力转移的产出与福利效应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力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劳动力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三、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含义对于流入国v 吸引人才v 节约劳动力教育、培训、保健等费用v 保持国际竞争力对于流出国v 智力外流v 人力资本外流v 侨汇收入v 国外技术与管理第三节第三节 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一、技术的国际转移(一)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因经济利益的驱动是根本动因,具体来说如下。对技术引进者来说:v 对经济有促进作用v 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v 带给引进技术企业经济效益v 促进引进技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技术输出者来说:v 转移行将过时技术,延长技术生命

10、周期v 转移技术的经济收益第三节第三节 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二)国际技术转移的形式v 垂直型技术转移: 一国基础研究成果被另一国在应用型研究中采用,或一国应用型研究的成果被另一国的生产所采用。v 水平型技术转移: 一国已应用的技术被另一国生产所采用。v 混合型技术转移: 一国技术转移同时存在垂直型与水平型的情况。v 简单型技术转移: 一国技术转移到另一国,不理会被转移国家能否复制出该技术。v 吸收型技术转移: 一国技术转移到另一国,被转移国家能够复制出该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二、国际技术转移的经济分析(一)技术转移的新古典价格刺激模型

11、劳动密集型技术K (资本)L (劳动)P2F 等产量线资本密集型技术P1TT假设市场完全竞争,资本与劳动的价格无扭曲,则影响技术选择的因素只是价格。P1、P2是价格线,即同量货币所能购买的K与L量。切点T表示K相对于L更廉价,故选择资金密集型技术;T点相反,选择劳动密集型技术。第三节第三节 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二)中性技术进步说LLLKKKOOOK/LK/LK/LPPPPPPAAAAAA图(a)在技术进步中没有引起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因此属于中性技术进步。图(b)由于技术变动导致了K与L之比上升,属于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图(c)由于技术变动导致了K与L之比下降,因此是资

12、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a)(c)(b)第三节第三节 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三)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T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一步总是以产品出口获利,有着独占市场的性质,当出口市场开始生产该产品时(T1),该企业可以用东道国的资源直接投资牟利,当东道国生产扩大利润下降,企业可通过输出技术维持收益(T2)。RT0T1T2R1R2R3产品出口直接投资技术输出第三节第三节 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四)国际技术转移的政策含义引进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作用。v 强调适用技术的引进 适用技术不是落后技术,而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要素禀赋特点、该国的技术吸收能力相

13、适应的技术。v 在实践中引进与消化应该结合考虑 注重对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同时应在深入研究方面努力,追求技术变动的最佳动态效益第四节第四节 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一、两缺口模型v 模型主要考虑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民收入用支出法表示为:Y=C+I+X-M 国民收入用收入法表示为:Y=C+S 代入上式,得,S=I+X-M 经整理,得,I-S=M-X 其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X为出口,M为进口。v 上式左边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右边M-X是进口与出口差额,为外汇缺口。第四节第四节 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 国内储蓄较低,不

14、足以支持投资的扩大,会产生“储蓄缺口”;同时由于出口能力较低,使外汇收入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等的进口,就会出现“外汇缺口”。可采用积极的调整方式对两个缺口进行调整,积极的调整是指利用外国资源使两个缺口达到均衡。外资流入可以同时平衡两个缺口,同时增加了可支配的外汇,缩小了外汇缺口。利用外资还能增强出口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与此同时,可以提高投资率,促进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又可以增加国内储蓄,推动资本形成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第四节第四节 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三、政策含义v 模型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通过引进外部资源,可以提高一国出口能力,使得高

15、收入高储蓄的良性循环出现,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在引进外部资源时,国内的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引进外部资源的要求,同时应该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四、外资引进的经济分析(一)国际因素的恶性循环v 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不足生产率低下,收入不高低购买力投资不足生产率低下收入低下v 从外部引进资源,注入到生产过程中是打破恶性循环的有效方法之一(二)最佳外资引进分析第四节第四节 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引进外资最佳规模图EQOAQ1Q2MR=MCMC=ACR、C第四节第四节 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五、一国外债的数量界限及结构一般来讲,一国可以借

16、入和利用外债的水平(界限)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v 该国经济发展对外汇资金的需求v 经济对外债的承受能力v 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v 该国外债使用的经济效益第四节第四节 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一) 外债的规模重要指标:v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总收入(不应超过20%)v出口负债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出口总收入(不应超过100%)v经济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不应超过30%)v其他指标:一国当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当年(安全线为5%);外债总额/本国黄金外汇储备额(一般控制在3倍以内)第四节第四节 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两缺口模型与外债分析(二)外债结构v利率结构管理: 第一,争取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