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6/b3b34a38-34f4-4d07-a860-57e539add567/b3b34a38-34f4-4d07-a860-57e539add5671.gif)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6/b3b34a38-34f4-4d07-a860-57e539add567/b3b34a38-34f4-4d07-a860-57e539add5672.gif)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6/b3b34a38-34f4-4d07-a860-57e539add567/b3b34a38-34f4-4d07-a860-57e539add5673.gif)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6/b3b34a38-34f4-4d07-a860-57e539add567/b3b34a38-34f4-4d07-a860-57e539add5674.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浙江省青田中学颜碧伟设计说明: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是天下上乘美文。此文对我国古代读书人具有深远影响, 此文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因此,就文本本身而言,将它作为“定篇”来教学是比较合适的,即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达到“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P.296 ,2003.6 第 1 版)。然而此文被编排在“苏教版普高语文必修五”最后一个专题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的第一板块“心连广宇”中,它的前面是庄子的逍遥游 (节选),它的后面是第二板块“伟大的情思”,分别由帕斯卡尔的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和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组成。从专题组合
2、和本板块后的“问题探讨”看,它所承载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探讨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思考感悟人生。而此文以四字句为主,骈散结合, 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会比较喜欢。且文章脉路与必修二、必修四已学的赤壁赋和藤王阁序等较为相似都是先写眼前赏心乐事,然后乐极悲生。再加之此文有较明显的情感变化标志性词“乐也” “痛哉”“悲夫”等。因此,学生把握全文大的情感脉路并不困难。但由于古文的省略现象,教材部分关键词注释不够到位以及学生对东晋时期特殊的思想潮流知之较少等,二三段的因何“痛”与为何“悲”,学生读之往往似懂非懂,要“ 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会有一定难度。鉴于上述认识,笔者将此
3、文的主要教学内容确定为: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从而“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者于此文传达的思想感情,并思考感悟人生。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 “修、期、致、临、次”等的意义;2、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乐痛悲;3、通过对“乐之由” 、“痛之因”、“悲之源”的探究, “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联系自我,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即目标 3。教学难点:“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 “痛之因”、“悲之源”。课前准备:指导学生上网查阅 “东床”以及有关王羲之与书法的典故;查阅兰亭序有关书法图片和该书法作品流传故事;查阅东晋名士精神风貌
4、有关资料。教师制作教学课件。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释词理文,探“乐”之由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一谈起书法,人们肯定会说到书圣王羲之;一说到王羲之,人们必定会想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也叫兰亭集序)。王羲之不单单书法写得好,其实他的诗文同样写得好,只是因为唐太宗的推崇,书名盖过了文名。不信?让我们走进他酒后一挥而就的文章兰亭集序看个究竟。二、梳理文义,积累词句(一)听师范读,初步感知1、请同学们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感受一下是不是好文章。同时请注意投影上生字读音。 (PPT)癸(gu)丑会稽 (ku ài j )修禊(x ì)激湍(tu n)流觞(sh ng)
5、曲水游目骋 (chng) 怀夫(f ú)人之相与放浪形骸(hái)趣(q )舍万殊临文嗟(ji) 悼一契( qì) 齐彭殇 (sh ng)2、学生听老师朗读后说原初感受。(二)梳理文义,积累词句过渡:要看明白是否真的是好文章,我们还需要走进文本。要走进文本,首先要理解文章字面意思。否则,高明的表演艺术家可以将菜谱诵读得很动听哦!1、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边读边口译,看能否大致看懂全文,若有看不懂的,请做好标记,十分钟后提交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2、学生借助注释,自读口译全文。3、提交疑难词句,共同解决。4、再次口译全文后抽三位中等水平学生分别口译一二三段文字,其他
6、同学认真听,并及时纠正口译不当之处。5、分类归纳,积累字词。 (PPT略)三、梳理文路,探“乐”之由过渡:通过刚才的释词阅读, 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文章的情感脉络?接下去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梳理一下文章的情感脉络。(一)朗读全文,感“情”之变1、学生齐读全文,要求读后画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词。2、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简评, 然后抽生划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师板书之:“乐也”“痛哉” “悲夫”。(二)研读首段,探“乐”之由1、自由研读第一段,请具体说说, “信可乐也”乐的理由是什么?2、抽学生具体说说“乐”的理由:学生述说老师补充归纳整理如下。 (宋体字投影,楷体字为教师补充解说内容。)( 1)群贤毕至,
7、少长咸集 人贤之乐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 ,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 2)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地胜之乐 山阴兰亭看山,言其“崇”和“;峻绘”竹,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 ,言其“清”而弃其“碧,”色调淡雅。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 ”( 3)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美之乐观天,言其“朗;”叙风,言其“和。”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兰亭天地胜景,引导体悟原作色调的淡雅。( 4)修禊事也
8、,流觞曲水 事雅之乐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一觞一咏。 ( PPT 明·文征明流觞赋诗图)( 5)畅叙幽情, 游目骋怀 心畅之乐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自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 6)暮春之初 辰良之乐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时,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得孔子赞赏。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
9、修禊,可知是农历三月三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7)风声、水声、鸟声、吟诗声,声声悦耳 听美之乐作者没有直接描绘各种声音,但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读者可以想象得到。由此,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填补这一空白。(这部分“乐之由”的梳理,前四点学生一般会比较容易发现,宜鼓励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说,让他们也有成就感;后三点,学生容易忽视,尤其是第六点,若没有老师的补充学生感受可能不深。在学生述说乐的内容时,宜引导学生注意揣摩“足以”“信”等副词的特殊意味,并适时穿插指导学生诵读相关文句。)3、“辰良、人贤、地胜、天美、听美、心畅、事雅 ”,概括说就是“
10、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板书),能不快乐吗?我们朗读此段时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指导朗读:“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节叙述平稳,读时语气可以舒缓些;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短截警拔,节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变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停顿,然后一气流转而下。读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保持从容萧散的仪态。(朗读可以抽语文基础好朗读水平高的同学,以达示范之效。)4、梳理此段思路:作者是按什么样的思路将上述“美景好事”联成文的呢?根据学生回答,投影此段思路: (PPT)时地事人环境此地(感受)足以畅叙幽情信可乐也是日(感受) 足以极视听之娱5、根据这
11、样的思路试着背诵第一段。四、课后作业:熟读全文第二课时:谈痛论悲,悟“生“之理五、看书封面,激趣导入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过我们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每册封面的插图?它是“大苏夜游赤壁图”和“ 兰亭序书法图”的巧妙组合。为什么编者老师对这两项内容如此偏爱呢?苏轼我们是比较熟悉的,我们学过他的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等诗文。我们也知道,苏轼在这些诗文中表现出旷达的情怀。那么,编教材的老师为什么要把兰亭序也放到这呢?除了因为这是“天下第一行书”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学生稍思考后老师继续设问: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赤壁赋是否有相通之处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此文的情感流程是:乐也痛哉悲夫。而赤壁赋的情感流程也是“
12、大苏夜游赤壁,也遇上良辰美景七月既望 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心情可谓美极,但洞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述,让苏东坡乐极悲生,感慨万千!发出哀我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赤壁赋中使作者的情感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述”“呜呜然”的“洞箫声” ,他所悲叹的主要是“哀我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那么,王羲之又因何而痛,为何而悲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兰亭集序 的深刻内涵。六、深入文本,谈痛论悲(一)研读次段,探“痛”之因1、同学们想想,王羲之面对赏心乐事,他联想到了什么让他发出“痛哉”的感慨?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将“痛之因”一条条
13、地具体地罗列出来。2、师巡视指导,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痛之因”。若学生无从下手,可作如下启发:( 1)凭第一感觉,作者因为什么而痛?明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痛”生命短促、无常。( 2)从第二段看, 当时人们都能及时认识到生命短促、无常吗?我们可以从哪些词句看出?明确:从“或 或 ”和“不知不知老之将至”等可以看出。由于当时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当时的士人大多都崇尚老庄虚无思想,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由,消极避世。所以他们大多没能及时认识到生命的短促。(
14、 3)当时的人们是否都无忧无虑了?真的逍遥了?从哪里看出有了感慨?明确:“ 及其 感慨系之矣。 尤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 ”都表明人们有了感慨。并没有真正的逍遥。(三个小问题将“痛之因”细化,化难为易,突破了难点之一。)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梳理此段思路 投影如下:(将关键词板书 )(总)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生命苦短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静)两类人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当其欣于所遇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乐不知老将至两种时候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欲不足感慨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尤不能不兴怀人生无常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 矣痛哉这里尤其需
15、要引导学生注意揣摩副词“尤”“况”和语气词 “矣“哉”等,体悟作者的话外音。4、小结: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作者所痛的主要原因是清醒地看到了人生命的短促、人生的无常;同时也痛当时士人没能象他那样及时认识到生命的短促,却信奉佛老,麻木地虚度时日,整天无所作为。5、朗读指导: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这段内容?指导学生朗读此段。总体基调是沉郁悲痛。先平起,第二句稍欢快,第三句“当其”开始压抑,最后两句沉痛。(二)研读末段,探“悲”之源过渡: 作者借用孔老夫子的话道出了自己对生死的认识死生也大也,也就是说死生是大事,意识到了人生的短暂。但为什么其他人没能及时领悟到这一点呢?1、请读第三段,当时其
16、他大多数人都持怎样的生死观?你从哪里看出?作者是否赞同当时其他人的生死观。 “悲之源”是什么?与上段的 “痛”有所区别吗?2、自由读最后段后交流认识。( 1)从第三段看, 当时大部分名士的生死观人生观是怎样的?作者认同这样的生死观吗?明确:当时名士们是“一死生” “齐彭殇”,即认为“生”与“死”是一样的,“长寿”与“短命”是相同的。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是“虚诞” 、是“妄作”的,显然是持批评态度。也就是说,作者认为“生”就是“生” ,“死”就是“死”;“长寿”就是“长寿” ,“短命”就是“短命” 。它们就是不同的两回事。大部分名士持这种“一死生” “齐彭殇”的生死观之后,其严重后果就是他们将“不事
17、经济”,得过且过;而与之相对应的王羲之则看到生死之差异,寿命长短之区别,于是要积极生活,积极入世。这样,他们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2)“昔人”的生死观又是怎样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明确:从“若合一契” 可以看出,“昔人” 与“我”的生死观是一致的,证明我的生死观是普遍情况的,都会“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与怀”。( 3)“悲之源”是什么?与上段的“痛”有怎样的区别?明确:这里的“悲”有两重意思:即从古人身上证明了人生的确是短暂的,所以,这里的“悲”具有上文的“痛”的意思,我们既可以将它理解为对“人生苦短”感到“悲痛” ;但更主要的是作者为当时名士们的主流思潮“一死生”“齐彭殇”,不事“经世济民”而感
18、到“可悲” ,为他们这样虚度时日而感到“悲哀” 。这样,这个“悲”就又带有了一定的“责备”的意思在内。所以它一语双关,一悲两源。因此, “悲”与“痛”在这里既有联系也有微妙的区别,主要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小结:其实,我们从作者的手迹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选择这两个词是经过推敲的。请同学们看看原件的摹本(投影出示兰亭序真迹冯承素摹本),“痛”字是由“哀”字涂改而来的, “悲夫”的前面也是涂改过的,“夫”字改写在“也”字上。而全文其他地方涂改甚少。所以,从作者的原稿上看,作者的情感到这里应该是非常复杂的,复杂到一时拿不定该用哪一个词来形容自己!( 4)最后是回到为什么写序这件事情上来,或者说写此文
19、有何意义。因为今后将发生的事与今天的事相比,人虽不同,地虽有异,但人们产生的情感应该会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把当时的诗结集成册,作序记之,让后人看到有这么一回好事, 或许他们也会像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 “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感慨好事容易逝去,从而会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这里的“悲夫,”初看似乎很简单,细究其实不然。这既是第二段痛的深化,也是作者情感的高潮。若粗粗放过,学生是很难做到对此文透彻清晰地理解的。因此,笔者设计了上述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较容易地解决了本课的第二难点“悲之源”,也为学生后一环节的“谈感悟”奠定了基础。)六、自读课文,畅谈感悟过渡:作者料事如神,初唐的王勃在藤王阁
20、盛宴上不就感慨“兰亭已矣”吗?北宋的苏东坡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之上“扣弦而歌”“乐甚”不是也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吗?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想想老师开始上课时说的 “王羲之不单单书法写得好,其实他的诗文同样写得好”是否属实?作者在文末说“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你有什么感想?请读文章,呆会儿我们大家交流一下“我读兰亭集序心得” 。2、师读兰亭序心得示例:因为生命苦短,有时又的确难以掌握自己的人生,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珍贵。因为生命苦短,有时又的确难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眼前的工作实实在在做好。因为生命苦短,有时又的确难以掌握
21、自己的人生,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因为生命苦短,有时又的确难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我们要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学贵多思,不思则惘;学贵有悟,不悟则呆。学习传统文化经典,除了“见识一番经典(”朱自清语)外,还应追求有所悟。这样,经典将焕发新的活力,经典将永远经典。同时,学生能否有所悟,所悟程度怎样,也是了解学生是否已经 “透彻、清晰”地理解文本的一面“镜子。)”七、课后探究:比较王苏找一个恰当的角度,试探究比较苏轼赤壁赋和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异同,写一篇探究小论文,标题自拟,字数不少于 800。(通过课外继续探究比较,一方面将课堂触角伸向课外,到达了课虽结束,学生的学习仍然继续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比较研习,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真正使学生达到“透彻、清晰”地理解文本。)附录一板书设计:乐也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痛哉 俯仰一世终期于尽死生大矣悲夫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附录二资料索引:1、 <兰亭集序 >思路探微(王延河),2002.1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44-45 页。2、 <兰亭集序 >的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疾病预防控制及防疫服务合作协议书
- 2025鲁教版初中英语六年级下全册单词默写(复习必背)
- 人教版 八年级英语下册 Unit 9 单元综合测试卷(2025年春)
- 房屋代持协议书范本-决议-
- 2025年个人房屋租房协议(三篇)
- 2025年个人工程承包合同标准范文(2篇)
- 2025年产品开发委托合同标准版本(三篇)
- 2025年九年级下学期体育教师工作总结模版(二篇)
- 2025年二手挖掘机转让协议模板(三篇)
- 2025年临海市农产品基地种植收购协议(三篇)
- 儿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二)
- 《石油产品分析》课件-车用汽油
- 《你为什么不开花》儿童故事绘本
- 15篇文章包含英语四级所有词汇
- 王阳明心学完整版本
- 四年级上册竖式计算300题及答案
- 保洁班长演讲稿
-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范例及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模板
- 牙髓炎中牙髓干细胞与神经支配的相互作用
- 劳务雇佣协议书范本
- 【2022届高考英语读后续写】主题升华积累讲义及高级句型积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