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_第1页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_第2页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_第3页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_第4页
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作者:未知     来源:互联网     更新:2010-1-6     阅读:      栏目:物理论文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文章来源     摘自:4川省蒲江中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常遇到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小学成绩很优秀,为啥到了初中特别是初2增开设物理后,就老是回家说:“好难学”。这种学生在小学阶段是个优秀生,对学习功课感到

2、比较轻松,可是进入初中后,尤其是从初2年级开设物理课开始,情况就逐渐不同了,“难”的感觉开始产生,学生普遍觉得学习功课越来越有压力。这种现象的产生许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对物理语言的认识和熟练过程快慢、小学的教学方法和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的区别等等。小学阶段的功课,不管是课本的设计,还是教法的设计上,多采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玩中学”的方法。让学生感到很切实际的轻松自然,也就乐于学了。到了初中物理课中的许多知识开始变的抽象起来。再也不象小学课本那样直观易懂,学习时精力易分散,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压力,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压力长久得不到缓解,就会产生懒学,厌学情绪。所以,9义教材中物理课本增加了许多插图、小

3、实验和问号设计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1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是1种很好的探索。    我认为,要让学生不再感到“难”学,除了书本的改革外,最重要的主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否接受教师的知识、技能,以及接受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时的注意方向和学习态度。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的1种教学模式,又称为实例教学。情景教育本身就是1种特殊的现实,受教育接受教育的过程则主要是1种主动的对教育情景的反映过程,教学情景是改变学生注意方向和学习态度的1种

4、外部的积极手段。    教学情景创设不仅要完成旧的教学模式中的引入课的任务,更主要的是要调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的。因而教学的技巧就是要巧妙创设情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1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使学生能长期保持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对所学的知识能举1反3,灵活应用。变“难”学为“好”学“想”学。    创教学情景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也就是要找准最易引起学生好奇,学生最感心趣的问

5、题,找准了切入点,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心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动机,我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景的方法主要有:    1、创设问题的情景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带着疑问去学习,“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动    例如:讲杠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景: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我独自1人能把和我1样重的大石头撬起吗?这时学生会回答“能”,那就请个同学模拟1下教师用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境。然后再问:老师能不能用1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

6、?这时要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1定能。学生就会想:刑老师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如课题:杠杆。    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要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否者难以引起学生的心趣。    2、运用实验创设情景    这种方法较为直观,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趣。例如在讲述初中物态变化中的汽化现象时,教师可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过1会儿字迹没有了;讲压强时,请同学们把铅笔拿出来,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用力挤压,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后,再由老师讲

7、解,这样就比刚上课就直入主题好多了;讲浮力时,先用弹称称出重力相等的铁块和铁盒的重力,并强调它们的重力相等,都是铁做的。然后先把铁块放入水中,结果铁块下沉,再问:若把铁盒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会产生争议,然后再做实验,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运用实验创设情景应注意,实验应简单精练,直接。有新奇感。实验过繁,反而会使学生不知师所云。    3、通过“表演”来实现创设情景    教师们之间经常这样戏谈:“戏演完了”(下课了)。同年级,同科教师之间

8、会说:“今天唱哪台戏“(今天上哪节内容)。可见教师的表情、态势、语言等都可以配合实验或问题创设情景。着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关于上课的艺术也说过:“上课象演戏1样,要进入角色”。可见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实现。例如:“当同学回答正确时,送上1很赞美的话,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的微笑和“请坐下,下次努力”会帮助同学消除紧张,鼓励他积极思考。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述和恰当的手势及其身体语言,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时,就用手在讲台上推粉笔盒前进,用手托着粉笔左右水平移动;教师从讲台上下来又上去,等等边做动作,边配合手势和带有感情色彩

9、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景创设教育对于减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压力,变“难”学为“想”学、“好”学,不失为1个好办法。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作者:未知     来源:互联网     更新:2009-11-16     阅读:      栏目:物理论文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来源自 3 e d u 教育网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

10、科学。在教学中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通过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提供事实根据,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表达和理解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不是作为一种艰苦任务要学生去负担,而是要使人愉快,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巧妙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紧贴的实验,对建立、验证物理概念和规律,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讲“动量定理”一节时,我先设计做一个高空掉蛋实验,桌上放一盘子,上铺海绵一块,手

11、拿一鸡蛋离盘二尺,让鸡蛋落到海绵上,在学生的惊呼中却看到鸡蛋安然无恙,再把鸡蛋敲破,让其中流质流人盘中。再问,如果拿掉海绵,鸡蛋会破吗?再演示,比较两种结果,让学生分析原因,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感兴趣,学起来会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所以观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课本中的各种实验是最直观的感性材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物理概念的基础。学生应从观察中发现规律,进行思考,使观察的过程不断深

12、化,从而抓住物理现象变化的主要特征及条件。另外,我在做实验前,首先告诉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a.明确观察的对象,b.综    合运用感官并借助仪器考察研究对象,c.以科学理论判断和解释观察结果。多次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就能逐步养成科学的观察习惯,并且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物理实验大多是动态过程,考虑到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学生必须具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实验中动态过程的每个环节去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13、0;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教给学生做,效果甚好。演示前先提出学习要求,并交待清楚演示的注意事项,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在旁边点拨,下面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创造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学生边学边实验,主动地去做、想,然后得出结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实验能力有了很大的    进步。    五、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   

14、; 语言是思维的表象,对学生进行物理语言的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光沿直线传播”一实验,学生回答现象时,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是不正确。物理严谨的表达应该是“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我及时加以更正。再如:讲到测光传播的速度时,一些学生回答:“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这也是不正确的,结论显然没有用正确的物理语言来表达,应该说“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通过多次纠正和训练,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准确、全面地解释物理现象和规律。    六

15、、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理解能力较薄弱,课本中有许多知识使他们难以理解,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物理实验可视为一种有效手段。如在“研究电磁铁”的实验中,其“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不好理解,因此,在做实验时,我提出以下问题:让电流通、断看看是否有磁性?调节电流的大小观察磁性的强弱;取外形相同但匝数不同的螺线管观察磁性的强弱;插入与取出铁芯比较磁性的强弱。然后逐一实验,让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下来。另外,还将电流的方向进行改变,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磁铁极性的变化等。只有这样,在经常性的物理实验中去理解知识,并不断

16、训练将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总之,实验教学要善于从各个环节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逐步取得探索物理知识的主动权,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物理规律,学习研究方法,为今后系统地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展物理小实验的探讨作者:未知     来源:互联网     更新:2009-11-16     阅读:   

17、0;  栏目:物理论文开展物理小实验的探讨文章来源自 3 e d u 教育网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对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要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而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小实验和课外试验,其中课内小实验和课外实验都属于小实验

18、,它们都有操作简单、贴近生活、突出问题和就地取材的特点,这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试验和勤于思考的思想。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方面对中学物理小实验进行探讨。    1、新课程理念下,开展物理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了4R观点,即让课程具有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和严密性(rigorous)。其宗旨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把握整体的世界,注重生活的关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因此,在物理中

19、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必要的,新课程要求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而探究式教学中的实验特别是小实验的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新课程理念下,开展课内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边学边实验(课内小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试验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内小实验与演示实验相比,课内小实验更突出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人人动手,在操作和观察中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物理知识,提高实验技能;与学生分组实验相比,课内小实验能更好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配合教学内容进行随堂试验。课内小实验能让学生更容易抓住试验本质,

20、消除许多学生对实验的神秘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而且还能消除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遥远距离感,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训练科学方法。这与新课程理念中在课程事实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相对应的。    1.2新课程理念下,开展课外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课外实验是指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或提示),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的简单装置,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课外实验是课堂实验的有效补充,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延伸和补充,

21、大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表面上跟生活经验有矛盾的知识的认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另外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因此,开展课外实验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2、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小实验的实施    随着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物理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1课内小实验的实施  

22、;  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经典实验,经典实验在揭示物理现象形成物理规律时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经典实验也有其局限性,它缺乏直观性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小实验作为补充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为了让学生首次亲眼看到真空中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一样这一重要演示实验-钱毛管实验,这对于验证亚里士多德“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快”这一结论的错误性和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落体运动的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观看过演示实验之后很多学生由于前概念的影响,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演示钱毛管实验的同时,让学生拿两张纸,一张揉成一团,一张展开,让它们同时下落,进行观察,

23、从而得出物理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这一结论。    物理中还有很多重点难点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教师可以增加适当的小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讲摩擦力这一节时,很多学生认为摩擦力都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全是阻力。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内小实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把几支圆杆铅笔平行地放在桌面上,再把两本书放在铅笔上(如图1所示),    用手向前推上面的一本书,你会发现,下面的一本书也会跟着一起前进。显然,以地面为参照物,对下面这本书来说,它受到上面的书本它的摩擦力就是一种动力。    物理中还有很多知识是很

24、抽象的,教师可以通过小实验,用奇异的物理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例如:表面张力比较抽象,可以让学生亲手在课堂做小实验不沉的针水的表面张力。取一干净烧杯,将烧杯加水至接近满水,将针(或大头针)置于滤纸上,慢慢地将滤纸平放于水面上,使滤纸浮在水上,不久使滤纸浮在水上,不久之后浸湿的滤纸开始下沉,结果发现针漂浮在水上(如图2所示),    将肥皂水缓缓加入,结果针下沉。课内小实验可以调节物理教学,符合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有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老师可以

25、让学生课外做,让学生做完后写心得体会以达到教学目的。利用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的简单装置可以完成的实验,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在解决有关摩擦力的问题时,学生普遍认为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难以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方法。将一只鞋刷刷毛向下地放在糙的平面上,用手水平地推鞋刷,观察一下刷毛向什么方向弯曲;也可以用两只鞋刷,使刷毛相对地放在一起,推其中的一只鞋刷,在不产生持续滑动的情况下,观察刷毛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从这

26、些观察中,学生可以判断各自所受的静摩擦力的方(如图3所示)。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有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际运用情况,例如:挂在壁墙上的挂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还有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是曲折多变的。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各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

27、曲折下落等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仪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例如:自动上坡的圆木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实验,看似滚动体会自动上坡,实质上滚动体质心下降,一部分重力势能转变成了动能。让学生准备3支铅笔、橡皮筋、小球、圆木杆。用橡皮筋将两支铅笔的一端扎紧,另一端拉开适当的距离后搁在第三支铅笔上,构成一个木支架,宽端略高于窄端。将圆木杆放在木支架的宽端,可见圆木杆自动滚下,说明木支架宽端略高于窄端。将小球放在木支架窄端,可见小球朝高端滚去。(如图4所示)    3、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在

28、实际的工作中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能力,真正使我们物理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而课内小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可以让学生的实践活动量得到保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和加强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掌握课堂提问艺术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以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旧的观念中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而学生只管一个字:答。但我认为: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学生可以问课本,问同学,问老师  &

29、#160;  教师恰到好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达到发扬优点,纠正缺点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应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找“问题”,到实验中找“问题”,到想象中找“问题”,还可以通过比较找“问题”,到书本中找“问题”到老师中找“问题”,到作业中找“问题”     既然课堂上的提问如此重要和有用,下面我就分别老师在课堂上

30、的提问和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谈一点看法。     (一)教学的实践证明:讲课中的提问艺术,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的成败关键。所以,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不时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常常能营造成一种积极的、热烈的、竞争的课堂气氛,一个个闪烁着奥秘神光的问号会转化为学生的智慧火花,创造出灵感,那么,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下面就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作一点讨论。     1、直中有曲,激发思维     直问开门见

31、山,单刀直入;曲问曲径通出,发人深思;直中有曲,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直截了当的提问,其目的在于直接寻求答案,例如讲物体的颜色,提出“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总是蔚蓝的?”这就是需要直接寻求答案的,而所谓曲问,就是“问在此而意在彼”,它是一种迂回的方式。例如,在讲声音时,问:“平时人们会看到狗突然警觉地竖起耳朵,这是为什么?”这样,问在“狗”,而意在“声”。这种迂回的方式,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学生信服,记得深刻。有时虚提一问,无须正面回答,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但释疑之后又能引发更深的疑问,这样,逐步增加问

32、题的难度,引导学生一级一级地上阶梯,逐渐登高眺远,能培养学生穷理求是的钻研精神。比如:“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上运动时,电流表有什么现象?这现象说明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这样逐级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推向一个高潮,有时学生答错了,教师不必直接指出,只需从反面提出一问,使学生猛然醒悟,这样学生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     连续或重叠的提问叫重问,这类问题的内容较窄,但它生动活泼。重问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窄到宽。比如,在讲保温瓶保温的原理时,先提出:瓶塞用软木造的目的是为什么?瓶胆为什么用玻璃做成而且要做成夹层,夹层还要抽真空,镀银有何用?等到一

33、系列的问题决了,学生自然明白了保温瓶保温的原理。这类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和推理能力。一类是由宽到窄,比如在讲电磁感应中,可先结合实验,笼统地提出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是什么?然后逐步分析:(1)闭合电路(2)一部分导体(3)在磁场中(4)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样,宽问引路,窄问搭桥,既有利地突破难关,又能培养学生具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暗相间,产生悬念     暗问是一种内在的控制法,它使用的一般是陈述法,有些句子还闪射出结论的光芒,但能使学生产生的悬连成一片念。比如:“使用电风扇没有降低空气的温度,人为什么感

34、到凉快?”学生会疑惑:“真的会降低空气的温度吗?温度没有降低又为什么会凉快呢?”悬念一旦产生,就会导致思维的飞跃、想象力发展由再造想象上升为创造思维,何愁问题不解决!     明显的提问也能使学生产生悬念,比如讲大气压时得出:“用吸管饮饮料时,饮料真的从嘴吸上来的吗?”这本身就是一个悬念:“明明是用嘴吸上来的,怎么能说不是?”释疑后,学生又会产生悬念,大气压是怎样把饮料吸上来的?有时学生急于知道答案,教师却不急,甚至有时准备多个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一种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舒一口气,把悬着的心放下来。教师又来一问就这样在设悬念和释疑的矛盾中愉快地上

35、完一节物理课,甚至临下课时再来一问,可以起到“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这就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堂内引申到课堂外,由书本转向了生活。学生听这样的课,就觉得是一种艺术享受,精神愉快,“六感”投入,教学效果岂有不佳之理!     3、实实虚虚,一张一驰     提问既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又能调节课堂气氛。实践证明:得法的提问能紧紧地钳制学生的思维。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较分散,教师用生动的提问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学生注意力因高度集中而疲劳时,教师用巧妙的提问把它分开,这样虚虚实实调节学生的情绪,从而使上课疏密相间,张驰结合

36、,保持学生持久的听课兴趣和活跃气氛,有利于取得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效果。     教师提问的方式还很多,提问的艺术也不仅仅如此,总之,提问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实质,要问得贴切,要有开发性、开导性,切忌滥问;要把握最好时机,问得恰到好处,释疑火候要适宜;要掌握好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使“问”有所得,“答”有所得,这样才能问出艺术水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极大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过程是必须提问的     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李政道教授在科技大学对少年班讲课时曾

37、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要满足自己问,学生答,比这重要的事情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聪明才智,敢于提出问题的气魄和胆略,这是一切科学工作者、企业家以及无论哪一方面的优秀人才都必须具备的素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对于同一事物,要求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牧师烟瘾很大,有一次。他问上司,祈祷的时候可不可以吸烟?上司说不行。牧师的一个聪明的朋友替他出了一个点子,下次你可以这样问:吸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结果他

38、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问法不同,答案截然不同。这并不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笑话。再看一个类似的例子,古巴比人哈莫比(Hammurabi)在处理水落石出问题上,他不是问怎样得到水,而是问怎样让水来到人的身边,结果产生了运河。变换了不同的问法,得到不同的结果:导致历史上的重大发明。     不要责备学生提出的问题离奇古怪,荒诞不经。恰恰相反,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即使问得毫无道理,也要加以鼓励,切勿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讲摩擦力时,浅议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探究式的学习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

39、160; 更新:2010-5-13     栏目:物理论文【热点导读】: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浅议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探究式的学习精品源自高考试题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四年了,我作为一位青年物理教师,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经历者,而且是最终的实施者,怎样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我们青年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想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程,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最终目标,在行动上要抛开自身受旧教育体制的影响,大胆以

40、新课标要求自己,指导自己进行教学。基于“构建主义”教育方式和物理学本身的特点,我想教学中要把握好切入点,展开教学,定会事半功倍。下面就我教学中摸索出的三个切入点与大家探讨探讨:    激发广泛的兴趣,使学生想学    物理研究的对象是源于生活的,许多物理现象时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学生对它们都抱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由于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这种好奇心是随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换而变换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从自然界中许多的现象中,提取出我们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并在课堂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还原或再现出来,以大量的感观现象为基础,

41、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了对事物的兴趣,这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如在探究电磁铁时,学生已经有了“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课前,做两个相同的螺线管,在其中一个中放一个铁芯,构成一个电磁铁,教学时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分别放在两个暗箱里,让学生观察它们通电后吸引铁钉情况,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它们吸引铁钉的情况是不同的,学生此时便急于想知道暗箱内的物体,教师不要打开,可让学生先猜猜,在学生激烈的猜想后,让学生打开暗箱看看(再观察),会发现一个是螺线管,另一个是相同的螺线管+铁芯的装置,后者吸引铁钉能力强。通过上面巧妙设计的实验,使学生经历了观察-

42、猜猜(猜想)-看看(再观察)的活动过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电磁铁”的好奇心,既引入了电磁铁,也为电磁铁进一步的探究创造了情景。    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使学生能学    有一句名言,告诉人们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片希望;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性格;形成一种性格,决定一种命运。”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包含两方面的培养:一方面是广泛的学习行为的培养,如养成准时开展学习任务和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习惯的培养等,这里就不多展开。另一方面是学科方面能力习惯的培养,这是我谈的重点。初中物理学科能力

43、方面要求不是太高,重点是要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探究的过程,从中逐渐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好的科学习惯并掌握一些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从以下四个阶段着手:    一、在探究实验的初始阶段,能对众多的感性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找出其共有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一步能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些共有的疑问,就达到了初中能力的要求。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事先安排了以下活动:学生弹钢尺;学生用手触摸声带,感觉发声与不发声的情况;学生击鼓,请学生观察击鼓时,鼓皮上乒乓球跳动的情况;教师弹吉他或音叉,请学生触摸发声时与不发声时音叉和琴弦的情况;在这大量活动之后,让学生就看到的和听

44、到的谈谈,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之间的联系,就是圆满的完成了探究活动。教师在施教时,不仅要多创造这样情景而且要给足学生相互讨论的时间,鼓励他们自己讲,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二、在探究实验的实施阶段,我明确要求学生做到三点:“没有明确实验目的,不设计实验;没有设计好实验方案,不进行实验;没有实验结果和数据,不进行分析和归纳。”我想这三点是一个科学习惯,既能培养初中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又能加强科学探究的条理性。通过实践,杜绝了一部分学生实验混乱的状态,保证了实验的顺利完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   

45、 三、在探究实验分析和归纳阶段,是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在现有初中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还欠缺的情况下,实施这一过程,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是有很大难度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从心理上让学生克服畏惧,在行动上能够敢于表达,因此有必要给学生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复杂的问题都是有多个简单的问题构成的,复杂的现象是由多个简单现象组成的”,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争想欲试。在学生初涉分析和归纳阶段,教师进一步的引导还是不可缺。    要求学生从像的共同特征分析,可以依据不同特征分成不同类别:    从像的整体特征可分三种情况与倒立、缩小、实像,与倒立、放大、实像,与正立、放大、虚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