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表格式教学设计_第1页
《范进中举》表格式教学设计_第2页
《范进中举》表格式教学设计_第3页
《范进中举》表格式教学设计_第4页
《范进中举》表格式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支持活动参与式课堂 教学设计课题范进中举(第一课时)设计者教授者学科语文授课班级九(1、4)授课时数三课时课型新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情感目标1、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教学重点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相

2、关资料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举,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二、相关知识介绍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以下各朝,在这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3、。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儒学(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学生思考联想学生主动听,批注相关知识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4、。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为礼闱或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词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考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

5、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三、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

6、54),字敏轩,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的著作没有全部流传下来,除了儒林外史,仅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三、写作背景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

7、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听课文范读录音,要求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明确:中举前中举后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 用四字短语概括。明确

8、:屠户贺喜 范进借钱 范进发疯 屠户治疯 乡绅拜访学生主动听,批注相关知识学生主动听,批注识记作者及相关知识学生主动听,批注相关知识学生听读学生浏览交流回答学生浏览交流回答作业熟读课文初步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设计范进中举吴敬梓 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中举前 屠户贺喜(引子)范进借钱(开端) 范进:热衷功名利禄,虚伪深受 科举毒害中举后 范进发疯(发展) 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 屠户治病(高潮) 众乡邻:嫌贫爱富,冷漠势利,世态炎凉乡绅拜访(结局) 张乡绅:道貌岸然,老奸巨滑 官官勾结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教学感悟课题范进中举(第二三课时)设计者教授者

9、学科语文授课班级九(1、4)授课时数两课时课型新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描写中了解社会。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情感目标1、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教学重点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相关资料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研读课文,

10、分析人物形象(一)胡屠户形象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思考本文主要用了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1、对比 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读这篇小说,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 明确:胡屠户胡屠户可笑在哪里? 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

11、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学生批注学生回答学生交流学生根据课文回答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那手早颤起来”,“干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 “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明确:“前倨后恭”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2)夸张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

12、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3)直接写实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第 小题。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二)乡邻们形象还有乡邻们的变化,虽然没有明确地写,但是可以从范进一家的遭遇去推知。中举前,范进乡试两天,母亲和妻子饿了两三天,中举那天,范母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也只能由范进去卖鸡救命,可见中举前乡邻们对范进一家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中举后,有拿鸡蛋来的,拿白酒来的,背了斗米来

13、的,捉两只鸡来的。邻居的这些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三)张乡绅形象1、中举以后的范进终于出人头地,一扫过去的懦弱潦倒,逆来顺受,连张乡绅也来拜访他了,看看张乡绅前后有何变化?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之前的表现,“一向有失亲近”,可见中举前他对范进不屑一顾,中举后,送钱又送房子。默读范进与张乡绅会面的内容,思考其中的称谓,以及范进得到的财富。称谓:世先生,晚生,世弟兄,弟财富:五十两银子三进三间的空房一所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

14、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他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小结: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怎么样 ,对无钱无势的人怎么样, 表现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四)范进形象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在士林中算不算是老实人?明确:不是老实人。从哪里看出来他不是老实人?(1)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A,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还从哪里看出他热衷功名? B,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范

15、进为什么会发疯? 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又发疯了?明确: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表面看是他在第三十六个年头才盼到中举,不可思议,无法承受巨大的欢喜.实质上是说明他多年以来一直渴望能够中举,然而常年不中,受到了太久压抑。在疯疯癫癫,昏昏沉沉之中,唯独记得考中了第七名,刻画出了这个人物满脑子都是什么?明确:为了功名利禄,神魂颠倒的形象,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还从哪一点性格中看出他不是老实人? (2)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 “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

16、可见推辞是假意.喊胡屠户,中举前是 “岳父”,中举后是 “老爹”。小结: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三、主题总结:本篇小说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刻画他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学生交流学生批注学生批注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批注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批注学生思考学生根据课文回答学生交流学生批注学生交流学生批注学生思考学生速读课文 学生交流学生批注学生根据课文回答学生思考学生交流学生思考交流学生根据课文回答学生批注作业1、课文使用了一些俗语,写得诙谐而生动,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现世宝”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