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1 .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食品袋中充氮气A.我国古代烧制陶器探究铁生锈条件D.大理石作建筑材料2 .保护环境善待大自然是每一个公民的应尽义务,下列关于环境问题认识不合理的是()A.大力提倡使用布袋子、竹篮子等替代塑料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B.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可以有效控制温室效应C.合理使用农药和提倡使用农家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D.工业废水经过滤后用于浇灌农作物,可以节约用水3 .化学在保障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蔬菜中只含维生素和水分B.霉变大米淘洗干净不影响食用C.动物肝脏可为人体补

2、充铁、锌等常量元素D.新装修的房间内有甲醛,应先通风再入住4 .规范操作是安全进行化学实验的保障。下列关于量筒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量取液体量筒读数气体5 .核电荷数为6的元素组成了神奇的新材料石墨烯,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金属元素B.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C.化学性质活泼D.空气中不含该元素6 .科学家发现水在超低温下能形成比蜂蜜还粘稠的“高密度液态水”;在一定环境中, 常温常压下的水可以瞬间变成冰,俗称“热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高密度液态水”“热冰”的存在表明水的化学性质与温度有关B.常温常压下的水瞬间变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因受到阻碍停止运动C. “高密度

3、液态水”“热冰”的化学性质和水相同D. “高密度液态水”“热冰”均为新型混合物7. 2020年4月3日,我国试采可燃冰创造了 “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 纪录。可燃冰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如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通过 比较和归纳的信息不正确的是()甲烷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A.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分子构成不同B.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没有改变C.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2种D.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8.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内270名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参加了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瑞 德西韦(化学式:C27H35N6O8P)新药或许会成为抗击新冠

4、肺炎的“特效药”。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A.瑞德西韦属于氧化物8 .瑞德西韦是由C、H、N、0、P五种元素组成C.瑞德西韦完全氧化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D.瑞德西韦由27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 成9 .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B.厨房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则汽油除油污利用的也是乳化作用C.可燃物的燃烧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则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一定能燃烧D.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则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10 . 2(TC时,取甲、乙、丙、丁四种

5、纯净物各20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50g水的烧 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物质甲乙丙T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4.2209.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B. 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C. 20国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D.四杯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为:丙溶液乙溶液甲溶液丁溶液11 .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电池验证C0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金属的导热性12 .某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创新实验。实验时,先观察一段时间发现无现象,然后加入氯化钠溶液,lmin后气球膨胀,8min后打开止水夹,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20 mL

6、空气氟化钠溶液U 铁粉 10 mL空气A.铁的锈蚀是放热反应B.使用氯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加快铁的锈蚀C.此实验能推断出铁的锈蚀需要水的参与D.此实验能测出空气中氧气含量13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碳中和”是指通过各种捕捉技术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目前, CO2捕捉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可用活性炭、沸石等 对CO?进行吸收。化学吸收剂主要有氨水吸收剂(主要成分为NE &()、钙基吸收 齐I(主要成分为CaO)等。用氨水吸收剂时,控制30。(:左右采用喷氨技术吸收CO?, 生成碳酸氢镀,用钙基吸收剂时,控制560。(:700式以捕捉CO2。活性炭、

7、沸石等吸收CO2时是利用其具有 性。采用喷氨技术吸收CO2时,温度不宜太高的原因为。(答一点即可)钙基吸收C02时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下列措施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为。(填序号)a,电脑长时间待机b.研发新能源汽车c.鼓励乘坐公交出行d.多植树造林14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装置。(1)仪器a的名称是 =(2)用A装置制取。2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用C装置收集一瓶。2,验满时当观察到集气瓶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接下来的具 体操作是。(4)用B装置制取CO?,若要控制反应速率,应将带导管的单孔塞换成 (填 “D” “e”或"F",下同);若要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应

8、将带导管的单孔塞 换成 o(5)用G装置收集CO2,气体应从 (填或"c”)端通入,理由是 15 .近来有科学家提出利用“碳捕捉技术”来降低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碳 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 用.常利用足量的NaOH溶液来“捕捉” CO?,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 出).含里低的气体(1)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把CaO放入反应分离室中与电0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此反应,氧化钙可用作食品剂;(3) “反应分离”中为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所用到的基本操作是,该固体是 碳酸钙.(4)整个过程中,

9、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和.16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归纳酸、碱、盐化学性质时,发现有些实验无法观察到明显现象,需要进行改进或继续实验验证。I .兴趣小组小觐同学提出,酸、碱中和没有明显现象,并设计如下两个实验:(1)实验一: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猷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 液由色变为无色,说明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往上述试管中再逐滴滴入过量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2)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 “这个角度,该同学又设计了实验二,将足量的 稀硫酸滴入NaOH溶液后,再滴入甲溶液,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甲溶液 可以是(指示剂除外)。(3)其

10、他同学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不是所有酸、碱中和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 例如稀硫酸与 反应就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II.兴趣小组小琪同学提出: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并设计如下实验 三继续探究。(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查阅资料CO2与乙醉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在乙醉中的溶解忽略不计。常温下NaOH易溶于乙醇,Na2c。3微溶于乙醇。(4)把注射器I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 到的现象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目 的是。过了一段时

11、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 再把注射器H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o 从生成物角度验证了 CO?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m,在老师的指导下,该兴趣小组的其他同学继续将co?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 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制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 1、图2所示。查阅资料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6)图1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o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反思感悟(7)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小组同学一致认为可以通过反应物的减少或生成物的 生成以

12、及变化等角度验证反应的发生;还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17 .化学小组想定量分析某稀盐酸的组成,用一块废弃大理石与之反应。实验过程中不 考虑盐酸的挥发。实验测得数据如图所示。(1)产生CO?的质量为 go(2)求所用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加入盐酸的质量g答案和解析1 .【答案】C【解析】解:A、食品袋中充氮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探究铁生锈条件,铁不生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我国古代烧制陶器,陶器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D、大理石作建筑材料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o

13、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食品袋中充氮气、 探究铁生锈条件、大理石作建筑材料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 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 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2 .【答案】D【解析】解:A、大力提倡使用布袋子、竹篮子等替代塑料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说 法正确;B、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可以有效控制温室效应,可以减少化石 燃料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说法正确;C、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污染

14、水资源和土壤,所以合理使用农药和提倡使用农家肥,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说法正确:D、工业废水经过滤后,没有经处理,不能用于浇灌农作物,会造成水土污染,说法错 、口 1天;故选:DoA、根据减少白色污染分析;B、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C、根据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的危害进行解答;D、根据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可以循环使用,以节约水资源进行解答.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3 .【答案】D【解析】解:A、蔬菜中不是只含维生素和水分,还含有油脂、糖类等,故选项说法错 误。B、霉变的大米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即使洗净煮熟

15、后也不能食用,故选项说法错 误。C、动物肝脏可为人体补充铁、锌等微量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D、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质,会危害人体健康,新装修的房间内有甲 醛,应先通风再入住,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oA、根据蔬菜中富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霉变的大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动物肝脏富含的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的热点,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有毒 物质(甲醛、黄曲霉毒素等)、六大营养素的相关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 .【答案】C【解析】解:A、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

16、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 取用量最接近,量取9.5mL的液体,1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 最接近,误差最小;不能使用100mL的量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C、用图中装置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长导管是出水管,将水从长导管排入量筒中,图 中所示操作正确。D、量筒不能作反应容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CoA、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图中装置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长导管是出水管,进行

17、分析判断。D、根据量筒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量筒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5 .【答案】B【解析】解:A、核电荷数为6个元素属于碳元素,为非金属元素,A说法错误;B、核电荷数为6个元素属于碳元素,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 B说法正确;C、碳元素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很稳定,C说法错误;D、空气中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D说法错误;故选:B。根据核电荷数为6个元素属于碳元素解答。本题考查的是碳单质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解答此题。6 .【答案】C【解析】解:A、“高密度液态水”“热冰”的存在表明水的物理性质与温度有关,该 选项不正确。B、任何条件下,水分子都是不断运

18、动的,该选项不正确。C、“高密度液态水”“热冰”的化学性质和水相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观粒子都是 水分子,该选项正确。D、“高密度液态水”“热冰”均为纯净物,该选项不正确。故选:CoA、“高密度液态水”“热冰”的存在表明水的物理性质与温度有关。B、任何条件下,水分子都是不断运动的。C、“高密度液态水”“热冰”的化学性质和水相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观粒子都是 水分子。D、“高密度液态水”“热冰”均为纯净物。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 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7 .【答案】D【解析】解:由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19、,方程式心 叫 + 2。2二(:02 + 2电0。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分子构成不 同,故A信息正确;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没有改变,故B信息正确;C、由物质的组成可知,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CH,、出0两种,故C信息正确;D、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D信息不正确。 故选:Do根据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根据微粒的构成、微粒的变化、 化合价原则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本题通过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考查了微粒的构成、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完 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

20、进行。8 .【答案】B【解析】解:A.瑞德西韦(化学式:C27H35N6O8P)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所以不属于氧 化物,选项说法错误;8 .由化学式可知,瑞德西韦是由C、H、N、0、P五种元素组成,选项说法正确;C.由物质组成与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完全氧化的产物中除二氧化碳和水以外,还 含有含氮元素、磷元素的物质,选项说法错误;D.瑞德西韦是由分子构成的,一个瑞德西韦分子由27个碳原子、35个氢原子、6个氮原 子、8个氧原子和1个磷原子构成的,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o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9 .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C.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质量守恒定律

21、来分析;D.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 【答案】A【解析】解: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 是化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B、厨房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但汽油除油污利用的不是乳化作用,利用的是溶解 原理,故选项推理错误。C、可燃物的燃烧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一定能燃烧,还 需与氧气接触,故选项推理错误。D、有机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碳的氧化 物、碳酸盐、碳酸等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

22、看作无机物;故 选项推理错误。故选:AoA、根据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汽油能溶解油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 除外),进行分析判断。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肓目类推,并要注意知 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11 .【答案】C【解析】解:A、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可知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 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B、溶剂质量相同而丁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所以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B错 误;C、溶

23、剂质量相同而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丁, 所以20冤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故C正确;D、四杯溶液中溶剂的质量都为50g,故D错误。故选:CoA、根据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可知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 液进行解答B、根据溶剂质量相同而丁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进行解答;C、根据溶剂质量相同而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 丁进行解答;D、根据四杯溶液中溶剂的质量都为50g进行解答。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饱和溶液的判断,应注意条件的变化来分析解答。12 .【答案】B【解析】解:A、锥形瓶口的单孔橡胶塞插入的是玻璃管而不是玻璃棒,白磷

24、燃烧产生 的热量及白烟会溢出装置,等装置冷却后,又会有空气的进入,应该在密闭的容器中进 行,故A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无明显现象,但二氧化碳能够与第二个装置的 澄清石灰水反应产生沉淀;当有二氧化碳通入时,没能使石灰水较快变浑浊,说明二氧 化碳先与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才会通过导气管进入第二个装置与石灰水反应产生浑浊 的现象,因此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故B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C、将金属连入电路,观察到灯泡发光,证明金属具有导电性,不能证明金属具有导热 性,故C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通过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对比可以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

25、物 的着火点,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但该实验不能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这一条件,故D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故选:BoA、根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要求来分析:B、根据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方法来分析;C、根据图示实验设计来分析;D、根据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法来分析。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 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 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解析】解:A、lmin后气球膨胀,说明铁的锈蚀是放热反应,导致气体膨胀,该选 项正确。B、使用氯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加快铁的锈蚀(先

26、观察一段时间发现无现象,然后加入氯化 钠溶液,lmin后气球膨胀),该选项正确。C、此实验不能推断出铁的锈蚀需要水的参与,该选项不正确。D、此实验能测出空气中氧气含量,即气体减少的体积和反应前总体积之比即为氧气含 量,该选项正确。故选:Co铁生锈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 容器内体积减小,减少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 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560-70013.【答案】吸附 防止NH3-H2。分解影响吸收C

27、aO + C02=CaCO3 a【解析】解:活性炭、沸石等吸收CO?时是利用其具有吸附性;采用喷氨技术吸收CO?时,温度不宜太高,是为了防止NH3-H2。分解影响吸收;钙基吸收CO2时,是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方程式为CaO + 560-700C021CaCO3;a,电脑长时间待机,会浪费电,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b.研发新能源汽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c.鼓励乘坐公交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d.多植树造林,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故答案为:吸附:防止NH3 电0分解影响吸收;560-700 CaO +

28、 C02-CaCO3;a。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解答;根据温度高NG 也0易分解解答: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解答;根据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原因解答。本题考查是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解答。MnOz14.【答案】酒精灯2KC1C>3二一2KC1 + 302 T移出导管,密封集气瓶,正放于桌面± F E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先在底部聚集【解析】解:(l)a为加热用的酒精灯;故答案为:酒精灯。(2)A为固体加热装置,且没有棉花,故选氯酸钾和二氧化铳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 镒催化作用下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和气体符号,所以 MnO2为

29、2KCIO32KC1 + 3O2 T:MnO2故答案为:2KCIC)32KCl + 3。2 T。(3)气体集满,需要密封集气瓶,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正放于桌面;故答案为:移出导管,密封集气瓶,正放于桌面上。(4)需要控制反应速率,需要控制加入反应物的量,F带有注射器,可以控制加入液体的 量,控制反应物浓度;需要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需要控制反应物是否分离与接触, E带多孔隔板和软橡胶管,可以控制软橡胶管是否出气,达到控制反应是否发生和停止 目的;故答案为:F; E。(5)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先在底部聚集,因此从长口b进气,达到收集气体的目的; 故答案为: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先在底部

30、聚集。(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2)根据装置A的特点选择药品制取氧气,并书写化学方程式;(3)根据气体性质分析回答此题;(4)根据题目要求和实验装置特点选择合适仪器;(5)根据气体性质分析回答此题。在解此类题时,苜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15 . 2NaOH + CO2 = Na2CO3 + H20 CaO + H20 = Ca(OH)2 干燥 过滤 氢氧 化钠氧化钙【解析】解:(1)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 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02 + 2NaOH = Na2CO3 + H20:(2)CaO和水反应生

31、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 + H2O = Ca(OH)2,因此氧化钙可 以做干燥剂;(3)固体与液体分开用过滤;(4)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又是捕捉室中的反应 物,所以可以循环利用;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观察图示,氧化钙还可循 环利用,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可以循环利用.故答案为:(1)CO2 + 2NaOH = Na2CO3 + H20;(2)CaO + H20 = Ca(0H)2,干燥剂:(3)过滤;(4)氧化钙,氢氧化钠.(1)根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2)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分析;(3)根据不溶性固体

32、与液体分开用过滤进行分析;(4)根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又是捕捉室中的 反应物,所以可以循环利用;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观察图示,氧化钙还 可循环利用,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可以循环利用.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物质间的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6 .【答案】红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CUSO4溶液氢氧化钢溶液生成白色 沉淀、气球逐渐变大C02 + 2NaOH = Na2CO3 X +H20 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 烧 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02 + Na2CO3 + H20 = 2NaHCO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 应放热能量【解析】解:1.(1)向NaOH溶

33、液中先滴入几滴酚儆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 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因为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继续往上述试管逐 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的现象,证明J' 滴加的稀硫酸过量;故答案为:红;过一会儿后溶液才变成红色;(2)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然后滴加C11SO4溶液,没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氢 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因此甲可以是CuS04溶液;故答案为:CuS()4溶液;(3)因为稀硫酸能和氢氧化钢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并不是所有酸、碱中和反应 都没有明显现象,例如稀硫酸与氢氧化软溶液反应就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11.(4)把注射器I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 到的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 和水,碳酸钠在酒精中微溶;故答案为:生成白色沉淀、气球逐渐变大;C02 + 2NaOH = Na2cO3 1 +H2O;(5)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电,目的是 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 水夹a,再把注射器H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烧杯 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