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说“木叶”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说“木叶”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年高中语文说“木叶”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

2、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教学课时:一课时(幻灯片形式)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我们的古代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

3、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二、浏览课文,思考与解答:先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1、迅速浏览课文一至三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明确:第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第二、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第三、为什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先看第一个问题,结合诗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诗句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

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思考:这些诗句中,出现“树”或“叶”的句子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提示,注意对“树”或“叶”进行修饰的词语,如“丛生”、“绿”“密”等。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也就是说,“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了语句凝练的缘故,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再看第二个问题。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问2:“木叶”和“树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明确:不一样。问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是什么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

5、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飞去。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讨论:“木叶”所处的季节,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为帮助学生体会,教师可适当地描绘诗词的意境。也可朗诵杜甫的登高。)明确:“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有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而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木叶”就是“落叶”,那诗人为什么不用“落叶”呢?关键之处在于“木”字。先分析“木”和“树”的区别。2、齐读课文第四、五段,思考第二个问题。文中说,木,屈原把

6、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讨论明确:我们要从这两句诗的诗眼,即“悲”和“扫”来分析。在“高树多悲风”句中,树有饱满浓密的叶子,风吹动这些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在诗人曹植听来,仿佛人的呜咽,如泣如诉,而这满树涌动的叶子,满海涌动的波涛就像诗人胸中涌动的情感。如果没有了树叶的涌动,没有了波涛的翻滚,怎能体现诗人满怀的哀伤?怎能体现这个“悲”字?“木”,我们知道是落光了叶子的树,光秃秃的树干。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层岭洒下一层秋霜,瑟瑟的寒风刮过高冈,枯黄的树叶早已被秋

7、风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的树干还倔强地挺立着。在深秋时节,目睹如此深秋之景,空旷和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所以,此时的树,必须是干枯的没有叶子的树干,不如此不足以体现“扫”字。正如作者所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比“树”显得单纯,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以秋风叶落之景表空旷凄凉之情,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一个艺术特征。3、齐读第六、七两段,思考第三个问题。思考:我们前面分析到“木叶”就是“落叶”,可又发现诗歌中有用“落叶”的,也有用“木叶”的,“木叶”与“落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体会

8、:“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木叶”、“落叶”、“黄叶”、“落木”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在课文中找出关键句子。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则代表着疏朗和空阔的意境。从这些不同形象的叶子中,我们体会到:“木叶”暗示的是“落

9、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与“落木”相比,还带着些许缠绵。三、延伸扩展。我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回头来看,又会疑惑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意境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这是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概念下面暗含着丰富的形象和内涵,也就是诗歌语言的微妙意味往往寄于言外。这类语言就是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

10、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讨论,结论:望月怀远,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思考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思考1中提到的意象。但也请同学们注意,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

11、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境界就迥异。见课后练习二。四、布置作业:根据下文的材料,写一篇500字的赏析文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春晚绿野秀。”“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春天叫做青春,少年称为青年。”“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的世界是绿色的

12、,诗人为什么把绿的说成青的呢?五、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2019-2020年高中语文说“木叶”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5自读指导:1摸清写作思路精髓就是精华,指文章独到的核心,是能给人以教益和启迪的内容

13、。就一般文章而言,要抓住精髓可能并不是很困难的,但是本文的作者既是诗人,又是著名的学者,论述的又是古代诗歌的语言一个方面的特征,征引的材料十分丰富,如果不是静心沉气地仔细阅读,我们的同学很有可能读不进去,因而影响阅读效果。我们不妨首先摸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怎样摸清呢?先找体现写作思路的重要句子,再作分析综合。作者从分析有典型意义的诗句出发,引出一个看法:“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2段先说明“木叶”就是“树叶”,词义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作者从分析实例出发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诗人们“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为什么“树叶”“从来就无人

14、过问呢?”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这样前三段不仅说明“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而且开始触及其中的“奥妙”,于是有了第三段的末句:“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个木'字”。这一句也就成了下文的领起句。怎样分析“木”字,分析“木”字要说明什么道理呢?可以抓住下列重要句子:第四段的首句“首先我们似手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去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和末句“这还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五段的首句“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言外之意)”和末句“这里又还需

15、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和第六段的首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这样就可以体会到这三段是阐述诗人们钟爱“木”的原因,从而揭示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阅读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最后一段作总结,说明诗歌中“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这样看来,这篇文艺评论文章说的是“木叶”,论的却是诗歌语言的一个特征,其总体写作思路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语言现象入手,阐述诗歌语言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这样的写作诗路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内容融会贯通。有了这样的融会

16、贯通,就可以来抓文章的精髓了。2就说“木”而言,本文的精髓是什么?就说“木”而言,本文的精髓是指出了“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它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在第四段中作者从分析诗人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入手,指出“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许多的不同形象意境、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木”,仿佛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二个特征是“木”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这种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又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如果我们把“木”在艺术形象上的这两个特征结合起来,想象“木”的形象,可能是怎样的呢?

17、可以这样的想象:晴空爽朗,萧索的秋风飒飒地吹着,枯黄的大地上耸立着一株株“木”它枝干泛着微黄,叶子已经飘零殆近。这一切是那样的空阔,那样的疏朗。这样想象符合文意吗?你还有什么新的想象和描述吗?3深化对文章精髓的把握根据文意,可以分析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奥妙,也可以分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中用“落木”而不用“落中”的作用。还可以把这两个例子联系起来分析杜甫是怎样“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的。如果作这样的深入探究,我们会对本文的精髓有深一层的认识,或许还会有新的感悟。先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8、这是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第三、四句。前两句是这样的:“帝子降兮北诸,目眇眇兮愁予。”相传古代贤君尧有二女,叫娥皇、女英、后来成了舜的妃子,舜南巡之时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南下寻找,未见到舜而溺死湘水之中,成为湘水之神。其一为“湘君”,一为“湘夫人”。屈原以这个传说为由头,融汇其他民间传说,而写成湘君和湘夫人这两首诗。因为她们是尧之女,故诗中称其为“帝子”。开头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帝子降临在北面的小洲上,极目远望,不见思念的人来到,令我忧愁。在秋风的吹拂下,洞庭湖面泛起了微波,湖岸上的树叶纷纷飘落。以下以等候心中的人而不见其到即来为线索,描写“帝子”在彷徨怅惘中对对方的深长怨望之情,表达对爱情的坚

19、贞不渝。屈原写作此诗另有寄托,这里且不去说它。从上面简单的介绍可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是描写帝子来到北诸等候心中之人的一种环境。“秋风”之“秋”点明了季节;袅袅,微弱而细长的样子,这里形容秋风吹拂。秋风吹拂,黄叶飘零,一派萧索空阔的景象。诗人在这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树”和“叶”的形象之间是一致的,给人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而“木”常使人联想到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也就是说“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与秋天的萧索之景是完全一致的。再则,这“木叶”在八百里洞庭的岸边,这就要使人想到境界的空洞。同时,秋天的“木”给人的颜色的暗示,令人想到它的黄色和给人的干燥之感

20、。因此诗人用“木叶”渲染出清秋的气息,令人想到它与整个萧索、空阔的环境的一致性。前面说明湘夫人主要写候人而不见的彷徨和惆怅,因此这环境、这“木叶”与诗中人物的心境一致的,或者说,它更加烘托出人物内心的离“愁”。可见诗中用“木叶”是命很强的表达效果。后世诗人钟爱“木叶”的原因也在此。再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杜甫登高中的两句诗。全诗是这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到新停浊酒杯。杜甫这首七言律诗写于“百年(暮年)多病”、漂泊于长江三峡之滨的夔州。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之秋景,后四句抒情,表现出

21、诗人年老多病,沦落他乡的处境,抒发出因国难家愁而产生的“悲”、“苦”之情。诗人虽然到第五句才点出一个“秋”,但前四句已经写出“登高”所见的具体的秋景:“风急”、“天高”、“清清”、“沙白”,以及萧萧“落木”,构成了深秋季节特有的景象。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在这样的环境中传来猿猴悲哀的长啸之声,该是渲染出怎样一种氛围,表现出怎样一种意境?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之中,诗人登高远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木”,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长江,该产生怎样的情怀呢?有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苍凉,有感叹生世、境遇和困难的沉郁悲凉。于是第五句有了直接的“悲秋”之说。至此,可以来探讨诗中“落木”的运用之妙了。按照课文作

22、者的说法,这“落木”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而来的。诗人为什么不说“落叶萧萧下”而说“落木”萧萧下呢?诗人写的是“风急天高”的秋景,用“落木”而不用“落叶”,使人更多地想到一个“木”字,叶子越来越少,更显得秋景的疏朗和秋天的空阔,这是原因之一。从课文所引曹植美女篇中“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的诗句看,“落叶”不独表现秋天之景,也可以表现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的下落,不足以表现秋之萧索和疏朗,唯有“落木”更能表现秋之萧索和疏朗,这是原因之二。其三,“落木”不仅在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第四,这“落木”更切含此时杜甫的境遇,即使人仿佛听见了离

23、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课文中的句子),更使人感到“百年多病”的诗人的“悲”和“苦”,甚至会使人联想到形如“槁木”。于是,我们认识到课文作者所说“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是很正确的。4拓展迁移,举一反三对课文精髓的把握,更高的层次是拓展迁移,举一反三。上文对两个例子的探究是分析的是同一个意象表现相似的感情,这只是问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不同的诗人用同一个意象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感。如果课本练习二列举了关于“梅”的三首诗词,要我们作“辨析”练习,同学可以用课文所说的道理来自行练习,这里就不去说了。练习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