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情感体验活动课教学实录_第1页
《道士塔》情感体验活动课教学实录_第2页
《道士塔》情感体验活动课教学实录_第3页
《道士塔》情感体验活动课教学实录_第4页
《道士塔》情感体验活动课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道士塔情感体验活动课教学实录从角色扮演到意义构建温州中学 洪秀善【设计理念】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一篇对数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饱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的美文。作为学者,余秋雨站在历史高度来俯视和反思民族文化。文本的基础是一些生动感人的史料、掌故,但他不是平铺直叙地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采用链环式结构,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切分成几个有机的链环,随着叙述的演进,感情也在不断地深厚。高二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基本上能将文中史料、掌故还原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真正深入文本内核,理解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却有一定的难度。由此,我的教学策划是,先要求学生进行文本视角的转换,根据文中故事改写成演出脚本,让学生通

2、过角色扮演,以实现进一步深入文本内核,理解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并不断建构意义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文本视角的转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熟悉文本,与文本对话,并自主选择;角色扮演有利于感悟文本,凸现创造,并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再现的情境之中,感受、体验和理解作者的情感;再通过评价和课堂对话,开展新的意义构建。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循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全盘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虽然也有一些思考但并不一定有真正的理解,很难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同时,也避免了课堂只讲热闹

3、、让学生不加节制的发挥的尴尬。这种体验式的活动课必须首先根植于文本,然后实现超越文本,在根植与超越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搭建一个有吸引力的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成为阅读文本的真正主人,找到自己理解文本的途径,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回到文本进行实证性阅读,反复对话、验证,从阅读到创作到验证,读出自己的感受、体验,读出个性,从而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活动方案】课前根据给出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和余秋雨的莫高窟,阅读莫高窟和道士塔,了解敦煌文化,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课上演出,师生对话在课文中

4、找出自己的编剧根据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情感。【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走入文本:师: 历史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掠走我们华夏艺术瑰宝不计其数,外国强盗剽掠我国瑰宝的罪行擢发难数,罄竹难书。而更为令人愤怒的是我国国民对于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不知保护还拱手送人!今天我们要学的道士塔中就写了这样的不肖子孙,先请同学们看表演。二、学生当堂尝试表演:(附学生写的演出剧本一例)道士塔(课本剧)第一幕人物:王圆箓地点:石窟(王圆箓出场,穿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这天,他起得很早,到洞窟里转转。)王圆箓(自言自语):这好端端的墙上,哪来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啥子玩意儿哩!惹的人毛毛的。(于是

5、,拎了一桶石灰。)王圆箓(自言自语):毛什么毛!我刷(见刷得不干净)道家之道,有始有终,清我寒舍,天经地义。(三下五除二,几面墙上,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不复存在了。然后,他又瞄上了中座的雕塑。)王圆箓:这么干净的农舍里,放着这么几座招摇的女像,太有辱我道教的名誉了。让人看见了,成何体统。(沉思了一会,吩咐帮手去借了几个铁锤。)委曲你了。(哐当数声,婀娜的体态瞬成碎片。)王圆箓:作为一个道士,总得有样功课做做。听说隔壁村,有个泥匠挺不错的,叫他给我来塑几尊天师和灵官。(不久,原来的位置上出现了一座还像模像样的道像。)第二幕时间:19_年_月_日清晨人物:某官员、侍童地点:官府(某官员出场。

6、一手捋着胡子,一手指着胡乱堆在书案上的数卷经文,吩咐着侍童。)官员:刘大人贵庚几时啊?侍童(恭敬地作辑道):回大人,刘大人贵庚十五。官员:哦,时日已近。承蒙他的厚爱,好歹也备个厚礼一份。侍童:大人的意思是官员(鼠目一溜):那王道士呈上的经文,我都仔细琢磨过了,还算出得了手。侍童(忙接上话):大人,这好办,您一声令下,我马上叫他送几件来。官员(微微颔首):不错。但不可弄得太寒碜,悉心打点一下。改日我亲自造访刘大人时不至于脸上无光。侍童:大人放心,小的定将事情办妥。(官员奸诈一笑,心想这回可捡了个大便宜。尔尔经文不过礼尚往来,谁又会真正劳它个其中精要。)第三幕人物:斯坦因,王圆箓地点:石窟前(刚刚

7、历经了生死劫难的斯坦因终于站到了这片神秘的佛教圣地面前。)斯坦因(松了口气):上帝保佑,我的苦劳总算没有白费,这一路上倒也顺畅,没有手续,没有关卡。倒是差点呜呼虎口啦。(来到洞窟前,却发现只有一个肮脏的老道士,不免有点失望。)斯坦因(有些尴尬,无奈的耸了耸肩):这里难道没有门卫看守吗?你们馆长在哪?我有事要与他交涉一下。王道士(睨着眼,瞅了他一眼)馆长?什么叫馆长?斯坦因(很吃惊,但有很快使自己恢复过来):噢,我是说找一个管事的。王道士:我就是。(手摸了一下挂在腰上的钥匙)斯坦因:哦,钥匙都在你这儿呀,那你这里的东西让我瞧瞧。(斯坦因忙不迭将银元塞到王道士的手里。)王道士(连连摇头):不成!不

8、成!天底下哪有如此便宜的买卖?难道你们洋人不懂得公平交易?(斯坦因心里猛的一沉,不好。莫非那臭道士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斯坦因:那你说,怎么个公平交易?(王道士伸出五指在他眼前晃了一晃)斯坦因:五万两?王道士(摇了摇头):值不了那么多。斯坦因:五千两?王道士(还是摇头):看在你是洋唐僧的份上,五百两就够了。(斯坦因张大嘴巴,便随即拿出银元成交,王道士让开身子,那洞窟便一览无遗地展现在斯坦因面前了。)王道士:就这些够了吗?(边指着眼前满满几车的文物)斯坦因(揩了揩满头的汗):够了够了,您这么热情我下次再来,礼物多多的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口袋里的银元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司大人讳代诺,一路走

9、好。(装满中国数千年文化精华的车辆,渐渐驶远,远方昏黄的天边,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正在滴血。)全幕落(高二(16)班叶菲、周珈亦)三、对话交流,实证阅读:师:同学们的表演很精彩!在台词中,人物形象有鲜明的个性,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有独到之处,再接再厉。看完表演大家对剧中王道士有何评价?生1:王道士地位很低的人,农民出身,好象很无知,贪钱。生2:愚昧无知,随意毁坏文物,出卖文物,是千古罪人!师:王道士的扮演者你认为王道士是什么样的人?生3:他是那个时代千百万国人中的普通一员,他“卑微、渺小、愚昧”,他也要生活,他卖掉的东西对他来说一文不值,还不如换几两银子用,再说他是道教徒,那些佛经他根本就不懂,

10、佛道水火不容,他没有放一把火烧掉已经是手下留情了,要说他是罪人,是有罪,但不能把全部罪责归于他一身。(学生笑,有的附和)师:你对这个人把握的较全面,所以表演入木三分(全体学生笑),依你的意见,王道士还不是罪魁祸首,其他同学看来也比较赞同(学生齐说:赞同),那么谁是真正的罪人?生4:外国的侵略者,强盗,他们把宝物骗走。生5:19_年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时期,中国政府腐败无能,没把宝物保护好。师:这位同学历史学的不错,不过中国政府这个概念似乎很笼统,具体说应是哪些人?生6:是政府的官员,他们没有尽到职责,他们是罪魁祸首,不肖子孙。师:由此说来,罪人还真不止王道士一个,这是同学们的理解。下面我们结合课

11、文看看同学们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是否一致,作一次实证性阅读,给我们的理解找出依据。(学生很兴奋)生7:文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对王道士的外貌和行为描写,表明他卑微、渺小、愚昧无知。生8:第三部分中的对王道士和县长的描写表明王道士的无知和县长等官员不仅没有把文物保护起来,还把文物当成礼品在官场上送来送去。生9:第一部分还写到王道士是敦煌的罪人,有写到他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他肩不起这笔文化重债。生10:第三部分还说到,不,是写到(学生笑)“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从敦煌运走文物,他们的学术在他们回国后受到热烈的欢迎,但他们的研究“遗忘了一些基本的前提”他们是用欺骗、盗窃的手

12、段得到珍贵的研究资料的,他们是真正的罪人!(学生鼓掌)生11:文中55页倒数第二行,还写到“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中国官员的作风和外国探险家的实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文物的丢失可想而知偌大的中国,存不下几卷经文,就是因为有这些不肖子孙糟践文物!(学生鼓掌)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的确从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开始,咱们国家的文物就经受了帝国主义强盗一次更甚一次的劫掠。(出示资料一)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所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自此悉失,圆明园文源阁所

13、藏四库全书包括永乐大典,被掠到海外。接着是19_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后来便是19_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代价,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得敦煌藏经洞珍贵写本5大包。19_年3月,斯坦因以约200两银子盗走精美的佛经和绢画上千件,共29箱。此后,斯坦因又第二次来到敦煌,以500两银子换取了570多个名贵手卷。后来的法国人伯希和以500两银子的代价,将藏经洞中的精华悉数盗走,计约6000余卷,10大木箱。1923年秋,美国人华尔纳还将莫高窟1

14、2幅精美壁画剥去,同时抢走一尊最为优美的唐代彩塑。而我国官员在这场悲剧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出示资料二)19_年伯希和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为了能更好更多地得到敦煌经卷,特意从他掠走的经卷里挑出一些到北京出示给北京的学者们看,以买好他们。直到此时,北京的学者和大员们才知道敦煌出了无价之宝。当我们的学者们知道敦煌还有部分遗存经卷时,他们力劝朝廷下令命令陕甘总督立刻封存藏经洞,并严禁外国人购买。同时,学部又拨银3000两命令*巡抚派人将经卷全部运到京城。然而当时负责押运的官员很不负责,不仅没有装完,而且连个箱子也没准备,而是用草席裹了裹便上路了。而且,已经尝到过甜头的王道士也是早有准备。他在官府

15、来人之前就把比较珍贵的经卷画本给藏了起来。按理说,事情至此,也该算有了个结局。然而事实却是敦煌的经卷又开始了一轮新的磨难。当北京电令陕甘总督密封藏经洞又拨款运经的时候,敦煌出了无价之宝已经是人人尽知。从敦煌到京城行程八九千里,沿途所过州县官府如同层层关卡,多如牛毛的大小官员个个雁过拔毛。一路之上所丢失的经卷至今还是个谜。不过最厉害的还要数负责押运的*巡抚何某,他等经卷押送至京城之后,并没有移交学部,而是先拉到自己家,伙同其岳父李某先将里面值钱的经卷挑出来据为己有。而后又怕查出数目不够来不好交代,又把经卷一份撕做两份,两份撕做四份来充数。最后勉强凑了八千多件交了上去。师: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

16、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鲁迅而已集),再看文章的题目“道士塔”,这塔原来是道士的么?生12:不是。文章开头点名是僧人圆寂塔,注解也说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第二部分开头说“真不知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表明这塔原是属于佛教的。(出示资料三)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_。他们之间既有_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而佛

17、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师:这实际是对当时政府官员失职、渎职的极大讽刺。(出示幻灯片)道士愚昧无知,贪图私利,毁坏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饱私囊;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所以,余秋雨道士塔的主题在于揭示文化悲剧和民族之痛而绝不是问罪王道士因为文化悲剧和民族之痛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官员的失职和文化强盗的无耻!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生13:愤怒、痛惜生14:痛苦,觉得过去中国人太笨了。生15:我恨得咬牙切齿,我要是生在那时侯,我就把他

18、们统统消灭在沙漠里!师:我能理解同学们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有一腔爱国热情,有着对祖国的衷肠,我们的激情一旦被点燃就要喷薄而出,那作者呢?我们在进行实证性阅读时看看作者面对以上的罪人有什么情感态度。我们按课文顺序来进行。生16:第一部分“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作者的心口在滴血,他极其痛心。生17: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我觉得作者很痛苦,还有点愤怒。生18:第三部分我好恨。师:这个“恨”如何引出的?对什么恨?说的具体些。生19:由一个当代青年的诗引出,表明自己也要向强盗们挑战。表现对强盗的不满。师:就是他们的行为激怒了作者,作者痛恨他们是吗?生20:是的,是很强烈的痛恨、愤恨。师:你有很强烈的爱国

19、感情,体会得很好,再想想这里只对外国强盗有这种感情吗?其他同学说说。生21:还有对中国官员的恨。生22:自己好象有点恨自己生错时代,好象无能为力,很遗憾,很无奈。师:说得好,作为一个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深知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却又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被盗被毁,心情何其悲怆。正是文物的流失造成现在我国敦煌学者屈辱的从外国买回胶卷,作者深感遗恨。那么最后一节有无作者的情感表露呢?我们齐读末节,体会体会。(学生齐读)生23:这节好象没写作者的感情,但觉高兴不起来,很沉重。师:为什么?生24:末节虽然写得简洁,但仍然意味深长。作者对中国敦煌学的研究充满希望,对中国敦煌学者忍辱负重加紧钻研的实干精神的肯定,也

20、是光明背后的伤感与痛楚,扬眉吐气背后的耻辱与愤懑,那是文人的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师: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逐渐地和作者的感情趋向一致,这就是说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文末作者极淡的一笔,竟然也有同学能理解。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一种极高的阅读境界。(学生高兴)批文入情,顺藤摸瓜,进入了作者为我们创造的阅读视野,你们就成功了。道士塔引起作者对历史对人格的深思,也引起我们的深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请同学们记住历史教训。【总结反思】上完这一课,我特别

21、感到有一种成功感。本文较长,如果一句一节地讲读,那势必耗费课时,学生也“听”之无味。在我布置预习任务后,由于任务形式比较新鲜,学生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写剧本、分角色、琢磨表演动作、表情、台词,只过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在课堂上演出了,虽然演出有些粗糙,但让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是完全能够撬动“地球”的。如果说课堂是一个充满磁力的“场”,那么,反思这节课,这磁力就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驱动(意义构建)得:1、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它是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王尚文指出:“阅读教学实际

22、上也是这样的一种碰撞,一个自觉受到控制的过程。是两个生命体(作为人的学生和作为读物的教材)之间的碰撞。只有是触及从而改变读者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碰撞,阅读教学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本节课在布置预习这一环节,学生就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学习状态,他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对问题、情感、任务提出自己的解决设想和方案,写出演出脚本,而且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活动要求相应的能力,活动提供了应用和锻炼一定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将活动者置于现有水平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之中”活动课不仅提供锻炼的机会,也对每一位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活力活动成了源源活水。这使我认识到,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共同构建。本节课视角的转换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正是这样的难度,反而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2、情境驱动。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主观感受,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表演,再现故事情境,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与课文中的情境发生联系,比较、体验、感悟,教学中就容易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从而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