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研究教学大纲免费阅读_第1页
教育管理研究教学大纲免费阅读_第2页
教育管理研究教学大纲免费阅读_第3页
教育管理研究教学大纲免费阅读_第4页
教育管理研究教学大纲免费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管理研究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44201编写人余学峰课程名称教育管理研究审核人学分3学时5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教材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教学参考资料必读书目1. 美伦恩伯格、奥斯坦著,孙志军、金平等译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2. 李诚忠等教育管理通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3. 钟海青等比较教育管理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 余白学校管理学参考资料(论文集)(内部)选读书目1美D.E.奥洛斯基等著,张彦杰、杨秀文等译今日教育管理(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2美马克.汉森著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美约翰

2、83;雷著学校经营管理(第7版)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4安文铸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北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5袁锐锷外国教育管理史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6王建军中国教育管理史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7埃德蒙.金著,王承绪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8孙绵涛教育管理哲学武工大出版社1999年版本课程教学的目的通过教育管理学的学习,熟悉各种教育管理理论,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教育管理问题,探求解决思路。学习方法指导1系统学习法:整体把握教育管理理论,全面认识现实问题,多角度多视野思考问题,高

3、屋建瓴抓本质问题,寻求理论融合与突破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法:紧密结合实际,带着问题学习思考,提炼管理经验,尝试解决现实问题3自学+讨论+练笔本课程的重、难点1抽象的管理原理与观念的具体化2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突破3教育管理如何引领素质教育、促进素质教育4本土经验的理论化与国外经验本土化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说明:本课程总教学时数32课时,其中讲授27课时,讨论5课时。教学方法以讲授、自学为主,讨论为辅。第一讲 教育管理原理学习提示:本讲讲授4课时,讨论1课时。本章重点:两大原理的基本内涵;本章难点:“老三论”与“新三论”的理论观点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教学内容:一、教育管理原

4、理概述(一)原理的界定(二)原理的特征(三)学习管理原理的意义二、系统原理(一)系统概述1系统的界定2组成系统的基本条件3系统分类(二)系统理论的发展1巴纳德社会系统论2贝塔朗菲一般系统理论3帕森斯开放系统理论4申农的信息论5维纳的控制论6莫尔斯等人的运筹学7普利高津耗散结构论8哈肯的协同学9艾根超循环理论10勒内.托姆的突变论(三)系统原理基本观点1系统观点2系统分析3系统管理三、人本原理(一)人本原理概述(二)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三)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1重视人的价值是管理的第一要素2秉持科学的人性观是管理的出发点3尊重人的权利是管理的关键4满足人的需要是管理的原动力5关注人的发展是管理的要义

5、6开发人的潜能是管理的目的思考题1什么是原理?试述教育管理原理与教育管理规律的关系2系统原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思想是什么?对教育管理有哪些启示?3试述人本原理的发展历程以及人本原理对教育管理的指导作用阅读书目1杨乃虹现代教育管理原理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2孙绵涛教育管理哲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二讲 教育管理观学习提示:本讲讲授5课时,讨论1课时。本章重难点:教育管理观的转变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教学内容:一、教育管理观概述(一)界定(二)分类(三)研究意义二、管理观的认识论基础(一)西方学者的人性理论(二)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三)管理人性说(四)儒家三种管理观三、西方教育管理观介评

6、(一)古典主义教育管理观(二)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观(三)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四)融合主义教育管理观四、国内两种教育管理观介评(一)从属教育管理观(二)主体教育管理观(三)两种教育管理观异见五、教育管理观的转变(一)更新教育管理本质观(二)创新教育管理价值观(三)确认教育管理主体观(四)转变教育管理职能观(五)改变教育管理组织观(六)革新教育管理人事观(七)树立教育管理效益观思考题1你认为研究教育管理观有何实际意义?2你认为应树立怎样的教育管理观?3你认为教育管理观包含哪些要素?阅读书目1英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孙绵涛教育管理哲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尹弘

7、飚,张莉“后现代教育管理观探析”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4孙绵涛“关于教育管理人性观的探讨”教育管理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三讲 学校管理指导思想研究学习提示:本讲讲授6课时,讨论1课时。本章重点:四大学校管理指导思想;本章难点:学校管理指导思想与管理原理、管理观念、管理原则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教学内容:一、学校管理指导思想概述(一)概念界定(二)为什么要研究管理指导思想(三)学校管理指导思想形成的基础(四)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二、以育人为主(一)以育人为主的理论依据(二)以育人为主的贯彻要求(三)要注意处理的关系三、以教师为主(一)以教师为主的理论依据(二)以教师为主的

8、贯彻要求(三)要注意处理的关系四、以激励为主(一)以激励为主的理论依据(二)怎样以激励为主的贯彻要求(三)要注意的问题五、以效益为主(一)以效益为主的理论依据(二)怎样以效益为主的贯彻要求(三)正确认识几对关系思考题1你认为学校管理应坚持怎样的指导思想?2结合本校实际,尝试将四大指导思想化为具体的管理原则阅读文献1符佑玺浅议学校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2杨友桐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问题研究,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3张玉珍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思考,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年第1期4林效廷关于办学指导思想的理论思考,焦作大学

9、学报2001年第3期第四讲学校管理体制学习提示:本讲讲授6课时,讨论1课时。本章重点:现代学校制度与学校领导体制;本章难点:现代学校制度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教学内容:一、学校管理体制概述(一)学校管理体制的含义(二)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三)学校管理体制的类型(四)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二、现代学校制度(一)现代学校制度的界定(二)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的机制分析(三)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三)现代学校制度变迁机制问题(四)现代学校制度变迁机制的建构三、学校领导体制(一)学校领导体制的内涵(二)学校领导体制变革的动因(三)校长负责制的推行(四)学校体制内外关系思考题1我国学校管理体制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10、?2怎样认识现代学校制度变迁机制?3你认为搞好校长负责制需要那些条件?当前最迫切的条件是什么?阅读文献刘仁镜、翟博现代学校制度与治校方略开明出版社2005年版第五讲 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学习提示:本讲讲授6课时,讨论1课时。本章重点:现代学校制度与学校领导体制;本章难点:现代学校制度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教学内容:一、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一)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界定(二)与传统教师管理的区别(三)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四)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一)教师职务聘任的思路(二)教师聘任基本程序(三)教师职务聘任问题分析三、教师职业生涯管理(一)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界说(二)职业生涯管理的

11、内容(三)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基本要求四、中外教师管理比较(一)教师专业要求(二)教师管理规范(三)教师评价制度(四)教师在职培训(五)教师工资待遇思考题1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教师管理的区别是什么?2试分析现行教师职务聘任的利弊并设想如何完善3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价值何在?4你认为发达国家教师管理对我们有何启示?阅读文献1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美)塞弗思著,原亮,郑美勋译有效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4版教育政策法规研究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44202编写人李晓燕课程名称教育政策法规研究审核人学分3学时5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教材李晓燕:

12、教育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教学参考资料劳凯声:教育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8张维平、马桂新主编:教育法学基础,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5张维平:平衡与制约21世纪的教育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劳凯声、郑新蓉等著:规矩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8秦惠明:走入教育法制的深处论教育权的演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9褚宏启:学校法律问题分析,法律出版社1998郝维谦、李连宁: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李晓燕: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及其实现保障机制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5劳凯声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

13、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2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3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张维平、马立武:美国教育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1各类报纸和网站相关案例报道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教育政策法规研究是为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开设的课程之一。开展本课程研究和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1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提供必要的依据,促进教育法制的建设和发展;2普及教育政策法规知识;3提高教育人员的教育政策法律意识和执

14、行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学习方法指导读书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有关理论及其运用;通过报刊和因特网收集并积累有关教育法规文本资料及案例,配合教材学习。本课程的重、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了解教育立法基本原理和教育法规在教育生活中的运行机制,掌握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责任等基本范畴,学会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分析并解决相关案例。本课程原理部分理论抽象程度高,逻辑性强,因而,其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还原于生活,使之成为活生生的、易于理解和把握的知识,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运用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第一讲 教育法学概述【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

15、章学习,掌握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熟悉教育法学的结构,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了解教育法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知识点提示】教育法学的研究意义及其对象和内容;建立教育法学的意义;教育法学研究与教育立法的关系;教育法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教育法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产生的学科基础;教育法学的研究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教育法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重、难点提示】教育法学研究的意义;教育法规、教育法律现象等概念的掌握及研究方法的运用。第一节 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三、教育法学的基本结构四、建立教育法学的意义第二节 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

16、的前提条件二、国外教育法学研究现状三、我国教育法学的发展与现状四、教育法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教育法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一、教育法学的研究指导思想与方法论基础二、教育法学的学科基础三、教育法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讲 教育政策法规原理【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调整对象、价值和社会职能,了解教育法规的体系与地位,理解和把握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知识点提示】教育法规及其本质特征;教育法规的调整对象;教育法律的价值及其体现;教育法规的社会职能;我国教育法规的体系构成;教育法规的地位;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关系;教育法规约束过程中道德因素的作用;教师权

17、利与义务实现过程中道德因素的影响;教育政策及其构成要素;教育政策的特点与形式;教育政策的制定程序与实施途径;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重、难点提示】教育法规的体系;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及其与教育道德、教育政策的关系。第一节 教育法规概述一、教育法规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二、教育法规的调整对象三、教育法规的价值四、教育法规的社会职能第二节 教育法规的体系与地位一、教育法规的体系二、教育法规的地位第三节 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一、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二、教育法规约束过程中道德因素的作用第四节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一、教育政策概述二、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第三讲 教育法

18、律规范与教育法律关系【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掌握教育法律规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了解教育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类型;掌握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类型、内容及其主体与客体,了解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把握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关系之间的关系。【知识点提示】教育法律规范及其表现形式;教育法律规范类型及其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及其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教育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及其关系特点;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及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重、难点提示】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构成要素及其存在方式;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主体与客体;教育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特

19、点。第一节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概念二、教育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三、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型四、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第二节 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概述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三、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第四讲 教育法制解析【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掌握教育法制的含义及其内容,理解教育法制的社会基础及其意义,了解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沿革,明确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现状,把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途径。【知识点提示】教育法制的含义及其意义和作用;教育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教育法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法制的基本内容;教育执法制度的概念及其方式;教育守法的主体;教育法制监督;我

20、国古代教育法制的特点;我国近代教育法制发展的特点;中华民国时期教育法制发展的特点;新中国教育法制的发展状况;完善我国教育法制的途径。【重、难点提示】教育法制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教育执法制度的概念及其方式;完善我国教育法制的途径。第一节 教育法制概述一、教育法制的概念二、教育法制的社会基础三、教育法制的基本原则四、教育法制的基本内容第二节 我国教育法制的历史沿革一、我国古代教育法制的发展及其特点二、我国近代教育法制的发展及其特点三、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法制的发展及其特点四、新中国的教育法制第三节完善我国教育法制的途径一、加快教育立法步伐,制定明确而系统的教育法律规范体系二、普及教育法律意识,提高人

21、们执行和遵守教育法规的自觉性三、加强教育执法制度建设四、健全民主监督制度第五讲 教育立法过程【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理解教育立法和教育立法程序的概念,掌握教育立法的依据和原则,了解教育立法的一般程序和不同国家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程序的差别。【知识点提示】教育立法的含义;教育立法的依据;教育立法应遵循的原则;教育立法的一般程序;行政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的程序。【重、难点提示】教育立法的依据;教育立法应遵循的原则;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制定教育法规应遵循的程序。第一节 教育立法概述一、教育立法的概念二、教育立法的依据三、教育立法的原则第二节 教育立法体制和权限一、教育立法体制二、教育立法权限三、教育立法

22、的授权四、不同层级法律文件的立法事项第三节 教育立法的程序一、教育立法的一般程序二、权力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的程序三、行政机关制定教育法规的程序第四节 教育立法科学化一、教育立法科学化的标准二、教育立法科学化的制约因素三、教育立法科学化的实现第六讲 教育法规的实施【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理解教育法规实施及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把握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行政执法的内容和手段,教育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方式。【知识点提示】教育法规的实施、教育法规的遵守、教育法规的适用、法律制裁和法律救济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原则;教育法规适用的概念和特点;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和特征;教育行政执法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内容与方

23、式;构成违法的要素;犯罪的概念和特征。【重、难点提示】教育法规的实施、教育法规的遵守、教育法规的适用、法律制裁和法律救济的含义;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特征及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节 教育法规实施概述一、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原则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四、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第二节 教育行政执法一、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与特征二、教育行政执法的地位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四、教育行政执法的内容与方式第三节 法律制裁一、法律制裁的含义二、违法的概念与种类三、法律制裁的方式第七讲教育法律责任【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掌握有关法律责任的基础知识,学会区分法律责任类型及其制裁方式;理解学校与学生

24、之间关系的性质,初步掌握处理学校事故的原则和方法,形成防范学校事故发生的意识;同时了解其他类型的法律责任及其追究途径。【知识点提示】法律责任的概念、归责要件和归责原则;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学校事故及其特点。学校与未成年学生关系的性质及其责任类型;学校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学校事故的归责原则;行政机关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重、难点提示】学校与未成年学生关系的性质及其责任类型;学校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学校事故的归责原则。第一节教育法律责任概述一、教育法律责任的概念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归责要件与归责原则三、教育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法律制裁)第二节学校事故及其责任认定一、学校事故概述二、

25、学校事故发生的原因三、学校事故的责任认定四、学校事故的防范第三节其他主体侵权法律责任一、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二、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四、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第八讲 法律救济【本讲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学习,了解教育申诉、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及行政赔偿(国家赔偿)等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知识点提示】法律救济的特征和渠道;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教育行政诉讼、教育行政赔偿的意义和特征;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重、难点提示】法律救济的特征和渠道;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第一节 法律救济概述一、法律救济的含义二

26、、法律救济的特征三、法律救济的渠道第二节 行政申诉制度一、教师申诉制度二、学生申诉制度第三节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一、行政复议二、行政诉讼第四节 行政赔偿一、行政赔偿概述二、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三、行政赔偿的范围四、行政赔偿的义务机关五、行政赔偿的程序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442003编写人杜时忠课程名称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审核人杜时忠学分3学时5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教材杜时忠著:德育十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本书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学参考资料1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2鲁洁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

27、4年版。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6黄向阳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陈会昌著:德育忧思,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8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9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10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11刘放桐等编:现代西方哲学(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2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北

28、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13蔡元培著:中国伦理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14肖雪慧等主编:守望良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学参考资料16魏英敏主编: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7万俊人著:伦理学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18陈少峰著: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9茅于轼著: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0厉以宁著: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21李伯黍著:品德心理学,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22章志光编著: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

29、版社会1993年版。23皮亚杰著,陆有铨译:儿童的道德判断,山东教育出版社。24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25李伯黍、岑国桢主编: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华东师大1999年版。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学时安排本门课程是专门为教育硕士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考虑到教育硕士生经过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并且有一定的教育实际工作经验,所以本门课程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即从德育理论和实践中抽取出具有代表意义的十大问题,形成十大专题。这十大专题是:德育是什么?德育应该是什么?德育有什么用?德育何以可能?传统德育是怎样的?未来德育是怎样的?个体道德是怎样发展的?德育教什么?怎样教才是道德的?德

30、育研究存在什么问题?本门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讲授、讨论、辩论、论文等多种形式,一方面使学员形成现代德育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具有现代德育理念和思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员具有较强的德育问题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尤其是从德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本门课程在系统讲授中特别强调注重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学安排:老师讲授24学时,课堂讨论3学时,辩论3学时,课程论文和个别指导18学时,共计48学时。具体讲授内容如下:第一讲德育是什么?本讲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德育的概念展开分析,具体论述大德育与小德育、新旧德育观、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一、德育:

31、混乱的概念(一)“大德育”与“小德育”无论是在教育实际工作中,还是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德育”一词众说纷纭。关于我国的德育概念,比较权威的说法和做法,是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统称为“德育”(国家教委: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这即是“大德育”的由来。所谓“小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国际上通行的即是“小德育”。大德育的说法与做法,有其合理性,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德育之“名”如何解决,目前似乎没有最好的办法。(二)传统的德育观:德育即转化把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三)现代的德育观:建构论的主张学生是道德活动和德育活动的主体;德育过程不是转化,而是学生在一定情

32、景下的主动建构;道德建构的目的不是达成新的知识,而是形成新的道德价值、意义与态度;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引发学生的道德冲突。二、德育政治化批判建国以来,学校德育的最大教训就是德育政治化。(一)德育政治化的含义:(二)德育政治化与德育脱离政治都是错误的:德育与政治是什么关系?今天应该强调学校对政治要求的选择。(三)道德教育不是政治教育:道德与政治有别;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存在五大区别。(四)政治教育辨识。三、思想教育:思想统一与思想自由的矛盾(一)我国文化传统对于统一的追求:(二)思想的本质在于自由。(三)思想统一与思想自由的矛盾如何解决?承认每个人有胡思乱想的权力!四、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

33、的区别与联系课堂讨论。第二讲德育应该是什么?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课程所表达的都是“应该是什么”,是在追求“理想的德育是什么。”但本讲主要是从德育指导思想上来讲的。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主要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适应现实与超越现实的问题,二是为社会还是为个人的问题。一、适应现实还是超越现实?(一)机械适应论的主张与现实;(二)道德本身的超越性;(三)教育本身的超越性;(四)德育的超越:经济至上,物质主义,提升境界。二、为社会还是为个人?培养独立个体!(一)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二)市场经济呼唤独立个体;(三)现代民主政治;(四)改造国民性。第三讲德育有什么用?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

34、题:德育万能的社会期待与德育低效甚至无能的现实同时存在。一、德育到底有哪些功能?(一)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二)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二、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与机制(一)德育期望、德育活动、德育效果。(二)实初级功能与次级功能之分。三、德育地位:首位与次位甚至无位的矛盾!(一)如何全面科学地解读德育首位?(二)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德育是居于次要地位的!(三)国家的德育价值观、校长的德育价值观、家长的德育价值观、学生的德育价值观是有差别的。四、如何看待“非学校中心时代的”教育权威?如何看待这一时代的德育地位?(一)名至实归;(二)怀疑、指责、代替;(三)两个不可逆转的事实家长传递能力的上升,大众传媒

35、的普及。(四)两种传递之比:结论:德育是有限的!第四讲德育何以可能?探讨学校德育的理论前提,提高德育理论的形上品味。一、要不要道德?(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人是道德的动物!(二)但实际上人有没有道德?这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二、为什么要道德?(一)现有认识上的因果颠倒;(二)道德从哪里来?最终根源:欲望无限与条件有限的矛盾;直接根源:个人的认识和社会制度的保障。(三)道德的关健在于:以利他的方式来利已!人性是不可靠的!三、要什么样的道德?(一)传统的看法:道德教化人民有没有自己的道德?道德教育学生有没有自己的道德?(二)文化时代的变化:后喻文化时代的特征;前喻文化时代的特征;学生自有学生的道德。

36、四、道德可不可教?(一)从常识谈起;道与德应该分开来讲;(二)知识化的德育,对道有效,对德性很有限;(三)传统上理解,学校教育的三个优势对于道德教育来讲,并不是优势。五、怎样教道德最有效?(一)习惯思路:加强、加强再加强;(二)现存问题:病态、专横、形式;(三)出路:淡化德育!结论:第五讲传统德育是怎样的?本专题的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传统德育的基本内容与实质;第二,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德育文化。当前,我国出现了美化传统道德的危险倾向,更有必要一、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二、道德理想主义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一)唯德是辅(二)道德与政治:德政思想与仁政思想(三)道德与经

37、济:重义轻利(四)道德与文学:文以载道。三、德育目标成圣成贤,重在成为一个君子。四、道德修养论与德育方法论性善论,向外与向内,向内用力。五、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明君、君子、君子国与昏君、贪官、专制统治。六、如何对待传统道德文化?(一)整体批判:传统道德型文明与现代法治型文明的比较,二者毫无共通之处!(二)具体继承:理由与内容第六讲现代德育是怎样的?认识德育现代化的两种思路:列述与追问针对一种错误倾向:把社会风气好转的希望寄托在党员干部的个人觉悟上!一、制度建设优先,还是道德建设优先?(一)什么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二)社会无序、官员腐败的根源何在?(三)制度与榜样:二、道德建设是无足轻重

38、的吗?(一)公平、道德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二)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调整;(三)他国发展的经验: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之间不能简单划等号;(四)道德也是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三、现代德育何为?(一)总体低调;(二)制度体系是关键;(三)相对传统德育,重点在于:1审视社会正义;2高扬终极关怀;3强化普遍伦理;4提倡主体精神。第七讲个体道德是怎样发展的?研究之难一、个体道德要素的发展(一)道德认识的发展;(二)道德情感的发展;(三)道德行为的发展。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二)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

39、德发展的直接动力;(三)道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四)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五)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发展。第八讲德育教什么?我们对德育内容缺乏理论自觉!一、对建国以来中小学目标与内容的反思(一)建国初期(二)转折时期(三)文革时期(四)改革时期(五)新世纪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一)爱国主义的理性基础;(二)健康的爱国情感;(三)爱国主义与国际理解国际环境的变化;(四)形式主义之害。三、关于集体主义教育(一)集体利益至上,为什么?条件是什么?(二)正视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三)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必然对立?第九讲怎样教才是道

40、德的?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一)理论:教育思维和认识上的盲区(二)实践:不道德地教的现象大量存在二、这个问题成立吗?(一)逻辑前提:教必然是道德的吗?(二)区分有德之教与无德之教三、如何道德地教尊重学生(一)教育现实:实际发挥作用的是不尊重学生的教育观(二)尊重学生的理由何在?之一:道德的特殊本质形式上的社会规范性,实质上的个体主体性;之二:文化传递的变化之三:当代学校德育目标:培养独立个体(三)如何尊重学生?第十讲德育研究存在什么问题?政治化问题:忽略不讲一、“科学化”质疑:德育理论“科学化”行得通吗?二、经验化质疑:德育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吗?考虑到教育硕士生的实践取向和工作性质,本部分

41、主要是关于德育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因而略讲。教育经济与财政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44204编写人范先佐课程名称教育经济与财政审核人学分3学时5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教材范先佐著: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教学参考资料1王善迈著: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范先佐著:等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美Martin Carnoy 编著,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本课程教学的目的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于西方的教育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

42、领域中的经济问题,诸如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投入的数量、来源、分配与使用结构,教育成本,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的收益率,教育体制与教育发展等。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的教育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80年代初这一学科传入我国后,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研究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对于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教育决策,对于政府和学校管理以及学校自身的运作都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硕士开设教育经济与财政课程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本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研究的兴趣,掌握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了解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发生在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

43、题和现象,并能运用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开展研究。学习方法指导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应注意三结合,即:基础理论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基本方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国外经验与国内实际相结合。应结合本科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精选教育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加以专门介绍,并在专题介绍教育规划、教育成本与效益分析、教育投资的项目管理、学科资产的管理与运营等基本方法的过程中,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借助模块、案例等多种方式,突出各种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也应适当介绍世界各国经典案例,并结合我国实际加入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现实教育问题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本课程的重、难点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44、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划,研究教育领域中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投入产出规律的科学。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教育领域中稀缺资源的筹措、分配和使用结果,并致力于寻求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与效益的有效途径,简言之,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运动,既有同于其它产业领域相一般经济规律,也有教育领域的特殊经济规律。正是这种特殊的经济规律及其特殊的作用形式和特点,构成了教育经济学专门研究和分析的对象,同时,也构成了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教育经济学的概述。包括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教育经济学的意义,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45、与发展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对本学科的初步认识。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资源的配置方式,微观经济的运行与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公共物品,宏观经济的运行与调整。对于初次接触教育经济学的学生而言,缺少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基础、不习惯从经济角度分析教育问题,是其学习教育经济学面临的最大困难。因此,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内帮助学生转换视角,掌握最基础的经济学知识就成了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重点问题。三、教育与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劳动力与经济增长,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学生应当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学习与研究,对教育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对教育的

46、影响有全面认识,为随后的专题研究构建专业基础。四、教育需求与供给。包括教育与劳动供求,教育需求与供给,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教育需求和供给是教育与经济关系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教育政策的重要出发点,还是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教学,学生应掌握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教育需求与供给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教育供求矛盾及调节方式。五、教育资源配置。包括社会总资源在教育中的配置,教育资源的来源与负担、教育资源的数量与比例、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配置、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教育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是经济与教育,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

47、的重要条件。学生通过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及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了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六、教育成本收益分析。包括教育成本、教育投资使用效率,教育的经济贡献与经济收益。学生首先应了解教育成本的类别、教育生产成本函数和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分析如何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然后了解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概念、评价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指标和影响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因素。最后,了解教育给社会与个人的经济利益,并分析学费政策、教育投资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析和教学环节安排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6学时)【知识点提示】教育经济学定义;教育经济

48、学的形成;教育经济学的发展。【重点、难点提示】学科定义;学科形成时间表(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人力资本理论简析;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二、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三、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四、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一、教育经济学的形成二、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三节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一、70年代的发展二、80年代的发展三、90年代以来的发展第二章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学时)【知识点提示】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重点、难点提示】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教育

49、经济学研究内容。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一、研究对象二、研究内容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产生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四、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听方法第三节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6学时)【知识点提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重点、难点提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与制约;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协调发展。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的发展二、经济发展的实质和特征三、经济发展的目的四、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第二节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经济是教

50、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二、经济决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速度三、经济决定教育制度与体制四、经济最终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三节 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一、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二、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三、教育对管理的作用四、教育对人口的作用第四节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中介一、教育的基本经济功能是培养劳动力二、教育是培养劳动力的基本途径第四章 教育与人力资本形成(3学时)【知识点提示】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现实问题。【重点、难点提示】人力资本理论的综述;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 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一、现代经济增长二、人力

51、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评说一、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基础与经济基础二、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三、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第三节 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最重要手段二、教育是提高人的智力素质的最重要途径三、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着极大的影响第四节 我国人力资本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路第五章 教育供给与需求(6学时)【知识点提示】供求原理;劳动力供求;教育需求;教育供给;教育供求矛盾调节;教育与劳动力供求。【重点、难点提示】供求原理;教育供求;劳动力供求;教育供求矛盾调节。第一节 供求原理一、需求二、供给三、供求矛盾及其调节第二节

52、 教育与劳动力供求一、劳动力供给二、劳动力需求三、劳动力供求规律四、教育与劳动力供求第三节 教育供给与需求一、教育供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二、教育需求及其来源分析三、教育供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四节 教育供求的矛盾运动及其调节一、教育供求矛盾二、教育供求矛盾调节机制第六章 教育与就业(3学时,讲授、案例分析)【知识点提示】就业问题;教育与就业。【重点、难点提示】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选择性就业问题;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第一节 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排斥劳动力,客观上形成就业问题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不

53、断变化,由此必然引起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发生作用也使就业问题成为必然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问题第二节 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一、教育在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二、教育在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三、教育在解决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第三节 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一、要建立起与多种经济体制相适当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二、要建立起适应第三产业发展需要的教育结构三、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专业和学科结构四、要注意培养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所需的人才第七章 教育投资的负担(6学时)【知识点提示】投资;教育投资;教育投资的负担。【重点、难点提示】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教育投资的负担原则;教育投资的负担模式。第一节 教育投资的性质与特点一、教育投资的涵义二、教育投资的性质和特点三、正确认识教育投资性质和特点的意义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一、实行教育投资合理负担与补偿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