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6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6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6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6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6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3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4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5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辨证地认识斯大林模式,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学案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苏维埃政府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1)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

2、约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2)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3)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从1918年1920年,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1)直接目的: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2)根本目的: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所以被称为“战时共产

3、主义”政策。5评价(结合材料)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三: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国家征购价6 卢布国家零售价30 卢布黑市价格200 卢布材料四:“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 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 起来反对苏维埃。”材料五:“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

4、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积极作用:在特殊历史时期,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取得了19191920年国内战争的胜利。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局限性: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商品、市场的作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余粮收集制);国内战争结束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1)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苏维埃俄国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不是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确的经济政策)(2)直接原因:1921年2

5、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税,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工业政策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贸易政策国家垄断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制度实行普遍义务

6、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废除实物分配制。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5影响(结合材料)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也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正确探索(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6启示:计划和市场都是进行经济建设的

7、手段。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2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3表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2)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

8、组织到集体农庄里。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为工业化提供资金。(3)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9、5认识: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初探: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度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师生合作探究学习学案1苏联解体十余年来

10、,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

11、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问题:(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3

12、)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4)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认识。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对本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调整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引自苏联兴亡史材料二 必须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货币流通,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引自列宁全

13、集42卷材料三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傅任敢译全国产业复兴法(1933年(节录)材料四 “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敌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杨目、赵晓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请回答:(1)材

14、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开始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再后退”退到了什么地步? “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什么?(4)材料四是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功过的?材料四认为美国经济“真正恢复”得益于什么?(5)依据以上四则材料,指出苏、美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各有何特点?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

15、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请回答: (1)这两则材料各是怎样认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的? (2)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上述的不同

16、认识,对本国当时的国民经济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你如何认识农业、农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围地法令与日俱增。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1660年,一些学者也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丹尼斯、帕辛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1750年后英国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6%。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材料二: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可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

17、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14至1835年的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材料三: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将被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材料四: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表现为走一条粗放发展的道路。 刘靖北关于苏联败亡的思考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中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论点。(2)根据材料四以

18、及相关知识指出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异同。(3)借鉴英国、苏联的经验教训,你认为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32年,美国出现了约200万人的流浪大军。1933年,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约为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中产阶级的积蓄和家产荡然无存,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几十万少年失学,几百万青年没有就业,许多家庭连照明用的蜡烛都没有人民版教科书·必修一材料二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

19、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叛乱,参加者多为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他们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人民版教科书·必修一(1)造成材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为克服这一状况,罗斯福政府采取哪些措施? 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哪里? (3)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2分) 参考答案1.(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分析合理性: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从国际看,新生的苏

20、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

21、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4)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本问总3分。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第二层次:对现象背后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第三层次:能作出正确的、概括性的评价。2.(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参考(2)退到:由商品交换退到私人买卖。根本目的: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内容:“公平竞争”、避免盲目的竞争、解决劳资纠纷、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等。核心:产业复兴法(或工业复兴法)。(4)评价:过大于功。得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兜售军火。(5)特点:苏俄通过恢复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美国是国家干预经济。3.(1)材料一,苏联在1928年后重点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和原料来源。材料二,70年代末,邓小平认为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应首先发展农业,这样工业才能获得发展动力。(2)苏联: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