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案例分析刘群要点_第1页
金融学案例分析刘群要点_第2页
金融学案例分析刘群要点_第3页
金融学案例分析刘群要点_第4页
金融学案例分析刘群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货币概述案例 1-1 :金银为什么长期不能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基本原理马克思依据货币根源于商品的理论, 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和具体的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 法,解开了货币起源之“谜” 。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证明,货岞是一般等价物。在价值形 态的发展中,黄金夺得了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就进入了价值形态的第4 阶段,即货币形态。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不仅有自然形态, 而且有价值形态, 价值是商品 的社会属性, 体现着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价值只有在一个商品和另外的商品相交换 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商品的交换价值, 就是商品的表

2、现形态, 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一切商品都用货币 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价值形态发展的最后结果。价值形态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先后经过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价值形态;货币价值 形态。 最后,货币的职能落到了黄金身上。马克思讲货币天然地要由金银充当,是由于金银 有适合作货币的优点,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的价值含量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二、案例内容 我国有一出相当出名的戏名十五贯 ,又名错斩崔宁 ,讲的是刘贵将岳父给的十五 贯钱,假说成是卖妾所得,引出的曲折故事。那么十五贯铜钱有多重呢?如果这些钱都是合乎标准的铜钱, (铜钱一枚称为“一文” ,1000

3、文为“一贯”,重约 5斤。)则十五贯应有 75 斤重, 这是体弱的人背不动、体壮的人背上走不远的。史书上又记载有这样一件事:宋太祖 赵匡胤有一次带人视察库房,他看到跟随他的有勇将周仁美。就问周仁美: “你能背得动多 少钱?”周仁美回答: “我能背得动七十八贯钱。 ”宋太祖说: “那岂不要让钱压死了 !”于是 他命令周仁美背起四十五贯钱在院内走一圈, 周仁美照办, 宋太祖就把这些钱赏给了周仁美 (宋史周仁美传)。八十贯钱重约400斤,宋太祖认为周仁美背不动,四十五贯钱重约 275 斤,周仁美能背着走一圈,自然也是壮汉。在大宗交易中,铜钱就显得非常不适合。如 买一匹马,在宋代要用约 50 贯钱,这

4、些钱重约 250 斤,两个壮汉也未必能背上走 10 里路。 一匹马的交易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更大宗的交易了。既然铜钱的流通这么不方便,价值含量又低, 那么,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为什么 作为主要货币的是铜钱, 而不是黄金和白银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 白银主要是以条块状 形式流通,只是到了近代,白银才作为我国的主要货币)?三、案例分析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贵金属很少作为货币使用, 在这期间, 金银虽然也具有某些 货币职能, 但主要是贮藏的职能。 当西方许多国家在商业活动中已经大量使用金银铸币的时 候,我国的铜钱却达到了极盛。 而阻碍贵金属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 在经济领域大显身手的 原因

5、固然很多, 但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表现在商业活动受到过多限制、 中古时代政治制度的 特殊性和货币制度的特殊性三个方面。1商业活动受到过多限制我国很早就有了抑商政策, 但如果只是单纯地从行政的角度抑商, 是很能真正达到抑商 的目的的。自从出现了重农轻商主义, 封建国家的抑商就远远超出了单纯用行政手段的范围, 使得商人的活动范围大大受到限制。 封建官营经济发展, 私营商业发展相对迟滞, 汉武帝以 后,那种资产雄厚、善于经营、在政治上又有一定地位的大商人明显减少,就是证明。商业 上大宗交易减少,对金银的需求也就随之减少, 这就是东汉以后以金银为币的情况减少, 而金银首饰却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2中古时代

6、政治制度的特殊性我国自从秦以后, 就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 广阔的疆域内的众多民众都是生活在 一个政权的统一管理之下。整个国家不但“车同轨、书同文” ,而且使用的也基本是统一的 货币,这就大大减少了对所谓“硬通货”的需求。西方各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它们当时正实 行层层分封的政治制度, 各级贵族之间关系极其松散, 地方割据的情况极为普遍, 大大小小 的割据势力林立。当时生活在不同割据政权下的欧洲人彼此要想做生意,离开“硬通货”是 根本不行的。 所以, 这就造成我国与欧洲各国在钱币方面的巨大差异: 中世纪欧洲各国金银 铸币很流行,但农村却很少见到钱币;与之同时代的我国,铜钱深入穷乡僻壤,却不流行

7、金 银铸币。3货币制度的特殊性 马克思讲货币天然地要由金银充当, 是由于金银有适合作货币的优点, 其中重要的一条 就是质地均匀、 易于分割。由于我国的铜钱独特的形制, 这些优点一定程度上它也具备。这 是因为铜钱中间有孔可以贯连成串, 可分可合, 在社会秩序正常的情况下, 铜钱的质量也基 本可靠,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社会对金银的需求。 有学者对我国的铜钱的购买力作过深 入的考察, 结果发现铜钱的价值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水平彼此非常适合: 每个人的日消费折 为铜钱大约总在十文钱上下。这样, 商业上大宗交易减少,铜钱也勉强能对付,日常生活铜 钱又特别适用,所以铜钱就受到重视,而金银却受到冷落。 (

8、刘群)13案例 1-2 天圆地方道货币一、基本原理作为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必须有价值含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便于流通。最初的 金属货币是金属条块,每次流通都需要鉴别真伪,测其成色,进行分割,很不方便。由此, 货币从金属条块发展到铸币可以极大地方便流通。二、案例内容我国秦代以前的铜铸币形态五花八门, 有的像刀, 有的像铲, 有的像车轮, 有的像蚁鼻, 有的是天然贝壳,有的是圆孔圆形, 也有的为方孔圆形。 这里必须指出,方孔圆形钱并不从 秦始皇开始,当时齐国、 燕国、 秦国的铜钱有些在前 221 年以前已是方孔圆形钱制了。 秦始 皇的功劳, 是他在前 221 年,坚决废除了使用不便的多种货币形态

9、, 唯独保留继承了方孔圆 形钱模式。这决不是秦始皇的随意选择,而是整个社会观念综合形成的结果。方孔圆形钱的出现与继承, 是我国金属铸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进步, 是中华货币史上 值得纪录的一章。 秦始皇继承方孔圆形钱模式以后, 世人一直认为它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完美 程度。 尽管中国封建社会中改朝换代频繁, 前后有两三百位皇帝, 但他们对方孔圆形钱制都 没有提出异议, 总是让它穿朝越代地亮相在货币的历史舞台上。 王莽曾经一度打着复古旗号, 企图改变方孔圆形钱模式, 但他很快遭到失败的命运。 魏晋时期有的皇帝希冀以布帛代替方 孔圆形钱的流通, 也是很快在事实面前服输, 不得不恢复方孔圆形钱的流通权力。

10、 方孔圆形 钱不仅在中华的广阔大地上辉煌活动两千多年,还在日本、朝鲜、越南、泰国、印尼诸国, 引起不断仿制的热潮。 根本原因在哪里?这是方孔圆形钱的定型具备特有的魅力, 即它体现 的观念符合大众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世上没有发现比它更理想的币制模式。 真可谓源远流 长。三、案例分析1方孔圆形钱体现了提高效率的观念。古代铸造铜钱一般采用泥模浇铸方法,铸出钱的边缘往往附着一些不整齐的毛边、毛刺, 不很美观, 使用时间长了,串钱的绳索易被割 断。采用锉磨加工整理后,可以增加钱币的美感, 也可以消除或减少对绳索的损害。问题在 于磨锉操作工艺在极为落后的条件下, 插进圆孔中的工具易于滚动, 一次只能锉磨

11、一枚铜钱, 顶多也不过两三枚, 效率太低。 后来从实践中得知,将铜钱的圆孔改为方孔,锉磨工具可以 固定得好, 稳定性跟着加强,不向左右摆动, 这样一次能够磨锉几十枚或上百枚铜钱。 就是 说,圆孔改为方孔后可以提高磨锉效率的几十倍或成百倍。2方孔圆形钱具有“天人合一”观念,反映了古人的一种宇宙观。史记称: “圆方者,天地之形,方属地,圆属天”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在古人眼里,铜钱的外圆 内方,正好符合“天圆地方,其国乃昌”和皇权神授的真谛。他们相信“盖天说” ,认为天 是圆的地是方的,日月星辰附挂在天穹上,天是地上的盖子。还有人说:外圆代表天命,内 方象征皇权。统治的地区称为“九州方

12、圆” ,意即普天之下,可以流通。秦始皇的宰相并称 为“季父”的吕不韦,组织编写的吕氏春秋圜道篇,解释“天圆地方”时说:“何以说天道圆也 ?精气一下一上, 圆周复杂无所稽留, 故曰天道圜。 何以说地道之方也 ?万物殊类殊 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吕氏春秋圜道篇还对天圆地方与帝王关系进 行了阐述:“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 ”还说:“大圆在上,大距在下,汝 能法之, 为民父母。”吕不韦在这里明确地劝告秦始皇这类人: 只要按照天圆地方学说办事, 便可“为民父母” 。秦始皇是一个“君权神授”集权欲望强烈的人,方孔圆形钱的观念正符 合他统治整个中国和长治久安的愿望,他需要神授给

13、他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作为势 力范围,需要符合“天人合一” 、“君权神授”观念。人们为方孔圆形钱这种象征性模拟感到 满足。3方孔与圆形具有美学价值的观念。方孔圆形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是一种美好的图案。它的形式看起来是简单的, 其完美的内容竟可以看得见、 摸得着, 具有丰富的想象 力。一是方孔的“方” ,具有均衡、对比、照应、端正的对称美感。 “方”也象征着正规、规 范、正直、平等。 “方”还有秩序、严峻等内涵,有广大民众需要遵守纪律的意思。二是圆 形的“圆”,具有灵活、丰满、自由、互助、安详、舒适等美感。使人联想到自然界中有关 “圆”的美好形象,如太阳、地球、水珠,还有那竞技场上扣人心

14、弦的各种球类。方孔圆形 钱 把“方”与“圆”有机结合起来,有如锦上添花,珠联璧合。把方孔圆形钱放在掌中细 细地品味,浮想联翩,使人感到愉悦、和谐,别有情趣。有人认为做人处世应像铜钱一样外 圆内方,“智欲圆而品欲方” ,把原则性、灵活性统一起来。4方孔圆形钱体现了阴阳五行的观念。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即是讲遵循的“道” 有阴阳的差异。又有庄子说剑载:“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这种阴阳五行观念的运用,是“天圆地方”思想的继续,也受“天命”思想的制约。5方孔圆形钱体现了整体配套观念。古人对于茫茫宇宙、无边际的天穹不太理解,把 日、月、云、雷当作“天意”的一部分。认为钱币上“天

15、圆地方”既然象征天地,就得有象 征性的云、雷、日、月在钱体上与之配合成套。反映自然,顺理成章。史记天官书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这种摹仿虚拟天地日月配套的指导思 想,早在战国时期的钱币上面就有体现。如“良金一朱”等钱币上的云纹、云雷纹,就是这 种思想的见证。唐宋时期盛行的日纹、月纹,也来源于天地与日月需要配套的思想观念。6方孔圆形钱也体现了讲求实用、实惠的观念。铜钱为圆形的好处之一,与正方形、 长方形、椭圆形的钱币比较起来,不易刺破衣服和损坏运输工具。钱币中间有个方孔, 初看起来像件小事, 它却可使每枚铜钱节省铜料四分之一, 同时节省费用开支。 在铜料来源缺少 的

16、古代来说,省料显得更加重要。钱币中间有个穿孔,可从钱眼中用绳串在一起,形成一串又一串,既便于计数,也便于运输携拿。圆钱还能减少磨损,便于人们携带授受。各种圆形 钱有两字刻在钱上, 分列孔的两边, 方孔形式便于字的定位。 秦始皇在继承使用方孔圆形铜 钱时,可能已考虑到上述的实用、实惠等方面。总之, 小小的方寸之物方孔圆形铜钱, 具有如此深邃的文化内涵, 实在是令我们炎 黄子孙由衷地感到自豪。 (刘群)第二章 货币制度案例 2-1 劣币驱逐良币一、基本原理“劣币驱逐良币”一语出自16世纪英国政治家与理财家汤姆斯格雷欣给英国女王的改铸铸币的建议中提出的, 后来被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在其著作 经济学纲

17、要 中加以引 用,并命名为“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现象,这是因为货币按其本 性来说是具有排他性、 独占性的, 于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 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 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二、案例内容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曾在美国货币史上有所表现。美国于 1791 年建立金银复本位制,它 以美元作为货币单位,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1 :1 5,但当时法国等几个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金银的比价 1:15.5 。也就是说,在美国金对银的法定比价低于国际市场的比价

18、。于 是黄金很快就在美国的流通界消失了,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银本位制。1834 年,美国重建复本位制,金银的法定比价重新定为1 : 1 6,而当时法国和其他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的金银比价仍然是1:15.5,这时就出现了相反的情况。由于美国银对金的法定比价定得比国际市场的低,因此金币充斥美国市场,银币却被驱逐出流通领域, 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又变成了金本位制。三、案例分析为什么在金银复本位制下, 会发生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呢?这是因为货币按其本性来 说是具有排他性、 独占性的。 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货币金属是与货币的本性相矛 盾的。 在金银两种货币各按其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同时流通(

19、平行本位制)的条件下,市场上的每一种商品都必然会出现两种价格, 一个是金币价格, 一个是银币价格。 而且这两种价格 的对比关系又必然会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就必然使市场上的各种交换处 于非常混乱和困难的境地。 为了克服这种困难, 国家用法律规定了金银的比价 (双本位制) 。 但是,这种规定又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发生矛盾,因而出现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不 可避免的。因此,当美国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1:15,而法国等几个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金银的比价 1:15.5 时,于是,人们可以在美国取得 1 盎司黄金, 把它输送到法国去换取 15.5 盎司的白银,然后又将 15 盎司的

20、白银运回美国,在美国再购买 1 盎司黄金,剩下半盎司的 白银,除了弥补运输费用以外, 还可以得到一笔利润。 如此循环往复, 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样,黄金很快就在美国的流通界消失了,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银本位制。而当美国规定金银的法定比价为1 :1 6时,法国和其他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的金银比价仍然是 1 : 1 5.5 ,这时就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于是,人们可以在法国取得1 盎司黄金,把它输送到美国去换取 1 6盎司的白银,然后又将 16盎司的白银运回法国,在法国再购买 1 盎司黄金, 剩下半盎司的白银, 除了弥补运输费用以外, 还可以得到一笔利润。如此循环往 复,也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21、这样,白银很快也在美国的流通界消失了, 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又变成了金本位制。但实际上, 金贱则金币充因此,在金银复本位下, 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 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 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 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 (刘群)案例 2-2 :功过参半的法币改革一、基本原理货币制度发展的历史表明,它日益趋向于以各种流通和支付手段,主要是信用工具和 信用流通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 黄金的“非货币化” 过程在加强。这个过程意味着社会劳动 和流通费用的节约。马克思说: “由于信用的发展,社会生产过程的大部分可以无须现实的 货币参与而实现。

22、 信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重要作用之一, 就在于它减少了对金属货币的需 要,从而节约了非生产的流通费用。 资本主义再生产越扩大, 它的货币的需要越多,则这方 面的意义也就越大” 。社会的发展使得纯粹用金属铸币流通不可能, 是因为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增长速度远远 超过了贵金属产量的增长速度, 金属铸币不能满足流通中对于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日益增 长的需求。 为了适应于这种情况, 就出现了信用货币银行券或纸币, 用它们代替真实货 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然而,我国纸币制度的确立,却是另一番景象。二、案例内容20 世纪 30 年代与 40 年代之际,我国因受美国购银法案与国际金银比价激烈波动 的影

23、响,国内白银大量地朝境外涌流。据当时海关统计的白银外流情况为:1933 年为 1400余亿元, 1934年为 25000余亿元, 1935年1月至 10月为 12000亿元。巨大的白银外流, 使 我国存银严重下降,银根奇紧,金融梗塞,物价下跌,工商各业资金周转困难,经济活动严 重恐慌。虽然银本位制经过“废两改圆”, 但仍然难已继续维持下来。加上当时各地货币存在杂乱不堪现象,因此, 放弃银本位制, 切断银价同国际上的联系,实行管理通货和有控制 的纸币制度,就成为币值改革的方向。 1935 年 11 月 3 日,国民党政府下令,于本年 11 月 4 日起,实行币制改革。印刷的钞票称为“法币” 。法

24、币政策的实施, 是我国近代金融史上一件大事, 是我国纸币制度确立的标志, 也是近 代我国货币集中发行的开始。实行法币制度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这是因为它具有以下良性效果: 集中钞票发行权, 只 准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 (后来加入了中国农民银行 )发行钞票, 统一了全国紊乱发行钞 票的状况; 规定一切公私款项收付概以法币为限, 方便 了商品交换, 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 的形成; 所有白银收归国有充作法币准备金, 禁止银圆在市面流通, 有利废除不利交易的银 本位制; 规定法币不能兑现, 可以与英镑固定汇价买卖外汇, 有利我国外汇汇率的稳定和进 出。法币发行后,物价普遍出现平稳回升。 1936 年

25、10 月与 1935 年同期相比,食料类回升 12,衣料类回升 19,燃料类回升 13,从而刺激了工农业生产的复苏。在短暂的一年 中,棉纱增长 50,卷烟增长 71,水泥增长 78,啤酒增长 59,火柴增长 191。上 述情况的逐步形成和改善, 促进了企业的赢利达到百分之几十到一倍以上, 为抗日救亡运动 增添了生机活力。 难怪当时侵略我国的日本政府非常害怕我国法币制度的实施。 多方面地加 以“彻底阻止” 。法币开始是以对英镑汇率表示自己的价值, 规定一元法币等于英镑 1 先令 2 便士半。 这 个比价是按过去五年我国货币与英镑的平均汇价确定下来的。 法币虽说不同白银相联系, 英 国政府却要我国

26、政府把 2500 万英镑的白银运到伦敦出售后,换成英镑储在英国作准备金, 维持法币的稳定。我国法币与英镑这种联系, 又引起美国的嫉妒。 在英国退让情况下, 美国于 1936 年 5 月同国民党政府代表签订了中美白银协定,规定每盎司白银按美金 50 分作价,向我国续购白银 5000万盎司,维持法币汇率。 同时确定法币与美元的比价为: 法币 100 元等于美元 30元。这样协议的结果,我国就把 12000 万美元存入美国纽约银行。法币也由 与英镑挂钩改为与美元挂钩。这种挂钩反映了国民党政府依赖美国日渐加深。法币发行初期的通货膨胀比较缓慢。 这个时期发行额增加速度, 同物价上涨速度悬殊不 大。随着抗

27、日军费的增加、 “特别支出”和“政务费”的增多,国民党政府推行赤字财政政 策,依靠银行垫款过日子。 尽管年年财政总收入有所增加, 但上述三项支出仍占财政总支出 比例很大: 1941年占财政总支出 100.3 亿元的 69.2 ,1944 年占财政总支出 1517.67 亿元 的 73.49 , 1945 年仅军费和“特别支出”两项占财政总支出 12766.18 亿元的 71.33 。 截至 1948年,银行垫款达 2364160 亿元。银行这种浩大的垫款开支, 只得乞灵于滥发纸币, 不断扩大法币发行量。 到 1948 年 6月,法币发行额达到 660 万亿元以上, 等于 1937年发行 额 1

28、4 亿元的 47 万倍。法币滥发后, 货币贬值,带来市场物价不断地猛涨。 经常一天内出现 几次上涨的行市。据报导, 1948 年上半年,武汉大米每担价格由 90 万元涨到 6600 万元; 龙头细布每匹由 140 万元涨到 7000 万元;烟煤每吨由 250 万元涨到 10200 万元;白糖每担 由 918 万元涨到 11500 万元;麻油每担由 190 万元涨到 16000 万元。截至 1948 年 8 月 19 日止,物价比 1937 年上涨 3492 万倍,法币币值呈直线下降。 可谓是“肩扛手提钞票买火柴, 一张百万元的大钞买不到一杯茶水, 手中的钞票甚至远不值印制这张钞票所耗费的原料、

29、 工 时成本”。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写照,法币功过,实乃深思。三、案例分析从上述历史来看, 法币的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马寅初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 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此进行过分析,认为: 如果银价不进一步上涨, 当时还是以维持银本位制为好。并说:若从经济方面考虑,主张维持银本位者,确有相当之论据。倘美国不采购 银政策, 银之世界市价必逐渐趋跌无疑, 当此世界经济陷于长期之恐慌中, 银本位制对于中 国实利逾于弊。他分析银本位之利有 4 条: (1) 银本位较“纸本位”有保障; (2) 银本位下物 价稳定; (3) 白银便于窖藏; (4) 银价有自动调节之功。但是,在美国白银政策与

30、国际金银比 价激烈波动的冲击下,中国银本位制之利益,却在此狂澜中尽行失去。在美国继续提高银价的情况下, 马寅初也认为只有出于放弃银本位之一途。 他主张实行 以稳定国内物价为标准的管理货币, 为了稳定物价而宁可牺牲汇价的稳定。 他不赞成同任何 一国的货币联合,认为联合后“大权旁落,俯仰由人” ,失去了“管理货币之真意” 。但他又 认为中国还缺乏实行管理货币的条件,因此陷于进退维谷之境。在实行法币政策以后, 马寅初认为它 “实开中国货币制度之新级元” 。对于新货币制度, 他既表示肯定,也表示担心,怕政府走上通货膨胀的道路。米尔顿弗里德曼对我国当时的法币改革也作过分析,他说:“众所周知,中国传统上是

31、采用金属本位的大额货币是银元, 小额辅币是铜元。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 这是有效 的银本位制。 由于世界各地大部分采用金本位制, 所以经济大恐慌 ( 指 30 年代的特大经济危 机)初期,中国得免于受到波及。从 1929年到英国脱离金本位的 1931年 9月为止,全世界 以黄金换算的物价下泻, 给金本位制的国家造成极大的困难。 然而, 这却使中国货币对外汇 价贬值,因为白银作为商品和其他商品及劳务一样,同样降价。中国货币的对外汇价贬值, 正好增强了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还保持了国内物价的稳定”。又说:“1932年后半年,以美元计算的白银价格,差不多降到每盎司 25 分。白银收

32、购 法案之后,银价陡升至每盎司 70分,几乎 3 倍于一年前市场流行的价格。换言之,中国货币对美元的汇价骤然上升,每盎司白银可换回 3 倍的美元购买力,也就是说, 3 倍的美元才 能换取同值的中国货币。 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地的居民, 感到中国商品价格昂贵, 而中国居民 则感到舶来品异常价廉。 中国唯一能出口的商品, 只剩下了白银, 白银有如水之就下, 倾泻 而出,结果导致中国货币奇缺,和严重的经济恐慌。1933 35 年世界其他各地经济已经复苏,而在中国却正是经济恐慌严重的年代。 这时中国政府为了制止白银外流, 曾采用严刑峻 法,杜绝白银走私。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不能阻挡白银的外流。 1933

33、35 年的这一段悲 剧影响深远,不仅限于这 3 年而已。 由于白银外流, 中国被迫改用纸币本位制。本来在对日 战争及内战时期可以起到作用的白银, 几乎无偿地荡然无存。 同时以后设置的金融机构, 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铺平了道路” 。还说:“即使没有美国的白银收购法案,抗日战争和内战也会导致通货膨胀政策。中国 迟早会脱离银本位制,而改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很可能在没有白银收购法案的情况下, 所有的这些副作用会推迟一个相当时期。 当然谁也不能预测它的最后结果。 但白银收购法案 是促成蒋介石政权覆灭的一个重要因素,却是显而易见的”。(刘群)第三章 货币流通案例 3-1 :钱多“钱荒”话货

34、币流通规律一、基本原理马克思指出: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 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可见,纸币 流通规律就是纸币的流通量决定于它所代表的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规律。二、案例内容 一般意义上的钱荒含义是指市场上流通的钱过于稀少,不能满足人们正常的商品生产 和商品流通需要而引起的一种危机现象。 但是,如果滥发钞票,势必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 涨、货币贬值、甚至货币废弃的另一种“钱荒”现象。1948年 8 月,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最后统治,制止法币带来的金融危机,强行 发行金圆券,确定国家以金圆券为本位币

35、,并规定金圆券每元值纯金0.22217 公分。金圆券开始发行的面额分 1元、 5元、 10元、 50元、 100元五种,发行总额定为 20 亿元为限。以 金圆券 1 元折合 300万元的比率, 收兑贬值的法币。 黄金每两兑金圆券 4 元,白银每两兑金 圆券 3元,银币每枚兑金圆券 2元。至 1949年 6月,金圆券的发行面额为 1万元、 5万元、 10 万元、 50 万元、 100 万元,且还印制了 500 万元券,但来不及发行。发行总额为 130 余 万亿元。黄金每两兑金圆券 900 亿元,银币每枚兑金圆券 10 亿元。由这些数字可以看出, 短短 10个月,黄金涨了 45000 万倍,银元涨

36、了 5亿倍,其他物价所涨倍数,也与金银不相 上下。从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这种极度违背货币流通规律的货币必然是短命的货币。至 1949 年 6月 22 日,金圆券在出台 10 个月后结束了它的短暂生命而宣告终结。三、案例分析1、既然纸币是代表金币流通,那么纸币的流通规律是从代表金的流通中产生。如果纸 币的发行量限于在它代表的金量的范围内, 则不仅其总量与流通中必要的金量相当, 而且其 单位纸币的价值与单位金币的价值也相同。这时纸币完全代表的是金币的流通。2、从货币流通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单位纸币价值量的变化直接反映在价格上,以 价格量的变动表现出来, 在不存在含金量或含金量虚设的情况下, 单位

37、纸币价值量的变动不 能用纸币自身来判断,而必须借助于商品价格的变动来反映。3、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同时反作用于金币流通规律。其基础作用体 现为:( 1)纸币流通总量决定于流通中的金币量。 ( 2)由于纸币流通总量决定于流通中的金 币量, 所以单位纸币的价值量所代表的金量是个一定的量。(3)由于单位纸币的价值量所代表的金量是个一定的量, 所以能用纸币的单位去估计商品的价格。 ( 4)由于商品价格是按纸 币单位确定的,所以才产生纸币发行量受制于商品价格总量。因此, 纸币流通规律反作用于金币流通规律体现为: 纸币发行总量超过它所能代替的金 币量, 会使金币流通规律的作用削弱甚至消失。

38、从这一角度说, 金币流通规律似乎仍然在发 挥作用,可见,当纸币与金币的关系遭到破坏时,它就表现为任意发行、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当纸币数量适当时,纸币完成的并不是它作为价值符号所特有的运动,而它特有的运动不是从商品形态变化直接产生的, 而是由于它同金的正确比例遭到破坏 产生的”。 (刘群)案例 3-2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一次伟大创举一、基本原理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最早由罗伯特蒙代尔于I960年代初提出,以后又经罗纳得麦金农、詹姆斯伊格拉姆、彼得凯南等经济学家的补充而日臻完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是指一个区域内国家在货币完全一体化之后拥有一种共同的货币, 或保持各国货币刚性的固

39、定汇率安排以及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而对区域外货币则实行联合浮动。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基本思想从宏观角度分析, 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结论加以 描述:(1)在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维持固定汇率乃至共同采用一种货币, 将可以获得显著的货币效率收益。 其具体表现在通过减少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成 本与风险, 促进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2)在另一方面,货币区域化也使区内 各国付出了成本, 其集中表现为经济的独立性下降, 因为固定汇率或共同货币安排使各国独 立运用汇率和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大大降低。( 3)一国是否加入货币区取决于货币区域化的收益和成本,

40、如果一个国家加入货币区的收益大于成本, 那么该国就应该 加入货币区;否则就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货币体系。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基本思想从微观角度分析, 主要是货币区域化的收益和成本分析的 决定因素, 如:区内各国的生产要素是否能够充分自由流动、 通货膨胀是否比较接近、 产品 是否多样化、 以及各国是否能够对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及时协调等, 这些因素与各国经济联系 程度密切相关,被认为是决定货币区能否成功建立的主要条件。二、案例内容打开欧洲地图就能发现, 欧洲各国是互为邻国, 惟有英国和爱尔兰与欧洲大陆被大海隔 开,但也由于英吉利海峡隧道的建成,变得不再遥远。而且,欧盟十五国中,多数国家都不 大,如比利时

41、的国土面积为 30519平方公里,丹麦为 43080平方公里,芬兰为 337032平方 公里,葡萄牙为 92072 平方公里,而卢森堡则只有 0.2568 万平方公里。但欧洲大陆的交通 又非常发达,以至于有人形容说,在欧洲大陆开车;一不小心就进入了别国国境。自然,居 民出门旅游跨越国界是常事。在欧元诞生以前,跨国旅行必须兑换货币。而各国商业银行收取的兑换手续费一般为 3,再加上汇率变动的差价, 居民损失很大。 有人估计, 假设欧盟某国一位旅游者带着 1000 元本国货币, 经过其他十四个成员国, 他不作任何花费, 只是每经过一国就换一次当地货币, 依次兑换,当他回到本国时再换回本国货币,他会发现他口袋里剩下的货币已经不到500元,损失超过 50,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钱作为兑换手续费以及补偿汇率波动差价支付 掉了。那么, 对于企业而言又如何呢?在欧元诞生以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